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和药疹
药疹寻麻疹

3. 特殊类型荨麻疹
-
8
二 :药疹
首先明确: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药疹(drug eruption)?
-
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临床上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 ①抗生素类: ②解热镇痛类: ③磺胺类 ④镇静安眠药及抗癫痫药 ⑤其它:异种血清制品、呋喃唑酮及某些中草 药等亦可引起药疹。
代谢
主要作用是调节糖、 脂肪和蛋白质
盐类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
主要调节水盐代谢
性激素:主要分泌去氢异雄酮(DHEA)
其次为少量雄烯二酮和睾酮
-
22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发展史及应用现状
• 1935年 分离出天然糖皮质激素---可的松
• 1944年 合成糖皮质激素用于临床
• 1948年 Phillip Hench(美国风湿病学家)将可的松(当
•
时叫做化合物 E)第一次用于治疗一名29岁有4
•
年病史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患者获得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常好的疗效
• 1949年 Hench首次发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 案报道,
•
并于1950年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共同获得了生理
•
学和医学诺贝尔奖
• 1950年后,通过对天然皮质激素的化学修饰,产生了各
-
11
变态反应型
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第Ⅰ型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等
第Ⅱ型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第Ⅲ型 、
血清病样综合征、血管炎及迟发性荨麻疹等,患者可有关节 炎、肾炎及发热
第Ⅳ型
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带状疱疹

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疱疹、带状疱疹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各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关,特点是多因性、多形性、对称泛发性、慢性复发性、瘙痒性、渗出为主。
湿疹的治疗方法:急性期: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作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和油剂交替作用。
亚急性期: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接触性皮炎:接触外源性物质后皮肤黏膜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急、瘙痒、烧灼、疼痛感。
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并可有丘疹、水肿、水疱大疱以及继发感染。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变现为境界不清的轻度红斑、丘疹。
长期接触可变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
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与接触物有密切关系,首要治疗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因,避免再次接触该种物质,治疗已出现的症状。
1.药物治疗:全身治疗内服抗组胺类药物,糜烂和渗液严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接触性皮炎如果合并局部感染,给于抗生素。
2.局部治疗急性阶段用洗剂、霜剂或油膏,如炉甘石洗剂;亚急性或慢性阶段以霜剂及油膏外用为主,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2.其他治疗:积极寻找过敏物质,避免进行接触,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
避免搔抓,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强烈日光或热风刺激。
预后情况: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去除病因后,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
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呈红褐色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病因(复杂多因;■接触史)、分布(任何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多形性对称性、无大疱坏死、炎症较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不清楚;■清楚)、自觉表现(瘙痒、一般不痛;■瘙痒、烧灼或疼痛)、病程(较长、易复发;■较短、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阴性;■阳性)药疹: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皮炎 湿疹 荨麻疹 药疹PPT

治疗
一 急性荨麻疹
1 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2 维生素C 钙剂 控制感染
二 慢性荨麻疹
寻找病因 抗组胺药 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 对单独使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 可合并 用H2受体拮抗剂 如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
临床表现
七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最严重
磺胺类 解热止痛剂 抗生素 巴比妥类 起病急骤 1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弥漫性暗红斑 2 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稍一搓即成糜烂面 3 口腔 眼 呼吸道 胃肠道黏膜 糜烂 溃疡 4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高热 呕吐 腹泻 昏迷 5 感染 肝肾衰竭 电解质紊乱 引起死亡
1 皮疹特点
起病急 瘙痒 风团 消失快 可发生任何部位
2 消化道损害
3 呼吸道损害
4 过敏性休克
5感
染
皮 疹一般24小时内消失 恶心呕吐 腹痛 腹泻 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 窒息 心悸 烦躁 血压下降 高热 寒战 脉速 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二 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每周至少发作两次
全身症状较轻 风团时多 时少 反复发生 常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荨麻疹
1 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 运动 受热 紧张 饮料→乙酰胆碱 释放增加→肥大细胞→风团(点状) 分布 躯 干上部及上肢 互不融合 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
临床表现
• 特殊类型荨麻疹
• 2接触性荨麻疹 • 3水源性荨麻疹 • 4运动性荨麻疹 运动开始5~30分钟后出现风团
诊断
图例
图例
临床表现
物理性荨麻疹
1 皮肤划痕症 称人工荨麻疹 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 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
药疹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教你认识11种药疹

教你认识11种药疹*导读: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常见药疹归纳如下。
