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设地点:杭州转塘镇中心象山北 基地面积:一期:约 200 亩 二期:约 200 亩 建筑面积:一期:6.5 万 m 2 二期:约 7.8 万 m 2 设计单位 一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环境设计:王澍 施工图设计 一期: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二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设计时间:一期:2002 年 5 月 -2004 年 8 月 二期:2004 年 6 月 -2006 年 6 月 施工时间:一期:2003 年 9 月 -2004 年 12 月 二期:2006 年 6 月 -2007 年 9 月 结构类型: 一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结构混合结构, 干砌石作、瓦作、木作和粉墙作填充 二期: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摄影:吕恒中、王澍、陆文宇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陆文宇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 但走进塔内, 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 材料与山体呼应, 塔如吸 在半山, 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 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 那一刻, 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 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 “面 形成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单纯的合院能够适应繁多的功能类型,这 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 合院因山、 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 它确定 的不仅是平面格局、 空间造型, 比这更重要 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 里被精微分辨, 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 不 同只在于平面角度、 山的位置、 相邻建筑和 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 残缺的合院中, 建筑 占一半, 自然占另一半, 建筑群敏感地随山 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传 统中国山水绘画的 “三远” 法透视学和肇始 于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学被糅合,平 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 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 量。 建筑被压低, 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 了建筑群的水平趋势, 与山体比较, 成为一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课堂PPT)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课堂PPT)

2020/4/26
12
美术馆
2020/4/26
美术馆
13
设计艺术学院
2020/4/26
14
项目分析
2020/4/26
15
1
自然哲学
注重与自然的结合
2 文化传承
构建与传统的联系
3
材料创新
朴实材料的真实表现
2020/4/26
16
自然哲学
自然之道 王澍认为建筑就是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
2020/4/26
19
自然哲学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 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 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 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 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分析
2
1
目录
1 设计师、项目介绍 2 解析国美象山校区 3 总结
2020/4/26
2
人物、项目介绍
2020/4/26
3
设计师介绍
王澍,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 学科带头人,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获得者。
代表作: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 杭州垂直院宅 ( 2001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2002-2007) 三合宅 ( 2004-2005) 宁波五散房(2004-2005) 宁波博物馆(2005年)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 (2007-2009)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概要: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1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2如北宋李成的《情恋萧寺图》。

2.对象对边界的依赖“随着作画方式与空间观念的转变,山水空间作为描绘对象从一个清晰明确的场景变成了一个迷离的世界,人不在场景之外,而在场景之内,没有任何东西是作为描绘的中心与视觉的焦点。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20
-----精品文档------
区位分析
-----精品文档------
总平面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课件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课件

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
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
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
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
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
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
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
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
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
里,开开心心的设计。
说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 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 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 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 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 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 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 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 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 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 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 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 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 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 意义的。”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 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 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 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 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 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 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 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 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 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 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 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 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田园 ・ 风土
浅析 中 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的环境 营造
■ 文 /王 立 群
- ≥ 摘要 :中国美院象 山校区是王澍先生 2 0 0 7年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 的校园建设实践。文章以中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作 为研 究
对象 , 从选址布局 、 材 料美学 、 空1 司处理 、 场所精神 等方面去分析校区 的环境营造 。
环境 , 同时也 能感 受到外 形多 变 , 立面 丰富 的建 筑 , 犹 如漫 步江 南水 乡一般 。青砖 、 白墙 、 竹子、 茅 草等材料在 整个校 园中多次 出现 。整个 校园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 传统的诗意和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选址与布局
时, 眼前的景色可以幻化成纸上灵动的画面。校园中种着高粱地 , 种

