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校区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20
-----精品文档------
区位分析
-----精品文档------
总平面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
一个外来者对象
山校园的惊奇,一定
是从大门开始的。象
山校园的大门不是
“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
然延伸,墙身矮得经 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 动。但这是一堵砖砌 的墙,那砖也不是普 通的砖,而是从乡下 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 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 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 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中国是“一张可供创新的神奇空白画布”。 An incredible empty canvas for innovation.
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而又大 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理性的宏观规 划,是城市所面临的的挑战。在 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 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迅速投 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应当作 为手段的“变”与“新”成为城 市建设的目的,速度和形象优先, 理性和理想退居末位。在思想尚 未现代化的同时,追求超越精神 和物质水平的过度现代化,追求 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 发展的不良导向。强调科学的城 市发展就应当引入数字城市的概 念和方法,使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钢 •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 王欣,《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P14,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余泉武;余全正【摘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36【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作者】余泉武;余全正【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武汉市银翰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4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都是发生在姑苏城,即今苏杭地区,全书的灵魂人物林妹妹和苏杭好似绕不开的关系,也许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想估计也只有娟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无数次魂牵梦绕。

对于每一位建筑师来说,似乎更绕不开苏杭了,在南方地区能直接勾起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恐怕仅存于苏杭了,纵观整个中国建筑历史,大型的纪念性和宗教建筑不像西方那样普遍以石材作为材料,而更多的是使用木材,石材则多用于地下墓葬建筑以及少量的石像雕刻,这也导致我国古代建筑遗迹的留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对于中国美术学院这一所非传统的建筑老八校,因为王澍的存在,可谓吸引了无数建筑师的目光,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王澍的认识缘于其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接着也仅从书籍、媒体等对其作品的了解,限于平面媒体,很多对其作品的印象和评价无法从建筑所依附的环境、建筑的细节和“步移景异”的空间里去感受王澍作品的特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建筑立面分析
•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 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 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 筑乡土的气质。
• 立面空间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 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 验心灵的自由。
• 校园建筑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 ,而是在“自然”与“城市” 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 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 被称为“园林”。它特指“自 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 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 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 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 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 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 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 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 的发生。
• 在象山新校园中,象山山耸水 环,风景优美,同时建筑外形 多变,立面丰富,所有的建筑 都以这座“象山”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 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 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 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 ,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 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房屋建 筑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 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 与象山互成对景。
王澍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解析
一、认识王澍
•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 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 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 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 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 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 ”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六、建筑材料分析
•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 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 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 ,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 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 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 能的基本智慧。
•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 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 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 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 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 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 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 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 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 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 实。
八、评价与思考
• 从象山校区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 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是王澍秉持的学术理念,作为是中 国本土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坚守建筑理想。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 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他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反思为 理论背景,批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
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简介
•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文化旅游生态风景区( 转塘),占地800亩(其中山地河流近350亩)。象山校 区的视觉艺术学院将成为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学科的增长点 ,成为中国美院的大基础。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均由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设计。一期工程的设计就体 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运用了300万片旧瓦 片,采用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使建筑仿佛自土地 中生长起来。新校园建成后,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大学规划 模式将被彻底重新构建。
四、设计思想
•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 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 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 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 于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二、主要作品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 •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五、建筑形式分析
•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 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 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 ,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 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 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 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 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人文思想。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