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人文和创新。
在他的设计中,自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他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等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王澍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力求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环境。
最后,创新是王澍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景观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这种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王澍王澍:我就是個造房子的人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澍说:我不谈建筑,我只造房子。
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却一直在回避“建筑”这个词:建筑离人太远,而房子扎根生活。
王澍造的房子,扎根中国人的生活。
每每落成,如李白诗,浪漫情怀下,是彪悍锋利的坚定。
作为时代的逆行者,王澍能够立起自己的大旗不容易:追随向来简单,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人,才值得叹服。
困局:七年沉寂20世纪90年代,王澍突然沉默了。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无比狂傲的战士。
挥舞着批判之剑,砍向横在他面前的规矩、教条、价值观……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他的母校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王澍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读大二时,王澍就开始放话:没有老师能教我了。
因为他们教的内容“肤浅,幼稚,保守,陈旧”。
研究生时,他写了一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一口气批了中国十几位建筑大师,其中包括梁思成与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论文,他又写一篇《死屋手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中国建筑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尽管第一轮答辩全票通过,学术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王澍硕士学位。
他们觉得,“这个学生太狂了!”《死屋手记》影印稿 |王澍十几年后,老师们谈起他,还有这样的印象:“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带着寒风的,大家都会不自觉地避开。
”狂妄如王澍,到真正面对建筑的时候,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1992年,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对于建筑师来说,那是个“遍地是钱”的好时代。
但王澍,却在此时选择了归隐。
面对疯狂扩张的城市,他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中国人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你跟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巨大的高楼大厦之下,普通人的那种卑微的日常的可爱的小小的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我发现我突破不了我想要寻找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散房——茶室
•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 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 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并且尝 试了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 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建造方 法
五散房——茶室
五散房——茶室2
• • • 元素:主楼的砖砌方式借用宁波传 统民居的建造方法. 材料语言:传统的黄色土墙与现代 的钢构玻璃的碰撞。 建筑师将乡土的建造手法与现代的 施工技术相结合,使传统与现在的 建筑语言碰撞出火花。同时,王澍 对传统以及对材料的长期研究和对 自然元素的理解,使其在设计建筑 师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考 虑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
•
•
画廊
外墙的外层是各 种砖块堆砌的 钢筋条做垂帘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茶室
• • 元素:茶室外立面采用的是传统建 筑的窗棂形式。 材料语言:钢筋混凝土对木格花窗 的替换,用现代的材料来诠释传统 的建筑元素。 将传统建筑的窗棂按一定的比例放 大,赋予一定的逻辑结构顺序,结 合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体现出了 茶室应有的气质。制造出美轮美奂 的光影效果在现代之中延续着对传 统的记忆,同时也在那种特定的环 境中勾勒出了一幅建筑与自然融合 共生的场景。
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的文人情怀
“文艺青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王澍的生平简介
1963年,生于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年至1995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 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 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 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 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 ,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 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 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 线路的裸露。
•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 立面的大部分但是用周围拆迁 工地上搜集来的破碎烂瓦建造 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击中在一起 ,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 砖、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 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 以来的旧物。
竹与砖瓦的对话
斜壁采用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 土墙,用毛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 置身古老街巷,神游南竹林,这正是设计 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 构思草图
宁波博物馆
•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 。 的片段,山是连绵的,就像有生机 的城市结构也是连绵的。这座建筑 因此有被人力刀切割的方正形态。 建筑下半段是一个方盒子,建筑上 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这是 关于一个方盒子如何瓦解成为“自 然形态”的叙事。
• 总平面图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五散房——茶室2
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 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 主楼
入口
水景倒影 黄颜色土墙 室内场景
五散房——茶室2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王澍在国美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 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 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 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 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 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 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 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 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 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 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 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 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 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 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 北宋 范宽 • 溪山行旅图
宁波博物馆鸟瞰图
大山法
• 这座建筑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 的。思想首先来自建筑所处的环境。场 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 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中国 城市的扩张一般都是政府先行,政府的 行政中心先搬迁到这里。场地东侧已经 建成的是由两位政府认可的建筑大师设 计的巨大政府办公楼、巨大广场和文化 中心,南侧不远,隔着一个公园还是大 片的稻田。但这些稻田马上也将消失, 作为城市规划的企业总部用地,由建筑 师马清运规划的几十座高层建筑即将兴 建。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 ,已经被拆得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 处可见残砖碎瓦。
宁波博物馆——窗
• 博物馆内部采光量需求,采用了更 为灵活的开窗方式,在包括立面及 屋顶的整张表皮上,依据内部空间 采光要求布置不同疏密大小的圆窗 ,例如展览部分的分布较疏,公共 空间部分分布较密。其灵感一方面 来源于水中富有动感、不断变化的 气泡,另一方面也是对舷窗的隐喻 。
时间的碎片——砖、瓦、缸片
•
•
瓦爿墙在传统民居的砌筑高度一般不超过8米, 而宁波博物馆定义在24米的高度,瓦爿墙如 何与现代混凝土施工体系相结合,而且与竹 条模块混凝土几乎等量的使用在施工中进行 了几十次的反复试验。
宁波博物馆——通过空间
• 古代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并 一定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关 系
• “乡村城市化”还是“城 市乡村化”?
