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七 写作(B卷)(含解析)
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下列哪个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高鹗C. 施耐庵D. 罗贯中4. 下列哪个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A. 曹操B. 关羽C. 张飞D. 赵云5. 下列哪个不是《水浒传》中的人物?()A. 宋江B. 武松C. 林冲D. 张顺二、判断题1.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试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十七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一、选择题1.[2024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考试]某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其代议机关由选民干脆选举产生,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
据此推断,该国 ( )A.是多党制国家B.可能是议会制国家C.是君主立宪制国家D.可能是总统制国家2.马克龙任法国总统后,亲力亲为主动参加国际事务,并要求内阁成员必需全盘接受其在竞选承诺中的整体政策和改革布局,同时他又保持一种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感”,如把“劳动法改革”全盘授权给总理。
由此可见,在法国( )①政府对总统负责②总统居于主导地位③总统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④政府是立法机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24浙江嘉兴教学测试]2024年美国大选堪称一场闹剧。
尽管拜登领先获得了当选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但特朗普拒绝承认失败,并试图通过法律诉讼扭转乾坤。
两党的支持者们相互对峙,甚至持枪示威,美国大选出现了极其罕见的僵局。
从中可以看出( )①美国社会的分裂性持续扩大②两大阵营的对立进一步加深③美国的选举制度已不合时宜④总统对司法的干预不断增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依据《国防生产法案》,美国联邦政府有权对关键物资的订单进行调配,让他们能优先获得私人公司或州和地方政府的订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许多州在购买医疗物资上均实行保密的方式。
这是因为,在美国( )A.联邦与州共享政治权力B.只有联邦政府享有政治权力C.各州必需遵守联邦法律D.联邦政府能干涉州政府的施政5.[2024浙江7月选考]2024年12月实行的英国议会下院选举中,保守党取得压倒性成功,获365席,工党获203席,苏格兰民族党获48席,自民党获11席,包括新芬党在内的其他六个政党共获23席。
后经国王任命,保守党领导人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并负责组阁。
这表明( )①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②英国是一个多党制国家③权力关系上英国的议会高于内阁④英王驾驭政府的人事大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4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近年来,受移民问题和恐怖主义攻击等影响,欧洲各国的右翼保守政治势力有所抬头。
2020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十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专题十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
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异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国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
1978年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为进一步提升减贫成效,自1986年起,党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并先后制定实施了《因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3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图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脱贫成就展开幕式上,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明确表示,中国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经验。
【材料二】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了扶贫开发的进程。
例如,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截至2018年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贫困失学的儿童犹如久旱禾苗逢甘霖,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而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民营企业,適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推动了贫困治理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贫困治理的实际成效。
如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自1996年至2014年,实施合作项目8万余个。
专题十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人教版(含解析)

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2012•东城期末考】2011年1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该事件是指()A.建立深圳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D 根据材料中的限定词“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可以确定该事件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A、B、C三项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能称其为进入新阶段。
答案为D。
2.【2012•海淀期末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
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A ①②④三项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都体现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③属于左倾错误,背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排除③,选。
答案为A。
3.【2012•日照调研】右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①文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④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B 依照图示,可知保罗·肯尼迪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是快速增长,那么他在1987年的依据只能是①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所以排除③。
答案为B。
4.【2012•日照调研】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 (含解析)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含解析)课时作业(十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一、分析结构思路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黄”记情徐刚颤抖在我生命中的那声犬吠我生下三个月,父亲即因病去世,丢下了母亲、两个姐姐、我和一只大黄狗。
我家的狗叫大黄。
