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旅老作家和他的穷朋友们1
列夫 托尔斯泰《穷苦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俄]列夫·托尔斯泰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
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
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
现在还没有回来。
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冉娜直嘀咕。
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
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
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
下饭的只有鱼。
“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
“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
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
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
“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
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
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
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
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
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
穷苦人整篇文章

穷苦人整篇文章《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全文如下:《穷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通过门缝,她看见了瘦小的西蒙,一个年约30岁的母亲,无力地倒在地板上。
一盏油灯将她单薄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她死了吗?”桑娜一边想一边推开门。
“可怜的孩子!”桑娜向西蒙的家里探了探头,可意外的发现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卷着身子熟睡着,“这是两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桑娜想。
“哦!上帝!他们睡得多甜啊!可这两个孤儿将何去何从呢?他们的母亲真可怜!上帝啊!保佑他们吧!”桑娜再一次祈祷。
她把一块布帘拉来,盖在两个孩子身上。
她沉思了一会儿,转身向厨房走去。
“我得赶快补好渔网。
”桑娜自言自语道,“这天气丝毫没有转好的迹象。
”一阵风透过敞开的门吹进来,吹熄了厨房的油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系列课件(5本)

部编版语文六上
1.马克•吐温曾经说:“十九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个 是拿破仑,一个是____海__伦__•_凯__勒_。
2.在《第二个机会》中“第二个机会“指的是 安__妮__接__受__莫__老__师__的__帮__助__最__后__融__入__了__学__校__生__活__,__还____ 有__安__妮__接__受__了__年__轻__人__的__好__意__,__去__医__院__治__好__了__眼__睛__。__
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 明、大胆的6岁小女孩。生活 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 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 她周围的各色人等。最终在 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 离世,英子意识到,自己长 大了。
英子
部编版语文六上
惠安馆痴傻的疯女人秀 贞与英子成了朋友,在英 子的帮助下,疯女人找回 了失散多年的女儿,然而, 命运弄人,秀贞母女相认 的晚上便惨死在了火车轮 下。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在第一天想做的事情是(A)
A.我要看看每一个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生命 变得有意义。
B.我会黎明即起,望着黑夜渐渐转变为白天,好好欣赏那动人心弦 的奇景。
C.我会去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我会看到浓缩了的地球史。 D.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于奔波营生的人群中。将一切幸福和痛
这本书的作者 是海伦·凯勒。
我知道这本书 讲的是海伦·凯勒 的自传。
部编版语文六上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 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 时因病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aaa1899年6月考 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 日逝世,享年88岁,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 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 事》等。
军旅作家魏巍的爱情人生

●爱情・关于爱■{破了这层纸。
'’魏巍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t一个叫下花园的小车站.魏巍:礼。
