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农居房,你愿意住吗?
古建家园推荐建筑师王澍民居建筑改造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古建家园推荐建筑师王澍民居建筑改造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位于浙江中部的富春江,长约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行政区。
泱泱江水,宛若明镜,两岸青山点点,似如粉黛。
元代黄公望的一尺《富春山居图》,更是画出了富春江两岸的诗意生活。
如今,富春江两岸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集镇,吸引了各地设计师、艺术家和商人来此改造老宅,或在此常住,在这些偏僻村落发起乌托邦似的理想。
外来者的举动可以视为对当下急遽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反思,也是一股时代的“逆流”。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用3年时间,率先在富阳文村打造出了14幢民居。
他的经验和观点,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对乡村规划设计的新思考。
从2012年开始,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
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
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出产着各种类型的农居设计图,每一天都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乡村民居,但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24户农居,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十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让王澍这位出生于新疆的西北汉子有惊喜有遗憾:“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王澍说,“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王澍记得在2012年,他在富阳的村子里转悠时,遇到了洞桥镇大溪村的村支书王荣华。
那时,王荣华正指挥着一辆铲车,拆除村里的一幢老屋。
王澍激动地跑过去,大声喊停,陆文宇则一路跟着小跑,拦下了王荣华手中正在挥动的小旗子。
“要是不拆掉,老房子留着做什么用?”王荣华的一句反问倒是激发了王澍的信心,他拍了拍王荣华的肩膀:“你等等,我来想办法!”那时,富阳正力邀王澍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做规划,从不轻易对外接项目的王澍一口答应下来,但他的条件是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AT】王澍和他的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

【AT】王澍和他的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来源:奥观视觉,AOGVISION项目名称: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筑设计: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摄影:施峥/奥观视觉现场拍摄时间:4天该项目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和其他一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一样,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尝试学校、博物馆、公寓等类型的项目后,洞桥文村是王澍的第一个农居房项目。
作为建筑摄影师,不同的切入点往往带来不同的结果。
王澍的作品普遍蕴含着乡土和田园的情怀,而洞桥文村本身所处的环境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就很好的照应了王澍的设计,故而,记录「场所感」是拍摄这个项目较好的切入点。
文村依山沿河而建,周围是农田。
清晨,浓雾下的文村新建农居房,大部分新建建筑位于村子西端,除此之外,文村中的部分老建筑也经过立面改造和修缮。
沿河的老建筑界面和远处的新建农居房。
经过几天的观察,白天村里中老年和妇幼人群较多,农务一般由男性中老年完成,带孩子和持家则由女性完成,青壮年一般外出务工,傍晚回家。
环境要素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要素体现了建筑的场所感,寻找环境要素容易解决,但是,新建农居房尚未有居民入住,于是,从日出到日落的蹲点拍摄在所难免。
除了当地人,偶尔还会看到外地观光客。
构成场所感的环境要素:村口大树,油菜花,狗,家畜,和其他生物。
从农居房的使用上,建筑师针对家庭结构也有所考量:一幢房住上下三代人的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但是不同代的人总有各自年代的生活习惯,一起生活难免会有矛盾,而文村新农居房的结构是:大部分农居都有贯穿三楼的天井,而一楼与二三楼在屋内是不能上下走通的,一楼的人只能通过屋外的楼梯上楼,这就意味着二三楼的年轻人生活不会被一楼老年人打扰,但是通过内部的天井,两代人还是可以有视线和声音的交流。
一些其他非场景化的效果文村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王澍惯用的形式和材料语言。
部分老建筑增加了入口空间,加盖了坡屋顶,重新粉刷了立面,而公共空间则增加了颇具王澍风格的休息亭。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
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
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
”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
”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
”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
”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
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
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南方周末: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王澍: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
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
当一个国家失去文化属性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里的基本的感觉和尊严。
《造房子》读后感

《造房子》读后感
《造房子》是一本关于建筑文化的随笔集,作者是王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对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建筑艺术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
通过建筑,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和情感,也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
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水平。
其次,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和理解建筑艺术。
通过阅读《造房子》,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也了解到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从建筑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澍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他的观点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建筑艺术和建筑设计都有着
重要的启示。
在书中,王澍强调了建筑与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也强调了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和个性化。
这些观点和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造房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建筑这一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王澍富春山馆的建筑考察心得

对于王澍富春山馆的建筑考察心得富春山馆,位于中国杭州的龙井茶村附近,是一座由国际知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建筑杰作。
我有幸参观了富春山馆,并且从建筑考察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
首先,富春山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生动。
王澍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富春山馆的外观仿佛一座山峦,建筑物的形状、色彩和质感与周围的大自然相得益彰。
在进入馆内后,我被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充满创意的建筑元素所打动。
各个区域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
其次,富春山馆的设计注重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王澍在建筑中运用了许多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使馆内的节能指标达到了国际标准。
同时,富春山馆还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例如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采用日光照明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了对人工灯光和空调的依赖。
这种环保意识和绿色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发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最后,富春山馆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的考量。
在馆内,我观察到建筑中处处考虑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
例如,王澍在设计中避免了过多的框架和壁板,扩大了空间感,使游客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流动。
此外,馆内还设有休息区、观景台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环境。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感到非常贴心,使我们感受到了建筑与人的契合。
总的来说,富春山馆的建筑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澍以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空间。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还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意识。
富春山馆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建筑杰作,也是对于未来建筑发展的一种指导与启示。
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农居房,你愿意住吗?