……1、发疹性药疹: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
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
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愈后不良。
2、皮炎类药疹:这类药疹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性皮疹。
其可分为局限性与泛发性两型:局限型多是由药物引起的光线过敏性皮疹,因此主要发生在日光暴晒部位,发生苔藓化皮疹;全身泛发型可有低热、瘙痒,严重的还可有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脓疱性皮疹掺杂其中。
消退后往往有一层糠状鳞屑脱落。
3、固定型红斑:多数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解热止痛药物所引起。
但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服药史,过敏源不易找到。
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呈假性水肿、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厘米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
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粘膜亦可发疹。
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不等,但粘膜糜烂或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
发生在包皮龟头部位时,常因为水疱破溃或感染而形成溃疡,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如治疗不当,可使病人数周至数月不能痊愈。
4、荨麻疹药疹: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
荨麻疹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伴随着其他的症状,如发热、低血压等,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
药 疹

药疹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
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
药疹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药疹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药疹是指由于服用药物而引起的皮肤病变,其症状与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常见的药疹症状包括:
1. 皮疹:药疹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小疙瘩、丘疹、水疱、糠疹、荨麻疹等病变。
这些皮疹可以局限在某个部位,也可以遍布全身。
2. 皮肤瘙痒:药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是另一个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强烈的瘙痒,需要不停地搔抓。
3. 肿胀和水肿: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疹可能导致局部肿胀和水肿。
患者可能会发现脸部、嘴唇、眼睑或其他部位出现肿胀。
4. 红斑狼疮样病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样病变,如红斑、蝶形红斑、口腔溃疡等。
治疗药疹的方法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停用引起药疹的药物:初步怀疑某药物引起药疹时,首要措施是立即停用该药物。
停用后,药疹可能会逐渐消退。
2. 使用抗过敏药物:医生可能会对患者开处方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症状和控制药疹反应。
3. 局部治疗:对于轻微的药疹症状,患者可以使用局部药膏或
洗液来缓解症状,如抗过敏性外用药物。
4. 就医就诊:如果药疹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就诊。
医生会根据病情评估,可能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如皮肤病组织活检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药疹的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尽量避免自行用药或乱用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在就医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荨麻疹

诊断
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
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 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可发生晕厥。 病程:急性:3个月以内,病程1周左右
慢性: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
甚至数年。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常增高 用已制备的多种食入性、吸入性变应原作皮 肤挑刺、划痕或皮内实验,可有助于寻找致 敏原,但其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符合率不高
辨证论治
血虚风燥型 主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久 治不愈.夜间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 形瘦体弱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 少津,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味
辨证论治
湿热型
主证;出风团与饮食不节有关,伴有腹痛腹泻,或呕 吐,胸 闷.大便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显,祛风止痒 方药:土ria
主讲人:刘峰
定义:
本病是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 一种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 ,发无定处,骤起骤退, 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 中医称“瘾疹”; 2014诊疗指南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 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 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 2 次,持续≥6 周。 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鉴别诊断
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类 型。常见的药物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 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临床表现 为弥漫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 疹,密集对称分布,形态如麻疹样或猩红热 样,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 40℃±)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 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 measles
风疹 rubella
婴儿玫瑰疹(幼儿急疹) roseola infantum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红色杨梅舌 环口苍白圈
败血症 septicaemia
处理 (一)预防 1、医护人员:按要求问药敏史,做皮试, 不乱用药,早发现早处理,告知病人并做 标记
谢谢!
