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doc
第十五课_明朝君权的加强自学导学案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以及特点。
二、自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三、新课导学:㈠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导致农民起义,年初,_______以为都城,改称,建立朝。
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改革行政机构,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和。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_________手里。
②建立特务机构:明太祖为了对臣民的、建立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③“八股取士”选拔官吏: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答卷的问题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许多读书人为了做官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部分人称为皇帝的。
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㈢靖难之役: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将子孙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实行。
北平的燕王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史称“”。
㈣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年,明成祖迁都。
目的是为了加强。
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四、学效测试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人是()★A.铁木真B.朱元璋C.努尔哈赤D.李世民2.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A.1271年B.1367年C.1368年D.1369年3.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唐朝B.元朝C.明朝D.秦朝4.明太祖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特设立了()★A.军机处B.东厂C.西厂D.锦衣卫5.位于北京西北的明十三陵中,没有明太祖的陵墓,你认为他的陵墓应该在哪个城市郊外()★★★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6.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是()★★★A.军机处B.锦衣卫C.东厂D.西厂7.下列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的是()★★★★A.靖难之役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8.如果你是明朝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A.熟读四书五经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 B.设六部分理朝政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10.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A.逃避南方水灾B.逃避南方战乱C.加强对北方的控制D.喜欢北京五.合作探究(小组间进行抢答)1、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
15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课题: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二、教学目标:麻栗坡县大坪中学李丽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代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包括政治、司法、思想、军事方面的措施及特点)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史实能力。
正确评价科举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归纳,让学生掌握明朝是怎样加强君权的3.情感、态度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与价值观:三、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教学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内容:教材P88-92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认真预习,收集相关历史信息2、教师准备:小黑板准备(明朝前期加强军权的措施)八、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明朝时期,特务足迹无处不到。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地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欲知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听此节课的讲解。
(板书课题:15明朝君权的加强)2.检查预习:各组组长检查预习,将预习情况上报老师。
3.新授: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九、课堂练习:(一)练一练(连线:指名回答)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朱元璋或明太祖)2、明朝建立之初的都城是今天的哪里?(南京)3、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时间是什么时候?(1368年)4、科举考试中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的朝代是哪朝?(明朝)5、表明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措施是什么?(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6、靖难之役的双方是指哪两者?(建文帝于燕王朱棣)7、我国丞相制的设立和废除朝代分别是什明朝代?(明朝与清朝)8、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系统的特务机构是什么?(锦衣卫)是谁设立的?(明太祖朱元璋)9、东厂是谁设置的?(明成祖朱棣)(二)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权?(见板书)十、教学总结:1、强调本节课应记住的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学习目标1.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2. 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重点):(阅读课文P88-90)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写在P88或P89)①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刑狱和_______.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_,由六部分理朝政;②为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设;③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目的,影响)(笔记.记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重点):(阅读课本P90-91)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_____ 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
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
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2.______年,_________迁都北京.目的:。
3.目的: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由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二)对学(20分钟):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
2018-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朝建立的概况(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的背景、斗争双方、结果(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迁都北京、削藩、设立东厂。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一、明朝的建立1、社会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大规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年初,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是。
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1)措施:①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邢狱和军政。
②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2)作用:全国,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2、设立特务机构——。
(1)职责:兼管对臣民的。
(2)地位: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1)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只在范围内命题。
(3)答题:①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使用“”三、靖难之役1、背景:(1)明太祖分封的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2)建文帝下令削藩。
2、概况:燕王朱棣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3、结果:燕王朱棣胜利后称帝,他就是。
四、明成祖加强集权(1)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继续执行,进一步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的设置,是明朝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明成祖材料二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探究思考】(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初采取的哪些措施?(2)上述措施都与哪个皇帝有关?他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图三明成祖通过什么方式坐上了皇位?为了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4)针对材料二的科举制考试制度有以下观点:观点一: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
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三、学法指导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应注意前后联系。
可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的内容较多,教师虽不必面面俱到,但应选择一二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八股取士”这一内容可进行课堂讨论,既可围绕该知识点,也可就整个科举制度展开。
