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

合集下载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12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13
首层平面
平 面 设
二层平面
计 图
三层平面
14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 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 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 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4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9
博物馆概况
10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 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18
空间设计
•桥 •径 •廊 •院 •台
19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 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 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 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 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 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 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 一棵树。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 ,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 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除此之外,
吊顶的构造也颇有 新意,金属件固定 的混凝土条,随意 交错排列,有一种 竹条编制的吊顶的 错觉。
1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 成自我调节。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瓦爿墙的面积是1.2 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 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 米,最高处达24 米,每平方米需要100 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 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25
26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 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黑瓦、石墙 、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 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 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 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 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摘要】:面对当代多元化的现代建筑,许多中国本土设计被西方建筑所掩盖,缺失了自己所应有的特色。

王澍,作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去,展现了中国建筑所应具有的独特魅力。

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建筑师王澍及其建筑设计作品,探索其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今后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发展、融合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王澍建筑设计1.前言中国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亚洲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

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因为种种政治、自然、人文等因素,人们追求“现代”,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日趋减少。

在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奇思怪异的西方现代建筑,传统文化的精髓难以得到体现。

以王澍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不断地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探讨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代建筑的体现。

2.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中国在构建自己的现代建筑之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

中国现代建筑历程自建国1949年开始,但新中国成立最初,百废待兴,现代建筑的正式开始延续是自20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从长春鸽子楼(1951年),天桥剧场(1953年),到建国十周年的首都十大建筑(1959年)等现代建筑,使得中国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

中国文革(1965年——1976年)的开始使建筑发展几近停滞。

1972年,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以宾馆为序幕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如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走出封闭的环境,外界的新理念令中国建筑师耳目一新,1982年贝聿铭的香山饭店掀起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主义结合的大讨论,唤起了注重历史和尊重文脉的声音,结合历史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张锦秋等)在特定地域重塑。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

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

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

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

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宁波博物馆_王澍

宁波博物馆_王澍
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殊的 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 十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 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博物馆 建筑师
高的组织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瓦爿墙的面积是 1.2 万平方米左右,约 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 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 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 型的清水混凝土墙,全长 144 米,最高 处达 24 米,每平方米需要 100 块左右 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 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140
博物馆 建筑师
宁波博物馆
Ningbo Museum
建筑设计:王澍 / 业余建筑工作片楼是空,为地眼了上见避建他免了宴高两宾楼座客的“,崩山眼溃”见,。他王楼澍在宁

142
一直以来,王澍都在现代的中国建 筑中寻求着传统艺术之根。作为传 统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中国博物馆, 它的建筑是与这样的一种探求有着 千丝万缕联系的。在王澍看来,传 统一旦死亡,我们就没有未来。自 近现代以来,中国巨构建筑与高层 建筑的建造,复杂的城市交通体系 与基础设施的建造,无不受到西方 建筑的影响,因此,王澍在国内率 先提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 主张,正是出于对建筑领域现代与 传统的全新认知,他秉持以自然之 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 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 念,宁波博物馆设计就是这种主张 的探索和实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 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 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 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 涵 出 发, 去 研 究 传 统 建 筑 形 式 所 形 成 的 原 因, 从 这 些 内 在 原 因 出 发 选 取 为 我 所 用 的 内 涵。 宁 波 博 物 馆 建 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 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 的时代解读。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且自成体系。

自从我国引入西方现代建筑以来,大量的探索已经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做了很多,并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

中国建筑师王澍在探索传统与现代建筑融合上得到了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王澍的建筑作品当地的文化底蕴得到保留,国际化的设计也得到了展现。

论文解读和分析了王澍的作品对传统元素的运用,深入的挖掘了他的设计理念。

标签: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统元素;运用王澍获得的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引起了中国建筑界的轰鸣,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澍获奖带来的启示将会影响到中国设计领域,启示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脉。

对于传统元素的现代运用,大部分建筑师还是停留在表面运用程度上,仅仅是将传统元素强加到现代建筑之上,这种表现传统文化的方式就显得不伦不类,传统元素的韵味更加没有得到体现。

在王澍的建筑设计中,深入的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形式的利用和发掘非常重视,并且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1、中国传统元素及其运用形式1.1中国传统元素的功能价值与特点中国传统元素的功能价值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功能价值,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就是传统元素,它在一定时期内印证着城市发展及生活变迁。

