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景观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作品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充分展现了人文情怀。

那么,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王澍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是要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空间。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

其次,王澍注重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他在设计中常常会考虑到植被的选择、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在美观的同时实现生态平衡。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上。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呵护。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借鉴王澍的理念,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宁 环在 做而没宁 些 波个境空 法是有波 ;在一博 痕博东的 迹 西 间 同设成物 , 物参更中 时 不馆 传即 馆半高营 要计 采 统在 建,层建有符中变用 的新 筑向次 时合尽的的 时乡 反往的时代现量规是 代土 映传和间感代 则新 解主 出统谐的。生使 乡 读义 这的,感 活用和土 。风 种江营觉 ,地设主 格 设南造, 用方计义 现 中计建出 风 模 体理筑这获 代材 格 现 念。样得 技料式, 对 的 一同 术和,它 ,
茶室 其一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 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 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立面是 大尺度 的混凝 土花格
通往入口的小径
不规则窗的开启 室内 入口
茶室 其二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 由钢构玻璃建 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 入
茶室室内
水景
入口
管理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 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 筑一直看到湖面
苏州大学正文学院图书馆
苏州, 1998-2000
●B视角
●A视角 ●D视角 ●C视角
正文学院图书馆平面图
●A点视角
山 脚的一片竹海 是背景,波光粼 粼的蓝色湖面是 前景,几个白色 “盒子”似跳跃 般的姿势,又似 随意堆放的几何 体,动静之间, 与大自然和谐共 处。 按照造国传统, 建筑在“山水” 之间最不应突出, 这座图书馆将近 一半的体积处理 成半地下,从北 面看,三层的建 筑只有二层。
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 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 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 景的展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 块堆砌的 室内
咖啡厅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 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 的变化特殊设计 。
廊, 各种通道的交接
主入口 坡道通向屋顶
走近王澍
——王澍建筑作品介绍
Introduction of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works
王澍生平简介
•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外立面的木墙和 钢柱,色调单纯, 尺度超常,带给 你视觉的冲击和 不同凡响的感受。 整个建筑的体量 在浑然不觉中增 大了许多。光线 的介入是打破单 调的一个重要因 素,也是让不同 材质更显柔和协 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 约的色块,光的 参与,影的投射, 人的渺小感…… 这一切竟让你凝 神无语。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 宁波滕头案例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三面外墙是用50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墙。它们是建筑单 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 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 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 这种“瓦爿”墙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当时由于建 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 墙,由此形成了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由于瓦爿中间 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所以这一瓦爿样式的 传统建筑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 宁波滕头案例馆处处体现了设计者节能环保,返璞归真城 乡融合的设计理念,以竹、瓦做建筑材料,体现出纯朴的 自然生态及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内外墙 设计,外墙回收利用了旧时的废弃砖瓦,突显环保意识, 内墙采用了竹片贴在水泥墙上的做法,设计独具匠心。
管理用房的入口
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
宁波博物馆
宁波,2005-2008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 身承载了宁波丰富 的文化信息。远看 它没什么特别之处, 就是一座灰房子, 很平和。 走近它,看到的是 一幢“半山半房” 的建筑。 主体三层,局部五 层。主体二层以下 集中布局。 两层以上,建筑开 裂,微微倾斜,演 变成抽象的山体。

—— simplecity
沿着这条斜插的轴线,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 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 筑相比,尺度悬殊, 但在这里,可以相互 转化的 尺度是中国传 统造园术的精髓。
正文图书馆的 小盒体
“很长一段时间, 王澍痴迷于一种游 戏……晃动着手中 的木盒,六只觳子 在盒子中滚动,彼 此撞击或撞向合壁 发出清脆的声响, 随后呈现在桌面上 的 是六只堆叠或 散落的立方体。”
不同空间感受的庭院空间
尺度变化明显的 交通空间
• 宁波博物馆所在地,原有30个小村子,然而随着附近一处被称为“小 曼哈顿”的商业区建设,这些村落陆续都被拆毁。王澍在设计和建造 宁波博物馆时,有意识地使用了许多这些老村落拆毁后收集到的旧材 料,并刻意把它们呈现出来,拼砌成后来颇负盛名的“瓦爿墙”。 • 这使得对许多人来说,宁波博物馆成了一座回忆之城,倾注了王澍心 目中“对时间的诗意体会”。博物馆最初建成阶段,他有时也会来到 这里,看着那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扶老携幼地前来,对着博物 馆指指点点:那一块跟我家原来的墙一个样。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 园,建筑占一半,自然 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 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 脚下一弯流水,已完工 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 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 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 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 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 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 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 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 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
宁波五散房
宁波,2004-2005
• “五散房” 分别散布于鄞州公园各处,一共才 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它们有着艺术的概 念,却不奢华,在一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 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成闲趣、随适的状态: 一座是画廊,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 房,两座茶室建筑。 • 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 地方材料, 不同的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景观建筑 的特性。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 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 所以就是业余的,业 余建筑。
——王澍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2-2003年,方案);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金华,瓷屋1;(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工程(2005-2007年,已建成);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2009-2010年,已建成)。
•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轮船码头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 的宁波美术馆。在长 宽各4米、高1米的红 砖展台上,六只模型 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 程。而看上去,这些 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 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 运楼,一些标志性的 符号,譬如码头,不 是被抹去,而是被强 化了。在王澍看来, 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 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 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 续性。
宁波当代美术馆
宁波, 2002-2003
沿街面
2005年10月,宁波 美术馆落成,它是 由轮船码头航运大 楼改建而成,规模 仅次于北京中国美 术馆。整座美术馆 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 即将远航的轮船, 给人的印象是沉稳、 内敛、厚实,又略 带几分神秘。开馆 以来,平均每天都 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水中那座 亭子般的 房子,图 书馆的“诗
歌与哲学”
阅览室, 便是一个 中国文 人 看待所处 世界的 “观点”, 一个人与 自然生态 相互平衡 的位置。
●B点视角
●C视角
缚几 筑, 个 破小 茧立 简而 方 单出 体 城, 甚 从至 市 ) 而冲 ’(完 破 的 成了 跃 了大 进 一盒 。 种子 ” ‘的 复重 杂重 建束 complexhouse—
设计师主张以一个3×7.2 米的大开间、两层高的 “盒子”作为基本单位, 一幢楼宇就由诸多盒子组 成。 按设计师的理解:钱江时 代的设计思路是把传统江 南小镇横切解构,以竖向 排列的方式镶入高层建筑, 并在高层住宅有意构造出 罕有的公共交往空间,重 建邻里关系,为“家”确 立起最基本的居所归属感。 根据新市中心豪宅的定位, 项目大胆采用目前杭州公 寓住宅中少见的大面宽、 大尺度设计的同时,并在 部分房型中赠送空中私家 花园及庭院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