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05 《登高》的朗诵技巧
朗诵的语调把握
语调抑扬顿挫
在朗诵时,应根据诗句的情感和意义,合理运用 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调的转换
在朗诵过程中,应适时转换语调,以更好地传达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语调的起伏
语调的起伏变化能够表现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 感,使朗诵更具艺术感染力。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影响
01
02
03
社会动荡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 敝。
人民苦难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 难,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
文化繁荣
安史之乱期间,文化艺术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杜甫的生活状态
颠沛流离
忧国忧民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四处漂泊,居无 定所。
杜甫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 疾苦。
文学地位
在文学史上,《登高》被 视为唐诗的巅峰之作,对 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
歌的瑰宝之一。
高度评价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传承与发展
《登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 遗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杜甫《登高》公开课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登高》的朗诵技巧 • 《登高》的实践应用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 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杜甫其他著名诗歌作品 • 总结与思考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能 作诗。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地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
评价极高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 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响深远
这首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 示和借鉴。
《登高》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兵车行》
总结词
揭示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详细描述
《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著名诗作,通过描绘战争中士兵和百姓的苦难,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 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06
总结与思考
杜甫诗歌的特色与价值
杜甫诗歌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真挚、雄浑、多姿多彩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人民大众 的苦难和心声。
杜甫诗歌在当代的价值
尽管杜甫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诗歌在当代仍 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 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而且能够激发我 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欣赏杜 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人文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登高》的创作契机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多次登上高 山,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 守兵器的小官。
▪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
岁时幼子饿死。
2021
3
杜甫简介(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
诗。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
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
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
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的死和饥
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
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
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
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tāo tiè 贪食)一
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
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2021
21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熟读《琵琶行》。
情操的诗人形象。 2021
19
板书
仰望 云天秋风
写 首联 俯视 江水渚洲
哀婉孤独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颔联
沉郁高昂

不尽江水 言悲之多
悲秋作客
抒 颈联 多病登台
愁苦沉痛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2021
忧愤无奈
20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 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 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 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2021
15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 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也有狂放不羁 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 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 歌在唐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
远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02
《登高》的诗歌内容
《登高》的意境
意境开阔
杜甫在《登高》中描绘了一幅广阔的 秋日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 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使读者感 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辽阔。
情感深沉
在开阔的意境中,杜甫融入了自己深 沉的情感,表达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和对家国天下的忧虑,使诗歌具有深 厚的思想内涵。
韵律独特
诗人通过巧妙的韵脚安排和音节搭配,使得整首诗的韵律独特,富有音乐美感。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04
《登高》的主题思想
《登高》的主题解读
01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了自己对 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以及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
02
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寓情于 景,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 闷和无奈。
杜甫《登高》公开 课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 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诗歌内容 • 《登高》的艺术特色 • 《登高》的主题思想 • 《登高》的鉴赏与实践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 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登高》公开课完美版 ppt课件

《登高》公开课完美版 ppt课件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2020/12/2
10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达和思想感悟。
重点字词解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
描述了秋季天空的高远和凄厉 的风声,以及猿猴的哀鸣声。
“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清澈的河水、白色的沙 滩和飞翔的鸟群,构成了一幅 优美的画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
通过“落木”和“萧萧”两个 词语,表达了秋天的景象和诗 人对时光流逝的感达了 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
停顿恰当
在朗诵过程中,适当的停顿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欣赏指导
理解背景
01
在欣赏《登高》这首诗之前,先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内涵。
关注细节
02
关注诗中的用词、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些细节都体现了
杜甫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情感共鸣
03
在欣赏过程中,尝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表
REPORTING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
匠。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 精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登高》的创作背景
01
感叹。
2023
PART 06
《登高》的教育意义及教 学建议
REPORTING
教育意义
传承文化
通过教授《登高》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
培养审美
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 其审美能力。
激发情感
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和人生苦短的感慨可以引 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登高》ppt课件22张

《登高》ppt课件22张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联抒 发了杜甫的八大悲愁,逐
“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远离家乡) “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感时伤怀) “作客”:客居他乡。(漂泊他乡)
悲 “常作客”: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漂泊长久)
这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之间暗含了什么关 系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无穷大:无边 落木 无穷小:渺小的老者
广阔的时空 渺小的个体
落木vs萧萧 长江滚滚

猿啸
雷霆之力 老儒的无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 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课后作业: 1.完成下一页PPT上的理解性默写; 2.背诵并默写本诗; 3.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以杜甫的身份,将 本诗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几句都可以)
⒈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的感慨, 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⒉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 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年”:一辈子,晚年。(人生迟暮) “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疾病缠身) “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思念家乡) “独登台”: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孤苦无依)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杜甫全集校注》,中华书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杜甫研究论文集》,中州古籍 出版社
教学方法:采 用讲解、讨论、 示范等多种方

教学手段:利 用多媒体课件、 图片、音频等 辅助材料,增
强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见解,培 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作业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 掌握程度
表现手法:夸张 、比喻、象征等
意境营造:情景 交融,富有感染 力
讲授法:教师讲 授《登高》的背 景、作者介绍等 相关知识
讨论法:组织小 组讨论,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思想 内涵
问答法:教师提 出问题,学生回 答,加深对诗歌 的理解
演示法:使用多 媒体课件,展示 诗歌中的景象和 情感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等诗歌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口头测试:通过口头测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程 度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对诗歌的 理解和掌握程

教学方法反思: 是否有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思考
教学内容改进 建议:针对学 生的需求和反 馈,调整教学
内容和方法
课堂氛围改进 建议:营造更 加积极、互动 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
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杜甫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感受诗歌创作背景 拓展国际视野:将杜甫诗歌与世界文学进行对比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身逢战乱, 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年 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 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 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 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 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 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 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 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
——杜甫
无为六洲中学 洪晓丹
作者简介
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时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作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 评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 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 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
[鉴赏首联]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 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
风急天高猿啸哀, 使人听到它 渚清沙白鸟飞回。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 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 独,孑然孤“独”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 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 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 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
间的流逝。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 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 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 己的家乡。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 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 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 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 伤、悲哀、绝望。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 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 呢?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 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 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 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 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 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方法小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意象分析法: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知人论世法: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 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 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古人用 猿鸣—— 袁鸣代表悲伤之情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感到
十分悲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
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新停:刚刚放下。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