母亲告诉我,我儿时摸墙学走路,大黄便亦步亦趋,跟在我旁边,如我摔倒,定会倒在它毛茸茸的背上。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已没有记忆,唯一记得的是它的离世。
在萧瑟寒冷的腊月,一个下午,母亲在纺纱,让我关门并插上门闩。
门外,堂哥们呼叫大黄,他们似乎捉到了大黄。
我觉得惊讶,母亲示意我不要开门,然后是宅门口沟边大杨树下传来的一声惨叫。
母亲哭了,没有出声,只是眼泪不断地落到纺车边上。
晚饭时,门外飘来烧狗肉的香味,母亲特意叮嘱我:“不要开门。
”少顷便有拍门声:“弟弟,开门!”“不开。
”“趁热,吃狗肉。
”“不吃!”我大声地说,“你还我大黄!”我在北大中文系做工农兵学员第一年的寒假,回家过年时与母亲闲聊,言及大黄,母亲告诉我,父亲喜欢狗,大黄与家里人、宅上的叔伯都很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视大黄为父亲的遗物,还能帮着照看我,何其珍贵!那又为什么要吃它呢?“过年想吃肉,没钱买,大家都穷,便来和我商量,把黄狗吃了如何?”母亲未及回应,几个堂哥就动手了。
当时这在乡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吃自家养的狗而已!更何况我们家孤儿寡母,几位堂哥多有关照。
“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但不让他们吃又说不出口。
”这大黄便一命呜呼了。
母亲洒泪以祭。
颤抖在我生命中的那声犬吠,隐隐约约地留在了记忆中。
而在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寻找大黄,也记住了母亲教我面对某种诱惑时的态度——“关门”!又见大黄我在读高中时应征入伍,部队在江苏溧阳种地瓜和水稻。
生产队长迎接我们时,一只大黄狗突然飞奔而至,尾巴高翘,“呜呜”声不断,它不知道村子里为什么来了那么多陌生人。
次日早起晨练,声音惊动了大黄狗,它匆匆赶来,又怕又急,转身叫来了它的主人,生产队长摸了一下狗脑袋说:“大黄,那都是我们的朋友,兵哥哥。
2015年高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阅读新题型(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七阅读理解之阅读新题型1.【2015·北京卷】第二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
共 10 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填入空白处。
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This Way to DreamlandDaydreaming means people think about something pleasant, especially when this makes them forget what they should be doing. Daydreamers have a bad reputation for being unaware of what’s happening around them. They can seem forgetful and clumsy._71__They annoy us because they seem to be ignoring us and missing the important things. But daydreamers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greatest ideas and achievements in human history. __72__ Can you imagine what kind of world we would have without such ideas and inventions?So how can you come up with brilliant daydreams and avoid falling over tree roots or otherwise looking like a fool?First, understand that some opportunities(机会) for daydreaming are better than others. Feeling safe and relaxed will help you to slip into daydreams.__73_ And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having a creative idea while you’re daydreaming, try to do it while you are involved in another task—preferably something simple, like taking a shower or walking, or even making meaningless drawings.It’s also important to know how to avoid daydreams for those times when you really need to concentrate. “Mindfulness”, be ing focused, is a tool that some people use to avoid falling asleep.__74__Finally, you never know what wonderful idea might strike while your mind has moved slowly away.____75_Always remember that your best ideas might come when your head is actually in the clouds.A. Having interesting things to think about also helps.B. They stare off into space and wander by themselves.C. Without wandering minds, we wouldn’t have relatively, Coke or Post-it notes.D. At one time, daydreaming was thought to be a cause of some mental illnesses.E. It involves slow, steady breathing for self-control that helps people stay calm and attentive.F. Daydreams are often very simple and direct, quite unlike sleep dreams, which may be hard to understand.G. Therefore, it’s a good idea to keep a notebook or voice recorder nearby when you’re in the daydream zone.【解析】【考点定位】生活类短文阅读【名师点睛】本文是七选五常考的建议类说明文,第1、2自然段为概念的提出及导入,第3段明确了下文的内容:如何在“白日做梦”中趋利避害。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专题十七新闻阅读 [学法――立足文体,抓住要素]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专题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它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做结,可对发展趋势做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简记为“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来自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在具体的诗句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只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方法指导
(1)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
1.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词进行考查时,常将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写作(B)一、(2015·山东省菏泽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二、(2015·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与其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勇于突破,活出精彩。
也有人说,与其碰得头破血流,不如追随别人,也能成功。
三、(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次诊断性考试·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80字的文章。
四、(2015·山东省淄博市高三5月阶段性诊断考试·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父亲那里拿到两个梨子。
心急的小明很快就把梨子吃掉,酸涩的味道。
使他直吐舌头。
小亮则将自己的梨子藏起,想过一段时间再吃,当小亮想吃时,梨子却烂掉了。
