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
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
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
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
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
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
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
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
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毕业设计_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引言: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1、宏观规划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图2 总平面图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地域建筑文化-象山校区分析

2.2 建筑的语言与形制 象山的建筑语言很多,目的在于传递某种 场所精神 。
● 合院格局
● 园林形态
● 栈道、游廊系统
颜色采用黑白灰,形制重复出现
2.3 建筑的空间 造园 —— 源于文人对自然的热爱
● 布局——依山就势 ● 植物处理 ● 庭院手法 ● 借景 ● 游廊栈道
● 借景
功能分区
运动区
运动区 生活区
艺术、动画教学区 图书馆
建筑艺术教学区
单体建筑
体育馆
教学楼
体建筑
传媒动画学院
图书馆
单体建筑
美术馆
建筑艺术馆
单体建筑
庭院内景
走廊内景
2. 地域性分析
1 相地和规划 2 建筑的语言与形制 3 建筑的空间 4 自然材料和营造技艺
2.1 相地和规划
校园环绕象山,有河 从南北绕山而过,汇于东 侧入钱塘江。
用地内稻田,沟渠, 阡陌纵横,没有象征性的 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隐藏 其中,有的只是一种纯朴 的自然秩序和原生态的肌 理。规划与其说是设计不 如说是融入自然。
● 没有严整的中轴线 或是整齐的空间序列
● 布局迎合山体的走 势
● 形体之间的变化 隐喻了山体的延绵和走向
● 保留了原有水体, 还田于农民
● 小径串联起建筑与 景观
传统文化的回归
以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为例分析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
汇报流程
1 象山校区简介 2 象山校区地域性分析 3 建筑师思想 4 总结
1. 象山校区简介
国美象山校区规划总 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 用地面积800余亩。校园 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 的小山,山高约50m,两 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 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 象山东端合并,流入宽阔 的钱塘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姜鑫蓝(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摘要】摘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忽视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文化则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呈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来重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空间环境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王澍、隈研吾获得的普利兹克奖,则是世界对两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及理念的认可,基于此背景下,探索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的构成,并对空间进行解析,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建筑空间。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年(卷),期】2019(000)021
【总页数】2
【关键词】空间;材料;环境;建筑
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环境空间
1.整体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营造自然的校园环境和注重生态的保护,创造一个融合建筑、景观、生态为一体的校园总布局。
千亩之地竟有三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设计的建筑,王澍设计的校园、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西扎设计的国际设计博物馆。
所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象山校区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三个方面。
象山校区的美院集学习、生活、景观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生活模式。
象山校区原是一片农田,王澍在设计时仍保留部分农田,种上农作物,亲近自然,展现田园风光。
美院象山校区与其他高校整体环境空间不同,中国大多数。
杭州象山校区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作者姜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 能就是还原这些自然生活的场景。真正的让人感觉到融建筑、空 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 间、园林景观、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此时设计已并
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 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
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DOI:10.13719/14-1279/tu.2016.36.013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infen sponge city
Wang Pingzhen
( Linfen Bureau of Planning,Linfen 041000,China)
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
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的民俗博物馆,依附在校园里面的山坡上,屋顶重峦叠嶂,十 分契合地形环境。
都是发生在姑苏 城,即 今 苏 杭 地 区,全 书 的 灵 魂 人 物 林 妹 妹 和 苏 杭好似绕不开的 关 系,也 许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在 想 估 计 也 只 有 娟 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 无数次魂牵梦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引言: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1、宏观规划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图2 总平面图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2 两期建设象山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二期在山南。
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校区更像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2.1象山一期,造园图3 一期总平面图2.1.1空间特质——疏朗的性格。
