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设地点:杭州转塘镇中心象山北 基地面积:一期:约 200 亩 二期:约 200 亩 建筑面积:一期:6.5 万 m 2 二期:约 7.8 万 m 2 设计单位 一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环境设计:王澍 施工图设计 一期: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二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设计时间:一期:2002 年 5 月 -2004 年 8 月 二期:2004 年 6 月 -2006 年 6 月 施工时间:一期:2003 年 9 月 -2004 年 12 月 二期:2006 年 6 月 -2007 年 9 月 结构类型: 一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结构混合结构, 干砌石作、瓦作、木作和粉墙作填充 二期: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摄影:吕恒中、王澍、陆文宇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陆文宇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 但走进塔内, 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 材料与山体呼应, 塔如吸 在半山, 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 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 那一刻, 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 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 “面 形成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单纯的合院能够适应繁多的功能类型,这 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 合院因山、 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 它确定 的不仅是平面格局、 空间造型, 比这更重要 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 里被精微分辨, 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 不 同只在于平面角度、 山的位置、 相邻建筑和 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 残缺的合院中, 建筑 占一半, 自然占另一半, 建筑群敏感地随山 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传 统中国山水绘画的 “三远” 法透视学和肇始 于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学被糅合,平 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 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 量。 建筑被压低, 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 了建筑群的水平趋势, 与山体比较, 成为一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作业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象山校园的生成点是杭州的六合塔。
六合塔有18个面,把这18个面连续排下来,正好就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散点透视景观。
再有就是屋顶,在象山校区的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瓦片,非常传统的瓦片,铺的方式当然是不传统的。
我觉得,这是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东方城市的那种平展舒缓,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瓦的运用,就是和当地气候状况有关。
我觉得在南方做这种坡顶,很适合当地气候,因为它是在多雨水的地区,坡屋顶是更合适的做法。
实习日记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实习日记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一天是我学习生涯中难忘的一天。
南山校区(1957-2000,2003-)于1957年由孤山罗苑迁至校区现址,并于2000年在原校址重建新校区,2003年落成。
新校区建造期间学院整体搬迁至滨江校区过渡;2003年新校区落成后造型学院迁回南山校区,设计学院留于滨江校区。
很早就听闻的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的朋友也推荐过,之前也在网上查过资料。
当今天真的要去还是有些小兴奋。
当我下车站在校门口的那一刹那,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安静。
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足足站了一分钟都没动。
心里只有敬仰。
8根巨大的浅白色石柱支撑起横梁,横梁支撑起巨大的玻璃顶棚。
正前方的两根石柱顶端设计了玻璃牌匾,牌匾上”中国美术学院“6个烫金大字气势恢宏。
整个大门的设计跟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来源于他的材料和布局。
两边的灰色砖面高耸,给人以庄严古朴的威慑感。
墙上爬山虎蔷薇,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整个布局上一种凹进去的设计,更是让人觉得深不可测,进去后是否会有另一番天地?随着老师进去学校内部,穿梭与各个建筑物之间,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是一种中国庭院式的设计。
在其中漫步穿梭,不像是在一个学校,而更像是在一个有山有水有凉亭的景区。
整个空间的设计灵动多变,往来数十个建筑单体,被有序的串联起来,有廊桥,有通道,丝毫没有重复。
建筑与景观浑然一体,绿色的攀缘植物在建筑上随意又像是刻意的缠绕,令人心醉神迷。
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是来实习参观,还以为自己是来旅游呢。
美院的文化纪念广场给我同样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它是一个有纵深方向系列变化的开场通透的纪念型空间,作为美院展示过去,开拓未来,传承文化历史感,弘扬治学精神的空间载体。
美院整体规划以两条垂直相交的中心轴线贯穿全局,一条是贯穿核心建筑中轴文化纪念广场的轴线,随广场平台升高,显示出广场的纪念性气息。
另一条是南北向纵贯校园绿化广场和运动场的轴线,通过立体化组织的构成形式,地面及空中的通廊,广场从这里延伸开去,联系校园的各部分建筑,通达的视线走廊暗示着一种盎然的生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你要是还没去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那可真得找个时间去溜达一圈,那地方就像一个艺术的魔法世界,充满了惊喜和奇妙的东西。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建筑风格给震住了。
