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业余的建筑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2000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方案) (2003年,已建成) (2003年,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3-2004,方案) (2002-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5年,已建成)
小 结
参考文献
【 1 】行走城市委员会编, 《王澍建筑地图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 2 ,( 8 ) 【 2 】王澍编著, 《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8 ) 【 3 】王澍 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 DOM US CHINA , 2009 , (5) 【 4 】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学报, 2008 , (9) 【 5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 1999 ,( 4 ) 【 6 】周亮 戴月,阅读王澍,中外建筑, 2008 ,( 3 )
LA FIN
解 读 王 澍 的 人 文 建 筑
山 水 营 造 的 诗 意
————
1963年11月 4 日 生 于新疆 ,在西 安 生 活 。 他 于 1 9 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 系,1988年获得东 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 业,2000年获同济 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硕 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 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执 着 践 行 中国本土建 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 筑家”美誉。代表作 品有宁波历史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世博会 宁 波 滕 头 案例馆、苏 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 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等。
王澍解析

——解读建筑师王澍2012年5月25日,建筑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颁发给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建筑师。
2月29日,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奖章刻上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名字,在最短时间里,他的作品被传媒一一搜寻出来,许多人因好奇而前往一探究竟……王澍的童年发生在“文革”。
时有武斗发生,只好停课闹革命。
他随母亲在新疆,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
他和那些老师一起变成了农民。
白天劳动,晚上农民们会聚一起喝着云南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
他们谈普希金、谈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
现在回头来看的时候,能清楚看到当年那个运动带有乌托邦的性质。
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就很愤怒很伤感不是吗?因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
但当时间过去,有一些其他东西会被你看到,王澍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孩,在一个小孩眼里,他看到了他该看到的东西。
辽阔的土地,土地的气味,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他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
“文革”期间大家都看不到书,而他太幸运了,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州做图书馆管理员,他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
七到十岁的年月里,他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
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
从求学时代开始,王澍就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在东南大学上大二的时候,王澍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1987年24岁的王澍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梁思成一直批到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时,王澍写了一篇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他自己学校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的状况,其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老师们说“这个学生太狂了,若不改论文就没有可能获得学位。
”最后他还是一个字都没有修改。
毕业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异类本色,他不喜欢很多建筑师比楼高,比材料奢华,比造价;他更乐意和工匠们在一起,收集砖瓦废料……随着王澍获奖的消息被公布,其作品的负面说法也逐渐浮出水面:•王澍做的房子“怪”,“偏”,使用上有种种背离常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窗子小光线暗,廊道不规则像迷宫;飞檐的瓦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感觉瓦片摇摇欲坠,如果遇到台风,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天桥走廊,里面的柱子歪歪斜斜,如果同学在走廊上面追逐,不撞死才怪。
王澍-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

王澍-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被学生当作语录收集。
可是,虽然名列中国最优秀建筑师,他却以“业余”自居。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旧砖瓦这样的材料?王澍:中国民间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近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在做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另外,瓦也是体现了江南多雨等地域特色。
其实这也是针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思考,即如何在当代建筑中承袭传统文化。
现在地方发展速度太快,旧房子甚至是20年前的房子大量被拆,而拆除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文化也消失了。
王澍:改变他人以往经验得出的正确模式。
我的创造性不是说创造一只恐龙,你完全没见过。
我创造的是你全部见过的事,以日常生活普通材料为基础,化腐朽为神奇。
·建筑有两种,一种拍出来很好看,但是在现场感动不了你。
一种不好看,但是到了现场会被感动。
我的东西是真实的,追求的不是好看、装饰性的东西,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所。
其实用了砖、瓦什么材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实存在。
比如,我有的墙到头上一下子就结束了,你能清楚地看见墙体是一层水泥,一层砖。
·建筑师像上帝一样·塑造了你的生活·王澍给新生上课,总要让他们去观察吴山居民的生活方式,几点起床、几点买菜、几点做饭……让学生明白建筑设计会影响别人的生活起居。
记者:“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这是你的名言吧?王澍:那是指生活中创造性的工作。
比如我在吴山看到的,一户人家想搭个阳台,直接捡了把凳子钉在外墙上,加了栏杆。
非常有趣,连学院派建筑师都很难想像这种“灵机一动”。
我经常带学生去看。
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建筑观念影响人的生活。
要知道,100年前根本没有建筑师,你要住什么样的房子自己还能拿主意。
而现在专业建筑师像上帝一样,通过空间塑造了你的生活,决定你住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一厅。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王澍:“业余设计师”拿了“建筑诺贝尔奖”

