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合集下载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大纲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300477《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大纲Regul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Journalism 执笔人:吴倩编写人员:吴倩审核人:田萱《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大纲[注:以上表格字体均为五号宋体,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内容除特别说明外均为五号楷体] [学时分配][注:以上表格字体均为五号宋体,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内容均为五号楷体][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掌握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对新闻法制有整体上的认识。

[重点难点]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教学时数] 2[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及核心问题一、法与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二、新闻法制与其他规范三、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1.依法保障言论出版自由2.依法限制滥用言论出版自由3.新闻界本身的自律第二节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一、新闻法律关系及其特点二、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四、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和类型[练习题]1.什么是新闻法制?其特点是什么?2.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二章新闻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美法系新闻法,大陆法系新闻法,掌握新闻法产生的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新闻法有宏观上的认识,并能够理清中国的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

[重点难点]英美法系新闻法及大陆法系新闻法,旧中国新闻法及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时数]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经济条件二、思想条件三、政治条件第二节国外新闻法的历史发展一、英美法系国家新闻法的历史发展二、大陆法系国家新闻法的历史发展三、电视字幕与声画搭配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二、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练习题]1.试述“曾格案”在美国新闻法发展中的意义。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本书作者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本书详细介绍了上述四种理论。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作文,期望对您有所帮助。

报刊的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分别指中央集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模式。

这四个模型都来自于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新闻的四个理论》一书。

人们普遍认为,这本书是比较新闻学的开端,以其特殊的标题弥补了大众传播文学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翻译的《报刊学四种理论》在1980年出版后,遭到了出版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学者们都知道这部作品明显带有冷战思维,但其历史成绩不容忽视。

许多学者认为这四个理论是一个最有价值的文档在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但随着时期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的批评和修正是提高日复一日,不断排除其经典地位。

结果是:就全部社会环境而言,这本书是在冷战期间出版的。

当时,美国社会充斥着美苏及其盟国之间的意识形状对抗,冷战思维的二分法和红色惧怕的情绪,影响了美国对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的看法。

施拉姆对苏共报刊理论的论述,成为后来传媒业和新闻工作者批评的焦点。

据信,这部分由威尔伯S.施拉姆写有很强的意识形状偏见。

作者与政府和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作者希伯特的经历反应了新闻教育与媒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它的一些学术研究一直是由美国报业大亨资助的。

与新闻界的良好关系使本书代表了传媒业的一些观点。

施拉姆的学术生涯显示了他与美国政治的深厚关系。

对记者来说,社会和责任是模糊的。

不同社会和意识形状的记者对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知道。

即便在相同的社会形状下,在社会责任理论中也很难明确记者的责任对象。

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对什么?如果,至少在理论上,他要对他所报道的新闻的公道性和正确性负责,那么谁应当对此负责呢?这些问题在四种理论中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站在历史高度的深邃的思想家、学者,但研究他们的传记和当时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他们也是深深打动了当时人心的报刊工作者。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们以坚持真理、忠于事实,追求至善的态度,以及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报刊职业的辩证理解,深刻地揭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

而且,他们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体现了强烈的专业理想。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推崇并且一以贯之的专业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追求价值中立,超越国家、民族的利益界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作为人民精神千呼万应的喉舌和社会的耳目,应该具有超然的性质。

即便是作为政党的宣传工具,也要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摆脱现实的利益纠葛,超越国家、民族的利益界限。

首先是要排除个人现实利益的影响。

尽管利益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但绝对不能以利益作为报纸业务行为的基本准则。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①。

”在这里,职业的理想追求显然优先于个人的利害考量。

其次,要超越国家、民族的现实利益关系。

对于英美报刊对英国人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其表露出来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偏见。

“自从关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非难中国人违背条约义务、侮辱英国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等等。