王澍主要作品
• • • • • • • • • • 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 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 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 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 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 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 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 2004-2005瓷屋1,建成, 地点:金华 2006-2008宁波博物馆 建成,地点:宁波 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馆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 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 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会喘气的材料
•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 、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 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 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 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 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 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 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 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 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 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 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 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 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 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 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 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 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 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 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 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 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 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 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 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 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 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 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 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 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 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
五散房——画廊
• • 元素:坡屋顶与瓦爿墙 材料的语言:青砖与青瓦堆砌而成的瓦 爿墙配合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建筑大屋顶 。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 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 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 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瓦爿墙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乡土 气息,它所呈现的那种“质朴”是王澍 所追求的。 王澍的很多建筑都会出现廊檐,这与江 南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
这是关于一个方盒子如何瓦解成为 “自然形态”的叙事。
宁波博物馆
• 国美的太湖房
•
五散房的太湖房
•
入口处的设计充满变化,太湖石元 素,延续到了这个作品里。
宁波博物馆
• • • • •
王澍从这张图的构图中得到启发,在设 计宁波博物馆时有意将建筑高度压低, 以强调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同时建筑 顶边的瓦爿砌法密集使用暗红色的瓦缸 片,把夕阳的辉光固定下来。
谢谢观赏
为主 墙体
五散房——瓦爿墙初探
•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2000平 方米。这是一次小实验,为中国美 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项目积累了很 多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实际经 验,这也是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的 工作方法。”五散房分为茶室、画 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 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 王澍表示:“设计‘五散房’,当 初出于3种考虑。一是如何做才能 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 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 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 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 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 、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 造方法。
我喜欢看有点“脏” 的材料
但是现阶段主体结构还 离不开混凝土和钢材
我喜欢会呼吸的材料
“在我有生之年,一定 要废掉混凝土。”
宁波美术馆
宁波博物馆
• 北宋 郭熙 • 《早春图》
• 五代南唐 董源 • 《夏景山口待渡图》
山是中国人寻找失落的文化和隐 藏文化之地,宁波博物馆的外形设 计的灵感来源于对大型山体的研究 。
竹条模块混 凝土
红色的缸片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宁波博物馆——虚实
竹子的虚实对比,自然与人工的对话
瓦爿墙与混凝土的结合
• 宁波博物馆瓦爿墙由4个构造层组成,由外到 内分别是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爿墙衬墙 既是外墙受力的主要构件,又是外墙防水的 主要构造;构造空腔与楼地面交界处设有防 水构造层和明沟排水系统。瓦爿墙与瓦爿墙 衬墙用拉接筋和托梁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结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瓦爿墙是防水的 第1道关口,瓦爿墙衬墙是防水的第2道关口, 也是关键的一道,瓦爿墙衬墙与内隔墙间的 构造空腔是防水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这样 的构造设计彻底把雨水挡在室外,并且构造 空腔还是部分室内管线的主要通道;由瓦爿 墙、瓦爿墙衬墙、构造空腔、内隔墙组成的 封闭体系,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