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
王澍作品解析

轮 船 码 头
沿街面
鸟瞰图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 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 美术馆。它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 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 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 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 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 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 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 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 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 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 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 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解读博物馆审美

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解读博物馆审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大量西方样式的现代建筑肆虐我们的眼球,快速覆盖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大量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迅速消逝。
在形式上简单嫁接西方文化和模仿,使我们的文化景观不伦不类的潮流过后,我们对地方建筑完全照搬或符号式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回收再利用”,使本土建筑文化变得庸俗不堪。
我们应该在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撑下,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原来的建筑形式的成因,以拓展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强调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表现因地制宜的特色,使整体设计风格与地域文化相统一。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将宁波地域的地理环境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以自然之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特征。
宁波博物馆正是发掘宁波本土传统文化营养、尊重当地地域地形的有力建筑实践。
本文试图通过宁波博物馆建筑的“瓦爿墙”与“竹条模板混凝土墙”装饰元素的运用,解读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
一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文化“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
宁波作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央直辖的副省级城市,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华东一带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地域文化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十分丰厚。
宁波博物馆作为展示人文历史、艺术为主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承载了丰富的宁波地域文化气息。
宁波博物馆微型的山川地理特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宁波本土的它山堰和四明山,远看象一座“半山半房”的建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宁波博物馆主入口通道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它山堰堰坝倾斜度、堰体平面布局的特点。
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利文化特点,在宁波博物馆建筑得到充分的体现,一片水域横贯宁波博物馆大通道,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这片水域寓意宁波历史从渡口到三江到港口的发展轨迹。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从中国画中看待王澍作品的本土文化延续——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研究

从中国画中看待王澍作品的本土文化延续——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研究发表时间:2019-09-10T15:10:58.7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郑博[导读] 在中国建筑刚刚走过的历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模式的转变,生活转态的变革,传统模式在设计中面临了许多挑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在中国建筑刚刚走过的历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模式的转变,生活转态的变革,传统模式在设计中面临了许多挑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高度的商业化的驱使下,我们得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商业化、模板化的加剧让当下许多设计师开始感到不安。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回归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中去,想重新回到建筑设计的本源去。
而中国画的构成因素也巧妙的契合了这个想法,也从中为怎么走好本土建筑的路给了一点启发。
关键词:王澍;建筑设计;本土文化;中国画构成;设计创新一、背景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本土所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建筑设计师在身体力行的去一步步探索如何为了中国的本土文化的传承而去设计出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
由此,从设计的师承关系到当代建筑设计师的成长环境以及到对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回顾……这一些列的问题使得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设计定位和思想立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崔愷先生注1曾对当代建筑师为中国而设计的立场进行了解读——本土设计建立时间轴上的定位,进而说明本土设计作为当代为中国而设计的立场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进步。
通过对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的设计进行了探索和解读,通过中国最传统的古画构成去从一定程度上理解王澍作品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王澍作为一名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其一向坚持着用传统的构造法则和文化视角去践行到他的设计职业生涯中。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民间的营造技术的实现和探索,以及在处理“建筑——自然——人”这三者的关系中,他通过传统的材料、营造技术、文化观去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有的文人气质的建筑作品。
文人建筑——以“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探讨王澍的建筑语言

227百家论坛文人建筑——以“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探讨王澍的建筑语言包海峰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摘要:王澍致力于为中国建筑开发一种新的语言,使用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建筑回收的材料,与现代派的形式融合起来。
例如,他的“宁波美术馆”(NingboContemporary Art Museum),重建了一个以前的港口建筑;而他为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象山校园”(Xiangshan Campus)的屋顶,使用了从传统的住房收集的大约两百万块瓦片为了增加总体的记忆;王澍从被拆毁的旧建筑收集石料和瓦,用于他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NingBo History Museum,2008)。
王澍的目标一直是对准回收利用材料和废弃物,从而使他成了村庄的“顾客”。
他的“宁波历史博物馆”类似一个梦幻组成的古代堡垒。
他从附近被拆毁的村庄弄到40种不同的的砖块,建造博物馆的24米高的墙。
作为城市规划系学生及宁波城市文化的受益者,曾多次实地拜访王澍各个阶段的作品,此时也借以此篇整理、总结并探讨王澍的建筑语言,以表敬意。
关键词:王澍;建筑语言;文人传统;本土性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分散布置的独特方式,地面一抹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屋面隆起5幢造型各异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围栏,绿化小景穿插其间。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山水为设计理念,以民间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片墙和毛竹代替钢筋铸成混凝土墙作为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
同时,周围由水池环绕,代表海洋在宁波历史中的作用。
在建筑立面处理上,宁波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
1.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片墙,体现了地方性特色和;2.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了环境友好的理念。
建筑分为5个主要体量,东南,西南,东北三翼为展览陈列区,西北翼为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公共服务空间和库藏部分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方便货物的进出,库藏部分置于建筑的底层,成为建筑的“基座”。
宁波博物馆_王澍