北区为完全新建,大开大合,大气与幽静的统一。
以“回”字形院房作为北区的母题,或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好像盘中玉珠坠地,未经规矩,便入地生根,长成房子。
其间点缀了梳齿形的教学楼,并在用地的北侧用“一”字形横向展开的画廊限定边界。
最后,一座细瘦的玻璃塔在校园西边建筑序列的尽端占领制高点,统摄全局。
图4 从行政和艺术工作室俯瞰一期图5 一期构想草图从最东边的图书馆开始,向西漫步,人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大园子,不断被新的发现吸引,越来越沉迷其中。
站在山脚下向北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白房子和退在远处一面斑驳的虎皮石墙。
白房子是图书馆,单面内坡瓦顶,四水归堂的形制;南墙上挑出层层密檐瓦作,黛墙灰瓦,江南民居的样子,只是尺度大了几倍。
河边有一条柏油小路向校园纵深延展,沿着路往北走,随着山体逐渐后退,再顺势左转,便到了象山北面,景色一览无遗。
回想起来,当时眼中处局外时,感觉似乎一目了然:房子道路、物景,大小、远近,尚可辨识,然而中国园林的秘密,正在于以无形塑造形式、用虚空度量空间,身处于建筑之中,站在了那个空间转承的位置,看见了未曾意识到的景色,才体味出游园的乐趣来。
图6青砖墁地十几栋建筑外形简单,内里丰富。
图书馆居外,其体量由一“L”形体块与“回”字院搭接构成,两个体块扭结的地方,挤出一块楔形区域,被就势挖深成沉院,一半青砖墁地,一半栽植翠竹,四面玻璃幕墙内是艺术书店与咖啡茶座。
坐在室内看竹林摇曳,有恍惚出世的感觉。
2.1.2场地景观组织站在院子里抬头,所见的只有一片高远的天空。
顺着踏步拾级而上,随着视野的扩大,目光被地平线上由远及近、交错排布的几栋白房子吸引。
这四栋白房子是按院系、专业不同分设的教学楼,平面布局都采用“回”字形结构,区别在于各楼开合程度不一,轴线朝向略有偏转。
白房子被建筑在石下另有两栋建筑,一为体育馆,一为教学楼,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围合出一块操场,通过这个巨大的院子,用空间的停顿为北区的建筑和弦画上了休止符。
图72.2象山二期,造城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极好,大树参天,隐有古意。
王澍在北区实现了“造园”的文人理想之后,在山南有限的场地内开始了他“造城”的宏大实践。
如果说北区作为校园公共性区域,在设计的控制下表现出一种疏朗、大气的气质,并且可以用秩序、流线等主流评判概念加以辨析的话,那么,在眼前这一片形式的狂欢中,我隐约看到的是建筑师试图通过将传统小镇中那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所蕴含的生动活力预先注入建筑形式,进而实现复制其鲜活生活场景的野心。
二期由十座大型建筑和两座小型建筑组成,包括宿舍楼、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2.2.1建筑色彩与物料房子的外墙是纯粹的白色粉刷,院内的外廊用整片的原色木板作围护界面,呈现一种“皮与瓤”式的结构关系,“4层高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象山的三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在这种单纯的背景前,人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院外的象山,房屋的轮廓成为尺度巨大的景框,建筑本身消隐了,却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
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图8、图9 原木围合的三合教学楼2.2.2建筑空间布局在这组建筑的形式塑造上,王澍一改在一期时惜墨如金的克制态度,转而进入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自由挥洒境界。
一方面,在结构层面,借助混凝土的可塑性,通过使用大跨结构、悬挑以及支模现浇这样的技术手段,构建了单纯完整、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大空间,以及扭转倾斜瞠挑战常人认知习惯的小房间;另一方面,他又冒着后现代主义浑水的危险,用瓦片墙、漏窗、井字窗格花纹、瓦檐为冰冷的结构赋予了和善可亲的表情。
“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
”王澍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图10、11瓦檐的设计结合对传统城镇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辩证法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理解象山二期复杂有机的外部形态。
这种古镇,以人的尺度作为构建的起点:窄巷、敞院、码头、廊桥等元素,在空间上并列,于感受中叠加,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图12 垂直向度——玻璃塔学校西边尽头处一幢细瘦的玻璃塔是整个校园水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
与中国元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这栋使用功能是办公室与艺术家工作室的写字楼位于建筑群的后部,并且以制高点的身份成为校园里观念上的中心。
周围青山绿水,白鹭满山。
2.2.3建筑造型意象建筑师从“物尽其用”的朴素愿望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错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建筑形象,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建筑上移开,转向关注实体间的“无”,就会意识到,以建筑为手段,他已经悄然完成了更大尺度上的建构——一座城市!王澍说:“迷宫的形式就是城市百科的唯一内容”,中国美院教师李凯生对此的理解是“城市是集聚着事物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事对物(存在者)进行分类。
”,五味杂陈的建筑、漫无章法的摆布,正是建筑师践行自己城市理想的方式。
校园生活具有内向性与自足性,这为移植传统城镇的结构提供了可能。
他将轴线与轴线交错,使体块与体块并置,造成许多模糊暖昧的空间,期待以之为背景展开的人的活动将其填满,为其定义,实现“事”对“物”的分类。
瓦墙、折线屋顶、尺度巨大的竖向隔栅、从立面上长出来的亭台、悬在空中的街道,这些熟悉的建筑元素经过变形、移位、重组,构成了陌生的建筑形象。
图13、14关于“城市迷宫”的意象中国传统古镇,除了具有考古学价值外,还对工业——信息时代中的城市生活构成批判。
与现代城市不同,传统古镇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缓慢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在共同中建构区分”和“在事物不同中识别相关”这两种反向的运动持续着,对城市产生着影响,表现为“那些生长出来的历史城市总是能同时具备高度整体性和多样性差异”,形成了关联着场地的江南村落,与四周转塘镇混乱的建成区有一种隐约相似,但二者实则暗含着存在秩序的根本分野。
校园把对城镇“相似的差异”构建于区域中,领引着一种城镇势态的转变,使区域中心向象山表征的山水格局转变。
山水气势被新的结构群聚组接,如微风下的水波传递到四周,承接转化开去。
——这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迷宫了。
象山二期有两栋平面呈“弓”字形的建筑,分别位于南区建筑序列的端头与中部的2号、11号教学楼。
这两栋建筑,依靠框架柱支撑,悬浮在基地上方,底板与屋顶随性俯仰曲折。
建筑下面用毛石砌筑了厚墙,造成厚重台基的效果,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使建筑看上去像是因来自地下未知的巨大力量而扭曲变形似的。
建筑外悬挂着两条栈道,缠绕盘旋,将分布在各层各点的几处敞院连缀了起来。
栈道自由的形态, 使人对其剖面的复杂程度有了初步的领会。
王澍对城市是如此的着迷,以至于他在以建筑群模拟城市的实践之中,还夹带了以建筑模拟城市的尝试。
立面上密布着矩形的窗洞,它们跳跃的节奏,让我回想起曾经在重庆长江边遥望对岸的体验,那种夜幕下万家灯火、闪烁明灭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图15 11号教学楼立面从远处望去,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图16围墙 图17 路面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路面,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
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