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意义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作者:刘潇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5期【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属于西方的集体行动范畴。

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有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新社会运动范式三种范式。

国内多从性质、特征、引发机制和防治措施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基于群体性事件的个案实证研究以及建模并不多。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国外理论;国内研究国际学界所使用的与群体性事件的相似性概念有集体行动、集群行动、社会运动、抗争政治、骚乱、暴动、革命等。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可归入集体行动的研究范畴。

一、国外理论综述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有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新社会运动范式三种范式。

(一)传统范式:社会运动理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传统集体行为理论关于集体行为参与者微观动机基础的两个基本假设是:集体行为的参与者是非理性的,情感在集体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的鼻祖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是心智归一法则. 布鲁默提出了由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三个步骤组成的循环反应理论。

特纳租出集体行为的产生需要某种共同的心理,如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或共同的愤怒。

20世纪上半叶,斯梅尔塞提出社会运动理论,提出结构性诱因、结构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触发性事件、有效的动员、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六个因素共同决定了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

(二)现代范式: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现代范式否认心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认为集体行动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延伸,理性策略为其本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分子是参与主体。

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为这一范式的代表。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卡锡和左尔德。

他们认为:“二战”后社会运动总量在美国得到很大的增加,而且在趋势上朝专业化与资源动员方向发展。

政治过程理论是目前在西方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运动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强调社会运动是政治性而非病理性的行为,同时重视组织、社会网络、机会和策略这样的中观和微观条件对社会运动起源和发展。

论群体性行为

论群体性行为

论群体性行为摘要:近年来,“劳资纠纷”、“医闹”、“城管执法”、“工人罢工”等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版面甚至头条中,饱受舆论争议,在这一系列“热词”的背后是我国群体性行为的频发。

群体性行为的发生已经开始对我国公信力的权威、形象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此形势下,必然要求政府作出相应的行动或对策,以缓解这类情况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群体性行为的分析,力图从导致群体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中,找到缓解和解决群体性行为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群体性行为、原因、对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这使得我国的群体性行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群体性行为的增多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群体性行为,从群体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中找到减少甚至解决群体性行为的发生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体性行为的含义及特征至今,对群体性行为的界定仍然具有争议,本文中的群体性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群体行为通常是一种无组织、非理性的短暂的社会群体狂热行为,参与个体容易在群体的情绪感染下导致行为越轨,最终引发骚乱。

在中国,我们普遍将由群体行为导致的骚乱事件称之为“群体性事件”。

这些行为引发的事件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根据2007年出版的《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群体性行为的具体特征有(1)有一定数量和规模;(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对抗化;(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二、群体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群体性行为事件的频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思考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思考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1)维权行为


第三是反应性大于进取性,具有明显 的被动性。目前中国的维权行动,大 都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工人、农民 或市民的合法利益受损而引发的,它 是一种反应性的抗争行动。而且,维 权者一般都会以现行的法律和法规作 为其行为框架和底线,都企求政府公 平公正调处,行为相对克制。 但是,某些事件由于争议的经济利益 巨大,地方政府和官员则往往站在强 势的侵权者一方,以“经济发展”和 “维护社会秩序”为由,动用警力对 维权者进行打击而引发恶性暴力事件 ,发生十分恶劣的社会后果。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 个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 它常常与“突发群体性事 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治安事件” 等混用。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2000 年,公安部把“群体性 治安事件”定义为“聚众共 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 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 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 为”。 从中可以看出,群体性治安 事件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聚众共同实施)、“违法性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 章 ) 和“社会危害性” ( 扰乱 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 产安全的行为)。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2)社会泄愤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是 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 事件中的一种特殊类 型,其在参加者、发 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 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 件和有组织犯罪。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2)社会泄愤事件

第一,这些事件主要是因 偶然事件引起,一般都没 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 过程,突发性极强,从意 外事件升级到一定规模的 冲突过程非常短。比如 2004年的重庆万州事件。

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

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

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燕继荣一、社会群体事件意味着什么?目前,公共舆论界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称谓和性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制造者不一定代表和反映民意,他们更多地代表和反映的是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群体性事件”从性质上说更接近于“刁民闹事”,政府在此问题上一味退让,只会助长社会不法行为。

不过,也有另外相反的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性事件”这一称谓掩盖了事件的本质,应该把事件定性为“维权事件”。

还有人对社会群体事件作了进一步的分类,将之区分为社会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冲突事件。

从政治学角度看,社会抗议运动表明社会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所谓的“社会泄愤事件”)至少向我们显示了两点结论:一是普通民众心存积怨,这种怨恨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诉求不能得到表达,现实与愿景相差甚远等;二是民众的怨恨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得不到合理的回应或善意对待,既有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的制度化途径的有效性受到怀疑。

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而这种不满又带有传染性,酝酿形成比较普遍的对抗性社会心理。

实际上,据笔者观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不满情绪就在逐渐滋长,但那时的社会不满主要体现为个别的“上访”事件。

随着“上访”事件的增多,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

但经过几年的努力,“上访”问题还没有解决,却又演化出了群体事件。

这一事实说明:(1)解决“上访”的努力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显著:“截访”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即使政府的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赶不上新的侵权案件增长的速度和程度。

(2)变“上访”为群体性事件说明,正式的制度化渠道不被人们所信赖或重视。

直白地说,如果司法系统是值得信赖的,那么,百姓一旦认为有冤屈,被逼无奈会去打官司;如果在他们眼里司法不公或司法无效,那他们就会被迫去“告御状”,走“上访”的途径;如果他们连“上访”也不抱希望,那就只能回家搞群体事件了。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方法及步骤初探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宋宝安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耦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1]向德平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不受既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集体怠工、罢工、非法集会、聚众、游行、示威、骚乱、暴乱、大众恐慌等等”。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

”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力度就有多大。

说到底,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的各个层面都不等不靠,勇于负责。

只有将“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宣传部门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权力部门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一)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政法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

课题名称: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1)一、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2)(一)对群体性事件定义的不同理解 (2)(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意义 (2)(三)群体性违法事件的特点 (3)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4)(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4)(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5)三、预防及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7)(一)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 (7)(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8)(三)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8)(四)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 (8)(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时间的重要保障。

(9)(六)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 (9)(七)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 (10)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调整,由此不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概述,其次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预防及应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即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时间;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清除社会矛盾;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性质界定成因和对策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一些体制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不安定因素日益凸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

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群体性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

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