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发展历史.doc

合集下载

党的发展史

党的发展史

党的发展史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选举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5月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八七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点,它为处于严重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出继续斗争的目标,这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12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已从幼年走向成熟。

1931年4月,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1932年5月,坚持实行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运动战中打击敌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会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的政党,其发展历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 中国共产党的前身1.1.1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1.1.2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1.3 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1.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1.2.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2 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纲领1.2.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2.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2.1 第一次国共合作2.1.1 北京政变和国共合作的形成2.1.2 北伐战争的胜利2.1.3 国共合作的破裂2.2 抗日战争时期2.2.1 八年抗战的艰苦斗争2.2.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2.3 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争贡献2.3 解放战争时期2.3.1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能力2.3.2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2.3.3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与建设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1.1 新中国的宪法和政治制度3.1.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3.2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3.2.1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3.2.2 三大改造和五年计划的实施3.2.3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困难3.3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3.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3.3.2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思路3.3.3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理念4.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创新4.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4.1.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4.1.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形成过程4.2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4.2.1 邓小平理论的背景与基本观点4.2.2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4.2.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4.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4.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4.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之处5.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与对外工作5.1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5.1.1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提升5.1.2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合作与援助5.1.3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流与交往5.2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5.2.1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与原则5.2.2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工作机构5.2.3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成果与挑战5.3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影响力5.3.1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影响力提升5.3.2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治理理念5.3.3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合作与发展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奋斗的过程。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党的发展历史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阶段。

以下将从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党的发展历史。

一、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当时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狭小的租界内,12名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份纲领,确立了党的宗旨和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党的成立是在中国旧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从1924年开始,以北伐战争为起点,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转入游击战争为止。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许多重要战役,如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

虽然最终失败,但这场战争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三、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从1927年开始,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农村为基础的革命力量。

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抗战。

这场战争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

这场战争从1945年日本投降后开始,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党的发展历史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理论创新、组织建设和实践探索的总结和积累。

下面将从党的早期起步、党的领导地位确立、党的思想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党的发展历史。

一、党的早期起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阶段,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深重。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秘密组织了中国共产党。

党的早期起步阶段,党的任务主要是进行思想理论的探索和党的组织建设的初步构建。

二、党的领导地位确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共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二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与国民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在国共合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团结各个阶级、各个民主党派和各个民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领导的一场全民族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原则,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领导的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斗争。

党在解放战争中,坚持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原则,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解放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党的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史中,始终注重思想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思想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

党的发展历史一、引言党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党的成立、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党的发展阶段以及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等方面,详细介绍党的发展历程。

二、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地点位于上海。

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的开始。

党的创始人是陈独秀等人。

成立初期,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民族独立。

三、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里程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

四、党的发展阶段1.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农民、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泛统一战线。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提出了以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1978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对于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会议的简要介绍:1. 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一大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的名称。

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2. 中共七大(1945年)中共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二个纲领,明确了党的任务和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史

党史

党的历史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一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

在这80多年中,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1923年5月)、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五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期间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波澜壮阔的。

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纲领的制定三、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3.推动国共合作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四、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1、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革命运动的复兴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3、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4、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党的发展史

党的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919—1927)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1937)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1937-1945)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党的发展历程

党的发展历程

党的发展历程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星光闪耀。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和人民八十五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回忆过去党的历史,取得最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型政党,她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其行动指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在它成长的过程中,遭到挫折乃至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在南昌起义失败后,1927 年 8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初步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修正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前进了一大步。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这次会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新阶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935 年,中国革命经历了它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也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发展历史(1919 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 1937)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解放战争(1945-1949)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

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全面建设(1949-1956)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文革时期(1956-1976)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虽然遭受巨大损失。

但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

党终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克服动乱,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迎来了新时期。

改革开放(1976-1990)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 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政治生活更加活跃,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发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各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的时代(1990-至今)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全面贯彻执行邓小平所倡导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进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了八十五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和人民八十五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

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这是中国共产党八十五年历史的本质和主流。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较详细的发展历史: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新出版在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达到400多种。

比较出名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少年中国》、《觉醒》、《湘江评论》等。

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

1919年7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

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觉悟社。

当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

他们编辑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逐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

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于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

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但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国民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

仅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万多人。

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

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

1928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倾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

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