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自然之诗——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自然之诗——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001-06 收稿日期 2022-12-03摘 要 “自然”一直是王澍所秉持的建筑设计理念,该文首先通过类比于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结构,对王澍建筑作品创作之初的草图进行总结,试图从“环境”“血肉”“思想”“工具”“特质”“融合”和“物料”这七个层次去得出对应的图示。

接着对七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结合图解分析的方式去逐层剖析,揭示自然理念在王澍多个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进而得出王澍的自然不单单指我们身体上所能感受到的物质自然,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出于自然的观想态度,它是符合物质世界的这一生命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精神自然。

关键词 自然 王澍 图解工具 直角之诗Abstract "Na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Wang Shu. Firstly, by comparing the structure of Le Corbusier's PoemKeywords Nature, Wang Shu, Graphic tool, Right Angle poem——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The Poetry of Nature: An Exploration of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Based on Diagrammatic Tools翻阅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从1997年走到2022年,这25年间,无论是前期的实验性建筑还是后期的大中型公建,都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最早出现在大众视野且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再到之后的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宁波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最近几年建设完成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富春山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人文和创新。

在他的设计中,自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他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等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王澍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力求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环境。

最后,创新是王澍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景观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这种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 朱路路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  朱路路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朱路路摘要:通过解读王澍的建筑作品,了解其设计思想及建筑语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气韵,从而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想建筑语言一、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城市的记忆,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处哪座城市、国内还是国外。

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丧失了历史感。

2012年王澍获得了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普利兹克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王澍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找出他是如何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辉映,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而要想深入了解王澍的建筑思想和语言,我们必须从其作品入手,细细品味和探寻。

二、对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做为其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使用。

共五千多名师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校区建筑呈散点状分布,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建筑群。

“造园”一词正如校区的建造过程,设计师取象山之景围合院落,空间上起承转合,连绵蜿蜒,首尾相衔,给人一种质朴静谧、回味无穷的视觉效果,颇具宋代山水绘画的气息。

象山二期建筑群像极《千里江山图》,绵延、起伏、回转,走廊从建筑内部延伸到外部,从建筑外部向建筑内部穿梭,宛如江山图中的盘山路,而构成建筑主题的S形,像是山脉的远景推拉,构成连续的运动。

而为了让这种运动更有节奏,如蛟龙卧于丘陵,王澍用人工方式在原本的平地上顺着山水之势做出坡度。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建筑学专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
一、王澍的建筑思想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

由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到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但他从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或左右,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坚持建筑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走基于本土文化又具有普适价值的当代建筑之路。

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图1)。

他认为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
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微调自然地理特征(图2)。

他相信有一种将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的建筑活动,而它必将给建筑学带来一种触及根源的变化。

图1 宁波滕头案例馆图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而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王澍认为,中国是当今最全球化的国家,也是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破坏得最彻底的国家,物质和精神上都破坏殆尽。

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将中国的城市变成欧美城市的郊区状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各个时期的建筑都被取代,世界变得越来越相同、单一化。

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文化转型期,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判断都很混乱,所以要不从陷入混乱,要不从混乱中走出来找清方向。

因此,他把杭州南宋御街(图3、图4)的改造作为城市复兴的试验田,通过回收旧材料与新材料一起混合建造,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保存了历史,唤醒了人们对记忆的珍视,让活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它的成功给中国城市复兴带来很大的启示。

图3 街区原貌图4街区建成后
二、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其实,从明代开始,我们已经是普遍城市化的国家,我们的村庄都
是小城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落的农村,尤其是江南一带,是高标
准的城市化,经济、基础设施都达到一定水平,而且从很多传统村落中
我们可看到中国的居住区很早就适应了人口高密度的聚集(图5、图6),
我们的村庄大多都是有规划的(图7),它们只是跟国外的现代化城市意
义不一样而已。

