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学了解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

合集下载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作业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作业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象山校园的生成点是杭州的六合塔。

六合塔有18个面,把这18个面连续排下来,正好就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散点透视景观。

再有就是屋顶,在象山校区的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瓦片,非常传统的瓦片,铺的方式当然是不传统的。

我觉得,这是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东方城市的那种平展舒缓,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瓦的运用,就是和当地气候状况有关。

我觉得在南方做这种坡顶,很适合当地气候,因为它是在多雨水的地区,坡屋顶是更合适的做法。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2020 · 12 经验交流 85│王澍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获奖之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获此殊荣;在获奖之后,王澍却继续主持其“业余建筑工作室”,没有借机打品牌、扩规模、上项目。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竟还有人如此云淡风轻地躬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得不引人研究。

王澍主张建筑师要从情趣、从心性出发开启设计之途,明确将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表述为“重返自然的道路”。

在王澍看来,造房子就是造世界,换言之,设计师就是第二造物主,而这个人工的“小世界”应当是自然、源自心性和富于文人情趣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梁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之趣可以说,情趣是王澍设计之道的一个关键词,但关于情趣,王澍却从未下过符合形式逻辑规范的定义,这大概是出于他对文人情趣“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特性的洞悉。

他只是强调与建造技术相比,情趣要重要得多。

受前辈学者童寯的影响,王澍钟爱和激赏以小见大、由内观外、曲折尽致的江南园林。

回眸中国固有传统,造园之曲折尽“致”与绘画之临泉高“致”本别无二“致”,都是情趣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建筑现代性视野中,这种古典文人情趣是否还有活化的可能?在王澍看来,可以通过合适的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使得情趣与关于情趣的叙事䜣和无间。

王澍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

他的建│86 经验交流2020 · 12│筑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徽章,与其设计诗学趣味高度匹配。

这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暗示性。

王澍主张作为建筑师应注意克制自身过强的表现欲,要求在建筑哲学领域驱逐僵硬的必然性范畴。

强调暗示,在建筑领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设计的固化功能性而更多呈现过程性、事件性和开放性。

循此思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竟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的具有仪式性、有的具有日常性,但归根到底是追求差异性,王澍把美术馆内部空间形容为“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强调,“建筑师只是提供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王澍的建筑设计观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王澍的建筑设计观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王澍的建筑设计观
杨玲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10
【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当代中国的部分建筑构造逐渐与西方趋同的背景下,王澍作为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形式运用于现代建筑,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诗意世界[1]。

这种建筑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设计借鉴意义,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设计的深刻思考。

该文通过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结合王澍的建筑设计观,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师建构建筑内外部空间时的设计观与空间观。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杨玲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列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尊重本土营造r——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为例
3.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读王澍的《那一天》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
4.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究----以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5.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王澍:生于1963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院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设计师。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

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和现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

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比如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

而作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一切就是用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面积数量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

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

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

比如在很小的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 能就是还原这些自然生活的场景。真正的让人感觉到融建筑、空 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 间、园林景观、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此时设计已并
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 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
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DOI:10.13719/14-1279/tu.2016.36.013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infen sponge city
Wang Pingzhen
( Linfen Bureau of Planning,Linfen 041000,China)
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
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的民俗博物馆,依附在校园里面的山坡上,屋顶重峦叠嶂,十 分契合地形环境。
都是发生在姑苏 城,即 今 苏 杭 地 区,全 书 的 灵 魂 人 物 林 妹 妹 和 苏 杭好似绕不开的 关 系,也 许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在 想 估 计 也 只 有 娟 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 无数次魂牵梦绕。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一期建筑 象山 二期建筑
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布局
校园建筑全部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 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法律 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 在区校的园传里统,城建市筑平以面法更规加所相允似许。的最 高密度布置,主要为3-4层。似乎是 偶然的平面位置,突然转折,空间 在大与小,开放与静谧上的突然变 化,一个建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 面,形成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 件总突平发面的上小每场栋所建,筑似都乎自有然点“散摆漫动,”, 甚与至中没国有的一书个法严相格似的,结体构现,出但建真筑正对 的象生山活的才蜿可蜒能起在伏这的里敏放感松反地应发。生如。同 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 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 能的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 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 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 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 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很多人以为现代建筑剥离了装饰,有了极简的劲头,建筑就完全剥离了叙事; 其实,这是个误读。只不过,现代建筑的叙事转移到了空间序列,空间里的小 品和其他特征里去了。
具象装饰的叙事时代过去了,建筑师们得动用更为运动,更具身体性,也更为 沉默的东西。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
斯坦因别墅
柯布的斯坦因别墅(也 叫加尔什别墅),在柯 布全集第一本里有详细 介绍,令人最感兴趣的 是他所画的一稿。
以“自然”和“城市”两个主题组织的建筑群,体现了王澍对“园林”的理解, 建筑的质变在于建筑自身开始讲述故事。主要体现在三种基本方式: 1、以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2、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 复的方式,建筑群呈现出以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折进入; 3、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 反复中再次出现。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论文
(认识实习报告)
题目: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姓名: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系:建筑系
专业:建筑学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校内):
2012年9月12日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
[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2012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对其参观经历的叙述,从建筑师设计风格及理念、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部、相关争议等方面入手,分析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等。

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中国传统建筑观
目录
第1章综述 (2)
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2)
1.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2)
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4)
2.1 选址与布局 (4)
2.2 材料的运用 (4)
2.3 建筑细部 (5)
2.4 相关争议 (6)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第1章综述
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

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他说:“我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

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第三句,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当他在被问到,在教学体系中,重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他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

他说:“我们有不同于其他建筑院校的教学方法,我们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有关,采用大量开放的课程,比如一年级必须要学木工、砌砖、书法以及手画图的训练。

当然,文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但如果能把我的学生培养出文人气质,这是可能的。

所以我说我是培养“哲匠”的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并且是个会做木工的匠人,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的教学理想。


1.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
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1 选址与布局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
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
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
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
观各占一半。

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
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
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
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
片平坦的水稻田。

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
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2.2 材料的运用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

周围青山
绿水,白鹭满山。

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
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
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
环使用。

于是,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
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变废为
宝。

王澍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
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
里下来。

”他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
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

另外,
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交叠
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2.3 建筑细部
从远处望去,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路面,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

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

2.4 相关争议
然而,象山校区的建成也带来了不少的争议,在豆瓣网上,有美院学生抱怨学校外表美观却不实用,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开窗问题:也许是为了丰富的立面,有些地方不该开窗地方开窗,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无窗墙面;还有楼梯的问题: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容一人行走,人员疏散缓慢,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十分阴暗;而采光问题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或许就是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窗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这样导致了教室里面极其阴冷,冬天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却照不近教室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时间去晒太阳等等等等。

对于这一点,王澍是这样解释的,他说:“长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修养导致我想做出不艺术、或者不好看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每次做设计时,我最重视的出发点反而是实际的使用,而并非艺术的形式。

我对使用的看法有些不同,因为使用往往变成了大家能够意识到的固有习惯,如果要让它变得有意思的话,是不是应该对使用做出一些改变。

我对这类现实问题总是有些触动,和生活有关的东西都与使用有关,比如改变人的坐姿,改变人的睡觉方式等等。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方式,极端地说,我不处于这个时代,更像是生在17世纪,在那种找不到门的地方漫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只是现代人不太理解。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

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参考文献
[1]《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时代建筑2002(5) 李翔宁.
[2]《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园设计》世界建筑2005(8)P104 王澍.
[3]《设计的开始》建筑师1998(12)王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