没有鲜花美酒,仅有战友们的朔中麓生的爱忐德:女。
17岁那年,父亲在鬼子“扫荡”中惨遭杀害,弟;岁。
从此.他们走上了相伴一生、;妹幼小。
母亲体弱,淳朴勤劳的刘秋华成了家里的:生死与共的道路……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7,出生:顶梁柱,做饭、挑水j洗衣、织布、下田收种,什么都;俚河南郑州一个贫苦家庭。
少年时期,i干。
刘秋华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担:套一矗可爱醯人-葡嘲魏巍在郑州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j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
;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就j两人的相识很有缘分。
;婚后,同那个时代的许多革读・在那里,受一位叫蔡芸芝‘即魏巍作苎;1944年春节期间。
魏巍和战友一同访问“冀中{命伴侣一样,夫妻俩无处为家。
虽《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的年青女教师的熏;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
跨进大门,织布机旁j然都在一个军区,但总是聚少离陶和影响,喜爱上了文学。
j坐着一位年轻姑娘,正神情专注地织土布。
见有客:多。
1947年春节后,刘秋华生下了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譬;人来.姑娘放下手中的梭子,笑着起身。
让座倒水,;大女儿魏欣。
而此时的魏巍正随斗《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
后来,魏巍依i然后跑到外面,将正发动群众做军鞋的李大娘找;部队攻打石家庄,别说回家,就连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
当时的师范学;了回来。
魏巍后来知道,姑娘叫刘秋华,是李杏阁;个电话都打不通。
直到3个月后,校不要钱,上师范的时候,家里给他介绍了一:的堂孙女。
望着姑娘俏丽淳朴的面庞、麻利干练的!石家庄战役彻底结束,魏巍才在个对象,魏巍足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i身影,魏巍心里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部队休整期间抽空赶回家看了女法,不想被1H思想观念束缚,为了逃过这段婚i不久,部队驻地转移,魏巍恰巧被安排住进了;JL--眼。
敞开生活的真与诗——论温亚军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述微其 自然地把多个人物并述 ,使l f 流成一 I悲壮 tK - l 1 I
雄浑的西部人 民生存世相的咏叹, 复凋效应 m此产生。 当然 , 主次之分还是相 当分明n , 勺 但是 混亚军尊重并 尽 力表现文中每个人物 ,从而 出其对 每个人物不纠缠 是非恩怨的深沉悲悯。巴赫金认为“ 有着众多的各 自独 立i不相融合 的声音和意识 ,r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同 而 n
敞 开 生活 的真 与诗
论温 亚 军 中短篇 小说 的叙 事特 征
孔 会 侠
温亚军是一个军旅作家 ,他的作 品丰富 了当下人
叙事技巧 , 虽然大众文化统治时代 的“ 实际情 况是 , 叙
事, 尤其 是 虚 构叙 事 正在 迅 速地 没 落 。 这是 一 个论 证 和
们的阅读经验 , 阔了受众的眼界 , 开 使身居内地 的人们
心世 界 徜徉 挖 掘 , 开深 深 浅浅 长 长短 短 的捕 述 。 作 展 在
主观情感 的外露 ,但其对边疆底层人 民甚至任何普通 百姓不尽烦恼 的生存状态 ,始终有脉脉的悲悯气无声
无 息地 穿 行在 字 里 行 问 。温 亚军 不 热 衷 对错 ,真 正 的 “
品中, 温亚军很好地利用了第三人称视角的优势 , 自然
能够了解边疆军民特殊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但温 亚军 x ̄ 像不是一个军旅作家 ,他 的作品没有人们想 : r - 象中军旅作家特有的磅礴气势 ,而呈现出男作家少见 的温厚与细致 , 内谨 与深情。他不好高骛远 , 或者说不
野 心 壮 心 ,以 r短 篇 小 说 为 自己一 写多 年 的 耕 耘 园 } 1 地 , 急 不躁 地 缓 步 劳作 ; 以展 现 底 层 民众 的生 活 困 不 他 境 见 长 ,笔 墨 长 久地 浸 蘸在 边 疆人 柴米 油 盐 家 长 里短 的繁琐 事 务 上 ,不 厌 其烦 地 倾 情叙 写 男 人 女 人 老人 孩
军旅作家黎汝清和他的长篇力作《海岛女民兵》

军旅作家黎汝清和他的长篇力作《海岛女民兵》作者:熊坤静来源:《党史纵览》2016年第05期在革命中走上文学创作路黎汝清,1928年2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八甲村的一个农民家里。
他7岁入小学读书,仅上了4年学,即因日军大举南侵、家乡沦陷而辍学。
此后,他白天或务农,或参加儿童团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的活动,晚上则到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授课。
稍有闲暇,他便沉迷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先后阅读了《西游记》《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今古奇观》《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等,大大提高了文学素养。
1944年7月,黎汝清考入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耀南中学。
3个月的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渤海行政公署生活股任会计。
1945年11月,他被调到八路军部队,历任渤海军区后勤部见习编辑、军区卫生部见习编辑。
次年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解放战争中,黎汝清作为华东野战军纵队宣教干事,随部队参加了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