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超大的艺术装置里,而不是一个学校。
那些建筑就像从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它们和周围的山水融合得那叫一个完美。
建筑的线条曲曲折折,有好多奇奇怪怪的形状,有的像巨大的波浪,有的像神秘的洞穴,还有的像是堆积起来的积木块儿,可又比积木块儿高级多了,这要是让不懂建筑的我来设计,估计只能画个火柴盒房子。
校园里的空间利用也特别有趣。
一会儿是宽敞明亮的大走廊,阳光从那些奇特的窗户透进来,洒下一片片光影,就像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一会儿又钻进狭窄的小道,小道两边的墙面上可能就有学生们的涂鸦或者艺术作品,感觉像是在逛一个没有屋顶的艺术画廊。
而且走着走着,冷不丁就会冒出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感觉像是闯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我还特别喜欢校园里的材料运用。
到处都是那种带着粗糙质感的材料,像没怎么打磨过的石头、看起来有点旧旧的木材,还有一些像是用泥土糊起来的墙面,这些材料凑在一起,却意外地和谐。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泥巴的日子,人家这泥巴可玩出了高级感。
这些材料就像是在诉说着历史和故事,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再说说校园里的人吧,那一个个都是充满艺术范儿的。
学生们打扮得都很有个性,有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就像一个个行走的艺术品。
看着他们背着画夹或者拿着雕塑工具穿梭在校园里,就觉得这个地方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
我感觉在这儿,要是你没点独特的想法或者创意,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过呢,这个校区也有一点小小的“缺点”。
对于我这种方向感不好的人来说,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那些弯弯绕绕的路,还有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建筑,很容易就把我给绕晕了。
我在里面转了半天,都差点找不到出口,感觉自己像是被艺术给“绑架”了。
总的来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意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象山校区印象

实习报告地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开启文人建筑时代,美的与众不同。
到达中国美院校区,进去逛了一圈,当即为这里的自然与艺术之美所折服。
很有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进了其中一栋教学楼,整个楼虽然也是现代化建筑,但是每层走廊的外面都有青瓦铺成的屋檐,而不是一色的玻璃墙。
很有层次感。
进到里面,发现教室的门都是用原木条做成的,上面的节还清晰可见呢!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办公群相连。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路径,叙事性的过度诠释
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理论来说,崇尚路径转换节点的含蓄,正所谓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平面及其简单,没有体块穿插没有任何多余的错落,通常为整片的屋顶覆盖
叙事的表达正在于此,建筑师传达的是一种路径的 隐蔽之感,避免一眼望穿,营造一种不宜追寻而富 有情趣的路径之感。
而各种门窗洞口比拟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门窗开设之法。
很多人以为现代建筑剥离了装饰,有了极简的劲头,建筑就完全剥离了叙事; 其实,这是个误读。只不过,现代建筑的叙事转移到了空间序列,空间里的小 品和其他特征里去了。
具象装饰的叙事时代过去了,建筑师们得动用更为运动,更具身体性,也更为 沉默的东西。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
斯坦因别墅
柯布的斯坦因别墅(也 叫加尔什别墅),在柯 布全集第一本里有详细 介绍,令人最感兴趣的 是他所画的一稿。
大学建筑原型。
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里的山房、水房
现
美实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里的“合院”
中 建 国 筑 传 内 统 部 天 的 井 合 院
庭院里 的元素
建个合看合围筑以院书 院合的上里、 与的“的种休传界合 小 上 息统 面院 院 一 、的 的” 落 棵 交 江 对, , 树 流 南 比基 是 , 。 天 内本 特 等 这 井 部原 别 树 样 尺 布则 适 长 的 度 置是 合 大 场 的 的每 几 了 所 对 对个 个 人 给 比 比建人们筑饮可一内着以种包绿在很安含茶树静静安下的3
王澍
美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 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 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 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 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 的淳朴田园。建筑产生了檐下、洞 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 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 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 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杭州象山校区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作者姜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杭州实习报告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认知报告建筑学: 学号: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一个融合了传统理念的现代建筑,置身于其中时让人深深感到江南文化的风采。
校园依据象山决定体量,布局。
场地内原有的农田、河流、鱼塘都得到了保留,校园永远处于一种田园生活的意境里。
合院式的布局功能合理,景观丰富,并且都有着对象山开敞的一角。
