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片段回忆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桥
武汉因地理位置特殊,被长江和汉水分成了武汉三镇。
现在的长江和
汉水上各架起了7座大桥,其中最老的一位便是长江大桥了。
长江大桥北起汉阳蛇山,止于武昌龟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首
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双向铁路桥。
它于1955年开
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大
量的指导。
后来,因某种原因,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把专家们统统
撤走了,图纸也带走了!最后的建设工作是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先生的主持下完工的。
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长江大桥对我国南北交
通的重要作用。
周末,老爸带我去桥上参观,登上桥头堡,里头是用大
理石贴的墙面,它有双层的屋檐,四角上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琼
楼玉宇”吧。
走到大桥中央,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融为一体,尽收眼底,青色的汉
江和泥色的长江在不远处交汇,客轮、货轮、渔船在桥下穿梭,汽笛声此
起彼伏,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我和老爸从武昌桥头沿石梯下到了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巨大的钢梁,雄壮的桥墩,动车组从我身边呼啸而过。
老爸拿出相机在快门声中留下了
我和大桥的合影。
指着照片,他激动地说:“30年前,我的老爸也在这儿给我拍下了同样的照片,那时桥上走的还是蒸汽机车。
”
原来,这座桥不仅给了我们交通的便利,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600字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600字
武汉长江大桥,令人印象深刻、既精致又壮丽。
它是穿过武汉长江的一座重要
的桥梁,以其宏伟壮观、古典精致而闻名于世。
经过六年的努力,武汉长江大桥于2015年11月正式通车,此桥可以在中部省
市起到连接中部各地的作用,也给武汉的交通建设带来了一个既崭新又有创新的面貌。
桥梁由十馀座独特的拱型桥面组成,耸立两岸之间,其形态优美动人,桥下每
座拱座内均装有游船或游艇。
平时,经过这座橋可以看到橋下低处的游船慢慢前行,桥上的交通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一幅繁华城市的景象。
此外,此橋也体现了中国尊贵的文化传统,其交通构架被称为“腾越而来北向
而来”,古老的文化意味着快乐的涌流,乐趣无穷,它的宏伟壮观在中国处处可见。
作为能够极大提升武汉城市环境的一座桥,武汉长江大桥令人称道。
它为游客
们带来了宏伟壮观的景色,为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武汉长江大桥,一定会给您留下愉快的印象!。
初一600字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

初一600字作文游武汉长江大桥作文800字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也是亚洲最长的桥梁之一。
它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着江岸区和江汉区。
这座大桥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也成为了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始于1955年,历时5年。
这座大桥全长1670米,主桥长1156米,是一座双层武汉长江大桥拱形桁架梁桥。
它由数百个钢弓形桁架组成,外覆钢筋混凝土,承载着道路和铁路。
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师和工人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克服深水埋桩、河床泥沙和航道交通的问题,还要克服地质灾害和水流湍急情况下的工作难度。
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为武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连接了江岸区和江汉区,缩短了两岸的交通时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武汉长江大桥也成为了武汉市的重要地标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行者。
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停下脚步,欣赏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桥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欣慰。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发展也为中国的桥梁建设树立了榜样。
它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强大和成熟。
如今,中国已经建造了许多更长更宽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我看来,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象征着中国人民奋斗精神和团结力量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珍惜这座桥梁,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为我们的城市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更美丽的桥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
