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王澍 简介
王澍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 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 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 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 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 些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的 东西被在这里循环利用, 并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 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 的建造传统。
何在迅速丧失地域 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 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 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 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 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 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 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山 脚的一片竹海是背景,波光粼 粼的蓝色湖面是前景,几个白色 “盒子”似跳跃般的姿势,又似 随意堆放的几何体,动静之间,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篇建筑评 论文章 这样分析王澍:“很长一 段时间,王澍痴迷于一种游 戏……晃动着手中的木盒,六只 觳子在盒子中滚动,彼此撞击或 撞向合壁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 呈现在桌面上的 是六只堆叠或散 落的立方体。”
这句话的意思用在文正学 院上正恰好。“几个小立 方体甚至冲破了大盒子的 重重束缚,破茧而出,从 而完成了一种‘复杂建 筑——简单城市 (complexhouse— simplecity)’的跃进。”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 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 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 “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 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 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 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 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 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 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 朴田园。
作品集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基 地北面靠山,山上全部竹林,南面临水, 一座由废砖场变成的湖泊,全为坡地,南低 北高,高差4m。南北向进深浅,东西向以 水为界,曲折狭长。按照造国传统, 建筑 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 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 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 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 的,这个方 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 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 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 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 尺度是中国传统造 园术的精髓。而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 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 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 便是一个中国文 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 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王澍

从作品看王澍—宁波美术馆
•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 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 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 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 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 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 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 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 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宁波博物馆
•
2012年在美国获普立兹克建筑奖
衰变的穹顶
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
五散房宁波
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
黄色的土墙
水景
主楼
入口
钱江时代
拆筑间
• 他的作品“拆筑间”是把这次国家馆的大门入口 和走廊进行改造,将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门改造成了 精巧而优美的中国“园林”风格特点的门,又利用 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钢模和灰砖砌成了 “墙与漏墙”,使走廊空间变成中国式的“院子”。 色调沈稳而优雅,走廊顶部装置的镜子强化了如梦 的诗意空间,既传统而有现代感,集中突出了中国 建筑空间文化的智能和神韵。 • 灰黑的砖石的静止稳固,使记忆感伤和时间随 意穿过、走动起来。王澍在很多场合谈到这件作品 时,他认为:“中国古代园林对于文人来说,是他 生活的整个构成,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里边了,生息 和沉思,生活的平静性和缓慢感是这种生活的基调。 我就是想在今天的热闹环境中展示这种空间的沉 静”。
从建筑观看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 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 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 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 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 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 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 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 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 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三合宅

五.功能
屋面的做法,为 了解决雨水的排 泄,双曲面就是 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这里,造型的 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 “睡着了”,建 筑师引入了“席 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 “梦游者”。
九.设计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谢谢观看!
架和透窗构成,而另一
侧则由实体墙构成,在
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
效果。
八.材料的运用
一、在建筑外立面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二、是北面镂空墙体外饰金砖; 三、面朝内院的一侧采用钢架玻璃结构, 四、室内用天然原木地板延续到室内的 各个空间,局部运用灰色板岩、琉璃、 天然云石和木材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亲和 力。
三面围合的建筑空间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过渡衔接, 空间的表现形式自由;连续的组合,青砖白墙与竹树云 石相映成趣,建筑在这里与自然已和谐的融为一体。
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在继承传统建 筑形势的基础上,保留了左右对 称的建造格局,但在内部空间的 构造上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形式; 立面的构成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外 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流动,光与 影的引入以及钢材玻璃等现代材 料的使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自然过渡相互融通的同时,让人 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气息打破了传 统建造中东西厢房三间五架的空 间格局,在这里,东西对称的厢 房挑高无柱的空间设计,其跨度 为 7.8 米× 35. 5 米,顶部界面采
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建造形式, 使得内部空间的组合与使用更加 自由灵活。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有了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王澍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 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 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 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 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 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 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 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 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 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 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 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 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 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 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 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 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迄今为止在34届颁奖中,共有38人获奖。美国:8人日本:7人英国:4人瑞士:3人 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 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德国/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中国:1人
说王澍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 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 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 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 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 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 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过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 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而老师讲的他不大听。他喜欢发表学术议论,我发现他 是个人才,后来跟我对话时我就把他的话录下来,研究他的发言,当时他还跑出去租 了个房子讲课。”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 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 采访中,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 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 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
解读王澍

• 王澍虽然只在中国本土做设计,但是并不 代表他不关注世界,他担任哈佛大学的访 问教授,每年都会往返中美数次,他的这 种经历有助于他了解国外建筑以及让国外 建筑界了解他。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1993, 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 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环保的设计理念
瓷屋
项目概况
• 位于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 基地为总长 2 200m、平均宽度约 80m 的 带状条形地块。 • 该公园是由金东新区政府实施的义乌江北 岸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之一。 • 公园内建设 16 座小型公建,由 10 位来自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外国建筑师 以及 6 位中国建筑师与艺术家完成方案设 计。
三。牛刀小试
• 2003年,王澍设计了一组名为“五散 房”的小建筑,初次试验了“瓦爿墙” 和混凝土技术的结合。
四。推广
• 2004年至2007年间,“瓦爿墙”这个试验 被放大推广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的建造中。 •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瓦园。
五。应用
• 2007年,王澍将经过反复试验的“瓦爿墙” 技术运用到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 这是他的理念第一次被政府投资的大型公 共建筑所接受。
解读王澍
作再我 室是首 就建先 是筑是 业师文 余,人 建我, 筑的然 。工后
• • • • • •
他是第一位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公民; 他是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他身处俗世之中,要建立现实中的乌托邦; 他站在体制之外甘愿做业余的建筑师; 他用平凡细微消解权势,用青瓦白墙保存记忆; 他努力在复兴本土建筑的进程中寻找一条通往未 来的路;
王澍

