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书笔记
《穿越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个人,平时很少会去阅读一些教育指导类的书籍,对于这本《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最初也本想抱着随手一翻的心态来瞧瞧的,却不想,再难释手!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当我抚览过Richard J. Light 教授理性而真切的言语时,真有种相见恨晚的痛感。
于是,我前前后后花了两周时间对此书通读了两遍,中间还做了不少的笔记,迫切希望自己能更清晰、更透彻的明了这门关于“大学之门”的哲学艺术。
而现在,能够在此分享一下个人的感悟,鄙人着实激动,下面,就基于我的视角,来浅谈一下此书。
Richard J. Light 教授作为知名的统计专家,在撰写此书时,将其分为了九章一附,而就我个人而言,又将这些章节归类成了四个层次,也就是将此书分成了四个部分,以便能更清晰的理解文章的表里。
第一部分,我将其命名为“致学”,它分别由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有力的联系”、第三章“来自学生的建议”和第五章“有效的指导”以及第八章“从差异中学习”这些章节组成。
在这一部分中Richard J. Light 教授通过大量的事实与数据,辩证解答了“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大学时间”这一问题,这也是最直接、最真切面向我们的财富,而书中巨大的研究调查事实又系统的向我们解释了“大学是什么?”、“如何开启大学之门?”、“我之于大学,大学之于我为何?”等一系列我们所迫切追求的真理,不得不感谢Richard J. Light 教授的良苦用心。
我之前曾说过“我与此书相见恨晚”,确确实实,当我捧得这本书时,真有种“高山流水”的喜泣。
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一名普普通通从应试教育下产出的新生,如同书中众多的受访者一样(当然他们并非产自应试教育)突兀的面对“大学”这一新事物时,产生了众多的疑惑与问题,它们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还波及了生活甚至思想与人格方面,我当时就很迷茫,开始无时无刻地,不断地,反复地思考“上大学为何?何为上大学?”;“大学又是什么”;“如何去上”等一系列问题。
穿越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诱惑。
犹记幼时念书的我除了知道老师家长每每念起的“清华”“北大”,还能够牙牙学语叨念起“哈佛”,这大概是个为这所世界著名的大学的创建作出杰出贡献者的名字吧。
那时的我没有接触过英语教学,却对这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全英文环境怀揣着无比的憧憬。
在读书报告的选择上,也是因了这个能够勾起我过去太对牵念的名校。
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个迷人的错。
未能与未来世界的顶尖级人才济济于世界最高学府自然是一种遗憾,但哈佛的价值不正在于他的精益求精吗?年纪稍长些的时候,我对知识的渴求已不能够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得到满足了,感谢那些不辞辛苦的译者们将国外的优秀的典籍和文字化作我能够理解的符号。
哈佛人的著作,为哈佛人写的书刊……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有关于哈佛的一切一切。
甚有稼轩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痴迷,千百回的梦我只需一游哈佛那古朴的美国风情民房,舒展开四肢仰望碧蓝湛清的天空,嗅闻着绿草的芳香便觉知足。
然而,绝非美丽怡人的校园环境真正吸引着我。
把玩村上先生“凌晨四点半,海棠花未眠”的文字时,便情不自禁地将哈佛学子与其对号入座。
热爱学术的哈佛人正像这低调的海棠花,待君盛绽,惊却众目。
我脑海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哈佛,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定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哈佛是一种象征,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走进哈佛后立刻被那里的学习氛围感染了。
无论是图书馆还是餐厅,哪怕是医院或者是公园的一个长椅上都能看到埋头读书的人。
有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学子,他们都共同感慨过哈佛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研究热情,为了一项学术研究,一个课题讨论,哪怕仅仅是准备一个下一堂课问导师的题目,他们都需要与阅读大量的书籍来补充相应的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北大一年的读书量远不及在哈佛一月的读书量。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书报告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书报告在读这本书之前,原以为这是一碗鸡汤。
读之后才发现这是调查报告和访谈记录,对个人大学生活有很多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微信上一些所谓的鸡汤要好得多得多。
我自己看完这本书也是感受颇多。
书中有一句话,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历时四年的时间概念,最重要的在于它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基础。
高考之后原以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大学就是天堂般的存在,然而当自己身处其中,才发现,这都是骗人的,大学不轻松。
大学里,没人逼你去学,去做一些高中里必须做的事情,像我这样自觉性差的人就完全放松下来想要好好享受着大学时光,打打游戏,吃吃喝喝睡睡,然而在玩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己期末考试挂科怎么办,就这样提心吊胆的玩着,有时良心发现,会偶尔拿出书来翻一翻,却是一窍不通,这样最后是注定要挂科的。
所以大学一定要好好学,甚至要比高中里老师强迫的更认真的学,毕竟高中就语数外三门课,大学里的课程又多又深,光靠课上听课后写作业有时是搞不懂的。
当然游戏也是要玩的,不然大学就真的成为地狱了,但是要克制,要找合适的时间玩。
所以,在大学里学习不能落下,这些深奥难懂的课程能够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并且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我们之后踏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在大学里奠定的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基础,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社会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投入到学校的活动中去,参加一些学生组织,如果能在这些方面都打好基础,那么以后我们走上社会就会更加的从容淡定。
书中还有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因此,每个本科生都应该与一位甚至几位大学教师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
