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梁_柱_叠合楼板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_高杰
新型装配式套装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新型装配式套装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装配式的建筑越来越成为时代潮流。
特别“十三五”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现在地产企业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对装配式结构的相应理论研究还是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而本文提出的新型装配式套装钢梁柱节点就是对装配式建筑最为薄弱的节点部位进行的改善。
本文提出的节点形式是一种套装组合,包含了三种形式各异的节点,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联系,由各个相同的构件增加或者减少形成,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抗震要求的不同从套装中选择不同的节点。
节点一是通过8根螺栓一端连接悬臂端钢结构梁柱的加劲肋上,另一端连接梁上的加劲肋,通过预紧力把两个节点拉在一起,形成一个很好的整体,此类节点较为简单,是一种半刚性节点,一般在地震设防烈度较低、易发地震的区域使用较多,由于其在钢梁节点连接处进行了消弱,从而使钢结构建筑的相关梁柱区域的节点得到保护,易于后期快速维修而得以广泛使用。
而节点二腹板部位是与节点一一样的形式,但是其翼缘上是用了具有很好耗能性能的摩擦型阻尼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相对移动时通过摩擦来消耗大量能量,从而达到减震耗能的目的,是一种强节点。
节点三是在节点二的基础上在梁柱的加劲肋上加与节点一一样的8根螺栓,来达到加强节点抗震性能,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方可以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改善了装配式相关建筑抗震性较差的缺点,是一种刚性节点。
新型装配式套装节点具有形式多样,可供选择多,性能各异,标准化高,节点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优点。
运用ABAQUS对新型装配式套装钢梁柱节点中三个节点进行相关的建模分析,让其在单调和低周反复的位移荷载作用下,研究其应力云图、荷载—位移曲线、滞回曲线、耗能系数、承载能力等等,探究各个节点的特点。
并且研究了节点一腹板处8根螺栓施加不同预应力、梁柱节点处间距、腹板连接板厚度、悬臂端伸出长度以及节点三腹板处8根螺栓施加不同预应力、腹板连接板厚度、上下翼缘板厚度、悬臂端长度对套装中节点一、三抗震性的影响,其中节点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预应力大小、悬臂端长度、连接板厚度都可以增加节点的抗震性能,但是随着连接处间距的不断增加却起到相反的结果;节点三改变预应力大小、连接板厚度以及翼缘处上下长垫板的厚度对节点的抗震性影响不大,而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悬臂端长度,节点会由于产生屈曲而降低其抗震性能。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浇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向技术化、节能化以及无污染方向发展。
装配式建筑凭借减少施工污染、节约能源、提升劳动生产率等优点,装配式建筑得到大力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区域是其薄弱部位,节点的连接技术将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决定着装配式建筑的进展程度,因此,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成为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综述引言装配式建筑是指结构构件在工厂提前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并运用吊装技术和连接技术将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所用的材料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
17世纪向美洲移民时期所用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就是一种装配式建筑。
1851年伦敦建成的用铁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宫是世界上第。
二战期间,大量民用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无法继续使用,因此居住问题成为二战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作业量少、有利于建筑工业化和环境效益好等优点,这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因此,此时住宅产业化在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迅速兴起。
到20世纪末,在这些国家,装配式建筑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已经广泛用于各建筑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6年9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的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建筑。
众所周知,尽管装配式建筑具有特有的天然优势,但其缺点是连接可靠性和结构整体性问题。
219406005_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引言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是指提前在工厂预制好钢筋混凝土构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现场拼装的方式建造而成的建筑结构。
该结构体系具有梁、柱构件易于预制化,平面布置灵活度高,连接构造相对简单等优点,而其主要的缺点在于抗震性能较差。
要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关键在于确保其薄弱部位—梁柱节点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满足要求[1-2]。