通过对于传统元素各个方面的探索,我们能够窥探到我们的历史,掌握到城市的根本。

二是艺术功能价值,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精神元素还是物质元素都是经过产生、积累、发展过程然后才传承下来的。

在它们当中的古代器具、舞蹈、戏剧、建筑等都极具艺术感,在他们身上都极具美学特质,也是审美观和人生观在一定时期的具体表现,艺术演进的过程得到了记载。

三是社会功能价值,在某个区域人们长时间的生活了以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复杂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这种无形的联系,在社会当中传统元素便充当这种紧密的联系,这就是传统元素的社会价值。

王澍

王澍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 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 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 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 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 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 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 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 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 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 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 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 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 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 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 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 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迄今为止在34届颁奖中,共有38人获奖。美国:8人日本:7人英国:4人瑞士:3人 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 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德国/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中国:1人
说王澍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 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 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 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 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 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 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过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 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而老师讲的他不大听。他喜欢发表学术议论,我发现他 是个人才,后来跟我对话时我就把他的话录下来,研究他的发言,当时他还跑出去租 了个房子讲课。”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 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 采访中,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 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 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福州大学建筑学院121520001 陈锦椿指导老师朱永春摘要: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与西方现代形式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了自己很鲜明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通过王澍的几个作品来阐述他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王澍,传统,现代,中国,西方Abstract:In Wang Shu’s design works, We can find that he skillfully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with modern western forms. And created his own distinctive style. This article through several his design works to illustrate his design ideas.Key words:Wang Shu, Tradition, Modern, China, Western引言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利茨克奖,作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首位有中国本土的建筑师挤入这个最高殿堂。

以前有美籍华人贝聿铭获得了这个荣誉,而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王澍,自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更给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带来更振奋人心的憧憬。

王澍的获奖对于处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建筑界更有一种特别的意味:大还是小?快还是慢?拆还是保?老还是新?传承还是发展?……评委会认为,王澍的作品超越了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会对中国以及世界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那些忙碌的职业建筑师们,那些主宰建筑命运的领导和业主们,那些社会媒体和大众们都能静下片刻,认真思考建筑对我们的人居环境,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了解王澍说过,把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想象成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他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可能是决定性的。

尽管用“西方”,“中国”这样的概念进行比较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危险,但在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不同。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人们不断地像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就就是王澍眼里所谓的“自然之道”。

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破坏自然。

而在我特别喜爱的中国园林的建造中,这种思想发展到一种和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更复杂,更精致的哲学状态。

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在中国的园林里,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形成了一种不可分离,难以分类并密集混合的综合状态。

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和建筑总是以简明的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费恩在接受一次访谈时也谈到:挪威人喜爱自然的方式是直接而简单的,在挪威的文化中,不存在面对自然的一种哲学。

(二)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的建构者——王澍王澍能够引起如此多的轰动性的,激烈的争辩,这本身就代表着成功。

而他也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他的作品及其他的思想。

从他的作品上看,处处能够体会到“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

王澍认为,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他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事实上,面对中国建筑传统全面崩溃的现实,王澍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失去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

所以,他一直坚持着重建那个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

至于借鉴西方建筑,那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中国所有的建筑建造体系已经完全是西方方式。

所面对的以城市化为核心的大量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建筑传统可以自然消化的,例如,巨构建筑与高层建筑的抽象概念,与它实际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建筑现实去对话。

其实去探索现代建筑中的中国元素,而通过西方建构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早在之前许多国内建筑大师就已有所涉猎,王澍所在的母校东南大学里的几个建筑师,如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等他们的设计方向就是这个方面,只是王澍在传承几个老师的基础上,走的更远,并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体系。

建筑师今天都喜欢把“自然”挂在嘴上,但大多是抽象地谈,形式地谈,象征地谈,却几乎没有可以重新进入真实的自然事物的方式。

就最基础的建造问题来说,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提升传统工艺技术。

这也是王澍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艺技艺的原因。

王澍说过,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是地方文化差异性的根基。

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们就没有未来。

〔1〕下面我举王澍的几个作品来阐述他的作品中是如何将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创新地融合在一起:1.宁波博物馆在宁波博物馆方案上,王澍提出的概念源于宋代画家李唐的一幅画——“万壑松风图”,他想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画里的意境,并不仅仅是从意念里想象,而是直接能从现场里体会的到。