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
老师不用多说,能够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
大学里的老师不会像高中里的老师一样处处管着你,他们的任务就是上课,布置作业,改作业,有的甚至不会评讲作业,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主动去找老师而不是像高中里那样等着老师来找我们,老师还是很乐意为我们答疑解惑的。
读《穿越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控制1201 欧阳鹏威

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大学阶段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想必困惑着无数个对未来迷茫的大学生。
打开此书看到其英文原名《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顿时觉得其直译更能回答我们困惑!本书中的Richard Light 教授从其视角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1.“大学教育者将美好愿望落实为实际行动的有效方法是什么?”2.“学生在校期间作出什么样的决定和选择才能保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阅遍全书,合上书不由回想,大学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想起来黄维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过的“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在于大师之大。
”也正像是书中的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因此每个本科生都应该跟几个甚至几位教授建立这样那样的沟通联系。
”而针对书中所做的研究与讨论我想可从以下几点回答我们的前面的两个问题!1.“学会理解他人,应该被视为个人的一项学习目标。
”理解了人们的生活思考方式,会有助于理解他们本人,如果可能,最好去尝试了解人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就可以了解特猛如何思考。
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之间建立联系,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活动使人快乐,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学习的压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正如书中研究表明,在活动表现积极富有责任心的同学在自己的学业上表现也是相当的优秀!2.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从那些组织严密的测试与论文作业较多的课程中学的更多,因为他们可以及时从中迅速得到反馈,进而有时间及机会进行调整,作出改进,同时随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业由过去的独立完成变成了课外的合作而成。
3.经常安排时间与大学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共同实际学术研究的学生,大学期间收获最多,学业成就更为显著。
经常与导师一起讨论“重要思想”的学生,往往认为这样的交谈比认真的上若干的专业课程更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重要思想呢?比如我们学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呢?以及最重要的是我们学的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接触呢?哪些新观点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哪些只是无谓的哗众取宠!认清楚这些都是解决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将全部责任给予学生的做法,鼓励学生承担一些责任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式和观念,让学生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质疑是教会学生思考方式的另外一种好的方法。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大全12篇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大全12篇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篇1】这本书能够说是人生教育的奠基巨著。
本书由6大篇组成,每篇又由31—40个不等的小故事构成。
每个故事最终所揭示的都是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也是一种品质。
有的从讲一个普通人到美国总统的过程让人心灵震撼,有的用一个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
故事的资料变化万千,摆明了人世间的丑和美、善和恶、穷和富,大部分故事都点到了这种事物的本质。
每个故事不但有表面的意思,话语中还含着一层层的哲理,让人不能不为之赞叹。
每一个故事都好似一杯智慧的浓茶,让人细细地品味它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深邃思想融合了万物之神的气息在幽幽传来,每一种思想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也许昨日你还为什么事情想不开,今日你一看这本书,所有的愁云就会立刻散去,展此刻你眼前的会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人们说书是精神的食粮,那么这本书就能够算作是书籍中的“鱼子酱”。
这本书不去讨论人类生存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是遇到一些日常问题时那些哲人的智慧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只要看了这本书,你的生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都会更上一层楼!你所生活的境界也会更上一层楼!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篇2】在寒假里,我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
它使我感受颇深、流连忘返。
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还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