武汉长江大桥_1500字

武汉长江大桥_1500字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在当时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
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长江大桥的7号桥墩,此次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
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1] 幕后故事50年前,一条饱含着喜悦的电波欢快地跳跃着飞向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
”武汉长江大桥夜景(17张)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立在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
专家最近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大桥的桥墩、钢梁等主体结构可使用100年以上。
设计团队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
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并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开始大桥的筹建工作。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武汉长江大桥作文合集5篇武汉长江大桥作文1长江上有很多桥,而历史最悠久的要属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湖北省武汉市内连接汉阳区和武昌区的通道,全场一千一百五十六米。
它是银灰色的,有两层,上面是公路,可以过汽车和行人,下面是铁路,可以走火车。
它主桥是钢架形式,引桥桥身是拱的形式,桥面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四坡攒尖顶。
整座桥看起来非常庄严古朴。
据说,在建国前中国人就想着要在长江上修一座桥了。
当时,长江是一道天堑,全国都没有一座横跨长江两岸的大桥,过江只能乘船,而船要过江则需要五个小时。
天气不好的时候,船也过不了江。
历史上人民曾先后四次规划建桥,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当时还有一首民谣:“黄河水,长江桥;治不了,修不了。
”人们非常无奈,只能望江兴叹。
1953年,国家决定建桥。
苏联派出了二十多位桥梁专家支援长江大桥建设。
结果没过多久,中苏关系破裂,专家走了。
但中国没有放弃计划。
虽然中国没有建过大桥,也没有苏联的技术,但大家依然坚持下来。
建桥是工人最多时有一万三千多人,三百多个技术人员。
中国还用了连苏联专家都不敢用的技术,最终证明了它的成功。
1956年五月,毛主席乘飞机飞往武汉,飞临武汉上空时,已经能看到很多桥墩露出水面了。
终于,在1957年10月,大桥通车了。
毛主席兴奋地提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现在武汉长江大桥已经60多岁了,长江上也有了很多很多别的桥。
但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依然还在工作。
它不仅是武汉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涂。
”毛主席气势磅礴的诗句,描写的是屹立在武汉市龟蛇二山之间的、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难以逾越的天堑。
三国时,曹操的百万大军被这道天堑阻隔而惨遭败绩。
建国时,全国最主要的铁路大动脉平汉线和奥汉线,只能一端在汉口,一端在武昌,隔江可望而不可及,在长江上架设一座桥梁是我国人民多年的愿望。
这愿望终于在1957年10月15日实现了,一道彩虹凌空飞跨大江――武汉长江大桥胜利竣工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优秀作文

武汉长江大桥优秀作文篇一《武汉长江大桥:钢铁巨龙的魅力》武汉长江大桥,那可是个厉害的家伙。
每次我一靠近它,就感觉像靠近一个超级大明星。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去看武汉长江大桥。
那一天太阳很大,天气热得像蒸笼。
我还没走到桥边呢,就在老远看到那座桥横跨在长江上,就像一条灰色的钢铁巨龙,稳稳当当的,看起来特有安全感。
我沿着引桥往上走,这引桥啊也不短,走得我腿都有点酸。
但走着走着我就兴奋起来了,因为能看到桥上那一排排的灯柱,一个个都站得笔直。
栏杆呢,摸起来有点凉丝丝的,上面有些许粗糙的感觉,感觉是岁月和风雨留下的痕迹。
桥面上车来车往,汽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那声音轰隆隆的,像是在演奏一首属于大桥的交响曲。
还有摩托车,哧溜一声就蹿出去老远,可酷了。
走到桥中间的时候,我往两边看。
那长江的江水,浩浩荡荡地流淌着,看着这江水我就觉得人类可真了不起,能在这么壮阔的江上建起这么宏伟的大桥。
江面上还有船只,有些是运货的大船,装满了集装箱,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那些船慢吞吞地往前走,感觉都快被江水带着走了。
还有些小渔船,在大船旁边就像小玩具似的,但是渔民们在船上也忙得热火朝天的,估计在想着今天能捞多少鱼呢。
当我站在桥上吹着风的时候,心里就想,这座桥就像一个守护者,日夜守护着武汉这个美丽的城市,也连接着长江两岸的人们。
它在那儿,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都不会动摇。
它是武汉的骄傲,也是每一个到武汉的人都想要来看看的大明星。
最后我走下桥的时候,还不断回头看,就像舍不得一个老朋友一样。
篇二《漫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次走在上面就像在翻阅武汉的故事。
有一回我起了个大早去走长江大桥。
