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反思(一)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1《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
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
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的学习,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
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得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2经过反思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和情境,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真地被激活了,对他们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他们各自富有创意的问答、评价,我虽有所预料,但还是颇为意外。
及至后来,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奔涌、跳跃,他们的潜能如被唤醒般释放,我更是受到一种震撼。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篇一」一、背景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
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
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用学生抛出的这块砖引出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蕴涵着的那块玉,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所必须做到的。
趁着学生讨论之际,我迅速整理着思路,以期使这条线成为较流畅的抛物线。
二、共同生成过程师: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他悲凉的一生与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而偷,因偷而遭打,因偷而受人嘲笑,又因偷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失去了站立的资格。
其实,作为一个多余人,窘迫的孔已己在求生存的夹缝中需要很多必须品,很多东西都可以是他偷窃的对象,我们先找找看,孔已己不偷书还能偷哪些?生:钱。
这应该是毫无疑问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生:书。
因为我想孔已己应该很喜欢读书,因为书上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满嘴之乎者也、茴香斗的茴字有四个写法,虽然这些书读了也没什么用。
我估计孔已己家没有好书,而书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精神粮食。
生:酒。
因为酒是孔已己的命根子。
文中提到,他最后无法行走以致穷途末路时,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挣扎是摸出四文钱,放在我的手里,换了酒喝完后,便又在旁人的谈笑声中,坐着用这双手慢慢走去了。
都这样子了,还忘不了酒。
生:一件长衫。
孔已己显然很看重他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我们刚才也说了,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已己舍不得将它脱下来洗一洗,更舍不得将它换掉。
师:这么多物品都是孔已己所必须的。
孔已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受害者,他一不偷钱,二不偷财,只偷书。
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能从书上为孔已己的窃书找到充分的理由吗?生:我想这与孔已己自欺欺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1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
例如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
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根据课文中“孔乙已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以后,孔乙已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是死是还是活着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探究,与文本中好吃懒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已及众人进行了一次次对话,学生展开了想象。
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以去了,也没有人照顾他,他只好来到了鲁镇的河边,望着那绿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自从离开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惫,终于在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还说,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由于伤口化脓,医治无效死亡了;还有的生说,孔乙己在离开咸亨酒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好遇到残联领导路过,他获救了,治好病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加更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有效互动。
《孔乙己》教学反思2《孔乙己》为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一课,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最满意的一篇白话小说。
本单元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根据这些,我把本课的教学活动梳理为以下几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弄清小说的三要素;3、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4、理解小说的主题;5、学习本文的写作艺术。
由于对小说人物的形象的把握是重点,因而我第一课时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从他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态来做具体分析,并可以前后比较,从中归纳出写作艺术——白描、对照、以喜写悲、准确的用词。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1《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
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
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 、“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
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
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
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
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
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
孔乙己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精选5篇)

孔乙己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精选5篇)【篇1】孔乙己教学反思简短我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
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当时的科举制度残害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
孔乙己的科举道路没有走通,这就意味着他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没有丝毫成果。
他只会死读书,读死书。
又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彻底的废物,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相反,文中的“丁举人”,侥幸通过科举,获得了社会地位,同为读书人的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严惩”一个“偷书贼”他私设公堂,将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导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独中死去。
晚清的科举制度,只会把更多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又一个“孔乙己”,而把少数的“成功者”变成“吃人的恶魔”!封建社会通过八股取士。
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他们费尽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无用处的、酸腐的东西,他们还如获至宝。
诸如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
晚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
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自私麻木,孔乙己这样一个被科举制度所摧残的知识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惨,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众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这部短篇小说,写成于1919年三月份,离著名的五四运动仅有两个月之差,当时中国孕育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作为新文化运动先行者的鲁迅先生,他的这篇文章振聋发聩,敲响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丧钟,用之锋利的笔刃刺下了致命的一击!【篇2】孔乙己教学反思简短人们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人们眼里,悲剧一般是催人泪下的,可是当你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楚,这究竟是命运的悲剧;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呢?要我来说,这应当是社会的悲剧。
孔乙己读过书却未能“进学”,虽然不能当上官,但是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一脑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落后思想,死守读书人的“清高”。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孔乙己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学识而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与孔乙己的教学交流中,深感自己的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孔乙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孔乙己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孔乙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孔乙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他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孔乙己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他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孔乙己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孔乙己注重情感教育。
他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3.1 孔乙己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他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3.2 孔乙己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他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3 孔乙己注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创新。
他不断关注教育前沿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引进新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4.1 孔乙己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他采用了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4.2 孔乙己注重个性化的评价。
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3 孔乙己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孔乙己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认可。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教学反思角度出发,探讨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1.1 孔乙己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注重个性发展。
1.2 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孔乙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二、重视学生情感教育2.1 孔乙己认为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2.2 他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孔乙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强调实践教学3.1 孔乙己主张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
3.2 他鼓励学生参预实际项目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孔乙己认为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倡导个性化教学4.1 孔乙己主张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4.2 他鼓励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3 孔乙己认为个性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强调教育的终身性5.1 孔乙己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5.2 他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5.3 孔乙己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和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孔乙己的教学反思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情感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倡导个性化教学,强调教育的终身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范文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人物形象,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孔乙己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清晰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 合理设定的目标教学目标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不能过高或过低,以免给学生带来挫败感或浮躁感。
1.3 分阶段的目标设定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目标,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并保持学习的连贯性。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
2.3 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3.1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络、实物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展示、演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3 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更新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跟上时代的发展,以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4.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测验、作业、项目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4.2 反馈与指导教师在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3 教学效果的调整与改进教师应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教学反思(一)
《孔乙己》教学反思(一)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
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
(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教参”放在一边,重新细读起文章来。
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
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
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
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
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
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
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的烦恼,只有一气呵气的快意。
当然,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但我了解我的学生们,相信我的学生们。
写着写着,一丝遗憾涌上心头:因为自己平时的“懒”,有多少这样的快乐失去了呀!不过好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孔乙己》教学反思(二)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但是这次学校“一人一课”活动中再上《孔乙己》,感触却颇不一样,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
下面,就用对第二课时进行“反思”
导入从复习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这是上节课学
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
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
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
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
一位代表发言。
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
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
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孔乙己》教学反思(三)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
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
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
的一种亵渎。
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
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
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