大, 是 非常大胆 的设 计。在每一 个合院 中, 都用砖 块砌起一个 基座 , 来 达到地势 的变化 , 就 像一个下 沉 院落 , 将 空间进 行 了分 割。这些 下沉 的院落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 院落中或种着桂花、 或种着 翠竹 , 地面上铺着 青砖 , 很好 的营造 了一个传 统意蕴 的院落 。 空 间处理 得再好也需 要有校 园功能 ,这一 点象 山校区也是 做得 很好 的。因为这是 一所艺 术类 的大学 , 更需 要营造一 种优美 、 闲适 的 景观环境 来进行 艺术 的创 作 。当师生们走 在校 园中的小径 、 走 廊时 , 周 围的景 色能激 发f 电 1 门 的创 作灵感 , 当他们驻 足象 山脚下 、 建筑 外廊
坪上立着 的领 导人碑 刻 , 用火 车头改造 的咖啡馆 , 无不显 示 了校 园的 文化l 生。3 、 交, 庄l 生 与参与性 。同学 问 、 师生间 的交往 能促进 大家 对学 校的认 同感 和场所感 。 校 区内的设计非 常注重尺度 感和归属感 。 宽大 的草坪 、 笔直 的小 道都是大家 交流 的好 场所 。 不管 是合院式建 筑围合 出的下沉 院落还是特 别设 计 的蜿 蜒的建 筑外廊 都是学生 交流学 业 的 好去处 。 前 文提到 的建筑 屋顶也是一个 独特 的交 流场所 。 校 园内开垦 的几块菜地 , 院落 门前 种 的高 粱地 , 大 面积 的鱼 塘都能增 加学生 对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26
12
美术馆
2020/4/26
美术馆
13
设计艺术学院
2020/4/26
14
项目分析
2020/4/26
15
1
自然哲学
注重与自然的结合
2 文化传承
构建与传统的联系
16
自然哲学
自然之道 王澍认为建筑就是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
宁波滕头案例馆(2010)
2020/4/26
4
项目介绍:
象山校区的选址并没有像一般高校 建在大学城内,而是选择在位于杭 州市西南依山伴水的转塘镇。转塘 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城乡结合部— —还存留有中国普通农村的乡土气 息,同时城市的喧哗也开始显现。 这里的总体的氛围是质朴的,也有 着一些江南小镇的悠然,好似可以 躲避城市的喧嚣一般的气质。
间设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象 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画图时,王澍没有借 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 手工作业。
2020/4/26
24
材料创新
古为新作: 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旧有材料的再 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 到历史的维度,其称之为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 在一起,呈现出“新”来。
2020/4/26
5
项目介绍:
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
南北延伸展开。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理
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
或朝南,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山南二期的建筑相
2020/4/26
20
文化传承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都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一的,所谓“天人合一”, 甚至认为自然比人重要,比人造的重要。人与天地万物同流,和谐发展为 一种极为完美的境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定了自然与人之间是没有分歧 。
2020/4/26
21
文化传承
2020/4/26
22
文化传承
匠艺复兴 在当今建筑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让 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淡出视野。 传统技艺和技术不仅从技术角度看是地 域适宜性技术运用的传统智慧,从美学 和社会学来看更是地域建筑灵魂的表现。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2020/4/26
23
文化传承
传统空间的意象表达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分析
2
1
目录
1 设计师、项目介绍 2 解析国美象山校区 3 总结
2020/4/26
2
人物、项目介绍
2020/4/26
3
设计师介绍
王澍,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 学科带头人,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获得者。
代表作: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 杭州垂直院宅 ( 2001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2002-2007) 三合宅 ( 2004-2005) 宁波五散房(2004-2005) 宁波博物馆(2005年)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 (2007-2009)
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之 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微调自然地理特征。 他相信有一种将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 关系的建筑活动,而它必将给建筑学带来一种触及根源的变化。
2020/4/26
17
自然哲学
尊重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校区的 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一半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中国民居特有的自然与建 筑融合的方式,山是依托,水为映衬,他们共同成为建筑的大背景。 象山校区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进行设计。新的校园 建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并没有侵占自然,同时体块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2020/4/26
18
自然哲学
形体的诗情画意 山水书画本身就是模仿自然 的体现。象山校区的设计中 也体现着诗情画意的色彩。 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 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 ,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 起伏的敏感反应。造型上一 些建筑饶有情趣的大屋顶, 乍一看好似是对传统建筑屋 顶的呼应,细想不如说是对 象山这块自然背景的呼应。
2020/4/26
19
自然哲学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 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 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 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 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较于一期,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势如流动的 S 形,建筑与建筑间通
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整个校区外部空间依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
计。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
2景02观0/4与/26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
6
项目介绍: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工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及 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2020/4/26
7
北部体育馆
2020/4/26
8
2020/4/26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馆
9
公共艺术中心
2020/4/26
传媒动画学院
10
学生教学管理部
2020/4/26
传媒动画学1院1
建筑艺术学院
传统院落文化的运用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 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 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 。象山校区在空间类型上 采用了合院与园林庭院的 交融,融入了中国最传统 的合院形制,同时对传统 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 合院都不是闭合的,有的 院子里,面山的一面彻底 打开,有着借景的手法, 同时又体现了自然的地位 是高于建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