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合集下载

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人文和创新。

在他的设计中,自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他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等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王澍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力求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环境。

最后,创新是王澍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景观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这种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王澍王澍:我就是個造房子的人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澍说:我不谈建筑,我只造房子。

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却一直在回避“建筑”这个词:建筑离人太远,而房子扎根生活。

王澍造的房子,扎根中国人的生活。

每每落成,如李白诗,浪漫情怀下,是彪悍锋利的坚定。

作为时代的逆行者,王澍能够立起自己的大旗不容易:追随向来简单,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人,才值得叹服。

困局:七年沉寂20世纪90年代,王澍突然沉默了。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无比狂傲的战士。

挥舞着批判之剑,砍向横在他面前的规矩、教条、价值观……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他的母校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王澍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读大二时,王澍就开始放话:没有老师能教我了。

因为他们教的内容“肤浅,幼稚,保守,陈旧”。

研究生时,他写了一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一口气批了中国十几位建筑大师,其中包括梁思成与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论文,他又写一篇《死屋手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中国建筑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尽管第一轮答辩全票通过,学术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王澍硕士学位。

他们觉得,“这个学生太狂了!”《死屋手记》影印稿 |王澍十几年后,老师们谈起他,还有这样的印象:“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带着寒风的,大家都会不自觉地避开。

”狂妄如王澍,到真正面对建筑的时候,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1992年,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对于建筑师来说,那是个“遍地是钱”的好时代。

但王澍,却在此时选择了归隐。

面对疯狂扩张的城市,他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中国人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你跟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巨大的高楼大厦之下,普通人的那种卑微的日常的可爱的小小的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我发现我突破不了我想要寻找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国外的奖都很简单,都是某一天某人给我电话,说你拿这个奖,事先我不知道任何事情。

记者:就是说按照我们的逻辑,你没有参评。

王澍:从来没有。

记者:人家就给你。

王澍: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参评过任何奖。

记者:你这次得奖是用什么得的这个奖?王澍:两块吧我觉得,一块儿可能是大家讲的代表作,当然他们有国外的评委那种角度,他们会认为我的这么大面积的整体设计在全世界都罕见的项目,剩下我做的宁波的博物馆,在公众的心目当中用大量的旧的回收材料来建造,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这种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这是代表作。

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讲给我的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不妥协,保持高质量的设计。

【解说2】在此之前,王澍的名字并不被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一位青年设计师能够走上最高荣誉的领奖台。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杭州市首先找到了王澍设计过的唯一一个商业住宅项目“钱江时代”,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钱江时代小区动态采访】记者:咱们上几层?王澍:随便,上一楼,因为底下有两层高度的架空,主要是这个,应该有一个空间,在这儿。

当心,有点黑,这儿有点荒废。

就是这个小空间。

记者:您设计的是什么目的呢?王澍:当时是想这个比如说你这个下雨天,老人小孩可以有一个地方玩一玩。

记者:这是几户人家,这一个门就是一户人家吗?王澍:对,这里就是四口,一、二、三、四,这就是四户。

记者:这给四户人家一个共用的院子。

王澍:对,它自己每一家有一个种树小院子,这是四户共同可以用的。

记者:过去北京大杂院那公共空间。

王澍:是,但是显然你可以看到就是这种社区的意识的培养的,它是要需要时间。

记者:那您看,您带我们到这儿来,这是因为荒废了还是说人们根本没有理解你的意图。

王澍: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的变换想让它变回来是困难的。

记者:您指变什么回来?王澍:比如说大家原来有邻居,大家喜欢邻居坐在院里互相聊天,当大家这个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之后,我是希望用我的建筑把这个方式能找回来。

【解说2】王澍从2001年开始接手设计钱江时代,到2007年建成业主入住。

最初他给这个拥有6栋高楼的小区起的名字叫“垂直院宅”,本意是通过院落式设计,引导一种邻里共处的社区生活。

但是5年之后,当记者跟随王澍随机走进这样的高层院落里,刚开始看到的情况似乎并不理想。

【钱江时代小区动态采访】记者:也就是说它小小的这样社区氛围并没有实现。

王澍:这是中国城市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并不只是社区,这个社区,因为我们都是在造这个高楼,把以前老的房子比如捉这种这种历史街区都拆了,它不仅是在拆房子,它的在拆生活方式,它是拆一个社区。

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城市里它的基础就是社区,我们相当于把发展的很很多年成熟的社区全拆了。

记者:想通过建筑再把这个社区重建。

王澍:重建起来,社区的意识重建起来,但是我知道这个很是难的,就像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乌托邦的梦想。

记者:再上一层去看看。

王澍:我们随即访谈一下我估计成功的案例很少。

我们可以去看一下记者:这17。

王澍:17吧。

记者:就是这么一个地。

王澍:这有点像老百姓的小院。

记者:就是在看看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王澍:是的。

还有一大狗呢。

记者:狗狗你好。

王澍:太好了。

这家就做成花园了。

记者:您好。

这个花园是大家一起用的?住户:对呀。

记者:您是哪一年买的这个房子?住户:我是2009年买的。

记者:2009年买的。

当时为什么要买这个房子?住户:我就感觉它的视线,任何角度看出去都感觉心情很舒畅。

王澍:我最喜欢坐在那儿聊天,我称之为叫做恍如隔世,真有历史的时间,不只是现代,好像你不知道你身后在什么时空。

【解说3】在随后走访的两个院落里,我们看到公共空间已经被这里的住户有效利用,这一点令它的设计者王澍感到很是欣慰。

在设计之初,为了给楼里的住户留出院子的空间,他需要极力说服开发商放弃了本应有的利润。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比如说我们做得这个空间,这个空间房地产商给我算,他说你做这样一个邻里交互的空间,6栋楼这么多处合在一起,一笔账。