文人王澍关键词:建筑师普利策奖传统主要经历:1963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2000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策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正如颁奖词所说: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也将拥有自己的舞台。
中国青年建筑师—— 王澍共10页

人在建筑里做建筑,而不是在外面做。我的身体会强烈地感觉到 这个房子的身体,我的整个人都会跟着它,我下去了,我向左或向右, 或我不知道该向左还是向右,那个人始终在那儿。
业余建筑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 余建筑。
现在的建筑师非常的职业化,这种职业化 把本来很有乐趣的造 房子这件事,变成了一件 跟自身无关的事情,因为它是被某个专业所控 制的。整个现代建筑的传统,是一个产品传统, 从德国开始发起,是个产品制造传统,这使得 它脱离了造房子的基本乐趣。
我宁愿是一个业余建筑师。业余这个词后面, 链接的应该是多才多艺,而不是只有 一种专业。 也可以把这个话朝意识形态色彩方面靠一下, 就是对专业制度的质疑;这个专业制度有这么 强的权力,它造房子,影响人的生活,却不作 任何自我批判,对这样的专业制度要提出质疑。
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 设计
每一次设计,不是在设 计一个建筑,而是在建造一 个世界。 从西方学来的建筑,说这是 一个房子,房子周边就是所 谓的景观,再就是道路;而 在中国的建筑学里,想法是 很不一样的。西方的概念, 显然这个房子是最重要的, 会很大,它周边的景色是所 谓的配景。但是在一幅中国 的山水画里,有很大的山, 有许多树,房子在中间,一 般来说占的位置都不大。区 别就在于,不要以为那房子 和周边那一小块在一张图上, 是建筑学要教的内容,在一 张画里面,在这张画的边框 之内,所有的都是建筑设计 的内容。
对材料的观点
我认为材料是第一位的。 要是建筑是一种语言,那么建筑材料就是词。第 一,我不认为语言 是什么特殊的东西,而是恰恰相反, 因为我们都在说话,语言是非常普通和普遍的东西。 所以在象山校园,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管是新的旧的, 全都是廉价的,最普 通的,没有花冈岩、没有不锈钢, 没有闪闪发亮的那些高级的玩意儿,都没有,首先它 是普通的。语言它是像植物一样的东西,语言的发生, 类似于植物的生 长,它是有脉络的,有连续性的。 所以我强调材料要有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但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在观察,哪些东西逐渐的又开始回来了。
而且回来之后所有的东西和原来的东西其实都不一样了。
他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回来。
但是我们如果讲语言的话,他是完全一样的。
我就意识到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建筑学。
年老百姓都知道,他一旦掌握了这种语言,他反复的建造都能建造出类似的语言感觉的东西出来。
凭什么建筑师就掌握不了这种语言。
建筑学校永远培养不出掌握得了这种语言的建筑师呢。
旁白:王澍的妻子陆文宇也是一名建筑师。
1997年他们曾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王澍那段漫长的隐居生活中,来着妻子内心的理解和生活上的支持,也成为王澍可以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2010年他们夫妻二人,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所以在这次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王澍的第一反应除了高兴之外,居然是为什么获奖的不是我和妻子。
杨澜:你说自己的妻子是你的人生导师,这是为了拍马屁吗?
王澍:这个发自内心,基本状态就是当我过于哲学的时候,她总是非常的生活。
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
王澍:でも、そのあと、なくなったものはだんだん戻ってきました。
実は、戻ってきたものはその前のものとは違いがあります。
それがそのまま戻ったわけではない。
しかし、そこにある文法はまったく同じです。
その変わらなかった文法が建築学なのではないかと気付きました。
素人でも一度この文法を習得すると、何回でもちゃんとしたものを造れるのに、なぜ建築家はそれをなかなか身につけられないのか、どうして建築学院ではそのような文法がちゃんと身についたような人材を育成できないのか、と、私はよく考えています。
旁白:王澍の妻、陸文宇さんも建築家です。
1997年、彼らは友人と一緒に個人の「建築事務所」を設立しました。
出世前の長い間、妻の理解や応援があったからこそ、王澍は自分の考えを貫いて頑張り続きられました。
2010年、夫婦でドイツシェリング建築実践大賞を受賞しました。
それもあって、今度プリツカー賞を受賞した時、王澍は心に浮かんだのは喜びではなく、なぜ一人だけ受賞したのか、どうして妻と二人ではないのかという疑問だそうです。
杨澜:王さんは、奥さんが水先案内人と言ったことがあるでしょう?お世辞ですか?
王澍:いいえ、心からの感謝です。
私たち二人は、いつも私が哲学的に考えすぎるとき、彼女がちゃんと現実を見ているのです。
これは私にとってとても大きい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