博物馆 建筑师
高的组织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瓦爿墙的面积是 1.2 万平方米左右,约 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 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 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 型的清水混凝土墙,全长 144 米,最高 处达 24 米,每平方米需要 100 块左右 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 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140
博物馆 建筑师
宁波博物馆
Ningbo Museum
建筑设计:王澍 / 业余建筑工作片楼是空,为地眼了上见避建他免了宴高两宾楼座客的“,崩山眼溃”见,。他王楼澍在宁
波
142
一直以来,王澍都在现代的中国建 筑中寻求着传统艺术之根。作为传 统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中国博物馆, 它的建筑是与这样的一种探求有着 千丝万缕联系的。在王澍看来,传 统一旦死亡,我们就没有未来。自 近现代以来,中国巨构建筑与高层 建筑的建造,复杂的城市交通体系 与基础设施的建造,无不受到西方 建筑的影响,因此,王澍在国内率 先提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 主张,正是出于对建筑领域现代与 传统的全新认知,他秉持以自然之 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 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 念,宁波博物馆设计就是这种主张 的探索和实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 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 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 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 涵 出 发, 去 研 究 传 统 建 筑 形 式 所 形 成 的 原 因, 从 这 些 内 在 原 因 出 发 选 取 为 我 所 用 的 内 涵。 宁 波 博 物 馆 建 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 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 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王淑

概述
博物馆的设计: 一方面要设置符合参观流线组织的高效空间, 另一方面要设置观众熟悉的记忆场所,以便让参观者记住和理解更多的知识。 空间与记忆的充分融合才能造就一座优秀的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在这两方面都实现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后者。砖瓦、水和庭院是宁波地区 传统村镇最重要的三个特色要素,三者都在博物馆中得到大量体现: 其一,博物馆主入口处以及北侧环绕建筑的水池,博物馆南侧环绕建筑外侧的鹅卵 石“河滩”,形成特有的江南水乡环境。 其二,博物馆混杂着青砖、龙骨砖、瓦、碎缸片的墙面。这其中,明清至民国时期 的青砖数量最多,还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镌有铭文。另外,某些 直墙面的上部做斜切处理,再加上墙面不同的砖瓦错落拼砌形成特有的明暗变化,远 远看去就像传统民居的屋顶。 其三,遍布博物馆入口、建筑内部和屋顶的庭院,其中既包括真实的竹子庭院,也 包括虚拟的“竹影” 庭院(毛竹作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庭院)。这三个能够唤起宁 波参观者传统记忆的要素,并未处于某种毫无秩序的随意分布状态,而是经过建筑师 精心而细致的安排。
博物馆入口近距离全面地展示了博物 馆外墙不同材料的效果
东北角看博物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体 重的并置使人容易体会到真实的建筑尺度
屋顶上朝南的大台阶是休息的好场所, 面对的远景是南侧的公园,公园中的假 山正好对景
博物馆屋顶平台上突起有几组展厅,行 走其间,恍惚置身于传统院落中丰富变 化的不规则街巷空间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人眼球 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 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版清水 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最高处24米,每平方 米需要100块左右旧砖瓦。总量在 百万块以上。 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 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 于将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 有打碎的缸片。 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有部分 是汉晋的古砖。 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 “唤起回忆”的理念相吻合。
王澍宁波美术馆分析

