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王澍)作品介绍共33页文档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12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13
首层平面
平 面 设
二层平面
计 图
三层平面
14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 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 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 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4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9
博物馆概况
10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 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18
空间设计
•桥 •径 •廊 •院 •台
19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 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 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 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 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 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 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 一棵树。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 ,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 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除此之外,
吊顶的构造也颇有 新意,金属件固定 的混凝土条,随意 交错排列,有一种 竹条编制的吊顶的 错觉。
1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 成自我调节。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瓦爿墙的面积是1.2 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 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 米,最高处达24 米,每平方米需要100 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 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25
26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 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黑瓦、石墙 、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 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 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 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 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国内景观设计大师介绍

国内景观设计大师介绍先来说说那个在景观设计圈里几乎是传奇人物的王澍吧。
他可是国内景观设计界的大咖之一,没事儿经常出现在各种设计奖项的领奖台上。
王澍的设计风格啊,简直就是个“逆袭”的代表。
他不喜欢那种一板一眼的设计,而是更崇尚自然的原始美。
他所做的每一个设计,仿佛都在对自然发出一种温柔的召唤。
你瞧瞧他为中国美术学院做的设计,简直把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许多人说,他的作品像是一首大自然的诗,既有力度,又不失柔情。
他的设计,让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有了生命。
说到王澍,得提提另一位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设计大师——李成杰。
李成杰可是景观设计界的“老炮儿”了,他的设计简直就是“土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他注重人文关怀,非常看重人和自然的互动。
他曾经为多个城市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像是城市广场、滨水公园之类的,他的作品经常让人觉得既现代又亲切。
不管是墙面上那精心设计的图案,还是每一块铺设的石板,都在告诉你“我懂你,我理解你”。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有归属感。
走进他设计的空间,就像回到家一样,既不压抑,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李成杰的作品里,特别注重细节!他的设计里,花草树木都是有灵魂的,不是随便种种而已。
像他为杭州西湖周边设计的景观,精巧之处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他的设计啊,真的能让人走进景观当中,感受自然的呼吸,仿佛和这些植物、这些石块、这些水面,都有了一种心灵上的对话。
再来说说邹鹏,这位在景观设计领域里,真的是一位标杆人物。
邹鹏的设计风格一向简约而不简单,他把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得恰到好处,整得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时尚感。
他做过不少商业景观的设计,比如一些商场和写字楼的外立面、广场、园林等。
他的设计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尤其是在商场和街头景观的打造上,特别注重让人们在视觉和行为上产生自然的互动,别看他设计得简单,实际上每一处细节,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还有黄永年,这位“地理景观设计师”,也就是所谓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大师级人物。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王澍

王澍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7年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1、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王澍作品鉴赏

普通工人一起工作,探访最基础的建筑 建筑而其他人没有。
建造方式。这种性格也体现在后来的建
当然不可否认,即使在一
筑设计风格中,当大陆建筑界都附庸西 些人看来他的设计很符号化,
方的建筑潮流时,王澍选择赋予建筑传 但王澍仍然是尝试思考传统的
统的思想,带上传统的符号,虽然....... 先行者们中的一员,也许这方
除了直接开窗,也有用木制的错落的第二层表皮将 视线分割,室内室外的人透过这层表皮仿佛透过丛 林在观察对面。
另一处比较有趣的是建筑中的流线,比较经典案例是用室外的廊道将不同的楼层 平滑的连接起来,虽然是多层,但通过一条高低起伏的廊道,使得他们仿佛在一个 相接的平面上。同时又将杂乱开窗的立面隔断开,立面错落有致不致审美疲惫。
感觉真的只是带上了”符号“。虽然以文 面做的并不很好,但这确实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自居,附庸风雅的写一些逼格略高的 引领其他建筑师更多的关注传
文章,在建筑设计中也把自己包装成一 统,做有国人自己思想的建筑。
海 宁 少 海宁市少年宫,作为王澍1990年
的处女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东
年 西,明显的现代主义水泥盒子的风
首先从单体建筑的总体形式看,校区的内的建筑大多以方盒子作为基本元素,然后 形成完整或不完整,单个或多个“回”的形状,在其中围合出一个空间,就像传统建筑的 院落的形制。
立面的设计是象山校区的一个亮点,王澍在厚厚的水泥或者白墙上开小窗,就像 江南传统建筑的小窗一样,因为单个窗的面积小,于是在巨大的墙面上可以形成多种 多样的排列。
美院象山校区的座落地也有
大量的农田池塘,这与大多数中 国大学校区基地有共通之处,大 学校区规划的普遍做法是用填埋 或深挖的方法对基地进行改造以 达到形成人工景观的目的。然而 象山校区的规划却尽最大可能维 持了建造地的原样,大量的农田 与池塘都被保存下来了,而且池 塘边的苇草也保持了原样,从图 片上看的话,水泛黄都泛得和农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王澍作品1989年海宁青少年宫199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7年自宅1997年陈默工作室2000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年上海顶层画廊2000年墙门(雕塑)2001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一分为二(雕塑)2002-2003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年拆筑间2003年 HZ093—7282003年三合宅/南京2004年三合宅/杭州2003-2004年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