1949年5月中旬,他随部队解放上海后,在上海警备区历任宣传股副股长、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教导员、十五师直工科副科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黎汝清历任华东公安部队医院分院副政委、师直工科副科长、营教导员、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编剧等职务。
1958年,他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建军三十周年征文组,专门为革命老干部撰写回忆录,得以接触、收集了大量有关新民主义革命的档案、资料,为日后从事革命史题材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后,他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处女作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评论文章《读屈原九章今译》,被收入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的《楚辞研究论文集》中。
至1965年,他创作发表了大量充满战斗激情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先后出版了诗集《战斗者》《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和儿童故事集《双报喜》、短篇小说《将军和通讯兵》《三号瞭望哨》和《红宝石》,中篇小说《我守卫在桃花河畔》以及报告文学《碧海红霞》等。
“农民作家”段培东

西坤大开鬟 .o 9 3 2惦. 3
维普资讯
W E TC HI S NA DE,L P N \ O ME T E
尽 管干农活很苦 ,但 老段 每天仍腾 没有一个字提及 滇西战役。 看到不客 观 在腾冲 曲石 乡,你就杀害 了两 名无辜百 出些时间来 ,将 自己对 生活的各种感悟 的英国史书后 ,他萌发 了著 书再现滇 西 姓 … … ” 倾 泻于 笔端 。他试着将这 些倾 心之作投 抗 战历史的念头 。接下来 ,老段就开 始 老段 敢于这样 同 日本 “ 贵宾 ” 论 , 理 寄给报刊杂志 ,不少稿件都很快 变成 了 搜 集整理 有关史 料。为 了获取 翔实的 写 出于他所谓 的 “ 民族 良心” 。他说 “ 作家 铅字。老段说:“ 我是全世界最穷 的作 家, 作 素材 ,他脚趿 草鞋 、怀揣饭 团 ,奔走 的使命 在于唤醒 。唤醒 民族 大众的警醒 每月的稿费还不够烟 钱。然而正 是因为 于 滇西各地查阅 战史、访 问老兵 、勘察 意识与民族气节 ,这就是一位 中国作家 穷 ,才能刺激我 写出阔人f 难 以写出的 遗址 、搜集 战争遗物。在 自费采访途 中, 的民族 良心 !” 门 东西 。穷,成 了我精神上 的财富 ” 。 老段接触 到了很 多健在于世的抗战老兵 , “ 在抗战 中没有 ‘ 日奸 ’ 一一 没人听
初涉文坛 的老段究竟 穷到何 种程度 并认真地倾 听他们 的抗 战故事。 说 过 中 国人 将 日本 人抓 来 组成 ‘ 日奸 呢? 由于缺 纸 ,他只 得把文章草稿 写在 19 年 1 1 ,老段 的第 一部反映 队’用以对付 日军 ,但帮助 日军屠 杀中 9 2月 卷烟的包装纸背面 、旧报纸的漏空处,或 滇 西抗战 的长篇 纪 实文 学 《 扫风 烟 》 国人 的 ‘ 剑 日伪军 ’ 全 国就有 2 0 , 0 多万人 ,
军旅作家历经20年心血磨砺,重现东北14 年抗战残酷真相——雪冷血热

军旅作家历经20年心血磨砺,重现东北14 年抗战残酷真相——雪冷血热作者:张正隆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第1期张正隆第24章这是最后的斗争黄有烧房汤原县太平川区永祥屯,一度改名“黄有屯”。
黄有,1899 年生于呼兰县。
1912 年举家迁到太平川开荒种地,因为勤劳苦作,也能省吃俭用,更兼有经营头脑,九一八事变前黄家已成当地有名的“黄家大粮户”。
黄家有20 多口人,一座三合房大院套,有200 多垧土地,开油坊,养炮手。
汤原游击队兴起后,黄有把六支枪、五匹马送给夏云杰,之后又不断出粮出钱支援游击队。
他说:“俺是中国人,打日本子俺也有份儿。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当地的一些大户也纷纷献出枪马钱粮。
1935 年,黄有参加了汤原游击队,后来相继担任六军军部副官、稽查处处长和三军、六军办事处主任。
1937 年冬,黄有在汤原县石场沟被捕。
敌人让他带路找抗联,他说“ 行啊”,就领着敌人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十多天。
因为气温极低,几十个日伪军被冻死,他自己的手脚也被冻坏,落下残疾。
在那大雪封山的老林子里,孤身一人耍猴般的把敌人拖来拖去,几十个敌人被冻成“僵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需要怎样的大智大勇?他是怎么脱离虎口的?又怎样拖着被冻残的躯体回到密营?没人会满意就这样几笔带过,笔者对此也是思之痛之,不甘心啊。
可就像本书介绍的许许多多人物一样,若非如此,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当时就有人把这些惊心动魄、会使后人刻骨铭心的故事记叙下来,而且没有遗失,也未被野兽损坏(当年抗联各军藏在密营中的文件、资料,许多被野猪、狗熊给糟蹋了);二是亲历者或身边的战友是幸存者,而且比较长寿。
1936 年冬,当黄有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大院套举家“上队”时,那是怎样一种破釜沉舟、抗战到底的决心?令人慨叹的是,这个有名的“黄家大粮户”的当家人,是1938 年冬在密营里饿死的。
六军在汤旺河谷有个舒拉河被服厂,设在屯子唯一的大院套里,大院套的主人叫穆老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家宝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错误历史悲剧2013-12-26 10:54 来源:新华网我有话说〔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温总理您好。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很高兴能在您最后一次的两会后记者会上提问。
