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总体介绍_王澍

合集下载

王澍

王澍

1.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

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2.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认为,不管自己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

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3.我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她比我放松得多,通常她面对一个现象会有自觉反应,而我总是还停留在概念、思考的阶段,我看不见这些“现象”。

她经常在这些方面教导我,比如我在想某个哲学问题,她会告诉我,你看旁边这个地方,小兰花多好,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里有几朵花,不然的话我走过去就看不见。

她对我影响很大,使得我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当我在思考严肃问题的时候,我会旁逸斜出,去想一些看上去很自然的小问题创办工作室的这段时间也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妻子的支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

”201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也许没有我,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在。

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4.该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王澍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

获奖者可以获得10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1987年后委员会还为获奖者颁发一枚铜质奖章。

颁奖典礼在每年5月举行,地点则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内。

5.中国浙江宁波滕头案例馆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案例馆总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为两层独立建筑。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12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13
首层平面
平 面 设
二层平面
计 图
三层平面
14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 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 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 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4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9
博物馆概况
10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 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18
空间设计
•桥 •径 •廊 •院 •台
19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 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 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 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 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 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 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 一棵树。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 ,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 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除此之外,
吊顶的构造也颇有 新意,金属件固定 的混凝土条,随意 交错排列,有一种 竹条编制的吊顶的 错觉。
1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 成自我调节。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瓦爿墙的面积是1.2 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 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 米,最高处达24 米,每平方米需要100 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 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25
26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 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黑瓦、石墙 、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 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 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 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 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

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

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福州大学建筑学院121520001 陈锦椿指导老师朱永春摘要: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与西方现代形式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了自己很鲜明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通过王澍的几个作品来阐述他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王澍,传统,现代,中国,西方Abstract:In Wang Shu’s design works, We can find that he skillfully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with modern western forms. And created his own distinctive style. This article through several his design works to illustrate his design ideas.Key words:Wang Shu, Tradition, Modern, China, Western引言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利茨克奖,作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首位有中国本土的建筑师挤入这个最高殿堂。

以前有美籍华人贝聿铭获得了这个荣誉,而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王澍,自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更给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带来更振奋人心的憧憬。

王澍的获奖对于处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建筑界更有一种特别的意味:大还是小?快还是慢?拆还是保?老还是新?传承还是发展?……评委会认为,王澍的作品超越了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会对中国以及世界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那些忙碌的职业建筑师们,那些主宰建筑命运的领导和业主们,那些社会媒体和大众们都能静下片刻,认真思考建筑对我们的人居环境,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了解王澍说过,把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想象成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他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可能是决定性的。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建筑师王澍 简介

建筑师王澍  简介

王澍:但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在观察,哪些东西逐渐的又开始回来了。

而且回来之后所有的东西和原来的东西其实都不一样了。

他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回来。

但是我们如果讲语言的话,他是完全一样的。

我就意识到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建筑学。

年老百姓都知道,他一旦掌握了这种语言,他反复的建造都能建造出类似的语言感觉的东西出来。

凭什么建筑师就掌握不了这种语言。

建筑学校永远培养不出掌握得了这种语言的建筑师呢。

旁白:王澍的妻子陆文宇也是一名建筑师。

1997年他们曾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王澍那段漫长的隐居生活中,来着妻子内心的理解和生活上的支持,也成为王澍可以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2010年他们夫妻二人,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所以在这次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王澍的第一反应除了高兴之外,居然是为什么获奖的不是我和妻子。

杨澜:你说自己的妻子是你的人生导师,这是为了拍马屁吗?王澍:这个发自内心,基本状态就是当我过于哲学的时候,她总是非常的生活。

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

王澍:でも、そのあと、なくなったものはだんだん戻ってきました。

実は、戻ってきたものはその前のものとは違いがあります。

それがそのまま戻ったわけではない。

しかし、そこにある文法はまったく同じです。

その変わらなかった文法が建築学なのではないかと気付きました。

素人でも一度この文法を習得すると、何回でもちゃんとしたものを造れるのに、なぜ建築家はそれをなかなか身につけられないのか、どうして建築学院ではそのような文法がちゃんと身についたような人材を育成できないのか、と、私はよく考えています。