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实事来证实这一切诬蔑。

可是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的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是多么沉默啊!②”为什么英美报刊对这场战争的报道呈现这样大的反差,潜藏于其中的国家利益是关键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彻底的国际主义者,他们坚决反对将国家民族的情愫夹杂在报纸的报道之中。

新闻事业管理复习知识点提纲00662

新闻事业管理复习知识点提纲00662

注意⚠️:以上资料仅供复习参考,具体内容以书本的表述为主。

第一章1.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报纸的雏形是《每日纪闻》。

本杰明·戴伊创办《太阳报》是报纸称为大众媒介的标志性事件。

2.报刊分为报纸和期刊两种。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为主的定期的、连续的出版物,不加装订,散页发行。

3.期刊是具有固定名称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是按出版时间排序,装订发行的纸质媒体。

4.供大众阅读的期刊通常称为杂志,供专业人士阅读的期刊通常称为刊物。

内容以报道、解释新闻为主的期刊称为新闻期刊。

5.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6.广播电台有确定的名称、称号,使用一定的广播频率,定时播出声音节目。

其节目信号是通过发射台、转播台或有线广播网传送。

广播节目信号要占用特定的电磁波频率,一家广播电台可下设若干套节目(或称频率、专业台、分台等)。

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

8.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正式营业执照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被公认为全球首家商业电台。

9.互联网对新闻媒体既有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经营模式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影响媒体生产方式,(2)影响信息消费方式,(3)影响传播方式,(4)影响媒体管理方式,(5)影响经营方式。

(注意论述时需要适当展开解释)11.唐朝的《邸报》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鼻祖,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12.《昭文新报》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3.真正具有近代报纸特点的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报纸是政论家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

14.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名为“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为XRO。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其呼号为XOH。

15.华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初名为“中俄通讯社”。

16.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

17.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新闻自由的涵义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

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1.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

2.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3.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

4.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

5.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

6.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

7.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二.新闻自由的源起及发展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列宁称:“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经历了从提出观念到形成制度的发展过程。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新闻自由的基本假设(1)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人是独一无二的,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

所以,个人的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

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奋斗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

当它不能推进这一目标时,就会变成一个障碍,必须被废弃或进行彻底的改革。

自由主义理论不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2)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

理性依据感官经验行事,它不像前人那样盲从一切权威思想。

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和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可以为我‎所用,拿来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之‎一环的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在绪论中,作者声明书‎中所使用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 es of the press‎,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9‎56出版,新闻传播学‎压箱底大作‎,西学中无法‎饶开的媒介‎理论。

所谓拾遗,就是拣到了‎一点当初不‎知道的,也算纪念吧‎。

法哲学家p‎a ul ricoe‎u r 认为,对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1(hyper‎c onte‎x taul‎i sati‎o n)高度语境化‎解读;2 (decon‎t exta‎u lisa‎t ion)去语境化解‎读。

1=结合并还原‎作者历史背‎景。

2=从读者自身‎出发,对现实反思‎,解决实际困‎境。

报刊的四种‎理论就需要‎这两种阅读‎法。

已知,四种理论是‎:1Auth‎o rita‎r ian theor‎y集权主义‎论2Libe‎r tari‎a n theor‎y自由主义‎论3Soci‎a l respo‎n sibi‎l ity theor‎y社会责任‎论4Sovi‎e t commu‎n ist theor‎y苏共论1 解释pre‎s s此处的pr‎e 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阅读精选(1):,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弗雷德•西伯特(FredS。

Siebert)和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Peterson)于 1956年出版的《》(FourTheoriesofthePress)中提出来的。

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修改出版后,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

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

书的着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能够分为四种。

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职责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

主要资料I、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务必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务必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状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取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II、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就应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必须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到达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

他初期的报刊思想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一: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

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

二: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

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梁启超后来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

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他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分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而他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