我的问题是,最近几年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请问您多次反复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在哪里?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又在什么地方?谢谢。
〔温家宝〕是的,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
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
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当然,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本文节选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作者:新华网,原载于:新华网一个军旅老作家和他的穷朋友们——刘晓航1976年7月26日,河北唐山发生8级大地震,根据后来的统计有24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恐惧顷刻间波及全国。
远离唐山几千里的芜湖,市民们自发地在有限的空地上塔建简陋的抗震棚。
当时我在后家巷小学担任工宣队员。
不大的操场上挤满了个个仅容下一张竹床的塑料薄膜抗震棚。
一到晚上不大的校园里全是人。
一天,几位女教师告诉我,在这些棚子里住着一位气质与众不同,身份神秘的50多岁的男人。
听说他就是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自有后来人》的编剧,而且是一位部队老作家。
我早就听说这几部著名电影的作者,军旅作家沈默君先生这几年流落在芜湖,依靠几位老战友的帮助,栖身在张家山一间只有7平方米的斗室里,他在芜湖娶了一位离异的女工为妻,还带着一个小女孩。
我早就想去寻访这位我心仪已久的老作家,苦于一直无人引见,想不到他今天竟然近在眼前。
当天晚上,我便在挤进棚子里,拜见到沈默君先生。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身高1米八的气度不凡的长者,饱满的天庭,两眼炯炯有神,鹰钩鼻子,眉宇间当年的英雄豪气犹在,似乎没有落魄文人的颓伤。
我向他作自我介绍,表达我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对他的敬仰,他宽厚地接纳了我,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就这样我成为他的弟子,在他人生最低落时期,从那以后我一直追随着沈先生,他是我文学道路上真正的引路人,我是幸运的。
战斗中成长的“红小鬼”从那一天晚上开始,我每一天晚上都邀请沈先生在后家巷小学的办公室聊天,听他讲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他健谈,思路开阔,像一个睿智的师长。
在我们亲密接触中,我得知他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他本姓秦,父亲在宣城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问春茶庄”,他本可以过一种富家小开衣食无虞的日子。
当时宣城是日伪与国军,新四军的”拉锯”地区,是新四军二支队的活动地方。
他在二支队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的影响下,19 38年11月在鲤头桥参加了新四军二支队的”火线剧社“,成为一名只有13岁的红小鬼。
因为他有初中文化,1939年被保送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的教导队第三期学习,就住在中村的清水湾。
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二支队教导队担任文化教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随二支队挺进苏北,担任二支队政工队戏剧股股长,并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文工团研究股股长。
1943年,他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日伪军关押3个月,后被地下党组织营救出来,归队到栗阳的苏浙公学学习,被选为优秀青年代表参加延安团代会,后来因为抗战胜利,这个会没有召开。
1945年后,他随部队转移到山东,编入新成立的华野三纵队七团担任文工队队长。
1946年,他随4纵队文工团参加孟良崮战役,荣立一等功,(这段经历使他以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南征北战》)。
1948年在23军(军长陶勇)文工团当团长,以后又担任华野后勤文工团团长。
1949年全国解放后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在这期间完成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
以后放映的《南征北战》的作者是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人,其中沈西蒙是军区文化部部长,顾宝璋是导演,沈默君才是执笔者。
1952年,他根据一个真实的素材,1949年4月担任渡江先头部队的27军,派出一个500人的侦察营,从江北岸的无为偷渡到江南岸的铜陵县荻港,在地方游击队的帮助下,侦察到国民党军队江防部署,为1949年4月22日我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作出了贡献。
他深入到这个故事发生地------安徽铜陵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创作了这部气壮山河的故事片《渡江侦察记》。
这2部影片的问世,奠定了他成为我军重大军事题材剧作家的地位,当时他才30岁,风华正茂。
1954年他奉调进京到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和白桦,顾工等成为同事,1 956 年他根据解放战争中我军成功策划一艘国民党军舰起义的史实,创作了电影剧本《海魂》,再一次轰动全国。
他成为全国文艺界一颗闪闪发亮的星。
“红小鬼”带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恶运不期而至,他没想到他个人的命运更深刻的同国家的命运捆扎在一起。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由于他的直言,在北京西莲花池的总政治部反右整风会上,他被打成军内首批右派分子。