艺术沙龙
1号展区 画廊
艺术书店
工作区
大厅
2号展厅
3号展厅
二层平面图
汽车入口
车库入口
主入口 汽车 入口
一层流线分析
工作人员
辅助入口
游客
观展人员
工作人员
二层流线分析
观展游客
• 上抬广场与引导性坡道
夹道作用: 1、使两体块完全向城市 开放 2、消防 3、散步、自行车穿越 中间起坡,起坡的 高度使人站在建筑的两 端看不见对面的人。该 高度也方便让坡道下的 管道穿越与进人检修
大师作品分析
• 组员:陈强、冉朋举 • 丁晨、郑天琦
王 城
市 化
澍 的
逆 行 者
中文名 : 王澍 国 籍 : 中国 出生地: 新疆乌鲁木齐 出生日期 : 1963年11月4日
主要获奖:
2012 普利兹克奖 2011 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2010 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0 作品“穹窿的塌朽”获第12届威尼斯
直接取材于敦煌片段, 表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
普陀进香的出发点
船与港口的建筑主材
钢柱
木板
传统宁波的建筑 主材
青砖基座
文化气息
此岸近水木阑 珊,占尽闲情 雅致
彼岸临江钢铁林, 皆是寸金寸银
过中庭而临江,屋内竹木屋外碧水, 愣是在现代都市中寻得了一份恬静 与乡野风情,既保护了原有的港口 景致,又别具一格地创造了一角闲 庭信步的好去处。
改 上世纪70、80年
改
造 代的标志性建筑
典型的市中心港口
造
前
后
现
状
被抛弃的航运大楼
现 状
内部 空间 结构 原样 保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屋顶平台上突起有几组展厅,行走 其间,恍惚置身于传统院落中丰富变化的 不规则街巷空间。
4.1
技术解析
生态方面:
重点在于对废弃材料的使用,博物馆的瓦爿墙材 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其中绝大部 分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相比其他博物 馆通常采用的大理石等材料, 按每平方米100块旧砖 旧瓦的使用比,整个博物馆1.3万平方米的瓦爿墙将 需要一百多万块旧砖瓦,用这些宁波旧房拆迁时收购 来的旧砖瓦,能节约材 料费50%以上。 “竹条模板混凝土” 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 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 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 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 硬的混凝土发出了艺术 质变。瓦爿墙和“竹条 模板混凝土”的使用, 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 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的 和谐美,达到了节能、 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 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文 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两 个在幽深之处。
四个山洞,分布在 入口、门厅和室外 山谷的峭壁边侧。
三道有大阶梯的山 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3.2
空间与流线
第二层线路图
第三层线路图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 间组织的核心,极简的体块 处理和用竹模板浇成的素混 凝土表面丰富的肌理成为变 化空间的特色。
一 层
二 层
顶 层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 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 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 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 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 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 开掘的水池中蕴涵 宁波历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口的发 展轨迹
利用江南水乡的 细部元素,高墙、 深院、坡顶、小 窗
3.2
人们从中部一个扁 平的、跨度接近30 米的穿洞进入博物 馆。
空间与流线
“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 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 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 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 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 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 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 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 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 ——王澍
吊顶的构造颇有新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 土条,随意交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 的错觉。
3.4
细部构成
博物馆入口近 距离全面地展 示了博物馆外 墙不同材料的 效果。
东北角看博物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体重 的并置使人容易体会到真实的建筑尺度。
屋顶上朝南的 大台阶是休息 的好场所,面 对的远景是南 侧的公园,公 园中的假山正 好对景。
1
巧若天成,河道是建筑的整体规划之一。而湖水又显得自然,而 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正是两块区域的缓冲。让动静和自然人文(联办) 得到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为将来的博物馆 扩建以及发展留下了良好的空间。 宁波博物馆是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宁 波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文 化名城,宁波在发展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 建设。 宁波博物馆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从外观上来看像个盒子,但其 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 材料。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 成„„把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融为一体, 采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外观简约而富有创意。
1.2 基地分析
——城市的断层(外部环境、项目背景)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 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 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近年新建的高 层办公楼
清水混凝土墙处理: 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竹条加入混凝 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利用毛 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 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 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 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
瓦爿墙处理方法: 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 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主要有青砖、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 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 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 合的。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 出生”年代也多 为明清至民国时 期,有部分甚至 是汉晋时代的古 砖。不少青砖上 ,还刻有“福寿 ”等铭文。 龙骨砖是传统建 筑中用来压脊的 较大的砖,带拱, 与青砖拼砌,形 成错落。龙骨砖 与零碎的瓦片和 缸片一起,成了 外墙的“装饰图 案”。
垂 直 山 的 造 型
3.1 造型特点
四个特点: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 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 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
——王澍
采用简洁的长方 形集中式平面布 置,尺度很大。
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单 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 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 筑一步一景的意味。但 却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 法。
2.2
王澍设计思想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关键词: 追寻传统文化,业余的 建筑,质朴天然,基于 传统,面向未来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也是王澍的建筑观的体现。表现出了他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 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 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 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 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 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 去套文化,谓之概念。普利兹克的获奖评审辞说明了王澍的获奖原因:“讨论 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 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 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 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2.3 平面图
1 主大厅 2 展厅 3 办公室 4 入口 5 后院 6 多功能厅 7 自助餐厅 8 餐厅
一层平面图
2.3
平面图
2 展厅 5 后院 7 自助餐厅
3 办公室 6 多功能厅 8 餐厅三层平图二层平面图2.3
立面分析
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 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 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 荒凉,有别于日本式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 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政府办公楼 东侧为商住楼 和高层小区 历史博物馆 文化中心
河水环绕中 是区政府大 楼和广场
未被开发的 稻田及拆迁 的村落
南侧不远,是一 个公园,隔着公 园是一大片麦田
1.2 基地分析
——总平面、场地分析
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 南,市民广场以西,与广场东侧的 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 北约260 m、东西约110m的长方 形,北面地界沿道路呈弧形。主体 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 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 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 独特方式。
瓦爿墙的砌筑问题:
对于瓦爿墙的砌筑问题,从2000年至2008 年,王澍试验了一系列使用回收旧砖瓦进行循环 建造的作品。其中一种做法就习得于宁波地区的 民间传统建造,使用最多达80几种旧砖瓦的混合 砌筑墙体,也就是瓦爿墙的出处。建筑师对传统 建造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发展 出一种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 砌筑的安全。瓦爿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 墙,它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 空腔,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 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只是不 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 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 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 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 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 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1 主入口 2 行政人员入口 4 办公区入口 5 货运入口 7 池塘
3 次入口 6 餐厅
2.1
王澍简介
主要作品: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 ■杭州HZ093—728(2003年); ■南京三合宅(2004-2005); ■杭州三合宅(2004-2005);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 ■宁波五散房(2004-2005);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