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主办单位:半塔中学语文组课型:公开课授课人:曾宪国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时间:2008年12月17日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得深沉感情。

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评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背诵第一段(见投影)板书:记会写景状物叙(乐)畅叙幽情二、“乐”,也可以说作者是“乐之极”,我们说,“乐极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独出机柕,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显得顺理成章。

好,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二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又是如何逐层展开的?一)、全班齐读第2段二)、体会: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投影显示思考题)提示:师生互动,讨论后明确:作者乘上文的“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其实,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当”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集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用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作者紧接着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躁者……;作者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紧跟着就说,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为什么?作者从二两方面进行了解剖:首先来自生命本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课程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课程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兰亭集序》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兰亭集序》导学案2

《兰亭集序》优教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
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

,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

何法盛《晋中兴书》
“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

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
,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
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另一种则是
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
何况对于随着
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
析。

:结合前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
文中王羲
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8、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整体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情感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结合注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学习重点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难句理解。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兰亭集序一、教学内容:《兰亭集序》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慨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四、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五、教学方法:阅读、合作、探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时:1课时八、学习过程〔一〕导入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2、如果把全文分成两个局部,怎么划分?〔1、2段 \\3、4段〕3、你能从这两局部中快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字眼吗?〔“乐〞“痛〞“悲〞〕〔五〕文本解读1、第一、二段〔1〕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语境、字典解释重点字的字义,口头翻译各句。

〔2〕强调其中重点——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

〔3〕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第三、四段〔1〕理解句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流动。

乐——人生短暂——面对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人生之短暂〕〔3〕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乱。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整体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情感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结合注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学习重点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难句理解。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序的体裁特点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文化常识①纪年法:A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帝王年号(宣德间)C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②暮春(孟春、仲春、季春)③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岁在癸丑会稽山清流激湍放浪形骸临文嗟悼游目骋怀修禊事也流觞曲水趣舍万殊晤言一室之内2、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2、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

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描述了,表现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第二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重大问题,抒发了俯仰一世取诸怀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积累成语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老之将至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引以为流觞曲水(以,)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③信可乐也(信,)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⑤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诸”)⑥虽趋舍万殊(虽,)⑦及其所之既倦(所,;之,)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7~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都)B.茂林修竹(长)C.列坐其次(旁边)D.信可乐也(实在)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B.亦足以畅叙幽情(副词,用来)C.俯察品类之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所以游目骋怀(连词,因此)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群贤毕至A.映带左右B.引以为流觞曲水C.少长咸集D.一觞一咏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文字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

B.作者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

C.兰亭宴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作者把内心的喜悦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

D.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没有充分表露,只在笔外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

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虽趣舍万殊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知明而行无过也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2、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失其所与,不知B.及其所之既倦足以极视听之娱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向之所欣或因寄所托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8分)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学习小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重点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自主学习1、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先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再分析写法。

2、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3、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合作探究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当堂检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C.或取诸怀抱D.因寄所托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乘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