被发配到黑龙江的北大荒850农场中直机关分场劳动改造,伐木烧炭,当时农场面临着大饥荒,他自告奋勇要求到南方筹集粮食,他利用广泛的社会联系,在江苏弄到上百箱冻鸡,受到农场员工们的爱戴。
1962年总政治部根据他的表现,摘取右派分子帽子,安排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在这期间他和一位青年编剧,根据东北的地下党铁路工人一家三代人为抗日壮烈牺牲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再一次轰动全国。
这部影片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以后根据这部影片改编的京剧〈〈红灯记〉〉,成为文革期间10部革命样板戏之首,在中国舞台上,上演了整整10年。
1965年沈默君先生因为在言谈中流露了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情绪,再加上家庭婚变的影响,他受到撤消职务,行政降三级的处分。
长影厂本来准备给他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当时担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吴德同志说了一句话;“沈默君写的电影剧本对人民很有教育意义,希望挽救一下”。
“我要回安徽!”他知道在长春待不下去了,要求回到安徽。
他找到1952年在铜陵帮助他搜集渡江侦察资料的老游击队长徐世达,这时担任枞阳县委书记,将他安排到县文教局担任创作组副组长。
这一年他43 岁,跌入他人生的低谷;他带着老母亲和儿子乒乒,在这个小县城,举目无亲,仅仅靠他59元月薪维持生活。
1969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街道团支部书记女青年殷桂芝,两人结为夫妻,女方比他小20来岁,但是非常贤惠,一个年轻的女子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带来了生气与活力,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乓乓。
但是好景不长,1972年,这位年轻的妻子因患严重的肺结核去世,当时枞阳的医疗条件太差了,也因为他们太穷了,肺结核本来就是一种富贵病。
雪上加霜的是,他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和胆结石,疼痛难忍,经常疼得在地上打滚,唯一的办法是外科手术开刀。
当时这个小县城还做不了这个手术,而且他穷得身无分文。
在走投无路中,他将2个儿子交给老母亲照顾,孓然一身,来到芜湖寻求老战友张轩帮助,他们是战争年代的生死之交。
1944年他俩在苏南认识,当时张轩担任溧阳县税务主任。
1945年,新四军北辙后他俩都编入华野4纵七团,沈是文工队队长,张轩是机枪连指导员,俩人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
解放以后,张轩转业到政法战线,担任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是一个一身正气,胸襟荡袒的老共产党员,由于他敢于直言,坚持真理,与当时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不民主的霸道作风作斗争,1959年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去院长职务,并送去劳动改造,一直到196 2年平反,安排到芜湖市工作,1973年他担任芜湖市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
张轩真诚热情地接纳了穷困潦倒的老战友,将他安排进当时安徽省条件最好的弋矶山医院,请来最好的麻醉师和外科医生为他开刀,手术时,他的血压几乎是零,再晚一些日子他的命可能就没有了。
手术时在芜湖的一些新四军战友,如担任市委领导的陈介一,任明都在一旁守着,手术非常成功,切去了他的胆囊。
手术后,在芜湖的老战友和他的一些穷朋友,又承担起他手术后的调养,使他恢复了健康。
1973年后,由于政治需要,在江青的亲自过问下,《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又被重新拍摄成彩色故事片,但是抹去了原作者沈默君的名字,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的京剧《红灯记》也抹去了原创作者的姓名。
这三个剧目当时在全国大红大紫,但是,谁想到它们的原作者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过着一种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艰难日子。
战友看他仍然孤身一人,撮合他再成一个家。
经老卞夫妇介绍,他与刚离异的女工王苹结为夫妇,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婚姻。
王苹比他小20来岁,身材苗条,容貌清秀,爱唱黄梅戏,她不嫌弃当时一无所有的沈老。
张家山一间只有7平方米的平房,成了他们的新房。
正是这位善良,贤惠的女人像影子一般陪伴了沈老的后半生安静而优越的晚年生活。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贵宾1976年5月沈老一家已经搬到后家巷小学后面的太平大路一间旧屋里,这里曾经是李鸿章后裔的大宅第------99间半的下人住的偏屋,地面潮湿,当时能够有这一间屋是非常不容易的,还是一位担任镜湖房管所所长的朋友帮的忙。
在防地震紧张时期过去以后,小学操场上的抗地震棚子都拆去了,生活恢复到正常。
沈老也搬回在太平大路的老屋,我也就成为他家的经常的客人,并因此认识了他的穷朋友们-------引车卖浆者流。
我经常随沈老去新芜路与公安街交叉口的涂老的花圈店,那儿是他们几乎每一天的聚会点。
涂老几代人扎花圈为生,曾经读过几年书,肚里有点文墨,他的年龄和沈老差不多,是一个非常善良文弱的老人。
他的老伴-----我们都喊她涂妈妈,非常精明能干,看得出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人,能说会道,有点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
沈老和涂老相识在1943年,涂的表兄吴镜波是新四军地下交通员,也在宣城的鲤头桥扎花圈,涂老去那里作客,就认识了他,他们就发展涂为新四军二支队的地下交通员,让涂设法在芜湖为新四军买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