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分析

合集下载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山东大学2011年08月03日11:01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什么是跨学科?1.跨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提出它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当时该理事会共有7个学会),“Interdisciplinary”是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使用的记录文字。

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 (R?S?Woodworth)首次公开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这个概念,提出跨学科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

1937年,《新韦氏大辞典》和《牛津英语词典补本》首次收入“Interdisciplinary”一词。

1950年代这一用语开始在科学界、教育界扩展和普及,到了1960年代,这个词风靡学术界。

从“Interdisciplinary”一词看,它由前缀inter和形容词diseiplinary(学科的、训练的)结合而成,直译为“交叉学科(的)”或“跨学科(的)”,在1985年以前,我国学术界把Interdisciplinary通常译为“跨学科”,1985年以后出现了“交叉科学”、“交叉学科”等说法。

尽管有学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将它们视为同义词。

从总体上看,跨学科是以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交叉融合为显著特征,以有效解决单门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目的。

关于跨学科研究,几个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定义为:(1)跨学科研究是由团队或个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他们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方法、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统合起来,从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决那些超出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实践领域的问题。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IA070247课题级别: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万元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 年9 月课题负责人:刘亚敏武汉大学主要成员:胡甲刚、张国忠、童蕊研究总报告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培育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序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的显著特征。

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新形势下,大力拓展和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造就具有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要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原动力,也指明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在当前这个高度综合的“大科学”、“大问题”和“大事件”的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过分专业化培养的藩篱,打破学科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人才。

由于原有的专业化研究生培养观念根深蒂固,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专业化培养模式建构的,因而,在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观念滞后、制度瓶颈,以及缺乏有力支持等问题。

高等学校应以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抓手,拓展渠道,开阔路径,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已有基础上大面积推进。

具体而言,应着手建立健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组织领导体系;探索建立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共享机制;改革招生制度,加大跨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力度;组建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学院和跨学科学位点,设立一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科学调整培养方案与设置课程体系;转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完善学位审核与授予机制,灵活跨学科专业授予的学位类型;完善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案例与思考

跨学科研究的案例与思考

跨学科研究的案例与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加深,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跨学科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从多个学科领域出发,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跨学科研究案例,探讨跨学科研究的价值和挑战,并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案例介绍本研究案例聚焦于环境与健康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了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

空气污染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环境科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

二、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跨学科研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跨学科研究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跨学科研究能够培养研究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者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通过这个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跨学科研究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中,环境科学提供了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流行病学提供了人群健康数据和统计方法,医学则提供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础,为解决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挑战与思考尽管跨学科研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培训。

其次,跨学科研究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以确保研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最后,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往往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但也可能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引言研究生阶段是人们深入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和学术探索的重要时期。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交叉融合的时代,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包括其理论基础、方法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跨学科研究概述1.定义:跨学科研究是指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整合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取得创新性成果。

2.目的:通过跨越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推动深入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3.优势:提供了更全面、多角度的视野,并能够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跨学科研究理论基础1.认知连接理论:指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相关性,并可通过共享概念、方法与模型来加强交流与合作。

2.整合学科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通过综合、比较和协调来解决问题。

3.转换思维模式:用新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来看待问题,并将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

跨学科研究实践方法和技巧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定义研究问题,着重考虑跨学科性并寻找适当的研究领域。

2.查找相关文献:广泛搜寻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深入了解其背景、理论基础和前沿进展。

3.建立合作网络:主动互动并与其他学科专家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想法。

4.探索多种方法:尝试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

5.综合分析与总结:整合各领域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全面而创新性的结论。

跨学科研究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知识储备不充足:对于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可能需要额外的学习和阅读,以提高专业素养。

2.学科边界限制: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术语、概念和方法的差异,跨学科研究需要克服这些障碍。

3.跨学科团队合作:有效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而管理团队成员和协调各种观点可能会带来挑战。

结论跨学科研究在当今知识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可以积极参与跨学科项目,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经验,并为解决复杂问题做出创新性贡献。