在象山校园的规划上,王
澍保 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有
耕地、鱼塘,这些都 由原来的
农民继 续种养,这也被认为是 这所大学不像大学的地方。象
山校园的建筑环抱中是小麦、玉米、高梁、 物在生长,这才称之为一个世界” 。
最大建筑 是苏州大学 文正学 院图书馆。更早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是 王澍有时将他所营造的世界称为乌托 装修自己的房子和替 朋友装修房子,剩下
的象山校园是当做一个城市来设计的,他 从屋脊顺着哪条线流下来,滴到哪儿去。 王澍很少参与商业建筑的建造,甚至 个不足 10平方米 的房子,他能花费半 0
油菜、萝 卜 、向日 葵等,建筑群中的茶田每
只增加到了 30 只。 O0
当晚的这条 消息随即被认定为网络谣 戏 ” 。 了信息的真实性——年仅 4 岁的中国建筑 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 ,不少建筑师猜测这是一次 言,直到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稍后证实
王澍的太太陆文宇接到求证电话时也 师王澍,正是评委会选出的 2 1 普利兹克 校园建造 中,王澍抛开了新型材料不断涌 02
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 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 这是 目 前在世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得到 的最高评价。 尽管中国的建筑师们能够明白这个国
家在产生世界性建筑的同时,也隐藏着更
多的问题和危机 ,但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
候捂住自己的耳朵,毕竟这是一份集体的
普 时. 不约而同地选登 又有张力。
建 筑师李虎分 析王澍得 奖的启示时总结 : 事务所的规 模、“ 职业”程度,或者项目的 大小、多少,甚至所谓的完成 度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否有思
那些屋顶瓦片和废弃墙砖仿佛
王澍

Hubery14建筑本一闫中红141115181032016王澍作品遇见诚实,所以惊喜了解王澍之前,我只知道他是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但真正让我认识王澍是从他的两句话开始的。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
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王澍学贯东西方,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白居易、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召唤着他。
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
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
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
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主题的案例馆。
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村为切入点。
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着这个“农村“来的建筑,确实让人感到一种朴素,朴实。
王澍在这个建筑中的手法很朴实,也运用了一些传统的工艺,运用了废弃的建筑材料,让旧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获得新生。
案例馆的三面外墙是用50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墙。
它们是建筑单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不仅还原了乡村建筑的形象,而且体现了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
王澍在这个设计中而也使用了园林惯用的漏窗的手法。
使得建筑更加有层次,形式上,立面上,更加多变,但并不破坏建筑原本的整体性。
通过这个建筑,最让我体会的是对建筑材料的理解。
建筑材料的“性格”会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以后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的时间维度。
王澍