后来,当父亲问到梨子的味道时,他们就把实情说了。
父亲对小明说:“看来,有些东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时间也许会更好些。
”又对小亮说:“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长久放置的,否则的话,结果会更糟。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五、(2015·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在她的《不作不会活》里曾说:“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但我今天想要大家记住的是“no zuo no life”,“作”是什么?“作”就是不安现状的瞎折腾,我这个人就爱“作”,我来参加《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被我哥骂了无数次,他说,你就是没事找事瞎折腾,你又不是学表演的,你也不是学主持的,你一个学法律的参加这么一个电视节目,对你的未来有什么用?可能我就是爱“作”吧,我突然觉得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太没意思,所以,我就来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800字。
专题17 写作(B)一、【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表达应用)。
【解析】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
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
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
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参考例文】慧眼存真拉封丹曾说:“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
”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虑。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
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
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
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自由的办学精神。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办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
”——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
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
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
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
”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
【解析】材料中表达了两种观点,“有人说,与其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勇于突破,活出精彩”强调人要勇于突破,活出精彩。
“也有人说,与其碰得头破血流,不如追随别人,也能成功”强调与其碰的头破血流,不如追随别人,这样也会成功。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1)勇于突破,活出精彩;(2)追随别人亦能成功等。
【参考例文】活出自己的风采尘嚣浮动的世界,快节奏的年代,庸人总会被遗忘在角落。
低调也好,张狂也罢,只有于恣意中活出自己的风采才能傲立时代之巅,摘取成功桂冠。
不拘于世俗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李白自九天而来,醉酒入长安,金銮殿上,故作狂态。
他是让人啧舌的存在。
在讲究礼制法律的盛唐,他让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如刚冶炼的利剑,带着灼人热气挑断等级束缚。
他云游九州,凭浪吊沧。
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豪情万丈,描绘了时代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超越世俗,负手而立,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青史中,“诗圣二字万古留芳。
勇于突破,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韩寒,新生代”叛逆”作家,文学界无法理解传奇,辍学写作,以《杯中窥人》一举成名。
它冲破了传统教育的层层枷锁,桀骜不驯,行事张狂,言语犀利,撕开了社会蒙着的死气沉沉黑色幕布。
在他作品一路畅销之际,他没有继续耕耘于文坛,而是改行当赛车手,一下,韩寒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他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仍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他的特异独行,让世人远离,天才总是孤独的,韩寒如千寻瀑布,发出撕裂胸膛的怒吼,不断突破自我,活出自己的风采。
相信自己,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林书豪,继姚明之后的中国最强黑马。
尽管他没有傲人身高,也没有其他队员的丰富经验,但他仍在NBA赛场自由驰聘。
“每天我都比别人多做几倍的训练,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都会鼓励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然后继续”。
林书豪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时说道。
相信自己,是林书豪幻化出双翼,追逐到了梦想,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就算是星星,也要做最亮的那颗;就算是小草,也要做最绿的那株;就算是蜗牛,也要留下存在的痕迹。
不拘于世俗,勇于突破相信自己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演绎自己的小时代。
三、【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
【解析】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
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
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
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
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参考例文】良知的叩问在普世价值观中,所有的交换都是等价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应得到最好的回报,但现实却往往与之相悖。
因为个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间胡作非为,个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间横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独行。
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而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孩童最是天真无邪的,“良知”一词之于他们,恐怕是过重了吧。
小女孩的真挚和善良让她的小世界单纯快乐,而小男孩的谎言却使他难逃内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
我想我更愿意相信这则故事并未结束,它真正的结尾应该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将他私藏的石头悉数送给她,并向她诚恳地道歉。
加上这个结尾之后,人性便会归于完整,倘若不加,我们看到的只是残缺破碎的人性。
毕竟邪恶也好,后悔也罢,只是世间一隅,难以囊括万象。
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小小一隅就有可能被人无限放大。
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毕竟生活并非出自安徒生之手,也无人有此等情趣为每一个恶都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
很多的恶都是终于良知的,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