刘亦婷在遇到失败挫折时,总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气馁,不放弃,永不服输!以前,只要我考试考得不好,就会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但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那样,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此外,刘亦婷姐姐做事情有计划,有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分钟为时间标准的时间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可我呢?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想:刘亦婷姐姐能考上哈佛大学,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哈佛,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哈佛家训心得读书笔记(通用5篇)

哈佛家训心得读书笔记(通用5篇)哈佛家训心得读书笔记篇1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哈佛家训》读后感900字。
那么,通向成功的道路在哪里呢?谁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呢?我想就是它,《哈佛家训》。
这是一本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生活意义的书,书中介绍了许多名人成功的关键,也有许多看似平凡却含义深刻的故事。
它可以使一个人由平庸变得非凡,从失败走向成功,震撼着人的心灵。
打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中的几行大字,"品性--站立生命的基石,梦想--装点岁月的风景,真爱--永恒不息的心跳…"再往下翻,你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我就是如此,这些故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其中的《不能流泪就微笑》,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震撼,读后感《《哈佛家训》读后感900字》。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辛蒂。
她在医科大学读书时,不幸患上可怕的"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这种病到目前为止仍无药可医,使辛蒂对香水、洗发水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切化学物质一律过敏,连空气也可能使她的支气管发炎。
患病前几年,辛蒂一直流口水,尿液变成绿色,有毒的汗水刺激背部形成了一块块疤痕。
她甚至不能经过防火处理的床垫上,否则就会引发心悸和四肢抽搐。
她只能生活在无毒房间中,与世隔绝。
更可怕的是她同样不能流泪,因为她的泪水同样有毒。
可她并没有被这些所吓倒,她依然开心地生活,一直到死。
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在这寂静的世界里,我感到很充实。
因为我不能流泪,所以我选择了微笑。
"读到这,我完全被震撼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病,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没有花香,没有欢快的鸟声,感觉不了阳光、流水和风的快慰。
灰白的世界,如同死寂般的的生活,怎么能让人承受的了呢?或许当灾难来临时,人可以努力回避;如果回避不了,可以抗争:如果抗争不了,就得承受;要是承受不了,就得哭泣流泪;如果连流泪也不行,那该怎么办呢?绝望还是放弃?文中的辛蒂则恰恰相反,她选择了微笑,她笑对人生,她的笑代替了她的痛苦,她笑着走完了余下的年华。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首先,本书的结构与风格从两个层面展现了小说的独特之处。
首先,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现了福勒在哈佛大学求学的经历和随后在政治、历史领域的成就。
这种线性叙事的方式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福勒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其次,小说在结构上呈现了一种碎片化的特点,跳跃性强。
由于取材了福勒日记和信件等文本,小说的情节常常以微小的事件和思想碎片为单位组合。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使得读者需要通过阅读的过程将这些片断进行组装和理解,反复推敲读者的思考方式。
此外,小说运用许多散文式的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插入思考小品等,使得文章更具有思辨性和诗意。
其次,小说通过塑造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美国学术界和上流社会的风貌。
福勒通过自传的形式,将自己与许多当时重要的人物联系起来,如其童年好友Tom、以及当时哈佛的学者John等。
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十分鲜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轨迹,展现了19世纪美国学术界和上流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同时,福勒通过自己和这些人物的互动,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迷茫和成长。
福勒在求学过程中的迷失、对教育的怀疑,以及对政治的参与和失望,都是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描写和反思的。
最后,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探寻。
福勒在书中询问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了评判和思考。
他通过对教育制度和学术界的批判,以及对政治和历史的评论,探讨了人生的正确选择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福勒给出了一种关于意义的思考,即个人对自己内心真实追求的坚持和探索。
在福勒看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并不在于追逐权力和地位,而是在于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个体的内心满足。
总之,《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通过自传体的叙事方式,将福勒的求学经历与19世纪美国学术界和上流社会的变迁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学者和政治家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探寻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追寻。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是一本由著名作家李开复所著的励志传记,书中讲述了李开复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并在科技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不仅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李开复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小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在中国的学习生涯中,一直都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对知识充满了热情。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对知识充满热情,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书中讲述了李开复在哈佛大学求学的经历。