教师在讨论时可补充一些形象而典型的材料,如“X进中举”等,再结合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历史作用,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历史现象。
四、知识朱元璋简介明朝开国皇帝(1328-1398年),其祖父因乱携家至泗州,其母盱眙人。
他生于濠州钟离(明洪武四年改与曰临淮,后为泗州治所,时属凤阳府,今属某某盱眙县)。
因家境贫穷,少年时曾在皇觉寺消法为僧,后参加红巾军,并逐渐掌握大权。
1368年建都某某,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克大都,推翻元统治,渐次统一中国。
他核户口,丈土地,平赋税,兴水利,抑豪强、为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预习部分(一)基础知识导读。
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当年秋天,明军攻占,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
,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中学“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姓名编号日期: 2014-4- 审批:课题: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设计者:燕子年级·组制一年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学·合作·探究、运用启发式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比较概括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表现。
Ⅰ.自学自研部分(时段:正课时间:10 分钟)3、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4、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5、《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的。
是一幅画。
6、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
2、新知自研:通过阅读,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等历史知识。
Ⅱ.交流展示部分(时段:正课时间:25 分钟)【学习目标】重点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八股取士。
【教具准备】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及相关图片内容模块“导学·合作·探究”流程模块操作流程自主学习环节交流合作环节展示质评环节探究总结环节、巩固延伸环节设计重点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形式·过程·时间)展示方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规律总结·重点摘记·成果记录)导学一自主阅读课本,勾划要点,并完成以下内容,巩固记忆.1、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是。
2、为了加强君主权利,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3、明太祖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手中。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掌握和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本有关的内容。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能力。
通过学习八股取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法、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状元卷”导入。
今天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师出示)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
找一位同学给老师帮一忙把它展示给大家。
(向同学展示)明代的科举选官制实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明朝是如何建立的,历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实物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了解一下本课将要讲述那些知识。
生回答。
讲授新课:师:好,老师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统江山强君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一脉相承固君权——明成祖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下面我们首先进入本课第一部分的学习:一统江山强君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大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明朝的建立。
通过阅读课文大家知道在明朝建立之前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元朝末年社会状况: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5课导学案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6、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指生朗读目标,教师据实情略加突出。
教师巡视各组,及时参与,适时指导,提炼问题。
2、激情展示
①基础问题释疑
②能力题展示
四、知识梳理
知识回顾、归纳
1、知识建构:
君权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2)措施(3)靖难之役到迁都北京
2、方法归类:归纳学习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应从几方面入手?
五、过关检测
(五)巩固训练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A、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股取士
5、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3.学习难点:“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4.中考要点: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二、夯实基础
1、自学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元朝灭亡的原因,在课本上标画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定都等相关知识。
2)归纳记忆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可组内讨论完成)
3)何为“靖难之役”在课本上标画并记忆迁都北京的时间、在位皇帝、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时间:5 月 6 日 主备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环节 孙凤桐 授课时间:________ 审批人
编号:15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 初一历史组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 2、掌握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 的基本史实。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学生活动与学法指导 同学们,认真阅读第 88 页——89 页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____, 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标注在课本上) (1)、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_。由吏、户、礼、兵、刑、工 _____________分理朝政。 (3)、设置_______________,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4)、八股取士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 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 3、改革行政机构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股取士的危害是什么? 同学们,认真阅读第 90 页——91 页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 _______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 _____________打出“_____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以______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迁都北京。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③ 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官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 , 兴奋地说 : “天下英雄 , 入吾彀中矣” 。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 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对这一 制度是怎样完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自 主 学 习
问题归纳:明成祖加强中央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标注在课本上)
合 作 探 究
合作探究一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 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合作 解疑 展示 提升源自1、互换导学案,找出错误之处用红笔记录。 2、针对问题及差异,小组间交流。 3、组内解决浅显问题,小组长记录好存在的需要质疑的共性问题。 1、 教师分配好各个小组展示的任务 2、各小组按顺序进行展示。 3、教师适时引领提升,适时评价。 单项选择题: 1、朱元璋除丞相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 ) A.锦衣卫 B.东厂 C 殿阁大学时 D.三司 2“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 “我朝”是指(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秦朝 3、下列哪一事件与朱元璋无关( ) A. 参加反元大起义 B.建立明朝 C.设三司 D.设东厂 4、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5、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重要表现是( ) A.设三司 B.罢丞相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设内阁制度 6、为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 ) A.设东厂 B.继续削藩 C.迁都北京 D.罢丞相 7、“靖难之役”类似于 (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靖康之变 D.安史之乱 8、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执行削藩政策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 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10、明朝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的主要做法是 (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11、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达 标 检 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