本文在总结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常见连接类型及其优缺点,阐述了各类型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探讨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形式按照施工形式的不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连接形式主要可分为湿式连接和干式连接。
湿式连接通常是指采用钢筋将预制梁、柱构件连接起来,并在其连接处浇筑混凝土,主要包括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钢筋浆锚搭接连接。
干式连接是指采用螺栓或焊接等连接方式,将拼接到位的构件固定连接起来,主要包括螺栓连接、焊接连接和预应力连接。
2 湿式连接2.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JGJ 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推荐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该技术是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常用的连接方式。
其是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埋入专门加工的套筒,然后从套筒的两端分别插入钢筋并注入灌浆料,通过各材料间的黏结咬合作用连接钢筋与套筒。
为保证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性能等同现浇的混凝土构筑物,研究者们从灌浆料、套筒形式、钢筋形式等方面开展了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理论和试验研究。
殷鹏飞[3]对高延性混凝土装配式框架套筒灌浆梁柱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分析了试件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王 珂四川和易信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15摘 要:在总结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常见连接类型及其优缺点,阐述了各类型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探讨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许多限制,进而限制了建筑工程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装配式建筑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建筑行业的新宠。
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或生产线上将建筑构件进行预制加工,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筑方式。
其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配式建筑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优势。
然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作为整个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抗震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研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首先,通过在试验室中搭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试验模型,模拟真实的工程施工条件,采用不同的节点连接方式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对节点变形、裂缝分布等参数的监测和分析,评估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节点连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
合理的节点连接方式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减小节点的变形,保证节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试验还发现,节点连接部位的混凝土质量和加固措施对抗震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节点连接部位的混凝土质量应达到一定标准,以保证节点的强度和刚度。
同时,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加固钢筋、加固板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节点的抗震性能,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和恢复力模型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 02 1年1月第37卷第1期Jan. 2021Vol. 37, No. 1文章编号:2095 -1922(2021)01 -0051 -10 doi : 1 03 1 7 1 1/j.issn :2095 -1 922.202 1.31.37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和恢复力模型研究丁克伟,陈伟(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目的研究由螺栓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一种针对此类节点的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为此类节点的工程实践提供试验依据,也为此类节点的弹塑性反应分析提供参考。
方法对两个由& 8级和5.6级不同 等级螺栓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以不同螺栓等级为变化参 数,研究分析两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以及延性性能、耗 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并对荷载-位移试验散点数据拟合,建立一种针对此类节点的恢 复力模型骨架曲线。
