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澍

合集下载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分析王澍

分析王澍

不要预设过强 迷宫 中国的住宅 特殊的巨变
需要避免的是这样一种暗示,一提中国式住宅就只想到传统住宅,想到如何把它以样式的方式、空间、院落、 或者园林的样式方式表现出来。
主人居住的尊严和生活的需要全在里面,最后形成了一个累积的迷宫,它形成一个简单的秩序,而这个秩序 慈城的合院住宅 是否能容忍小小的变异。实际上迷宫的状态墓本上就是世界的状态,或者说迷宫的另外一个词就是百科全书。
建筑情趣比建筑技术重要得多;“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 童寯与《江南园林
造园,园是活的
去访园所绘平面图,并非精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 盖园林排挡不拘法式,全重主观, 而富有生机弹 童寯1937年写道 性,非必衡以绳墨。
人才培育
敢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 反抗社会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这类文士是真能造园的。我们今天的 社会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文士去和建筑活动结合,一种本土文化的活载体
动荡时期、差异性 是人生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中国性——何陋轩原型
小题大做
何陋轩,孤独
松江方塔园与何陋轩。这组作品的孤独气质,就如冯先生骨子里的孤傲气质一样,将世界置于远处,有着自己清楚的价值判 断,并不在乎什么是周遭世界的主流变化。
中国性
这种“中国性”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符号支撑,而是建筑师对自身的“中国性”抱有强烈的意识,并一直贯彻到建造的细枝 末节。以方塔园作为大的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这组建筑的完成质量和深度,使得“中国性”的建筑第 一次获得了比“西方现代建筑”更加明确的含义。
建筑的自然演变
对城市个性的保护,除了针对城市既有风俗,文化的生息情态,以及物象特征的恢复和培育外,更重要的是 维护城市空间生活,唤醒“回忆”,就是唤醒其“地方”——“自然条件”——“场所”之间实际生存的日 常生活关系,前者只是既存的东西,后者才是更为基本的机制本身。

穿越曲径迷园——王澍作品解读

穿越曲径迷园——王澍作品解读

戏场

王澍常常把自己设计 建造的状态比拟为 造
现代理性宠坏了人们 告诉他们一切事物都有着
园 其实中国文人从 封神榜 中姜子牙的排兵布阵
清晰的内在逻辑 从生物到社会结构无不存在着从低
兰亭的 曲水流觞 赋诗行令 到明清文人诗画中藏 到高的进化线索 因此 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也习惯
头去尾的谜题 都与一种不惜犯难涉险的心智竞赛有 性地给人一种幻觉 即总可以找到一条从开端到高潮
与实践 并融入了建筑专业血液之中的东西 骨子 宫中设下的令人迷惘和沮丧的亦真亦假的指示路标
里暗伏着一个极端的特征 游戏状态的神迷 王澍对 类似某种复杂的智商测验 一次次地考验着探险者的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02/5 4



记忆力与分辨力 类似的游戏状态也同样出现在顶层画廊 相对王1.3.4.5 王澍家源自 2. 王澍家园俯视图万方数据
一个人 他为自己提出描绘世界的重任 许多年 于一种心智层面上的游戏常常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过去了 他画满了一个空间 一个用想象的省份 王 王澍的写作则执着地传达着他对语词的着魔 并带
国 高山 海湾 船只 岛屿 鱼类 人家 农具 行 有罗兰 巴特那种让人迷失其中的强烈的个人风格
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是一个大尺度的公共建筑
在许多方面和画廊 王澍家园都不具有可比性 然而
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将它们与这种掷骰子
的游戏联系起来 王澍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都和
室内设计或多或少地有着关联 我猜想作为建筑专业
出身的王澍 一定不甘心只是在别人为他设定的空间
中搭搭布景 做些涂脂抹粉的脸面工作 此时一种可
同样 王澍虽然常常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写作,然 而他的文字与其说是在 解释 不如说是在 解读 差别在于自己在其中所扮的角色 解释 是权威的 理性的 却总是扼杀着可能性 而王澍则小心翼翼地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2000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方案) (2003年,已建成) (2003年,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3-2004,方案) (2002-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5年,已建成)
小 结
参考文献
【 1 】行走城市委员会编, 《王澍建筑地图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 2 ,( 8 ) 【 2 】王澍编著, 《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8 ) 【 3 】王澍 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 DOM US CHINA , 2009 , (5) 【 4 】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学报, 2008 , (9) 【 5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 1999 ,( 4 ) 【 6 】周亮 戴月,阅读王澍,中外建筑, 2008 ,( 3 )
LA FIN
解 读 王 澍 的 人 文 建 筑
山 水 营 造 的 诗 意
————
1963年11月 4 日 生 于新疆 ,在西 安 生 活 。 他 于 1 9 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 系,1988年获得东 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 业,2000年获同济 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硕 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 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执 着 践 行 中国本土建 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 筑家”美誉。代表作 品有宁波历史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世博会 宁 波 滕 头 案例馆、苏 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 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等。