荨麻疹
定义:荨麻疹又称风疹疙瘩,是以风团为主 要表现的皮肤病. 病因:复杂而不易确定,常见如下: (一)食物:动植物食品,调味品及添加剂等 (二)药物:见荨麻疹型药疹 (三)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四)物理因素:冷,热,光,压力,摩擦 等 (五)动植物因素:动物皮毛,毒素,植物 茎,叶,花,等 (六)精神因素:心理障碍,紧张等 (七)内部因素:作为某些疾病的症状,如 SLE,风湿病
3.血清病样综合征 型药疹 (氨苯磺胺引起)
widespread red to violaceous annular and serpiginous confluent plaques with dusky centers and intensely red borders with an acral and facial predominanceComments:This healthy 2-year-old boy developed an itchy generalized eruption associated with joint swelling and high fever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sulfonamide for otitis media.
药
疹
定义:药疹(drug 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炎,是 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是药物 不良反应的一种。 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和治疗过 程中,给予正常剂量的药物时所出现的任 何有害的或不期望的反应---非治疗反应。 60年代初:反应停---世界范围的药害事件
被反应停夺去胳膊的孩子们
病历摘要(续)
T36.7。C,P85次/分,R20次/分,Bp100/74mmHg。
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 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查体无异常。皮肤 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和四肢近端弥漫性粟 粒至花生米大的红斑或斑丘疹,色鲜红,压 之褪色,皮温高;少数呈凤团样损害,面颊、 颈部和上胸部部分皮损已融合成片;对称分 布。指(趾)甲、粘膜无异常。
发病机理 (一)变态反应:多数为Ⅰ型,少数表现为 Ⅱ型,Ⅲ型,如图: ( 二)非变态反应:物理刺激,药物引发
速发反应
肥大细胞
组胺释放
H1受体
变应原
嗜碱细胞 肥大细胞 再激活
血管扩张 风团 组织液外渗
迟发反应
炎细胞趋化释放介质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主要为痒性风团 (一)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瘙痒及全身症状,皮损 为风团 (二)慢性荨麻疹: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病程可 达数月和数年 (三)特殊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征(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阳性.
4.麻疹型或猩红热 型:合称发疹型药 疹,皮疹类似于麻 疹的密集的米粒 大红色斑或类似 猩红热的片状鲜 红斑
6.麻疹样药疹
阿莫西林引起 7yo girl broke out with this rash after her second dose of amoxacillin. She had two previous courses of amoxicillin in recent years.
2、病人家属:告知医护,不自行乱用药, 警惕发病,准医行事 3、国家政府,宣传、管理 (二)治疗
1、首先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药物。
2、轻型:用抗组胺药,维生素,皮质激素
3、重型:
⑴ 糖皮质激素:早用、足量、短程,如地 塞米松10mg~20mg/d,连用3到5天 ⑵ 防止继发感染 ⑶ 支持疗法,加强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⑷ 加强护理 4、外用药:遵循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80年代初:两片复方新诺明所引发的 悲剧
药 疹
病因: (一)人的因素:遗传性,敏感性,机体的病理生 理状态 (二)药物的因素:药物的抗原性,毒性,蓄积性, 光敏性,用药途径,频度,杂质等.常见为: 1抗生素, 2解热止痛药, 3镇静药、抗癫痫药, 4抗痛风药, 5异种血清、疫苗等 6中药及其 他药
9.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大批 红斑,松弛性大疱,尼氏 征阳性,糜烂,结痂,伴全 身症状。
.剥脱性皮炎 型
11.光敏性药疹 (磺胺药引起)
12.萎缩性药疹
43 year old male with psoriasis. Chronic use of topical clobetasol for more than 15 years. Steroid atrophy resulted. Comments:This 43-year-old man with psoriasis developed steroid-induced atrophy from chronic use of topical clobetasol for 15 years.
