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

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

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

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收 11 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

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

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所收的 14 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 (1918 年 4 月)

《孔乙已》 (1919 年 3 月)

《药》 (1919 年 4 月)

(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明天》 (1920 年)

《一件小事》 (1920 年 )

《风波》 (1920 年)

《故乡》 (1921 年)

《阿 Q正传》 (1921 年 )

《端午节》 (1922 年)

《白光》 (1922 年)

《兔和猫》 (1922 年)

《鸭的喜剧》 (1922 年 )

《社戏》 (1922 年)

《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

在《题 ( 彷徨 ) 》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于是他反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

和不倦探索。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

深切”。这本小说集闪烁着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光彩。《彷徨》所收的11 篇作品的篇目为:

《祝福》 (1924 年)

《在酒楼上》 (1924)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 主题 ) :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 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

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

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的内容是: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

《狂人日记》:是写旧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问题。

《狂人日记》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由封建礼教所维系的旧家族中,就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存在着互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穿了“仁

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而使作家感到痛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历来惯了,不以为非”。而且许多人自己正是被这样残酷地吃掉的,“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而一旦有机会,这被吃的竟也会去吃人。这是多么可悲!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语,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道德的勇气,痛快抒

发叛逆反抗之声,也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

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长明灯》:揭露封建礼教的顽固,表现反封的勇气。

《孔乙已》《白光》:写旧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杀,抨击封建

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

《祝福》:写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

《药》:写华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孩子却死了,而治病

的人血却是革命者夏瑜的血。作品点出革命者为民族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

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味群众的送命的药。 ( 鲁迅把群众对革命冷漠的现状写

出来,是要告诉活着的的夏瑜们,唤醒民众是当务之急 )

《风波》:小说以民国六年 (1917) 七月张勋复辟的闹剧为背景,围绕鲁镇船夫七斤因被革命党剪了辫子,怕被坐了龙庭的皇帝杀头而引起的一场虚惊,写出辛

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小说结尾写出复辟失败,七斤家的“风波”平息后,一切又恢复了旧态,九斤老

太照样发着“一代不如一代”的怨言,七斤的女儿六斤又被裹了小脚,生活仍如

一潭死水。作品真实地描绘出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的批判。

《阿 Q正传》:写国民的麻木、愚弱的精神状态;点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阿 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悲惨的处境中,不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处处失败、备受屈辱的现实,而是用自轻自贱、妄自尊大、忌讳

谈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自欺自骗的手法,以虚幻的胜利来求得精神上的片刻麻醉、满足和解脱。比如他时时挨打和受欺侮,或者以“我是虫——还不放么?”自甘屈辱;或者以“儿子打老子”自我安慰,自以为得胜;或者转向更弱者小尼姑泄

愤出气;或者干脆“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