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师王澍手绘图作品欣赏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

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作品)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勇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不只是建筑系,“文革”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 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王澍-水岸山居ppt课件

“水岸山居“
/获奖后第一个作品 /中国美院经济支持 /施工完成度最高的
代表作
3
初感“水岸山居”
4
学校建筑-酒店综合体(茶室/餐厅/客房)
坐落在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连绵不断的屋顶, 以及掩盖在屋顶下面的村落.
5
环境与场地
6
地域环境—杭州
江南自然与文化最好的诠释 一半山水一半城
9
王澍的建筑实践原型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传统村落 /江南园林 /古代山水画
10
1.两个村子
宁波慈溪古镇 松阳古村落
11
单体建筑—传统村落
对浙江几百个传统村落的考察,感受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剧变——乡愁
宁波慈溪古城 (丰富差异性、建造技艺、材料)
松阳古村落 (屋顶交错、单体建筑-完整)
12
2迂回曲折 二层不同标高的楼层通过曲折的楼梯实现三维立体的迂回曲折 游览过程中会多次以不同的视角到达同一个地方,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体验丰富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23
园林意境——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江南园林志》中对“眼前有景”并没有做直接的解释,却将其作为最高境界。“侧看成峯, 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 人第三境界矣。” “水岸山居”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南北短边可以穿越,因此在其内部,借景手法被频繁 的运用,框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14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15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组图/请耐心看完)【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

博物馆屋顶平台上突起有几组展厅,行走 其间,恍惚置身于传统院落中丰富变化的 不规则街巷空间。
4.1
技术解析
生态方面:
重点在于对废弃材料的使用,博物馆的瓦爿墙材 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其中绝大部 分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相比其他博物 馆通常采用的大理石等材料, 按每平方米100块旧砖 旧瓦的使用比,整个博物馆1.3万平方米的瓦爿墙将 需要一百多万块旧砖瓦,用这些宁波旧房拆迁时收购 来的旧砖瓦,能节约材 料费50%以上。 “竹条模板混凝土” 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 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 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 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 硬的混凝土发出了艺术 质变。瓦爿墙和“竹条 模板混凝土”的使用, 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 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的 和谐美,达到了节能、 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 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文 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两 个在幽深之处。
四个山洞,分布在 入口、门厅和室外 山谷的峭壁边侧。
三道有大阶梯的山 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3.2
空间与流线
第二层线路图
第三层线路图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 间组织的核心,极简的体块 处理和用竹模板浇成的素混 凝土表面丰富的肌理成为变 化空间的特色。
一 层
二 层
顶 层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 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 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 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 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 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 开掘的水池中蕴涵 宁波历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口的发 展轨迹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师王澍
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相当于建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至上光荣。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在中国非常重要。
我们为象山二期设计的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而感到震撼,同时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今天我们带来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手绘图以供大家欣赏:
象山校区手绘图(一)
象山校区手绘图(二)
象山校区手绘图(三)
象山校区手绘图(四)
另附:威尼斯第十届国际建筑展双年展中国馆-瓦园/王澍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