跨学科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跨学科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位工程领域 负责人 与在 读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 问卷 调查 , 现跨 学科培养 工程 硕士 生适 应 了现代科 学 发
技术综合化发展 的趋势 , 了经济社会 对复合型人才 的需要 。跨 学科 培养工 程硕士也 存在 着课程 学 回应
习阶段和论 文阶段工作 困难 的问题。提高生源质量 、 善课程体 系 、 完 加强校 内外 导师指 导力度 , 与构建
i r i i g ma t r f E i e r g a d i a s a e h e d f t e s ce y f r i t g a e ae t 。 n tan n s e s o n n e i n t lo c n me t t e n e s o h o it o n e r t d t ln s g n S meo o h w,t e e a e d f c s f r U o o e c m e i h u u e e u a i n Th e lme t r h twe h r r e e t o S t v r o n t e f t r d c t . o e k y e e n s a e t a s o l n o lmo e h g u l y s u e t n e f c u o r e s se ,s r n t e h u o y t m n h ude r l r ih q a i t d n sa d p r e to rc u s y t m t te g h nt et trs se a d e t b ih c mm u ia i n p a f r f r mu t s in e i t r h n e sa l o s n c t l to m o li ce c n e c a g . o - Ke o d :Gr d a e S u e t y w rs a u t t d n ;M a t r o gn e i g Cr s _ icp i e se fEn i e rn o S d s i l ;Cu tv t n n lia i o

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分析研究

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分析研究

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分析研究作者:杜琼韩春玲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2016年,W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5277人中跨学科研究生占18.4%。

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

不同学部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文科类学部超过20%,理工类学部均不足5%。

使用Visual FoxPro 6.0和SPSS20软件计算出每名研究生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并利用SPSS20软件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和非跨学科研究生GPA非参数检验。

结果表明:总体上,跨学科研究生GPA低于非跨学科研究生GPA。

建议在招生环节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励志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提升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

【关键词】跨学科;硕士生;平均学分绩点;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113-031999年我国高校大扩招以来,研究生规模有了较大增长,1998年硕士在校生数仅为153110人,2016年高达1639024人,年均增长24.7%。

与此同时,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学习状况也备受关注。

一、W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分布概况跨学科研究生主要是指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与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不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状况则是指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学习行为、面对学习任务所产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所取得的成效。

本研究以W大学为例,重点研究硕士生课程学习成绩,探讨跨学科研究生与非跨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差异。

W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作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研究生教育规模近年已超过本科生教育规模,4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属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和医学部等6个学部。

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但就整体 而言 , 当前我 国研究生教育中的跨学 科培养仍停 留在起步探索 阶段 , 还存在影 响与制约
我 国高校跨 学科 研究 生培养 的 问题 与 因素 。
作者简介 : 良( 93 )男 , 张 1 7一 , 浙江嵊州人 , 浙江大学人文学 院助理研究员.

1 2・
张 良 ・ 高校跨 学科研 究生培 养的现状 分析 与对策研 究
高校 跨 学 科研 究 生培 养 的现 状 分 析 与对 策研 究
张 良 Biblioteka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浙江 杭州 3 0 2 ) 10 8

要: 跨学科研 究生培养 已成 为 当前世 界 高等教 育发展 的重要趋 势。本 文借 鉴发达 国 家高校跨 学科 研究
生培 养的经验 , 结合我 国高校 当前人 才培 养的 实际情况 , 出了有针对性 的对策与建议 。 提 关键词 : 跨学科 ; 究生培养 ; 究生教 育 研 研
学科培养奠定了多学科的基础。④制定了支持跨学 科研究生培养 的措施。鼓励考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 研 究生 , 允许 博士 生 指 导教 师 跨 学科 招 收 博 士研 究
生, 并加 大导 师在 录取博 士研 究生 的 自主力度 ; 组织 导 师 团队或 导师 指导 与集体 培养 相结合 的方 式培养 交 叉学 科研 究生 ; 求 本 专业 研 究 生必 须 跨 专 业 选 要 修 一定 数量 的课程 , 对跨 专 业 的硕 士研 究 生 须 补修
的开展 。
正 出于 兴趣 和有 志于跨 学科 研究 并为 之努 力 的研 究
生 不多 。
2 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 了跨学科培养的开展 首 先 , 国高 校 大 多数 以一 级学 科 为基 础 设 置 我 学 院 , 院数量 众 多 , 院 内 部学 科 包 容 量 较少 , 学 学 专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可追溯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成为了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要课题。

当前,虽然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我们希望能够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学院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促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3 研究意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通过研究不同的培养模式,可以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改进方案,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 , 长助理 。 校