王澍解析

王澍解析

——解读建筑师王澍2012年5月25日,建筑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颁发给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建筑师。

2月29日,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奖章刻上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名字,在最短时间里,他的作品被传媒一一搜寻出来,许多人因好奇而前往一探究竟……王澍的童年发生在“文革”。

时有武斗发生,只好停课闹革命。

他随母亲在新疆,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

他和那些老师一起变成了农民。

白天劳动,晚上农民们会聚一起喝着云南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

他们谈普希金、谈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

现在回头来看的时候,能清楚看到当年那个运动带有乌托邦的性质。

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就很愤怒很伤感不是吗?因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

但当时间过去,有一些其他东西会被你看到,王澍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孩,在一个小孩眼里,他看到了他该看到的东西。

辽阔的土地,土地的气味,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他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

“文革”期间大家都看不到书,而他太幸运了,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州做图书馆管理员,他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

七到十岁的年月里,他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

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

从求学时代开始,王澍就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在东南大学上大二的时候,王澍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1987年24岁的王澍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梁思成一直批到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时,王澍写了一篇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他自己学校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的状况,其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老师们说“这个学生太狂了,若不改论文就没有可能获得学位。

”最后他还是一个字都没有修改。

毕业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异类本色,他不喜欢很多建筑师比楼高,比材料奢华,比造价;他更乐意和工匠们在一起,收集砖瓦废料……随着王澍获奖的消息被公布,其作品的负面说法也逐渐浮出水面:•王澍做的房子“怪”,“偏”,使用上有种种背离常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窗子小光线暗,廊道不规则像迷宫;飞檐的瓦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感觉瓦片摇摇欲坠,如果遇到台风,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天桥走廊,里面的柱子歪歪斜斜,如果同学在走廊上面追逐,不撞死才怪。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再 过多究 缠千书 本杂志上 的平面 图像 ,
1 情 趣 盎然 的 “ 统 ”文 人 传
而 深 ^ 现 象 之 中 。用 “ 悟 ” 的 方 式 感 识
as b if es d r t es alzn hs re n san di ec n sby an y ig i f rlent is口s“ cht ct i at r c ou d ie t ar ie Ier o s holr t a
本文由yaoyao_whu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评论与鉴赏
中 t 吏
Co me t dAp rcit n m nsan pe ai o
田 献 章
分 标 蝙
王 澍 的 这 种 文 人 情 结 , 影 响 了 他 的
事 实上 , 这 个 美 术馆 拥有 多迭 万 式是 最 具仪 式 性 的 一 种 。
为 ^ 气 质 与 做 事 方 法 。 赏 山 水 画 、 品 龙 五 六 种 不 同 的 进 八 万 式 从 上 枯 大 院 经
击 的 仪 式 感 , 而 不 仅 仅 停 留在 对 传 统 材 王 澍 是 摆 脱 了 学 院 理 论 化 的 束 缚 . 不如 说 题 。 相 比 较 , 他 的 同 行 所 关 心 的 是 学 生
料 这 种 显 现 的 批 判 的 地 域 主 义 式 的 表 达 他 将 理 论 还 原 为 现 象 。 在 此 , 1 85 的 毕 业 之 后 如 何 者 上 注 册 建 筑 师 ,而 这 样 9 年 方 式 上 。 这 种 不 可 言 说 的 诗 意 , 正 是 那 个 春 夏 , 应 该 是 王 澍 思 想 剧 烈 动 荡 的 现 实 的 需 求 自 然 就 衬 出 王 澍 的 特 立 独