那早上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呢,整个桥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
我一踏上桥,就好像闯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我首先发现桥面特别宽,能想象出当年建桥的时候工程得多浩大。
我嘛,慢慢悠悠地走着。
一路上打量着那些桥头堡,它们就像站岗的卫士一样,高大又威武。
湖北武汉长江大桥穿越长江追溯工程背后的故事

湖北武汉长江大桥穿越长江追溯工程背后的故事在湖北武汉的大江大河之间,耸立着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那就是长江大桥。
这座桥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更是承载了无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而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也是一段饱含奋斗、智慧和勇气的壮丽史诗。
一、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长江大桥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湖北武汉市政府就开始构思修建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以改善交通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个想法一度被视为天方夜谭,许多专家认为在长江上修建大桥是一项技术难题。
然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湖北武汉决心奋力开创,于是各个相关部门纷纷参与到了长江大桥的建设中。
从桥梁设计、施工方案到施工材料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密的技术论证和反复的试验。
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敬业精神。
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也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历史。
在长江大桥建设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他们利用三维模拟技术,对桥梁结构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测和地下水流动分析。
同时,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科技人员还引进了先进的监测技术,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桥梁的变形和结构状况,确保桥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社会发展的见证者长江大桥的建设和通车,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的完美呈现,更是湖北武汉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长江大桥的建成,让两岸的居民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经济的繁荣。
更重要的是,长江大桥的建成让湖北武汉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象征。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湖北武汉,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长江大桥成为了湖北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结语:长江大桥穿越长江追溯工程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技术和建筑的故事,更是湖北武汉发展的缩影。
回忆苏联援建武汉长江大桥专家组组长西林

枕桥长眠魂系中国1957年11⽉,西林结束了在中国对武汉长江⼤桥的援建⼯作后,返回了前苏联。
西林在此后很长的⼀段时间内都担任着苏中友协、俄中友协的理事,为搭建起两国⼈民的友谊之桥做了许多促进⼯作。
他曾说:“中国是我的第⼆祖国,我时常在思念着她。
”1960年是武汉⼤桥落成的第三年,中苏关系正处于“严冬”季节。
西林⽆所畏惧逆流⽽⾏,再次来到中国进⾏考察。
在南京长江⼤桥⼯地,起初他听说江北1号墩采⽤了重型沉井基础,对此他并不满意。
后来得知那⾥泥沙厚90⽶,重型沉井基础是因地制宜做出的个案,其余各墩中,⽔深少于25⽶者,采⽤钢板桩围堰加管柱基础;⽔深超过25⽶者,采⽤钢沉井加管柱基础。
由此他由衷地表⽰了赞许。
20世纪⼋九⼗年代,西林应邀多次来华访问。
1983年10⽉12~13⽇,70岁⾼龄的西林随苏中友好代表团访问中国,特地绕道武汉探望了曾⼀同建设过武汉长江⼤桥的昔⽇故友们,并应邀做了技术交流。
之后⼜在武昌岸桥台观看了建桥⼯⼈施⼯塑像,重温了建桥纪念碑上铭刻中苏⼈民友谊的碑⽂。
1993年5⽉,西林率代表团来中国考察斜拉桥的建设,并在武汉度过了他80岁的⽣⽇。
站⽴在武汉长江⼤桥桥头,他感慨万千:“36年过去了,⼤桥经住了考验,以后也还能经得起考验……”当时,武汉长江⼆桥正在建设中,他还特地去⼯地看了看,并再⼀次诚恳感⾔:“过去,我们是你们的⽼师;现在,你们是我们的⽼师。
”从1948到1993年,西林⾛过了⼈⽣的⼤半辈⼦,⾃认由⽼师变为学⽣,这种虚怀若⾕的态度,⼀以贯之,这是他⼯作的常态;⽽他把桥梁⽂化和中国情结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家庭,也是他⽣活的常态。
西林的长⼥叶连娜是俄罗斯公路交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次⼥安娜是莫斯科公共事业与交通学院科研部主任、副教授。
叶连娜少年时在北京读书,担任少先队⼤队长。
她说:“⼏⼗年来,⽗亲对中国深深的爱,渗透到全家⼈的⼼中,'中国’这个词在我们家是神圣的。
”西林⼀⽣都有⼀个愿望,就是家⾥⼀定要有⼀个孩⼦学习汉语,来继承苏中友好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腰美基委 武汉长江大赫建设巾
