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谭君芝

合集下载

宁波历史博物馆案列分析

宁波历史博物馆案列分析

2021/3/10
16
清水混凝土墙采用的特殊模板, 是毛竹做成的,它利用毛竹板随意 开裂后的肌理效果。
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 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 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 觉。
2021/3/10
17
对于瓦爿墙的砌筑问题,从2000年至2008年,王澍试验了一系列使用回收旧砖瓦 进行循环建造的作品。其中一种做法就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使用最多达 80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也就是瓦爿墙的出处。建筑师对传统建造用现代技术 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发展出一种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 的安全。瓦爿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它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 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2021/3/10
3
王澍说:“业余建筑工 作室一向坚持恢复城市的生 机结构,但在这块场地,相 邻建筑之间的距离超过100米 ,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 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 独立生命的物,人需要重新 向自然学习,这种思考方式 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苏 州的园林就是这样一种学习 方式,面对过于人工化的城 市,人们建造园林这种有自 然生命的事物。”
2021/3/10
1
一,城市的断层——外部环境、项目背景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 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 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
近年新建的高 层办公楼
11
SECOND PLAN
2021/3/10
12
THIRD PLAN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 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 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 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 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 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 觉。
人们从中 部一个扁平的、 跨度接近30米 的穿洞进入博 物馆。
四个坑状院 落,两个在中 心,两个在幽 深之处。
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 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 侧。
一层平面图
三道有大阶梯的 山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二层平面图
2、宁波美术馆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一层流线分析
二层流线分析
二、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1、宁波历史博物馆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在 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 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 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 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 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 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 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宁波博物馆的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两种材料的使 用巧妙而富有变化,这构成了宁波历史博物馆给人们的主 要意向。而个人感觉这更是王澍一种戏谑的表现手法。
二:外部形象的处理
1、宁波历史博物馆——垂直山的造型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 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 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 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 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 定设计一座山”王澍如是说。
从建筑整体分 裂出五单体,营造 出宁波历史文化街 区的氛围和园林建 筑一步一景的意味。 但却运用了现代的 设计手法。

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全文

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全文
博物馆案例分析 ppt课件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 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 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 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近年新建的高层 办公楼
河水环绕中是 区政府大楼和 广场
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 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
入自然。
博物馆案例分合析的。ppt课件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出生 ”年代也多为明清至 民国时期,有部分甚 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不少青砖上,还刻 有“福寿”等铭文。
“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 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 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 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 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 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好的建筑必定有争论。建筑是应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我 觉得应该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建筑中,不应该摒弃一切周围环境条件以及文化 特色,对当地人来说,某些物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或者美好回忆。就像柯布 在摒弃繁杂的装饰而追求新建筑精神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比例的重要性, 因为他没有忘记古希腊雅典卫城带给他的那份感动!
博物馆案例分析 ppt课件
空间与流线
人们从中部一 个扁平的、跨 度接近30米的 穿洞进入博物 馆。
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 两个在幽深之 处。
“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 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 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 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 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 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 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 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 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

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10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建筑分为5个主 要体量,东南、 西南、东北三 翼为展览陈列 区,西北翼为 办公后勤区, 中部的公共服 务空间和库藏 部分将各部分 连接起来,为 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 分置于建筑的 底层,成为建 筑的“基座”。
首层平面 11
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 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部陈列闭馆时,公 共服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市民性。
9
4.立面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人 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 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 模版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最高处24米,每 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旧砖瓦。 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 大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相当于将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 馆。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 史”、“唤起回忆”的理念相 吻合。
二层平面图 12
三层平面图
13
剖切面
横剖切面 14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 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公共大 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 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 联系环,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 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 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
15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19
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 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 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 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20
▪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
,建筑内部和屋顶的 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 的“竹影”庭院(毛 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 凝土庭院)。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建筑美术史有着悠久的建筑史,各地民间传统建筑的塑造出也形形色色、各具千秋,如徽派建筑的北京世界公园、东南窑洞的纯粹粗犷、湘西吊脚楼的优雅轻盈……在现代建筑的楼板混凝土环绕下,我们似乎对显得传统建筑的印象变得逐渐模糊。