建筑的材料大量运用当地的建筑的富有历史的老建材,并且施工也选择传统工艺,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传统工艺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中国美院 合院式 老建筑 院落 本土 循环利用 田园生活杭州实习期间有幸参观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个校区是建筑师王澍在杭州进行的一个校园建设实践,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了当代建筑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置身其中时感到确实相当江南的文化,结合整个环境,营造出一种质朴的田园气氛 。
现代建筑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走的这么近。
这个校园的用地围绕一座叫座“象”的小山,山不高约50米,两条从西侧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2001年设计,2004年底建成,是由l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
建筑面积约7万m2. 由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组成。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与食堂。
一期工程设计时最大的挑战是这座校园如何与一座小山共存,那座山是首先存在的。
王澍突然想到攀登杭州六和塔的体验,六和塔体庞大,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塔的体量感完全消失。
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窗,自每一层向外看去,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如图1)。
从外看塔,密檐瓦作压暗塔色,材料与山体呼应,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
图书馆沿街效果
●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
专业教学楼
●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天 井 ” 。 院 落 种 着 葱 翠 的
灵 感 来 自 传 统 建 筑 中 的 “
下 沉 的 院 落 。 这 些 院 落 的
●
建筑艺术学院
建筑外墙利用平面构成开洞,内部空间多 变,台阶坡道交错空间多变。
●
建筑艺术学院
有 诗 意 , 让 人 驻 足 欣 赏 。
蕴 , 展 现 中 国 美 院 的 风 采 , 使 墙 面 更 加 的 富
青 砖 与 黑 瓦 交 错 拼 接 , 尽 显 中 国 画 的 意
●
THANKS
感谢您的倾听......
象山校区
象山
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 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 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 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
重要。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 一般校园核心群构形态 :
以湖为核心
以山为核心
以广场为核心
以绿地为核心
建筑所------杭州考察游记
杭州考察游记
一一一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8
Point 1.背景
Point 2.规划
Point 3.建筑单体
Point 4.感悟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地理背景:
2000 年,中国美术学院没有 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 建的大学园区,而是选址在杭州 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 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
围合式
——
半开放式
——
开放式
维克森林大学
·象山校园群构形态——跟山跟水 走,珊瑚树图式。
住宅跟人走,人跟田走,田地跟山跟水
走,这个规律是浙江特殊的山水格局和田地 系统孕化出来的。
浙江民居分布珊瑚树图式
●
象山校区规划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
·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 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 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
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规划中依据重造自然、整理山水、漫游性场所的理念,对自然进行重塑,使建筑 融入到环境中,避免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体现“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同时 校园设计注意了建筑功能的灵活性并与自然相融合。
●
功能分区
校园界 绿化区 文体区 生活区 教学区
一期
二期
Point 1.背景
建筑艺术学院
青砖拼接的墙面,更具艺术效果。
●
美术馆
●
办公楼
●
艺术设计学院
●
艺术设计学院
●
宿舍与食堂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 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 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白墙、灰瓦、绿树、蓝天之间,包含一种理 想的失眠,包含一种活跃的灵感, 艺术的学子们在这里更好地生活, 自由地创作。 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是一个 个图像,一个个片段, 它们不能完全被言语所表达; 因为对于使用者所能感受到 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和狭义。 于是我幡然醒悟, 象山校区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 筑,而是一种印象。 一种寄情于江南山水,类似于中国水墨的东方 印象。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
图书馆
一 期 校 园 图 书 馆 , 立 面 的 层 叠 披 檐 , 全 由 回 收 的 小 青 瓦 覆 盖
●
图书馆平面图
图书馆体量由一“L”形体块与“回”字院搭接构成,两个体块扭结的地方,挤出一块楔形区域,被就势挖深成下
沉院落,一半青砖墁地,一半栽植翠竹,四面玻璃幕墙内是艺术书店与咖啡茶座。
造 出 地 势 落 差 , 造 了 很 多
王 澍 都 利 用 石 头 基 座 等 营
在 “ 回 ” 字 形 的 合 院 中 ,
●
传媒动画学院
加 的 融 合 。 在 长 期 与 山 水 的 共 存 中 , 发 展 出 一 种 面 对 自 然 的 本 能 智 慧 。 与 自 然 更
三 合 院 的 建 筑 形 式 , 内 廊 开 窗 为 简 易 的 木 作 , 钢 构 , 体 现 出 人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