结果两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均出现梁端弯曲破坏;滞回曲线饱满,有明显的捏缩段;承载力、刚度退化缓慢,抗侧移能力较强;由于5.6级螺 栓参与工作,5.6级螺栓连接的节点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略微高于8 6级螺栓连接节 点;所建立的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与试验值较为吻合。
结论基于螺栓连接的装配式 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良好,可以用于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建立的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也可作为螺栓连接节点的弹塑性反应分析计算模型。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恢复力模型中图分类号TU377. 3 文献标志码AExperimental Study and Restoring ForceModeling on Seismie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etedConcreta Benm-celumn JoinOtDING Kewei,CHEN Wei(Sci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Anhut Jianzhu University , Hefei , China , 230661)AbsUect :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olt-cennecten prefanricate) cencnte beam-celumn goints wenexperimentally studief. A skeletoo curve oO the restorinn force moOet is pToposef which can proviJe fos tUe analysis i C calcdation oO 6111x )010 analysis nsponse. A Pseudo-test wm carrief oni, using tuo kinds oO specimens with both cennection granes of 8 6 and 5. 6 respectively , to analyzh the seismic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beam-celumn jointi , incluUiny failure收稿日期:2022 -09 -16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项目(2016YPC0701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2005)作者简介:丁克伟(196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数值计算等方面研究。
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

刘学春1,2 徐阿新1 倪 真1 张爱林1,2
(1畅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2畅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124)
摘 要: 利用 ABAQUS 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模块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中 3 种常见的焊接、栓接、 栓焊混合连接节点进行非线性分析,得到 3 种节点的破坏机理、极限承载力以及单调循环荷载下的耗能能力。 结果表明:焊接节点极限承载力最高,但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节点域,没有实现“ 强节点弱构件”;栓接节点在 单调循环荷载作用下接触面容易滑移;栓焊混合节点中两片梁段的刚度不同会导致整个桁架梁段的平面外 失稳,进而影响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并对 3 种典型装配式钢结构节点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装配式钢结构; 梁柱节点; 静力分析; 拟静力分析 DOI: 10畅13204 /j.gyjz201408006
受剪力的腹板,所以在加载过程中,3 种节点的桁 栓接节点相似,但是栓焊混合连接节点桁架梁在
架梁上、下弦杆在靠近节点的端部应力值增长较 加载点一端有一定程度的平面外扭转,如图 7 所
快,最先达到屈服应力。 整个桁架梁弦杆从加载 示,这是因为桁架梁一半与柱座焊接,一半与柱座
点处到节点处应力值逐渐增大,靠近节点的腹杆 通过盖板栓接,两片桁架梁的刚度不同以及传力
点进行静力分析和滞回性能分析。 3 种节点的单元 类型都为实体单元,具体的网格划分根据每种节点 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如图 4)。 其中, 未对高强螺栓建模,而是采用等效力法[2] ,将高强 螺栓预紧力等效成压强荷载施加于接触板件的有效 面上,在 接 触 面 上 定 义 摩 擦 接 触, 摩 擦 系 数 取 为 0畅35。 在加载点处,建立刚体垫块和刚体传力构件 用以施加和传递竖向荷载。 在上柱、下柱的端部施 加固定支座的边界条件[3 -4]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关键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框架;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节点;节点构造;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0.引言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体系从其结构上来看,该结构体系有着自重轻、施工便捷、跨度较大等特性,有着极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便是震后也有着较高的修复性,该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①使用强度较高的箍筋来约束rc柱体,以此来提高rc柱体自身的抗震性能;②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控制钢梁自身的承载能力,并且通过消弱的梁端的方式来对构造进行处理,以保持梁端能够在强震的作用之下形成塑性铰,最大限度的消耗地震对结构所作用的能量;③研发更为有效的节点构造来实现“强节点”的高规格抗震建造要求;④使用具有替代连接构造性能的梁钢,以便受损之后能够及时进行修复。
1.试验概况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4个最新研发的新型装配式rcs框架节点来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实验,通过该实验方式来研究装配式rcs框架节点在地震灾害中的抗震性能以及其节点本身在结构上的受力性能,利用实验数据来作为新型装配式rcs节点来作为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应用依据。