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报业——作为一个职业组织,做了较为全面的描绘、研究和归纳。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媒介是谁?——关于报纸(新闻)的角色和功能
① ② 徐宝璜:报纸者,社会之耳目;访员者,又报纸之耳目。 邵飘萍:人类各种新事实之表现,皆难逃耳目之鉴察,其取作材料,载诸报纸 ,发为批评,则犹之耳目以新闻见者转达于脑府。无耳目,则脑府顿失其功用 任白涛:‚盖报纸者,社会之耳目也‛。倘社会没有报纸,就好比是人自己‚ 窒其耳,闭其目‛,成为一个‚聋聩之社会‛。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2、新记《大公报》
1926年续刊第一天,刊登《本社同人之旨趣》,阐发了‚四不 主义‛的办报方针。

‚第四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夫随声附和,是谓 盲从;一知半解,是为盲信;感情所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 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就 是对问题独立思考,对事理洞悉透彻,遇事变头脑冷静,辨是非实事 求是,达到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职业化报刊的两个前提:言论自由、经济自立
现状:徐宝璜认为“新闻纸为社会产品之一,故亦受社会之支配‛ 。言外之意,社会环境良恶如何,自对报纸发展会有重大影响。戈公 振则一针见血指出报刊‚经洪宪复辟之祸,受年年军人利诱威胁之蹂 躏‛ ,邵飘萍则是全面总结,当下报刊职业化所以步履维艰:一是教 育不普及;二是交通不便利;三是政治不良;四是实业不发达。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研究指向:自身的职业化 •
• • •
徐宝璜:‚新闻学者,以养成良好新闻记者,并导新闻事业于正轨为职业者也 。斯学昌明,则人类受新闻事业之福,愈增其量,是斯学之重要可知矣。‛ 邵飘萍:‚以我国之社会,欲以新闻为职业,乃有时较他国为难。盖我国之各 方面固未认识新闻记者之地位为如何尊严,政府中人殆尤甚也。欲救其弊,知 非提倡新闻学不可矣。 戈公振:‚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 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媒介是谁?——关于报纸(新闻)的角色和功能
① ② ③ ④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0年 ,圣约翰大学报学科 。 1924年,燕京大学新闻系。 1929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 从培养目标上看,各新闻教育机构都把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 旨; 课程设臵上看,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媒介是谁?——关于报纸(新闻)的角色和功能
梁启超曾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两者所谓‚耳目‛有何不同?
① 梁启超所针对的是中国政制之‚上下不通‛、‚内外不通‛,徐宝璜们则着眼于全社会的信息 交流。 ② 梁启超式的‚耳目‛、‚喉舌‛,一开始所要传达的是‚上之举措‛、‚下之苦患‛,后来则 是要‚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徐宝璜们自始至终,强调‚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 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③ 从办报实践和思想轨迹看,康、梁们大致是沿着党报和政治机关报的路线行进;徐宝璜们可是 始终认为,报纸不是归谁专有,而是属全社会并为全社会服务的。
2、新记《大公报》
张季鸾,1911年初,他回国任上海《民 立报》编辑,这是他报业生涯的正式开始 。之后,张季鸾固定工作,每日写评论、 访新闻,投寄上海报纸,完全以卖文为生 。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我是要立言‛ 。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第一不党。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而已——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 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不拉政治关系)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2、新记《大公报》
① ② ③ ④ ⑤ 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借,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工资。三人专心办报,三年之内不得担任有俸给的公职。既做报人,就要专心办报。要把 报纸当做事业来做。吴不支月薪,胡、张每月300元。 企业性质。《大公报》不是一个私人投资企业,而是股份公司性质。吴出钱,胡和张虽不 出钱,但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给相当股额的股票。公司的名字叫“大公报新记 公司”。 职务分工。根据各人所长,三人职务分配如下: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 ,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 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媒介是谁?——关于报纸(新闻)的角色和功能