2.寒冷性荨麻疹:遇冷则发,冰冷试验阳性 3.胆碱能性荨麻疹:有晕的小风团,乙酰胆碱试 验阳性 4.日光性荨麻疹:日晒处发生荨麻疹 5.压力性荨麻疹:压迫后发生风团 6.巨大性荨麻疹:又称血管性水肿,为真皮及皮
下组织的大风团
图:风团,皮肤划痕征阳性,其他
风团:红色 苍白色 周围有红晕 大小形状不一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 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 发病前有一定的潜伏期 临床表现复杂 交叉过敏、多价过敏 停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好转 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1.固定型:最常见, 皮损为类圆形的水 肿性的紫红色斑, 反复发作,位臵固 定
2.多形性红斑型:轻者多形性紫 红斑,重者大疱糜烂,属重型 药疹之一
发病机制
(一)变态反应:
Ⅰ型:IgE引起的速发型(青霉素等)
Ⅱ型:细胞毒反应(奎宁)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清制品等) Ⅳ型:迟发型(磺胺药外用引起湿疹) 混合型:以某一类型为主,兼有它型的表现 (二)非变态反应:较少,为药物本身引发,无变 态反应参加
临床表现
复杂,多型性,可模仿其他皮肤病和传染病的 皮损。 有一定的潜伏期。药疹又称“9日红斑”。 痒。
冰块试验
巨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瘙痒及忽起忽消不留痕迹的风团等特点 可作诊断. 需鉴别的疾病有: (一)丘疹性荨麻疹:为枣核形的风团,中央有丘 疱疹或水疱
(二)症状性荨麻疹:风团色深,持续时间长,伴 有原发病 (三)急腹症,胃肠炎,感染等
处理 (一)寻找并祛除病因 (二)内用药 1.一般选用抗组胺药,如第一代的扑尔敏, 二 代的西替利嗪,也可加用维生素C,钙剂等 2.若伴有休克,喉头水肿等,应进行抢救.伴感染 者加用抗生素 3.慢性及特殊性荨麻疹,在抗组织胺药基础上, 加用特殊方法,或联合用药,中医中药 (三)外用药:安抚止痒剂.
7.荨麻疹型药疹:类似 急性荨麻疹.
8.痤疮样药疹
multiple red papules and pustules Comments: This 15-year-old girl developed fulminant papulopustular acne 10 days after surgery to remove a pituitary tumor. After surgery she was placed on a high dose rapidly tapering oral dexamethasone.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潜伏期,各型表现, 一般不做过敏试验。排除传染病、 内科病发疹及类似的皮肤病可诊断
麻疹和猩红热型药疹的鉴别诊断: 1.与类似的传染性疾病鉴别: 1)病毒性发疹(Viral exanthems) 麻疹、风疹、婴幼儿急疹等。 2)猩红热 2.与猩红热样红斑鉴别: 败血症、毒血症、肾炎、腹膜炎、风湿 热等内科疾病的一种表现。
麻疹和猩红热样型药疹 (发疹性药疹)
住院号:123191 入院日期:2006.11.11.15pm
病历摘要
患者李新燕,女,27岁,公司职员。2 天前因咳嗽、咽痛口服“氯芬黄敏”片 (内含双氯芬酸钠、扑尔敏、牛黄等),2 日后于面部出现米粒大的红斑或斑丘疹, 瘙痒明显,在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治疗” (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皮损渐延及躯 干、四肢近端,瘙痒加重。无明显发热、 头痛、恶心、心慌等症。既望有“青霉素” 过 敏 史 。
14.色素沉着
美满霉素引起
15.皮炎、湿疹型
肌注维生素K引起
局部注射药物引起
16.玫瑰糠疹样药疹
铋剂引起
17.AGEP
(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万古霉素引起
18.泛发性色素性苔 藓样丘疹型药疹 (硫氮卓酮引起)
diffuse hyperpigmented lichenoid papules. Comments:A 52 year old woman complained of an widespread itchy rash present for 3 years. A skin biopsy of the lichenoid hyperpitmented papules showed a lichenoid interface dermatitis.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nd serologic studies for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were negative. Further history revealed that the rash started within 6 weeks of starting distiazem. The medication was discontinued and she was treated with a tapering course of oral prednisone and topical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