解读王澍

解读王澍

• 王澍虽然只在中国本土做设计,但是并不 代表他不关注世界,他担任哈佛大学的访 问教授,每年都会往返中美数次,他的这 种经历有助于他了解国外建筑以及让国外 建筑界了解他。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1993, 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 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环保的设计理念
瓷屋
项目概况
• 位于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 基地为总长 2 200m、平均宽度约 80m 的 带状条形地块。 • 该公园是由金东新区政府实施的义乌江北 岸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之一。 • 公园内建设 16 座小型公建,由 10 位来自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外国建筑师 以及 6 位中国建筑师与艺术家完成方案设 计。
三。牛刀小试
• 2003年,王澍设计了一组名为“五散 房”的小建筑,初次试验了“瓦爿墙” 和混凝土技术的结合。
四。推广
• 2004年至2007年间,“瓦爿墙”这个试验 被放大推广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的建造中。 •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瓦园。
五。应用
• 2007年,王澍将经过反复试验的“瓦爿墙” 技术运用到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 这是他的理念第一次被政府投资的大型公 共建筑所接受。
解读王澍
作再我 室是首 就建先 是筑是 业师文 余,人 建我, 筑的然 。工后
• • • • • •
他是第一位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公民; 他是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他身处俗世之中,要建立现实中的乌托邦; 他站在体制之外甘愿做业余的建筑师; 他用平凡细微消解权势,用青瓦白墙保存记忆; 他努力在复兴本土建筑的进程中寻找一条通往未 来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母亲是一名教师 • 王澍的研究范围远远地超过了建筑领域, 它广泛涉猎艺术、哲学、文学、人类学到 电影。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过滤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 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 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 毁) • 杭州斗乐桥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 已拆毁)
代表作品
• • • • •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杭州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宁波当代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宁波五散房 宁波历史博物馆
荣获奖项
• 2004年,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 • 2006年,瑞士HOLCIM基金会首届全球可持续建 筑亚太区奖 • 2007年,法国建筑师协会、法国家主遗产城首届 全球可持续建筑奖 • 2008年,瑞士建筑提名 • 2008年,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 2010年,作品“窟窿的塌朽”获得12届威尼斯双 年展国际建筑展特别荣誉奖 • 2010年,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 2011年,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 2012年,普利兹克奖
瓦片的生态功能
• 在视觉效果之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 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相间的缝隙, 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 隙吹出,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会呼吸的瓦片
• 而且古旧的瓦片有一种质感,一种活的感 觉,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 觉——整个建筑被旧砖旧瓦覆盖,会产生 一种类似呼吸的感觉,下一场雨,所有的 颜色都变了,太阳一照,上面会长出绿乎 乎的苔藓、杂草什么的。这,堪称是材料 的生命。
三。牛刀小试
• 2003年,王澍设计了一组名为“五散 房”的小建筑,初次试验了“瓦爿墙” 和混凝土技术的结合。
四。推广
• 2004年至2007年间,“瓦爿墙”这个试验 被放大推广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的建造中。 •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瓦园。
五。应用
• 2007年,王澍将经过反复试验的“瓦爿墙” 技术运用到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 这是他的理念第一次被政府投资的大型公 共建筑所接受。
独到的设计理念
• 1.传统与现代 • 2.土与洋 • 3.市场与理想 • 4.粗与细
• 5.哲学的思考
1.传统与现代
• 王澍的工作焦点就是将中国传统民居, 特别是江南民居,进行现代的转化, 一定程度上,他继承了他大学时代的 几位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2.土与洋
• 传统文人文化对王澍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王澍的作品告诉我们当代建筑不等于 从西方传来的建筑体系。他同时运用 中西方知识
