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准提分练 第五章 专项限时精练(十五)古诗鉴赏
重难点0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7、评价题(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8、比较评价题(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二

精准训练二赏析写景艺术练前提示古人云:“写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耳。
”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分量,诗人们苦心孤诣,极尽描写之能事。
因此,赏析写景艺术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并发展为很重要的题型。
这种题型在题干中有“写景特点”“写景艺术”等字眼。
在阅读分析时,如果能区分好静景与动景、乐景与哀景、虚景与实景,就为下一步赏析写景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答题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判断:①景物选取:有无典型性(指有无季节或地方特色)。
②写景层次: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③写景角度: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不同的角度可以组合在一起,如视听结合等。
④写景方法: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对比衬托等,以及修辞手法甚至如融情于景等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时所作。
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②色彩浓淡相宜。
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 含解析

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①白居易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高考专题】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题海特训营 诗歌鉴赏 五(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题海特训营诗歌鉴赏五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1)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林逋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色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豀谢太傅①,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 ①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五、六句写苍山半带着厚重寒云,红叶暗淡了夕阳余晖,渲染了凄凉气氛。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

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一、(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6分)二、(2023·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3~4题。
(9分)题五丈原武侯庙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③褒斜: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
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
(6分)三、(2023·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送从叔尉①渑池顾非熊同登科第皆清列②,尚爱东畿一尉闲。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五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二Ⅰ群诗通练一忧国忧民(含解析)

Ⅰ群诗通题思想情怀群诗通练一忧国忧民主题解说忧国忧民诗是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面对人民疾苦有感而发的一类诗歌。
该诗歌常见的主题有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典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唐]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注①越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②韩娥: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1.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________,第二首诗是________。
2.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清]黎简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
”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3.本诗________一语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一个________字显示了诗人的立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4.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5.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6.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精练(十五) 古诗鉴赏
(用时:30分钟分值:3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民夫
[宋]宋伯仁
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
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1.这首诗前三联________,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______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 答案叙事农夫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2)对饥寒交迫、劳役繁重的百姓的同情。
(3)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水龙吟·落叶
[宋]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厓半没①,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②杳杳。
溯宫沟、暗流空绕。
啼螀③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注①重厓半没: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②题红:《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得一遣放宫女,正是题诗之人。
③螀(jiānɡ):蝉。
3.“萧萧渐积”一句化用了杜甫《________》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4.赏析下片虚实结合的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片首句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冷落;尾句问而不答,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皆为虚写。
中间部分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乱影翻窗等凄凉景色,衬托了词人身处乱世的抑郁和凄凉。
虚实结合,以个人离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汤式
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
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
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5.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慨。
(2分) 答案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6.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表现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
“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
②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
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今日之衰。
接着依次化用。
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叹而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注],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注申破:上报说明,申报。
7.诗歌叙写了杜陵叟生活艰苦的两个直接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自然灾害人为灾祸(官府逼迫)
8.请分析本诗的叙述特色。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歌前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对杜陵叟的遭遇进行客观叙述,语言明白晓畅,揭示客观事实;“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两句由前面的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易于表情达意,表达了诗人对地方官员不顾民生、只追求政绩行径的强烈愤慨。
②在叙述的过程中直抒胸臆,严厉痛斥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吏就是“豺狼”。
③叙述中饱含讽刺,比如“明知”“虚受”等词,反映出官员乃至朝廷虚假的嘴脸。
④在叙述的过程中屡屡发问,能较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