1.1试件设计及制作试件节点自身主要是由柱体表面壁板、水平加劲肋以及加劲腹板这三者来组合而成的钢板桶,并且在钢桶的内部注入混凝土,无需在其中再添加箍筋,最后利用事先预埋的高强度螺丝来与钢梁相连接。
该试件的钢桶以及钢梁都是在加工工厂事先加工完成,再将成品直接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点强度,以便能够更为便捷的观测节点区域内的混凝土开裂现象,通常都是使用条带板以及柱面壁板来焊接而成。
钢板焊接的方式都是采用气体保护焊的方式进行钢桶焊接工作,其焊接缝隙的质量必须要达到二级。
在进行试件制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使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体来进行制作,在柱体之上配装上钢梁,最后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试件。
1.2试验加载与量测内容在试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装置是专门研制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装置。
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抗震试验研究

t a t a o d s i c b h vo . T i s o l i e a e p r n r o n t e p p lrz t n a d a p i a h ti h s a g o es e a ir mi h st t u d gv x e i e c me tp o f h o u a iai n p l — o o c t n o s e l d mo o i i e n o c d c n r t r me sr c u e s se a d w l p o t t d v l p n . i fa s mb e n l h c r i f r e o c e e f o t a t t r y t m n i r mo e i e eo me t u l s
个 完 整 的 结构 整体 。 试 件 的破 坏 形 态 看 . 终 的 破 坏 形 态 从 最 为典 型 的 梁受 拉破 坏 。
图 2 梁 主 筋 端 头 锚
力 过 程 、 坏 形 态 和 破 坏 机 理 、 回环 形 状 、 性 等 。 于加 破 滞 延 由 载在 梁 端 的荷 载 较 大 , 液 伺 服 加 载 器 达 不 到 要 求 . 试 验 电 本
(o eeo ra os eo , h nki nvri f gi l r n n ier g G aghuG ag og5 0 2 hn ) C l g f b nC nt tn Z o ga U iesyo r ut eadE g e n , u nzo und n 25C ia l U ui t A c u n i 1
13 0m 柱 截 面 为 6 0m 7 0m 高 22 0mm; 用 0 m; 5 mx 5 m, 0 采 C 0混 凝 土 。如 图 1 示 。试 验 加 载 时 。 点 柱 上 施 加 的 荷 4 所 节 载 为 20 0k ( 压 比为 O2 ,梁 上 加 载 点 的 位 置 距 柱 边 0 N 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试验过程及现象
2. 1 中间层中节点 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第 17 层中节点 JD2-1、JD2-2、
JD2-3 开裂荷载、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基本一致。3 组构件均经历了构件开裂、钢筋屈服、达到极限承载
能力、破坏 4 个阶段,最终试件均表现为梁端弯剪复 合破坏。
2 组试件裂缝均最先出现在梁根下表面( 无楼板 一侧) ,当加载反向时在梁顶( 有楼板一侧) 也出现了 裂缝,随着加载继续进行,裂缝逐渐向加载点延伸形 成斜裂缝并不断加宽; 在节点中间区域形成交叉裂 缝。当梁端及核心区 混凝土裂 缝发展到一定宽度 后,裂缝主要集 中 在 梁 底 部 上、下 端 受 弯 区 域 和 节 点 核心区,最终梁根部混凝土呈斜向三角形剥落,梁承载 力显著降低,试件发生破坏。其中,拼装上柱试件中, 柱底端拼缝没有开裂,梁根拼缝没有发生直剪破坏。
图 4 加载装置示意 Fig. 4 Test setup
试验中,测量了梁端的竖向位移和柱的水平 位 移; 测量节点区的剪切变形,梁端拼接缝、柱端拼缝 以及梁与板之间的相对滑移; 测量节点关键位置的 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 并在试验中随时观察试件的 破坏现象。测点布置如图 5 所示。
在制作试件时,首先预制梁、柱、底板构件; 然后 安装下柱、预 制 梁 及 楼 板 底 板,绑 扎 节 点 钢 筋、梁 上 层钢筋、板钢筋; 之后现浇梁后浇层、板后浇层及节 点区; 最后安装上柱并注浆锚固。试件加工过程见 图 3。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文章编号: 1000-6869( 2015) S2-0196-07
第 36 卷 增刊 2 2015 年 12 月 Vol. 36 Suppl. 2 Dec. 2015
029
DOI: 10. 14006 / j. jzjgxb. 2015. S2. 029
图 1 试验原型结构平面 Fig. 1 Test prototype plan
选择第 17 层中节点和顶层 33 层中节点作为研 究对象。每类中节点各制作 2 个预制拼装试件以及 1 个现 浇 对 比 试 件 JD2-1 和 JD3-1,共 计 6 个 试 件。 节点主要参数列于表 1 中,17 层中节点试件几何尺 寸及配筋见图 2。其中,试件 JD2-2、JD3-2 梁下钢筋 在节点区贯通,试件 JD2-3、JD3-3 梁下钢筋在节点区 错开锚固。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precast concrete layered slab and beam to column interior joints
GAO Jie1 ,TIAN Chunyu1 ,HAO Wei1 ,TAN Yuang2 ( 1. CABR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13,China; 2. China Vanke Co.,Ltd,Shenzhen 518083,China)
钢筋直径 / mm 28 25 22 14 12 10
屈服强度 fy / MPa 369. 1 395. 5 411. 0 336. 2 359. 3 382. 1
抗拉强度 fu / MPa 511. 8 526. 5 547. 1 468. 0 490. 5 515. 9