]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0月15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大桥通车距 今已有50年了。回忆起50年前我作为《长江 日报》特派记者参加长江大桥的建设的经历, 不禁浮想联翩! 建桥动议的产生 在浩瀚宽阔的长江上建桥,这是大江南北 人民千万年来世世代代的愿望。 1913年.北京大学桥梁系毕业的一批大 学生,曾在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支 持下,来武汉测量过桥址,并作过一些设想。以 后.又有一批热心中国桥梁事业的工程技术人 员.也曾先后来武汉进行过3次勘测。1936 年,还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河槽钻探。然而最 先提出在武汉长江上建桥并见诸于文字的是 孙中山先生。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 略》第二部分的实业计划中,曾具体提出在武 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 4 帕片段回忆 ◇万 林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便作出修建武 汉长江大桥的决定。同年3月,中央铁道部派 出了地质勘探队。在武昌、汉阳约6平方公里 的地区,开始了河槽及两岸的地质勘察。紧接 着。铁道部邀请了全国桥梁建设专家进行了研 究和讨论,在苏联桥梁专家参与下,成立了武 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着手进行武汉长 江大桥的初步设计。 1953年5月。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并 调集国内相当一部分桥梁技术力量,开始了武 汉长江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准备步骤—— 汉水铁路桥的施工准备。同年11月,汉水铁路 桥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也同时开始。至 此,长江大桥全面施工的序幕拉开了。
施工前的准备 为了彻底弄清长江及两岸的地质情况,选 定合理的桥渡线。为长江大桥的技术设计和施 工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国务院在19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10辆 年初步勘测的基础上,又命令地质部、水利部 和铁道部一道.抽调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地质勘 探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联合组成武汉长江大 桥地质钻探队,于1954年2月,开始了武汉长 江大桥及两岸的地质评查。这个任务是十分艰 难的。当时,正值长江出现百年未有的特大洪 水和多年未有的严寒,江面气温达到一15℃,为 尽快取得评查资料.地质钻探人员冒着严寒与 狂风巨浪日夜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1955年1月18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 终于完成了武昌黄鹤楼到汉阳龟山之间的地 质评查工作。这次钻探任务,地质钻探人员一 共钻了103个钻孔.钻进江底覆盖层和岩层 3300多米.取出了大量的岩芯.作出长江大桥 桥址线的9条比较方案,并为这些方案提供了 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 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候 等重要资料.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就有了 高度的科学理论根据.使技术人员能在短期内 完成建设长江大桥的技术设计。 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铁道部集中 了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有经验的桥梁建筑 工程师.举行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审查会 议,就大桥的技术设计,施工进度和总预算进 行了缜密的审查.并请 国务院审批。同年7月 18日.国务院批准了大 桥的技术设计方案,同 时批准了施工进度和总 预算。经过一系列的试 验和组织准备工作,9 月,武汉长江大桥终于 提前施工了。 水下施工方案的确定 长江水深流急,江 面宽阔.涨水季节时水 深40余米,高低水位差 最高达19米.高水位时 期每年持续8个月。江底泥沙覆盖层又深浅不 最深的达3O余米。覆盖层以下的岩层,地 质结构复杂。因此,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水下基 础施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1953年拟定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 计,:规定采用压气沉箱法施工。这种方法是桥 梁深水施工的传统方法,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 能突破这种方法施工。 压气沉箱.简单地说就是使用一个有顶无 底的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水下大部分作业就 是在这里进行。沉箱法虽能进行深水基础施 工,但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弱点。首先,沉箱工作 室的作业面很小,不能容纳很多人工作,既要 不断注入高压空气,又要清除内面的泥沙,工 作效率很低;其二,沉箱内充满着高压空气,一 般是2~4个大气压力,工人进出沉箱还需5个 多小时的适应气压变换的过程.而且在高气压 下工作容易劳累,一个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只 有35~4O分钟;其三,沉箱内允许的工作气压 是有限度的,达到4个半大气压力,便是沉箱 施工的极限,也就是说,水深达到35米就不能 进人沉箱工作了,而水深35米以上的施工条 件,在长江上每年只有3个多月。除此,长期在 高气压空气中工作,容易得一种医学上称做的