跨学科工程硕 士研究生 培养 调研分析
诺 贝尔奖 获 得 者 的知 识 结 构 情 况 时发 现 ,7 12位 诺 贝 尔 奖 得 主 中 有 跨 学 科 背 景 者 的 比 例 高 达 7 , 2 而且 所 有 的获 奖 结果 都 不 同程 度 地来 自于 交叉 学科 产物 。尤 其在 当今学 科综 合化 发展趋 势 的 背景下 , 跨学 科研 究人 员 的主导性 日趋 强烈 , 何
e u a i n d ct . o Ke r s y wo d :M a t r s u e t ;En i e r g;I t r icp ia y se t d n s gn ei n n e d s i l r ;Ed c t n n u ai o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 在职 工程 硕士研 究 生教 育 自 19 98年招 生 以来 , 来 越 越
t r ic p ia y r g s r t n a d a m iso fn t n l a tt a t rs u e t f g n e ig a d p i t e ds i l r e ita i n d s in o a i a r- i M s e t d n so n o o p me En ie rn n o n s
o tt ep o lm si h i d c t na d e h sz st en c s i n mp ra c ft err cut n n u h r be nt ere u ai n mp a i h e e st a d i o tn eo h i er i o e y me ta d
益普遍的现象 。以 2 0 年 ̄2o 年这三年 中我 07 09 国非全 日制 工程硕 士研究 生 中跨学 科报 考和 录取
为有必要跨学科 培养工程硕士 的人 数则达到 了 6 .7 。这些数据表明, 0 3 跨学科培养工程硕士研 究生是复合型应用型专 门人才培养 的时代需要 ,
也是 当今 社会 所亟 需 的 。
“ 跨学科” 广义上是指对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
题 的研 究 。它是 指两 门及 以上 不 同学科 之 间紧 密
21第 (第1) 0年5 总1期 1 期 2
薯 竞哮拓素
愿 革
跨 学 科 工 程 硕 士研 究 生 培 养 调 研 分 析
苏 娜, 王燕春 , 宋恭 华
( 华东 理工 大 学 研 究 生院 , 海 20 3) 上 02 7
[ 摘要] 本文结合 问卷调查 的统计数据, 介绍 了全 国非全 日 制工程硕 士研 究生中跨学科 报考和录取 情况, 分析 了跨 学科工程硕 士研 究生培养 中存在的 问题 , 出 了 收培养 跨学科研 究生的必要性。 指 招
S a W a g Ya c u S n n h a u N , n n h n, o g Go g u
Ab ta t src :Ba e nr s lsfo t eq eto n i n eae ttsia aa h sp p rito u e h — sdo e u t r m h u sin ar a dr ltd saitc l t ,t i a e r d c st ei e d n n
[ 关键词] 究生 ; 研 工程 硕士 ; 学科 ; 跨 培养
Re e r h a d A n l ss o u a i n o n e d s i l a y s a c n a y i n Ed c to fI t r icp i r n
M a t rSt de t fEn ne rn s e u n s o gi e i g
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 , 包括从简单 的学术思想 到
全 面 交流 整 个 学术 观 点 、 法 、 序 、 识 和术 语 方 程 认
1 .跨学科招生有利于培养适应学科综合化
发展 趋势 的 复合型应 用 型人才 。随着现 代科学 高 度分 化和 高度 综合 的统 一 , 类 对 整个 世 界 的 认 人 识应 该更 加 具体 、 刻 和 全 面 。既 应基 本 上 弄 清 深
以及各种资料。本文 中“ 跨学科报考” 是指本科非 工学学科 的考生报考工程硕士研究生。


招收 培 养跨 学科研 究 生的 必要性
事物的主要环节 , 又应 把事物 的发展放 到特定的
跨学科考研普遍化源于其作为通向跨学科人
系统 中去认识 。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在统计
[ 作者 简介]苏娜 (9 2) 女 , 1 8一 , 职员 ; 王燕 春 ( 9 9) 女 , 理研究 员 , 16 一 , 助 博士 , 养办 副主任 ; 恭华 (9 2) 男 , 培 宋 1 6一 , 教授 , 博
广 泛地 得 到 了社会 的关 注 和 认 可 , 考 人 数 1 报 3益 扩大 。其 中 , 学科 报 考工 程 硕 士 研 究 生 也逐 渐 跨 呈现发 。我 们从 调研 问卷 中可 以看到这 点 : 学生 中认 为 应 当鼓 励 跨 学科 报 考 的 占总人数 的 5. 8 ; 政 管 理 人 员 及 导 师 中认 4 7 行
途径 。
二、 跨学 科报 考 工 程硕 士 研 究 生逐 渐 成 为 普
遍 现 象
近几 年 , 跨学 科 报 考研 究 生 已经成 为 一 种 日
况高校研究生 即将 成为未来研究 的后备 军。因
此, 作为通 向跨 学科 人才 的一个 重要 和必 要途 径 , 培养 跨学 科研 究 生 , 于顺 应 学 科 综合 化 发 展 趋 对 势所 必需 的复 合 型人 才 而 言 , 着 不 可忽 视 的重 有 要作 用 。 2 .培 养跨学 科研 究 生 有 利 于 满 足 社 会 迫 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