他在哈佛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
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哈佛的求学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要善于交流和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最后,书中讲述了李开复在科技行业取得成功的经历。
他在硅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科技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科技行业的奋斗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书报告
过去几年总是在读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浏览杂七杂八的故事,看见书中的小故事里的人物轻而易举的达到一些我们难以企及的水平,我总会觉得难以理解。
直到后来见的人和事多了,才发现其实在传记中的传奇人物其实与常人的巨大差异只是点滴的些许差池加上长期的积累最后才有了天壤之别。
在我上了大学之后,我时常会看着一些迷茫的人在人生的这个分岔路口止步不前,包括曾经的我也是这样,在一些唏嘘之后,我想了想也许是在方向的决定上出了问题。
我先回望过去,从懵懂的小学到青涩的初中再到忙碌的高中,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结果却发现大学没有小初高老师口中的那个无忧无虑,没有所谓的恬静生活,没有电视剧里的跌宕言情剧,我们只是从一个别人管理你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别人让你管理你自己的地方。
所以虽说我们即便是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自由,但是限于自身的双手双脚,我们得到了更大的负担——对前途的迷茫。
是的,大学不是一个会有人三天两头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的管教所,我认为的大学是一座山脉,这山脉里有许多的路,有的通向山峰,有的通向山谷,甚至有些人可以找到通天的路,即便这不妨碍绝大多数的路都是弯曲迂回难以升高的。
我们可以把多数人走的路叫做公路吧,因为平坦,然而也因此,我所知道的山路里没有一条公路是通向山峰的。
这可以理解为我的一个自我调侃,因为我正是走在公路的茫茫众生的一个。
当初我选这条路不是我自愿的。
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在儿时的记忆里,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叫做清华和北大,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追逐清华北大的风筝,随着风升空,而多数的人却在空气的乱流中做起了布朗运动,结果到了各自的位置。
后来,我们明白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不止是首都的那两所,甚至还有更高的山峰时,我才发现我并不是一只在葡萄架上攀爬的蜗牛,而应该是在通天塔的墙壁上攀爬的蜗牛,现实的难度远比理想的要大。
所以我放弃了攀爬,所以我选择了走在人生的公路上。
那就是我的大一。
而我现在大二。
可能是因为我看了这本《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也可能是我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
我又一次走在了攀岩登顶的路上。
看看这本书吧,我起初并没有觉得有多有趣,但是确实实在在的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
我早已知道那些人与人并无太大差距的理论,但是这本书却告诉了我我们不是一个由过去和当前周围环境决定的多变量函数,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包括我们已经想到的在定义域里的情况,还有一些不在定义域的世界。
我曾想过这个大学会是我人生的一个公交站点,我会在这里停留,但不会带走什么。
我现在觉得我当初是错误的。
我也可以找几个比我大十几甚至几十岁的老师做个朋友(前提是我们性格匹配),我也可以在无尽的书海里畅游,我还可以在学校的湖边静静素描,把一时的美丽变为永恒。
就如书中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把教育当成是一场散养鸡鸭的活动,而应该是精耕细做的劳作,把每一步都作出一定的规划。
规划不是计划,计划是一步步不容出差错的,而规划是一个总体的预估,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未来的规划。
每一个大学生都在自己的三岔路口停留过,有的一直停留,有的闭上眼随意走。
所以即便我并不认同那些牵着你的手跟着导师走的观点,但是被一种力量指引确实要比把未来交给命运女神要命中率高得多。
我认为这里最好的力量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念,选择一条路走向前去不回头的信念。
我想,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要为自己负责。
所以虽然我们可能会因为过去自己受管教不严或者自己技不如人,而导致自己现在达不到一个满意的局面,但现在我们没必要为此垂头丧气,因为我们虽然不是什么哈佛人,但是我们和那些“哈佛人”其实并不差太多,我们至少站在同一个星球的土地上,受着同一套物理规则的作用。
那么,像书中写的那些传奇,
我们并非不可复制,甚至我们大可以做的更好。
有一位老师说过,天才和凡人的区别不在脑容量,而在时间,时间不在课上,而在课余。
而在我现在的眼里,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承载了比以往大得多的就业压力,以至于许多人连追逐梦想的梦也没做过,就选择了放弃。
以前我们是在中学教室里,和“天才”一同学习,在课后,和天才一同写作业,而现在却成了课上“天才”听,课后“天才”写,而许多人只是换一个地方休息。
如此这般,我们便只会是凡人,“天才”就真成了天才,而变成了凡人的我们绝不会想起原本我们也可以作为一个天才。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哈佛人”,因为我觉得华山派不代表他就得是在华山生活长大,而代表了他的一招一式都是华山派的功夫,所以我想哈佛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哈佛学子的专属称谓,我们也可以是哈佛人,只要我们做的和他们一样甚至更好。
所以综上所述,天壤之别其实是一步之遥,只差一种叫做力量的东西,说得有些含糊,其实我指的是你能利用发挥的资源的多少,这就是力量的多少。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但是在大学这个地方,我们至少拥有相近的教育资源。
而那是后面的零,我们自己是前面的一二三,我们自己的心决定了在零相同多时哪个更加有力量。
做个总结吧,《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其实不是为了哈佛人写的,而是为了我们这帮“哈佛人”写的,我们的大学也是大学,他们的大学也是大学,大学本身没什么太大的硬件差别,只在于我们能否有效利用起来这个后天塞进我们嘴里的汤池,无论它是不是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