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象山校区ji建筑浅析
中国曲面屋顶建筑例子

中国曲面屋顶建筑例子
以下是一些中国曲面屋顶建筑的例子:
1.济南广智院一角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
成弧形曲面。
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
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从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衍生出卷棚顶。
2.杭州楼外楼(卷棚歇山顶),卷棚悬山式屋顶,颐和园文昌院(卷棚悬山式),
卷棚式硬山顶。
3.富阳东梓关回迁民居,该项目位于杭州富阳,为乡村的回迁房,不规则的
曲屋面剖屋顶包裹较小的体量,颇有水墨江南的意境。
4.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周边自然环境良好。
其特
点有三:使用不规则曲屋面剖屋顶包裹整个建筑体量,立面只做简单装饰;
同范增艺术馆一样也是坐落于水面之上,不规则曲屋面的覆盖包裹也使得建筑具有山水意境;用规则曲屋面剖屋定统一整个建筑形体之后只需简单在体量上做减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半室外观景空间。
5.三合宅,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山上。
其特点如下:前后两层不规则曲屋面
剖屋顶的错落排列,形成对群山的抽象;立面不做过多装饰,简单开窗,山墙面虽做镂空处理但没有破坏统一的建筑形体;建筑实际是内聚的,两栋建筑围绕中间的院落展开,并通过不规则曲屋面剖屋顶进行统一。
这些例子展示了中国曲面屋顶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
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
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
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
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
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
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
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
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姜鑫蓝(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摘要】摘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忽视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文化则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呈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来重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空间环境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王澍、隈研吾获得的普利兹克奖,则是世界对两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及理念的认可,基于此背景下,探索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的构成,并对空间进行解析,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建筑空间。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年(卷),期】2019(000)021
【总页数】2
【关键词】空间;材料;环境;建筑
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环境空间
1.整体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营造自然的校园环境和注重生态的保护,创造一个融合建筑、景观、生态为一体的校园总布局。
千亩之地竟有三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设计的建筑,王澍设计的校园、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西扎设计的国际设计博物馆。
所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象山校区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三个方面。
象山校区的美院集学习、生活、景观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生活模式。
象山校区原是一片农田,王澍在设计时仍保留部分农田,种上农作物,亲近自然,展现田园风光。
美院象山校区与其他高校整体环境空间不同,中国大多数。
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
图书馆沿街效果
●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
专业教学楼
●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这种窗户格式不是很常见,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此建筑完全有钢结构搭接而成,这在中国也是很少见到的,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挑檐形式增加了这栋建筑的艺术风格,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了建筑物的水平趋势,与山体相比为一种水平建造。
全部用木材构成的墙面和窗户又是另一种创意,很好的保护了环境。
与象山融为一体。
当我见到这栋建筑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激动和感叹。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栋建筑的楼梯的设计。
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屋顶不是像一般建筑一样用防水卷材防水。
而是采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
栏杆采用的是复古环保材料-竹子,既环保又降低了造价,也增加了建筑整体了品味与风格。
大量采用回收的旧砖瓦,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少了混凝土的炙热,在这炎热的夏天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又充分应证了环保的理念。
此种奇葩的建筑造型增加了整栋建筑的特色。
墙面采用此种装修做法更是应证了整体设计的风格,朴素但不失品味。
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
他们学校的建筑毕业展特别值得的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学习。
不能只是简单的局限在纸上设计,而更应该通过实践。
培养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全局考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