恒定的轴力,梁端荷载分 级 施 加[6-8],首 先 按 开 裂 荷 载 30% 进行预加载,随后正式进行加载,第 1 级施加 试件的开裂荷载,循环 1 次后,按屈服荷载的 25% 分 级施加,每级荷载循环 1 次; 当梁根部纵筋应变达到 屈服应变时,认 为 试 件 达 到 屈 服,此 后,改 用 位 移 控 制加载,每级位移增量为试件屈服时位移的 1 倍,每 级荷载循环 3 次。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eam to column joints of high-rise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the interior joints of the middle story ( the 17th floor) and the top story ( the 33th floor) of a 100 m high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full-scale beam to column joint models subjected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was conducted. The study focused on joint stiffness,bearing capacity,failure pattern,hysteresis behavior,ductility,energy dissipation,capacity etc.,and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splicing interface joint and beam bar anchorage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beam column joint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and cast-in-place concrete structure have the similar seismic performance; steel through set or effective anchorage in beam to column joints have the similar seismic performance. Keywords: precast frame structure; interior joint; low-frequency cycle loading test; seismic performance
600 600
600 600
梁截面 hb / bb / mm mm
梁长 / mm
柱高 /பைடு நூலகம்mm
1 400( 上柱) , 600 350 1 200
1 400( 下柱)
600 350 1 700 1 400( 下柱)
1 试验概况
1. 1 试件设计 以某 100 m 高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为原型进行试件设计,结构平面如图 1 所示,结构总 高 100. 45 m,轴网尺寸为 6 m × 6 m,高宽比为 3. 3。 梁、柱均采用预制构件,节点区现浇; 剪力墙为现浇 结构,楼板为叠合板,厚 160 mm。结构首层高 4. 25 m, 标准层高 3 m。
于实际结构 中 梁 的 剪 跨 比,目 的 是 为 了 增 大 试 验 中 梁端的剪 力,考 察 梁 根 拼 缝 的 抗 剪 性 能。 中 间 层 中 节点梁端加载点至柱边距离取 1 000 mm,剪跨比为 1. 8,可使梁端拼缝处均满足受剪承载力与梁端受弯 承载力,使拼缝处发生破坏,观察梁端拼缝开裂甚至 破坏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试件中包 括 部 分 楼 板,作 为 梁 的 上 翼 缘。 板 宽 取梁跨的 1 /4,即 1. 5 m。试件中,梁均为叠合梁,即 在其根部设置混凝土剪力键,按照文献[1]中的要求 设计; 楼板为叠合板; 上柱根部处采用套筒灌浆连 接,并设置抗剪键槽,上柱底根部与后浇节点区之间 拼缝采用高强灌浆料填实。
当梁端荷载加载至 180 kN 时,试件 JD2-2、JD2-3 梁底根部混凝土首先出现裂缝,试件 JD2-1 在梁端荷 载 240 kN 时开裂,其开裂荷载大于试件 JD2-2 和试 件 JD2-3,随着梁端荷载加大,裂缝不断延伸、加宽。 当梁端荷载加载至 370 kN( 梁下部纵筋受拉) 时,试 件 JD2-2 梁 端 纵 筋 最 早 进 入 屈 服,裂 缝 宽 度 约 0. 3 mm,试件 JD2-1、JD2-3 屈 服 荷 载 分 别 为 465 kN 和 485 kN,屈服位移分别为 6. 2 mm 和 6. 5 mm,此时 对应最大裂缝宽度均为 0. 3 mm,反向加载时情况基 本一致。试件 JD2-1 ~ JD2-3 延性系数分别为 7、6、6。 中间层中节点最终破坏形态如图 6 所示。 2. 2 顶层中节点
图 5 测点布置示意 Fig. 5 Arrangement of measuring points
图 3 试件装配过程 Fig. 3 Construction of precast specimens
1. 2 试验加载与测量 采用电液 伺 服 加 载 设 备 进 行 试 验,加 载 装 置 如
图 4 所示。柱顶、柱底与试验设备铰接,在柱顶施加 198
图 2 中节点试件几何尺寸与配筋 Fig. 2 Dimensions and details of specimens
试件中,柱净长度 1. 4 m,中间层和顶层柱的轴 压比分别取 0. 3 和 0。顶层节点梁端加载点至柱边 距离取梁高的 2. 5 倍,为 1 500 mm,剪跨比为 2. 7,小
197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1BAJ10B02) 。 作者简介: 高杰( 1982— ) ,男,北京人,工学博士,工程师。E-mail: cqugaojie@ 126. com 收稿日期: 2015 年 9 月
196
0 引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化建筑的主要结构形 式,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框架结构具有施工质 量高、建设速度快、资 源 节 约 和 环 境 友 好 等 优 点[1-2]。 装配式框架 结 构 中,采 用 梁、柱 预 制,节 点 区 后 浇 的 形式,梁钢筋在节点区内贯通或者有效锚固,柱钢筋 贯穿节点区并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形式。装配式梁 柱节点的受力是影响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的关键因素[3-5]。目前,关 于 装 配 式 混 凝 土 梁 柱 节 点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梁柱连接形式的抗震性能, 而对不同轴压比( 楼层) 下考虑预制梁、板、柱叠合现 浇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作者设计制 作足尺试件,对 梁 柱 装 配 节 点 进 行 低 周 反 复 荷 载 试 验; 并与现浇节点试件进行对比,研究拼缝、钢筋锚 固方式等对装配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施工的安 全可靠性,为此类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