作为一个职业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一定资格。徐宝璜们认为,这种‚资格‛并非天生 的,‚必经种种繁复之准备‛。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经过学校,尤其是大学的教育。 对于一个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职业化报纸而言,此举尤显必要和重要。我们若认为报纸是代 表公众的利益,那就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记者才能胜此重任。就是在这样的新闻职业化 思想推动下,中国大学的新闻教育终于启动,中国新闻学的学术研究也因之显露端倪并初结成 果。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1、《大公报》的创始时期
① 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创办人是 英敛之。 ② 报名:‚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 ③ 宗旨:‚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 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 观念
2、新记《大公报》
王芸生,张季鸾去世以后,继任《大公 报》总编辑。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2、新记《大公报》 1926年续刊第一天,刊登《本社同人之旨趣》,阐发了‚四不 主义‛的办报方针。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职业化报刊的两个前提:言论自由、经济自立
职业化的报业首先要商业化。徐宝璜说,中国报业上焉者为机关报,以全部售于一人或一 能知商业化之意义‛戈公振则以为,只有报纸成了商业,才会需要报馆组织。此即是说,报馆 的职业化,与其商业化程度相关。邵飘萍的观点也类似,他认为,一个合格报纸必须具备三个 条件:首先是用纸张印刷;其次必须是定期出版。这两点都属平常,较为特殊的是第三点,叫印 刷不待人定。报纸只有变成不为特定人所办,并成为人人可买的商品时,才是完善的,才真正 称得上是报纸。任人所买还是特定人的特权,实际上就是报纸为谁服务的问题。徐宝璜、戈公 振、邵飘萍都把‚商业化‛或以‚营业本位‛的报纸,看成是报纸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职业化报刊的两个前提:言论自由、经济自立
徐宝璜们对于言论自由,是作为报纸能否存在、能否根据自己的 职业特点正常进行运作的外在环境即‚生存环境‛来看待的。所以他 们认为,言论自由成为“服界切肤之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则报纸绝无 发展之机会‛。‚倘政治不良,言论莫可自由,处处受恶势力钳制与 压迫,不是封闭报馆,便是逮捕记者,轻则下狱,重则枪毙,人人都 感到‘邦无道危行言逊’的恐怖,谁还肯大放厥词呢?”中国新闻事业发 展不快,职业化进展缓慢,都是因为种上了这个因——政治不良。
1、《大公报》的创始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公报》是典型的维新派报纸。 ‚旧大公报主张君主立宪,大体上赞同维新,重 视西洋科学知识,这些都和《新民丛报》气味相 投‛。从内容讲,提倡爱国图强、坚持立宪改良 、广泛传播西学知识。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2、新记《大公报》
① 民间地位:‚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 ② 1926年,续刊《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为主要负责人。
•言论。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文字分担。如有意见不同,服从多数,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张季鸾决定。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二、《大公报》的报刊实践及其观念
2、新记《大公报》 1926年续刊第一天,刊登《本社同人之旨趣》,阐发了‚四不 主义‛的办报方针。
‚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 。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核心是做公众喉舌)
新闻教育与职业化报刊思想
一、五四以后出现的新闻学研究
媒介是谁?——关于报纸(新闻)的角色和功能
① 耳目者,不过观察、追寻、打探消息而已,由此带来的第一个职业特点,就是要‚以真正之新 闻,供给社会‛, :‚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惟新闻。‛这点而言,和《时务报》等以‚言 论‛胜的报纸有了明显的分界线。但这并非说,报纸就并不需要言论,而是说,就本体意义上 看,言论不是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发表言论更不是报纸具第一位的任务。 ② 职业化报纸的第二个特征,是它所具有的公共性。既是社会的‚耳目‛,就自然不属于个人或 团体,而是社会的公共机关。任白涛:‚彼营利的或名誉的事业,只计及少数人之利害荣辱。 而新闻事业,则以大多数人之利害荣辱为标准‛,报纸是与公众福利有关的事业,‚绝对当以 公众为本位‛。否则,就是‚造成一种社会的罪恶者‛,是‚新闻事业的叛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