那些砖瓦离开了某些街巷,那些泥墙送回了某些村庄,那些木头留在了某些河上岸边,这些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气质的源头,在我们视野紧贴的当下,中国本土建筑师要如何保留这些建筑材料的优势,让它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活力与更长久的生命力?随着2012年,中国本土设计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受到了万众瞩目。

宁波博物馆,作为宁波市“十一五”期间建成的地标级投资项目,在传统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应用方面也树立了标杆,给了我们开拓性与引导。

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中部是鄞州区政府,南部紧邻鄞州公园,东部为文化广场。

在这样的管理中心地位,宁波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港”为意向,象征着宁波文化将以此为临客港,向世界开放。

博物馆总占地约60亩,建筑面积为30325平方米,建筑主体更为方整,外观就像是人力切割的方砖,又如开裂的山体。

主体部分有三层,局部五层。

入口处独辟蹊径,从跨度30米的“洞”中穿过,颇有桃花源记的意境,阶梯、庭院、高墙、水池在建筑中自由组合,空间营造精妙绝伦。

宁波博物馆整体建筑呈现着与分散、整与散的对立与统一,体现着对历史的辩证哲思,对自然的尊敬与演绎。

1、宁波物馆建筑原木特点出于对、波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重新考虑,一方面反映其收纳历史、唤醒回忆的功能魅力,世界史另一方面反映其展现历史文化、思古悟今的精神气质。

王澍选用了浙东地区瓦爿墙与特殊模板-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两种建筑的主要,通过材料与结构的创新,档案馆赋予宁波博物馆厚重而沧桑的文化韵味。

博物馆的砌墙瓦片与地砖砖块来源于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更新改造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

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

[键入文字]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在宁波邂逅王澍先生及宁波博物馆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在宁波邂逅王澍先生及宁波博物馆一、前言凭着一股子逃离济南的热情,在完成一门考试,还面临着四五门考试的时候果断地订了前往宁波的车票。

正因为这个冲动的决定,我在宁波之旅中邂逅了王澍先生的三座建筑——宁波美术馆、鄞州公园五散房及宁波博物馆。

这次旅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先生作为一位体制外的建筑师的坚持和执拗。

其中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

此文中将围绕王澍先生的设计理念及我个人的亲身感受简单介绍宁波博物馆这个饱受争议的建筑。

先谈一下王澍先生,在国内,王澍先生虽然受到建筑界的关注,但却并不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建筑师,甚至说,建筑界之外的人对王澍这一特别的名字几乎闻所未闻。

王澍先生很特别。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过他这样的评语:你读过太多不应该读的书,想过太多不应该想的事儿,做过太多不应该做的事儿。

他的回答是:您给过我们太多不应该给的评价。

我对王澍先生的关注源于这样的一句话“希望我的获奖能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设的速度。

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

”坦言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感动的。

作为一个建筑界外的人,我用自己朴素的、外行的眼光去看我眼中的建筑。

真正让我感动的建筑和建筑师少之又少。

对建筑的关注源自我对设计的关注,在我看来,中国不缺少好的工匠但缺少有思想的设计者。

而真正让人失望的是,中国的设计者多为设计而设计,或许这是由于中国从古自今的小农意识——只关注眼前的、可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安守本分”,而不愿意关注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许多设计师追赶着世界的潮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潮里随波逐流,建一座又一座“世界国”的建筑。

而王澍先生的这句话显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筑师对突破现有的体质,带领更多的年轻一代的人寻找属于中国的建筑的气魄。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建筑美学结课论文

建筑美学结课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之王澍部分作品分析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浅说王澍 (4)1.1生平简介 (4)二、王澍的建筑风格和部分作品赏析 (6)2.1宁波美术馆 (6)2.2宁波博物馆 (7)三、结语 (9)参考文献: (9)建筑美学论文之王澍部分作品分析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摘要:被誉为“最有人文气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风格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完美的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相结合,他的建筑被普利兹克评委主席称为“真正具有当代中国的建筑风格”。

他的两个作品:宁波美术馆和宁波博物馆,都是他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创作出如此惊世不俗的作品,屹立在宁波市人民的心中。

关键词:王澍、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引言: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建筑大师齐聚一堂,见证了普利兹克奖与中国的第一次拥抱。

而这位言行举止中透着中国文人风骨的建筑师,自称是活在“17世纪的人”,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也是普利兹克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他便是王澍。