王澍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7年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1、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余的建筑
王 澍
在这里,不说"建筑",只说"房子"。
房子即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就是只做建筑所能做的事情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正在开始,但却是不知道什么正在开始的起点;
业余的建筑试图把建筑师原以为可以彻底控制、实际既是武断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建造活动,通常是修修补补、琐碎的活动留给房子的使用者。
这当然不是关于完美建筑的概念,因为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业余的建筑试图卸去由于种种外在因素所加负在建筑本身之上的重量,它意识到人和建筑都依赖于社会的准则,但它试图保有运用建筑的手段从这个社会暂时退出的权利,运用建筑捍卫自由;
业余的建筑是反象征的建筑,因为它除了建筑本身之外,没有额外的所指之物,建筑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假定的形式,一种各类事件可能爆发的条件,但并未决定它;
业余的建筑是反系统的,对它来说,不可能有一部预定的建筑词典;
业余的建筑是矛盾的,而且必然是局部的,甚至琐碎,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矛盾和琐碎,但它却把一种无前提的建筑语言、实验的语言全部吸附过去;
业余的建筑是克制的建筑,不夸张的,不过分的,因为它和专业建筑所制造的关于什么是建筑的图像总是不能重合,不能对证,以致于可能普通到让你完全忽略;业余的建筑不是艺术的建筑,它并不需要借助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何外在的力量来界定自己;
业余的建筑不是反艺术的建筑,但它总是提醒着建筑师,一切非建筑的艺术话语都不仅在于它们可能有启示建筑的力量,而是当它们一旦进入建筑语言,就都改变了性质;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这就是为什么在它的视野之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平等的地位,我把这一切都称之为过去的现在,或者说现在的传统;
业余的建筑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围绕着巨大建筑的中心图像的建筑,而是粉碎中心的建筑,它常常以小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同现实中一堆粗糙的碎片,这并非意味着它只是一门关于小建筑的建造活动,而是它总是试图把20世纪象征性的巨型结构瓦解为非结构的结构,重建为小建筑的矛盾的混合,它依赖身体和建筑的接触,而不是视网膜的狂妄,它关注的是随时爆发的事件,而不是预先制定的宏大叙事或者是完成之后的事后解释;
业余的建筑不关注统一的场景,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它能够分裂某些陈词滥调,专业建筑师很少思考他们的设计活动如何缺乏针对性,一个设计只是一个专业业务,除了习惯的理解秩序,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不知道;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得太重要,建筑因被寄予了太多的欲望而获得了不恰当的权势;
业余的建筑是恰当使用技术、耐心推敲构造的建筑,它追求的不是技术时代象征性的表现、无针对性的技术滥用,而是试图使建筑以恰当的、有节制的、在技术上可被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事实上,它试图在建造的技术上留下某些可以继续建造的余地,它的理想的使用者是那类有兴趣继续建造的使用者。
它不是已经完成,而总是继续完成,总是既旧又新的。
正是在这种营造的意义上我们永远实验着中国建筑的传统,否则我们很难理解现代建筑从崭新迅速衰旧,而身边的明清建筑已经存在二三百年之久,继续建造就是继续生活;
业余的建筑只构筑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它的形式上的不确定就像它的功能一样的不确定,填充它、使用它、继续实验它,是建筑师移交给使用者的一份赠礼;
业余的建筑甚至只是一个细节,小小不言,但它是一切既定准则的起爆器。
它总是处在未完成状态,"营造"把过程引入了从前的结构范例,这对专业建筑学赖以为基础的自发建造、模型语言、理论元语言和项目语言之间的一切区别,将予以一种爆炸性的致使打击。
对它来说,造型是将要的;
业余的建筑不是知识的建筑,而是求知的建筑,如果我们习惯的理论总是一些既定的、成型的、解释性的东西,是预先决定设计的东西,那么,业余的建筑就是断然反理论的建筑;
在设计开始之前,业余的建筑没有方法,它走进建筑,边做边找方法。
一步一步,每一步都呈现为一个自治的片断,没有低潮、没有高潮、没有中心、没有深度、没有结尾,它的开始可以从任何一个随兴的地方开始,它是没有来源的;业余的建筑随着向某种自发秩序的无限接近,实际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的消失,随着这种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个理论上、专业上似乎无所不知的建筑师。
当我们把营造重新看做一种理想,也把建筑师恢复到更接近于工匠的角色:他们从不讨论思想,却有针对性地在生活中工作,他们是生活中的革新能手;
业余的建筑是一种观念活动,它将促进被正统建筑学所忽略的建筑问题的开放,不仅向建筑师开放,也向建筑的使用者开放,为了运用业余的建筑,人们必须对于生活中熟知的惯习重新思考;
业余的建筑是简单的复杂;
业余的建筑不是文化的建筑,文化的观点不过是某种习得教化的产物;
业余的建筑不是反文化的建筑,因为它意识到它最终不能置身于文化之外;
业余的建筑是刺穿文化的建筑,是对被正统建筑学做为不纯因素弃置一边的一切建筑问题的研究,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专业建筑学的弃物以及生活世界中一切信息的解体、断裂、突变汇拢,它也许不是全新的,但它断然是强调差异性的价值的;
业余的建筑不是边缘的建筑、另类的建筑,因为它不承认任何权势的中心。
它不断以建筑的方式下着某种生活的断言,怀疑的中止,但坚持这种断言始终只具有临时性的效力。
如果说它包含着一种批判性,我要说它是一种放弃性的批判。
它是一种努力,一种不试图成为任何新的正统的努力。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我尝试在这个设计中反映出对传统中国江南园林的某种体验。
与以往的做法相反,用这个世纪的一切现代语言对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的兴趣,阻止我只限于研究那些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性的结构和语句。
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生活世界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等汇拢,于是我找到了"园林的方法",即不是把建筑作品当作应予分析的人工制品,而是当作一种意识的体现:一种邀请人们去参与的一个假定世界的意识和经验。
这种方法使设计的兴趣不是与既定的延续、发展、结构相联系,而是与一系列富有质感的建筑片断的欢悦联系在一起。
这里陈列的两组模型照片,反映了实验的过程和我所谓园林方法的某种原则:1. 在一次设计中,最大可能数目的姿态、形象和情节事件的诸单元应同时完成;2. 一切功能均可互换。
这就造成了一种建筑语言的简洁性。
建筑师虽然创造了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合作设计人:童明陆文宇
合作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苏州建设集团规划建筑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