记者:合多少房子?王澍:按五千一个平米的造价,五千万不见了,他说我陪着你理想,就这样一下五千万不见了。

记者: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空间并不是说就是一文不值的,当你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后,他可能比实实在在的房子还值钱。

王澍:你说得对,但是对房地产商来说五千万就是五千万,他把房子卖就完了,所以这个楼当时这个房地产商就是说他说,总要干点有价值的事情,所以他说陪你理想主义一次,就这一次我估计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陪你一次,所以这五千万他就赔进去了,做了这样一个理想。

记者:但是对于住在这儿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是赚了?王澍:他们赚了最起码一个很好的很舒服的生活空间还有非常好的视野。

我不是说做完建筑就走人的建筑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我的建筑做完之后,我说我创造了一个时空的,就像是一个舞台,我等着角色走上来,好了之后,他们开始在这里表演,就像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他会发生什么事情,我特别的感兴趣。

【解说4】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王澍设计了钱江时代,这个小区的六栋带院子的高层住宅也成为他至今十多年设计生涯当中,唯一设计过的商业建筑。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记者:你自己也讲过一般不做这个商业建筑,那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商业房产?王澍:我记得当时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建筑师,就是国内的这种比较前卫、先锋的建筑师,有点思想,有点理想的建筑师是不屑做的。

记者:什么叫不屑于?王澍:因为这种东西的话其实他都是以逐利为主要的目的,大量地房产都在追逐利润,所以你只要做这个东西,就像是某种商业链条上的服务者,或者说,我不愿意帮凶这个词,或者同谋,它是一个环节,所以有一批国内的青年建筑师对这些东西是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记者:那您为什么又涉足这个领域呢?王老师:因为这个时代中国的建筑对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如果我们是我们管自己的实验建筑师,实验建筑运动,像这样的一种实验派的建筑师只需做内容很艺术的建筑,像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一般做这个比较多,而整个的社会的问题,住在每一个城市里都在90%以上的量就是住宅,尤其是房地产的住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声音,我觉得我们不能够被称为实验建筑师,实验不只是来艺术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这个时代爆发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答,完了以一种勇敢的实验性的方式去给予回答,这是我的一种。

记者:为什么只有这一次呢?王澍:其实犯这种傻的房地产商的是很少的。

基本上你不会看到房地产商会有点社会责任心,或者说有一些在文化或者传统问题上这种讨论,真正肯花心思参与这个讨论的开发商是非常罕见的.【解说5】王澍告诉我们,在目前建筑市场片面追求利润的导向下,像钱江时代这样能够体现出社会责任的地产项目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除此之外,他还争取过政府保障房的设计项目。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我一直试图想要插足安居房设计和建设,但是插不进去,因为这个各地都在很快地完成任务,我们进去做设计,那是在找麻烦。

所以想让我去设计安居房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我尽管主动地去做试探,能不能我去做一些,因为我知道一般的建筑师不愿意做,费用很低,也没有多少设计费,要花很多的时间。

但是既使是这样,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机会。

记者: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准备把它设计成什么样?王澍:我对安居房这个概念是有质疑的,因为安居房大家就说廉价,或者是低租住宅,它隐含着对这个社会阶层的一个划分,对低收入的人要注意划分,而且很多城市都规定,安居房必须放在城市郊区多远的地方。

我一直主张就是建筑尤其是大量的住宅,尤其是这次。

记者:3600万套,五年。

王澍:这样大量的,其实对重新来整理我们城市的社会的结构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安全住宅,我最主张的方法是把安居住宅和房地产住宅混合到一起,我经常把安居房定这样的定义,我称之为社会主义住宅,其实我们看现代社会史上,如果你有机会去看,比如在布鲁塞尔,我经常去拜访当年的社会主义部门,很朴素的三层楼的小砖房,就像这样的结构,几户一个伦理,造价很低,但是很细心地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前后有点绿化,形成一个不是房地产的社区,而是大家能够在生活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英文词叫(英),就是指的社区,就是邻居,是大家一起来享受一种分享的生活。

它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来去做的东西。

【解说6】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突飞猛进,有人形容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工地”。

迅速涌现的钢筋水凝土的建筑群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社区生活,人际关系恶化,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让王澍深深感到忧虑。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说一句比较激进的话,我对中国的城市现状也是完全绝望的,这个根本不是我们的目的,这不意味着好的生活,环境能变成如此恶劣的状态,而且接下来越走越危险,我们都可以预见得到,这个城市会出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提前,像我们是所谓的学者,学者就是要领先社会做一些研究,想一些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够提前看到这些东西,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做一些样板示范,我觉得我们就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