他的作品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的作品,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诠释。

他是一位建筑师,是中国人民的好建筑师,他的作品都是宁波人民心中的骄傲。

一、浅说王澍1.1 生平简介王澍是中国当代建筑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

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西安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是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了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

这个作品完成于1990年。

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并没有再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在与工匠们一起工作,用他的话说:“我要见证每一颗钉子是怎样钉进去的”,也就是这10年,他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博物馆四面临街环绕, 交通便利。入口前有较 大的广场,以中轴对称 的方式引领着参观者进 入、并承载着博物馆的 人流流通。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切面
横剖切面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 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公共大 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 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 联系环,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 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 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天井 放映厅 报 告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厅 大厅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建筑分为5个主 要体量,东南、 西南、东北三 翼为展览陈列 区,西北翼为 办公后勤区, 中部的公共服 务空间和库藏 部分将各部分 连接起来,为 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 分置于建筑的 底层,成为建 筑的“基座”。
首层平面
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 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部陈列闭馆时,公 共服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市民性。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 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 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 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地 面一抹水域横贯65m长、27m宽 的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 在建筑外围;屋面隆起5幢造型 各异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 通道、围栏、绿化小景穿插其 间。
3.设计理念
汲取“港”的意向,寓意宁波博物馆将成为 宁波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始发港
4.立面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人 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 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 模版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最高处24米,每 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旧砖瓦。 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 大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相当于将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 馆。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 史”、“唤起回忆”的理念相 吻合。
将各功能分区制作成长条状 的单独的体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 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替代钢筋铸成混凝土墙 作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 同时,周围由水池环绕,代表海洋在宁波历史中的作用。 宁波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 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 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 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 体现环保理念。 虽然采用了古老的建材,但古老代表的是历史和成熟,并 不是腐朽,如若能够让古老的材料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 光辉,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整个展馆斑驳的墙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这 与博物馆的性格很契合,配合具有构成感的开窗,古典与 现代在其中穿插,带有很强的诗意。
会所设计调研 ————
宁波博物馆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4.立面设计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6.建筑特点 7.任务书分析
1.建筑师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 1985地,在主入口附近设置画廊、橱
窗等宣传设施。
6、 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 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并分 别设有适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
7、 观演厅、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等人员密集的 用房宜设在底层,并有直接对外安全出口。
文化馆的功能分区组成部分
厕所
儿童馆
天井廊道 院子
内院
内院 竹刻馆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入口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井廊道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大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入口
5.建筑特点
造型独特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
群众活动部分:
观演用房,游艺用房,交谊用房,展览
用房,阅览用房
学习辅导部分: 普通教室,美术教室,综合排练室,管
理室,音乐教室,视听教室
专业工作部分: 文艺工作室,音乐工作室,美术书法工
作室,摄影室,暗室,戏曲工作室,录音室,录音控制室
行政管理部分: 馆长室,接待室,办公室,配电间,维修
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 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 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 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
,建筑内部和屋顶的 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 的“竹影”庭院(毛 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 凝土庭院)。
3总平应布局紧凑,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交
通路线,“动”、“静” 用房应分区明确, 适当分隔, 减少相互干扰.该地形南面临湖、接近社区公园,环境 幽雅、安静,适合设老年馆、餐厅、咖啡厅等场所。 4. 基地应至少设两个出入口。主要出入口紧临城 镇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满足规划部门要求,留出 缓冲距离。
间,仓库,值班室
建1108 谭君芝
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 、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 的旧物。
运用名居中的“起台”,加强 空间序列感和空间气势,在设 计中充分体现宁波的传统文化, 实现宁波本土建筑的自我认知。
宁波名居
屋顶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从中央服务 区顶层南部的茶室和北部的咖啡厅可登 上建筑屋面,起伏绵延的屋面融合栈桥、 坡道、楼梯和下沉庭院,营造出巨轮甲 板上生动而繁忙的景象。把游客的视线 和想象引向远方。
任务分析
1、该工程位于南方某市 一居住区内,批准建设 用地8000平方米,场地 平整,西面与北面均临 住宅区,东面为居住区 内一中学,南面则是社 区公园,基地交通便捷、 环境优美。 2、文化馆基地距学校等建筑 较近,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 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 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 离的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 的防止干扰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