图5 云南丽江高密度居住区
图6 贵州雷山县千户苗寨
图7 开平三门里古村村落图
从李嵩的《西湖图存》(图8)里看到,我们传统的城市里建筑与环境融合,看不出城市在哪,它们消隐在绿树丛中。

中国传统城市的概念是“一半城市,一般山”,建筑和自然山水景观是等比例的。

从1955年杭州市的地图(图9)可看到杭州清晰的边界轮廓和山水关系,但现在的杭州地图(图10),我们看到的是如肿瘤般扩散的建筑,与山水环境完全失调。

但不仅杭州如此,盲目的城市化在逐步摧毁传统的“城市”。

图8 李嵩《西湖图存》
图9 1955年杭州地图图10 现在的杭州地图
2.对传统建筑缺乏理解
在南宋御街改造时,曾有个领导说:“这个东西怎么做,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堆破烂。

”这种无知的领导为数不少,在他们的整个意识里,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像磁带被洗掉一样,完全是没有感情的,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崇尚大规模的改造,盲目崇洋媚外,去旧迎新,甚至改天换地,在保有世界领先的建设量和速度的同时,摧残着自然和历史的生命。

3.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
当今,大批国外知名建筑师涌向中国这块大试验场掘金,中国众多知名建筑无一不是有国外建筑师建造的,如鸟巢、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等,似乎只有国外建筑师才能满足国人对想象中的现代化的向往。

各大城市拼命地争建高楼大厦(图11),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但我们根本就不是纽约(图12),为何要变成纽约呢。

虽然我们讲传承,但只是怯懦地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我们在创新,也只是一些不找
边际的形式语汇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夸张表演。

盲目追求现代化,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人不如外人。

王澍的获奖正好说明这点,墙内开花墙外香,来自国际的认同却先于国内。

图11 上海图12 曼哈顿
4.城市面貌越来越单一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人向往想象中的现代化,对现代化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信奉的是一种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而失落了对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的追求,和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和爱心。

不同地区的住宅区都打着欧美风、东南亚风格等称号,却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千城一面,生活环境的雷同,历史感的丧失,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处在哪个城市,国内还是国外(图13、图14)。

图13 上海圣菲别墅区图14 英国住宅街区
5.盲目的城市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直接改当时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组成70多个大中城市(也就是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并实行集约规模化管理,以至于这些城市超前完成城市化进程,深圳甚至直接达到100%,而绝大多数
城市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城市也都已经超过70%,盲目的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过度聚集、房价高涨、环境污染、居住质量变差、自然灾害频发,而乡村在衰落,大量传统技艺流失,城乡差异越来越大。

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过于浮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传统文化,致使城市中宝贵的传统建筑、建造方式被大量摧毁,现在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传统建筑的影子,因此我们需要从乡土建筑中寻找更有智慧的建造方式,破解城市急速发展与乡土建筑间的僵局,乡土丰富的材料、建造方式、建造结构,是与自然可以对话的另一套建筑学,传统工艺是保持差异性的根源,我们要走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复兴的道路,保持城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此外,我们需要审视是否高楼大厦才能代表城市化的水平,是否所有人口都变成城市人口或城镇人口才代表国家的发达程度,在我认为,“城市”只是一个称号,不是把所有人口都变成城市人口就代表国家很发达,最重要的是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福利保障制度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四、总结
建筑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王澍以他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扎根本土、永不过时甚至是世界性的建筑。

他的建筑实践,尤其是他在传承与创新、在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因此只要我们能想得多一点,琢磨得细一点,心平气和一点,脚踏实地一点,立足于传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在秩序和关系的和谐中宁静地表达自信,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和中国式的城市化/城镇化,中国建筑的整体品质一定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世界建筑.王澍:差异的世界.2012,(05) .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城市规划,2012,(05).
[3]陈锦富.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2011,(08).
[4]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时代建筑.2003(05).
[5]赖德霖. 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建筑学报.20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