旁白:王澍の妻、陸文宇さんも建築家です。

1997年、彼らは友人と一緒に個人の「建築事務所」を設立しました。

出世前の長い間、妻の理解や応援があったからこそ、王澍は自分の考えを貫いて頑張り続きられました。

2010年、夫婦でドイツシェリング建築実践大賞を受賞しました。

それもあって、今度プリツカー賞を受賞した時、王澍は心に浮かんだのは喜びではなく、なぜ一人だけ受賞したのか、どうして妻と二人ではないのかという疑問だそうです。

三合宅

三合宅
朴的青砖墙面,实木地板、竹片楼 梯,连卫生间的脸盆、浴池也用青 灰色水泥砌成,没有一丝矫揉造作。 这是一座对生活方式有独到思想的 房子,空间不断流通,整个房子的 基本状态是“睡着了”,建筑师引 入的“席居”生活制度,让房子与 居者似乎同为“梦游者”。
五.功能
屋面的做法,为 了解决雨水的排 泄,双曲面就是 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这里,造型的 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 “睡着了”,建 筑师引入了“席 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 “梦游者”。
九.设计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谢谢观看!
架和透窗构成,而另一
侧则由实体墙构成,在
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
效果。
八.材料的运用
一、在建筑外立面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二、是北面镂空墙体外饰金砖; 三、面朝内院的一侧采用钢架玻璃结构, 四、室内用天然原木地板延续到室内的 各个空间,局部运用灰色板岩、琉璃、 天然云石和木材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亲和 力。
三面围合的建筑空间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过渡衔接, 空间的表现形式自由;连续的组合,青砖白墙与竹树云 石相映成趣,建筑在这里与自然已和谐的融为一体。
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在继承传统建 筑形势的基础上,保留了左右对 称的建造格局,但在内部空间的 构造上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形式; 立面的构成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外 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流动,光与 影的引入以及钢材玻璃等现代材 料的使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自然过渡相互融通的同时,让人 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气息打破了传 统建造中东西厢房三间五架的空 间格局,在这里,东西对称的厢 房挑高无柱的空间设计,其跨度 为 7.8 米× 35. 5 米,顶部界面采
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建造形式, 使得内部空间的组合与使用更加 自由灵活。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有了

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王澍

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王澍

瓦爿(wǎ pán)墙 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 筑而成的一种墙体。
钱江时代
宁波博物馆
南宋御街
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 的时间做深入调研; 第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 持生活的魅力; 第三,不做假古董。
个人简介
1963年, 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
1988年,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97年, 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 2000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0年, 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中国杭州 2003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杭州 2007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杭州 2011年,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之宁波滕头馆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展参展作品) 2015年, 艾青纪念馆新馆
个人荣誉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 2014年,与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当选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2015年度国际资深荣誉会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号楼
十九号楼
二十号楼
新试验楼
形体语言的运用
柯布之后再无新建筑
1.表达学校建筑的线性空间对外部空间的限定
2.加减法在建筑处理的直观运用
园林建筑的效仿
大尺度下的园林的理念
1.室内外空间是等值的,不分的,室内空间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 而仅仅加上了功能性的顶盖,以作限定
全国人民热烈庆祝王澍 同志荣获普利策奖
全国人民热烈庆祝祖国 加快城市化进程
【生平】
■1963年 ■1985年 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年
■1988至1995年 ■2000年 ■至今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主持业余建筑工作室
【作品年表】
■南京华侨大厦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 ■海宁市青少年宫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 ■自宅室内 1985-1987, 1989, 1988-1989, 1991, 1991, 1991, 1993, 1993, 1994, 1996-1999, 1997, 已建成 建成并已拆毁 已建成 建成并将拆毁 建成并已拆毁 建成并已拆毁 方案 方案 方案 方案 已建成
三号楼
二号楼
一号楼
二期
设计时间:2004.6-2006.6 施工时间:2005.6-2007.9 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设有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和与之配套的艺术基础部、
公用大型实验室等设施。
十一号楼
十二号楼
十三号楼
十五号楼
十六号楼
■ 2006 作品“瓦园”,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 2010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参展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
【获奖】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2002-2003, 2002-2003年,
已建成
已建成 方案
■广州、北京拆筑间
■杭州HZ093—728 ■南京三合宅
2003年,
2003, 2004-2005,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
2004-2005,
2003-2004,
已建成
方案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 ■宁波五散房 ■宁波美术馆 ■杭州“钱江时代-垂直院宅”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瓷屋”茶室 ■瓦园(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二期 ■宁波博物馆 ■杭州南宋御街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之宁波滕头馆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 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展参展作品)
宁波美术馆
设计时间:2001-2004
建成时间:2005年9月
由航运大楼改建而成,占地15800m²,建筑面积24000m²
其中美术馆主楼面积16200m²
地理位置
宁波美术馆位于三江口北侧,东临甬江,南接 老外滩(历史建筑),西邻江北人民路。
建筑由上台广场(地下车库) 、主楼、码头三部分组成
这里是宁波历史上海上航运的发祥地。宁波美术 馆的前身便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
技术图纸
1.传统意向的城市化表达
2.空间与功能的水平层叠
建筑由上台广场(地下车库) 、主楼、码头三部分组成
垂直院宅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瓦园
五散房
设计时间:2004年 建成时间:2005年 由五座小房子组成,位于鄞州公园
础部、公用大型实验室等设施。
宿舍
校外宿舍区
一期
设计时间:2001.4-2002.9 施工时间:2003.6-2004.10 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
七号楼
九号楼
八号楼
六号楼
四号楼
十号楼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
1998,
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1998-2000,
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
■杭州墙门(雕塑)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
1999-2000,
2000, 2001,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一期:设计时间:2001.4-2002.9
施工时间:2003.6-2004.10
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 教学单位。
二期:设计时间:2004.6-2006.6 施工时间:2005.6-2007.9 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设有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和与之配套的艺术基
【参展】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1999-2000, 2002-2004, 2004-2005, 2001-2005, 2006, 2006, 2006, 2004-2007, 2005-2008, 2007-2009, 2010, 2010,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已建成
地理位置
宁波開元名都大酒店
宁波博物馆
设计时间:2003-2005
用地面积:4.33ha
建筑面积:30000m²
地理位置
技术图纸
1.请与我保持50米的距离
自然粗糙的景观,粗野有力的建筑
2.加减形体,化解尺度
杭州中山中路改造 ——南宋御街
设计时间:2007-2008 建成时间:2009
2.线性空间是廊、巷等传统空间的延续。 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明暗交替,空间交叠。
传统材料的堆砌
传统材料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高度、不同体量的建筑上进行演绎
1.王澍的表皮并非功能性表达,与通过表皮的光和风, 与表皮的热工不存在联系 2.传统材料作为符号进行视觉表达,一定程度有延续记忆的作用。 表皮充满对自然的反应,接触水,接受植物
地理位置
谢 谢!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