1957年初。即将合龙的武汉长江大桥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腹点基委 “沉箱病”。这就要相应的建设一座有相当规模 的沉箱病医院。另外,还要配备许多机具和设 备。以及一批符合身体条件又有专门技术的熟 练工人。这样,势必推迟开工日期,延长施工时 间。这也是长江大桥施工所不能采取此方案的 原因。 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出了以西林为 首的一批桥梁技术专家到武汉。在技术上协助 长江大桥的施工。那时。正值长江出现百年未 有的特大洪水,京汉铁路许多地段被淹,苏联 专家们不得不从北京绕道南京转浙赣路来到 武汉。到达南京后.专家们才真正领略到白浪 如山的长江气势,看到浩瀚的江水,湍急的波 滔,他们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担心沉箱法施 工在长江上成功的可能性。当时,以彭敏同志 为首的我国桥梁建设领导人与西林等专家一 起共同研究探讨。酝酿寻求一种新的施工方法 来取代沉箱法。这个新的施工方法,便是后来 我们所称做的管柱钻孔法,也叫做钢筋混凝土 管柱基础。 苏联专家西林曾从一批缴获的德国桥梁 技术档案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工程师对深水基 础施工的设想,这便是管柱钻孔法的雏形。西 林是专攻桥梁水下基础的,这份设想引起了他 极大兴趣,他作过一些研究,也有志于摒弃陈 旧的沉箱法。但是,他在国内却没有机会进行 试验和付诸实施。当时西林提出了这个大胆的 施工设想,尽管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却得 到我国领导人的支持和鼓励。到达武汉后,中 苏两国桥梁技术专家便开始对这个新的施工 设想进行酝酿探讨,研究比较,并和建桥工人 道.经过千百次各种试验。排除一个又一个 难题,终于把设想变成了可行的蓝图。这是中 苏两国技术专家合作的成果。也是两国人民友 谊的结晶 管柱钻孔法。顾名思义。是用一种大型钢 筋混凝土空心管柱。使之下沉到江底岩层,然 后掏尽管柱内的泥沙,在岩石上钻孔,再用钢 筋混凝土填实,使它牢固地与江底岩石结合起 来.再在上面筑墩架桥。这种施工方法概括起 来有六大优点: 1、全部施工可在水面上作业。避免有损害 的劳动条件; 2、不受河床岩层性质和形状的影响; 3、相对地不受水位限制,全年均可施工, 从而缩短工期: 4、浮运工作简单,施工机具需要减少; 5、工程量小,造价低;
6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6、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在 水利和其他工业建设上广泛 运用。 但是。也有许多棘手的 难题需待解决。武汉长江大 桥施工用的大型管柱直径是 1.55米,难题之一是如何将 这个庞然大物穿透最深达 30多米的江底覆盖层,使它 毫无损伤地安全到达岩层; 其二.管柱到达岩层后,又如 何钻孔与江底岩石联结在一 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当 然,还有无数的难题。比如这 种大型管柱如何制造,既是 空心,又要有较高的强度: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工中的管柱长度有 定限制,40多米深 的水位,又如何将一 节一节管柱连接下 沉?还有浮运装吊一 系列问题,都得在施 工前有所考虑.有所 研究.有的要经过无 数试验.还要拟就各 个细节的施工方案。 在长江大桥施工的 日日夜夜.中苏两国 桥梁专家和我国的 建桥工人.几乎倾注 了全部心血,一个方 案又一个方案.一个 试验紧接着一个试验,失败,成功,再失败,再 成功,使水下基础施工进度节节向前推进,一 个又一个桥墩露出水面。
大桥顺利合龙 座大桥的水下基础完成后,它的上部结 构,即钢梁的架设就至关紧要了。因为全部桥 梁的价值,就体现在上部结构的合理、经济、安 全以及建成后的养护维修、国防安全等一连串 问题上。长江大桥是双层双轨铁路公路两用 桥,其规模之巨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武汉 长江大桥钢梁设计上采用等跨间支梁,每孑L跨 度相当于钱塘江大桥的两倍。在安装上采取三 联九孔.即三孔钢梁连接为一个整体。每孑L结 构一律用“菱格桁架”,构成桁架的杆件都是同 形状的钢材截面。这种安装方式和结构不仅能 增强负重能力,而且便于养护维修,一旦遭到 敌人袭击或破坏.能迅速修复通车。 大桥的全部钢梁是由山海关、沈阳两桥梁 厂制造的。鞍山钢铁公司为长江大桥及其附属 建筑提供大量的型钢。钢梁的架设,不是传统 的拖拉或浮运法,而采用较新的平衡悬臂拼 装,从两岸开始向江心拼接,最后合龙。这种方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典 法虽然要求拼装铆合的精确度极高,但却能节 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缩短钢梁架设的时间。它 的最后一根杆件,是在1957年5月4日下午 在江心六号桥墩拼接铆合的。至此,全桥钢梁 完全准确无误地合龙。
大桥的美术设计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 桥,而且是一座城市桥,它既要求经济适用,也 要求美观大方。国务院对长江大桥的要求是: 它“应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是现 代化的技术水平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 且在建筑艺术上能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出 中国的新时代。”为了美化武汉长江大桥,武汉 大桥工程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于1954 年9月,向全国各大学建筑系和各建筑设计公 司广泛征求大桥的美术设计。1955年下半年, 大桥工程局先后收到11个单位的25个设计 方案,并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建筑专 家、美术雕塑专家、造庭园艺专家济济一堂,评 议审定方案,确定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 大桥工程局所收到方案中,有24个方案 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