王澍Βιβλιοθήκη 为何得奖?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 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 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 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 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作为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48岁的王澍在得 知自己获奖后说:“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我突然意 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 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 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 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 宜居乡村。 今年,我省提出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 居示范村建设,建成一大批“浙派民居”建筑群落。屡获国际建筑大奖殊荣 的王澍坦言,为村民设计农居并获得他们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这是在新型城 市化的大背景下,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 王澍在文村的3年,为将来的乡村规划探出了怎样的路径?
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
建 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 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 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 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 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 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 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 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 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 通 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 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村民 们的意见都被他们牢牢记在心里,并逐一实现在设计中。不过,执着的王澍依然有自己的 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 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后呼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 一个小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
为何得奖?
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 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 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 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 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作为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48岁的王澍在得 知自己获奖后说:“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我突然意 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 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王澍作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
案例外观为一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馆内布置“天籁之音”、“自然 体验”、“动 感影像”、“互动签名”等特色区域。“天籁之音”的创意来自中 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参观者在馆内可以听到不同节气的“天籁之音”;在 “自然体验”区 域,参观者可感受滕头村的生态环境,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澍作品:五散房
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 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 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 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
王澍作品: “瓷屋”茶室
王澍作品: “瓷屋”茶室
王澍作品: “瓷屋”茶室
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 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 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 宜居乡村。 今年,我省提出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 居示范村建设,建成一大批“浙派民居”建筑群落。屡获国际建筑大奖殊荣 的王澍坦言,为村民设计农居并获得他们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这是在新型城 市化的大背景下,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 王澍在文村的3年,为将来的乡村规划探出了怎样的路径?
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村民 们的意见都被他们牢牢记在心里,并逐一实现在设计中。不过,执着的王澍依然有自己的 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 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后呼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 一个小院……
思想:
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 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 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 反省。”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 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 性 质,例如:叙事性。
王澍作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
中 国浙江宁波滕头村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实践案例。滕 头所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实践了一条 “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 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乡村 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
王澍作品: 农民房
自然生长,这对村民们来说太过深奥,王澍第一步就领着他们重新打量老 民居逼仄的巷道。“为什么路这么窄?祖宗就是把地让出来,给天地、给 环境,这是一个生存意识,也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生态意识。”王澍的话虽 然有些文绉绉,但在耕读传家的文村,他遇到了不少知音,他们进而去说 服家里的老人。
王澍作品: 农民房
王澍作品: “瓷屋”茶室
王澍作品: 农民房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 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出产着 各种类型的农居设计图,每一天都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乡村民居,但他在富 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王澍作品: 农民房
王澍作品:积木楼
王澍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按照造园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在翠微湖畔这座图书馆将 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 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 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 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 术的精髓。
王澍作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
案例外观为一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馆内布置“天籁之音”、“自然 体验”、“动 感影像”、“互动签名”等特色区域。
王澍作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
“天籁之音”的创意来自中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参观者在馆内可以听到不同 节气的“天籁之音”;在“自然体验”区 域,参观者可感受滕头村的生态环境, 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
场地在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 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的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 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常超过100m,城市结构已经无法 修补。
王澍作品: 农民房
王澍带着来访者穿梭在文村,对他们不无深情地絮叨:“城市里的建筑文 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
王澍作品: 农民房
完全推翻了文村原来的设计,也推翻了建新房拆旧房的计划。王澍首先要 做的,就是说服村民们忘了别墅,找回古村的感觉,“文村新村,不能和 老村脱离,新村最理想的形态,就是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农居房, 你愿意住吗?
WHO?
王澍:
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 野家坡村,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 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 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 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 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 国人。
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
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 立生命的物,这座建筑于是被 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 这
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 传统。
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
式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 在24m以下,它片断性的意指着 一种24m以下限高的低 城,存 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通过国际竞标,业余建筑工作室获得了 Nhomakorabea 个项目。
王澍作品:五散房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分布于鄞州公园,一共才2000平方米,五散房分为茶室、 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画廊背 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 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 面, 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 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另一个茶 室的屋面 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管理用房以平屋 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 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 阶梯的山 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
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 型学叠加在上面,公 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 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
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
建 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 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 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 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 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 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 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 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 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 通 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 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成就:
主要成就普利兹克建筑 奖首位中国籍得主 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 杂志
受聘哈佛大学丹下健三 荣誉教授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 筑学院金奖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 建筑大奖代表作品中国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宁波艺术馆,海宁青少 年宫,苏州大学文正学 院图书馆。
思想:
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 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 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 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 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 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 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 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 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 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 性的建筑。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在象山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这座“象山”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 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 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 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 做垃圾对待的东西被在这里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 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