在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为背景,是他的“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典型主张。

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体验,将重新成为设计与建造活动的出发点。

博物馆从设计语言上看,重点表达了“介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概念,平面是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

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呈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场地北部为一片水域,建筑因而具有刚从水中上岸的意向。

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为一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分裂出的五个单体,和而不同,围绕这个平台,又成传统城镇的格局和尺度。

传统中国关于“山”,“水”与建筑关系的美学被有深度地重新转化了。

如果说,这种深度的诗意表达多少还是抽象的,博物馆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使抽象的诗意有了具体的物性和质感。

外墙用“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使用“瓦爿墙”除了它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质感和色彩能完全融入自然,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而工匠在砌筑时的即兴发挥,使它更加鲜活。

“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和江南地域存在感的物性关系,“竹”的弹性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非常实验性的方式体现出王澍试图打造出一种超越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的建筑活动必将给建筑学带来一种触及其根源变化的概念: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

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成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微调自然地理特征。

象山校区不仅是一座大学校园,也不仅是以一种回应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建筑尝试,它是包含着一种新的城市模式的实验企图的:从建筑类型,群体密度,建筑尺度,材料回收,建造方式和体系到田园混合的位置格局与美学意趣。

它是关于一种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存在方式进行整体呈现的努力。

象山校区暗含着王澍一图3—3 直以来的主张:今天的中国城市发展需要重新向乡村学习。

王澍把他所设计的象山校区形容为象山与转塘之间经过“省略”而获得的一个小世界。

省略的要旨在于精确,并因精确获得升华。

贾克梅蒂为了使自己的雕塑获得一种想象的不可分的空间(一般的雕塑因远近观看的效果不同而产生形象的分离),于是就像画家赋予画中的人物以绝对距离一样,他规定了自己雕像所看的距离,并以此去雕刻,从而使雕塑一步跃入了幻想的王国。

〔2〕 王澍同样尝试精确地规定象山校园中房子的所在与所是,通过“省略”获得房子与环境,房子与房子,房子与人之间特殊时刻的共同照亮。

看似随意的布局,其实与山体水势都进行了契合,两者之间就像照相机进行调焦一样互相建立关系。

3.宁波美术馆进入宁波美术馆,必须先经过一个入口坡道曲折的高台院落。

建筑沿街既无常见的广场,也无宏大台阶。

清晨,当人们走上大院,走过穿越建筑的栈桥,走进建筑二层的沿江长廊,在这个长100米,高8米,宽6米的空间,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同时缓缓打开,甬江和阳光同时泻入,仿佛重建中国城市生活的仪式性;已断裂的生活方式可能在这种仪式性的场所被重建图4—4象山校区11号、18号教学楼起来。

美术馆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它在垂直向度上的两段式处理。

双重性地暗示了中国传统,以及当代城市功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下段为“经济基础”。

入口高台院落下内含可停150辆汽车的车库,以满足未来爆炸性的城市停车需要。

主体建筑的下部青砖基座中设有2000㎡的开放展厅,可举办含艺术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活动,以解决中国城市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对的问题——只有建筑投入但缺乏后期运作与维护费用。

二层以上为“上层建筑”。

布置各类纯艺术展览空间。

〔3〕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的宁波建筑主材,而上部钢木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

沿江青砖基座的洞窟直接取材于图6—6敦煌片段,指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普陀进香的出发之地。

记忆不等于回忆,用一切当代语言对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的兴趣。

王澍在宁波美术馆上创造的是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结语通过以上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王澍是一个能够把中国元素与西方形式很好融合起来的建筑高手。

对中国元素的稍加创新,再加以一些西方的建筑手法,就创造出了一种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他所创作出来的建筑是美是丑,毕竟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

但王澍毕竟取得了突破,在探讨怎么在现代中如何更好地保留传统,他用很具体的场景给我们展现了出来,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在这一点上,他比前人走的更远。

王澍的工作态度里可以看到传统文人对他的深远影响。

例如,他对业余的爱好,反映出传统文人对职业化,即匠气的顾虑。

王澍使我们看到传统在当代文化中的活力,现代不等于西化。

同时,王澍将中西知识统一调度,体现出一种深思熟虑。

在中国,如何继承自己的传统,又如何吸收外来的文化,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特定的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但其过程总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而王澍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突破将会对中国未来的建筑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