• 王澍虽然只在中国本土做设计,但是并不 代表他不关注世界,他担任哈佛大学的访 问教授,每年都会往返中美数次,他的这 种经历有助于他了解国外建筑以及让国外 建筑界了解他。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1993, 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 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层层叠叠的瓦,作为屋檐,作为房顶, 作为墙面……所有的瓦、砖、甚至石 板,都是拥有历史的旧材料,因而使 得才完工几年的建筑就呈现出一种内 敛而淡然的气质。 • 由于使用了这些本身就带着历史感的 材料,“象山校园从诞生那一天开始, 就有了50年甚至100年历史。”
一。与瓦结缘
• 2000年左右,在宁波进行建筑试验的时候, 王澍认识了一个拆迁公司的经理。有一天 他突然说,你要不要唐代的砖头?因为他 刚拆了一座明清时期的宅子,里面连唐代 的砖头都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节约材 料一向就是中国的建筑传统,每一次拆了 房子之后,人们都会用拆下来的材料重新 建造。
过度的城市化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基础设施得以空 前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在经历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后,我们开 始意识到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危 机。 •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考 虑持续发展,崇尚大规模的改造,盲目崇洋媚外、 去旧迎新,甚至改天换地,在保有世界领先的建 设量和速度的同时,摧残着自然和历史的生命。
二。深入研究
• 2001年,王澍开始带着一群学生在慈城考 察民间技术、乡村建筑。在这里,他发现 了慈城保留的“瓦爿墙。随后开始寻找并 试图学习这种“瓦爿墙”技术,但由于缺 少废砖废瓦,很多人也不愿再建造这种费 力而不“漂亮”的瓦爿墙,这种技术几乎 行将灭绝。王澍带着学生东走西探,最后 在鄞州新区的一个偏远村落里,找到尚存 的瓦爿墙建筑技艺。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 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 已建成) •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经成) • 杭州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已 建成) •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 成)
• 杭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2002——2003 年,方案) •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 已建成) •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剑修复及协调 区(2002——2003年,方案) •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 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
对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建筑的文人气息
• 然而,瓦檐使得这种“传统”在象山复活, 雨水滴在瓦上,慢慢融汇在一起,形成小 流,再一滴一滴地落到地面。做瓦檐的时 候,王澍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 水从瓦檐上滴下的场景。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图书馆
钱江时代
• 6 幢近 100m高的住宅,800 住户。 • 用 200 余个两层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 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上是一 座江南城镇的局部水平切面被直接竖立起 来。 • 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 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 。
解读王澍

胡文嘉
作再我 室是首 就建先 是筑是 业师文 余,人 建我, 筑的然 。工后
• • • • • •
他是第一位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公民; 他是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他身处俗世之中,要建立现实中的乌托邦; 他站在体制之外甘愿做业余的建筑师; 他用平凡细微消解权势,用青瓦白墙保存记忆; 他努力在复兴本土建筑的进程中寻找一条通往未 来的路;
•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城修复及协调 区(2003——2004,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一期工程 (2002——2005,已建成) •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杂谈
过去的传统建筑放到当下,是不适用 的,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 而改变就有了实质上的改变和精神上 的改变。
• 1.从形式上继承传统,这样的建筑更多的是 模仿 • 2.从精神上继承,这种建筑继承内涵。才是 真正的继承。
普利兹克奖
个人简介
1963年11月4日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祖籍山 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1988年获得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 1997年在中国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博士 生导师
• • • • •
3.市场与理想
• 实现创作理想和取得市场成功,需要 合理的选择。 • 王澍坚持非主流的传统建筑,排斥商 业建筑,一步一步走道今天,真的很 难。
4.粗与细
• 王澍作为建筑师,但是对于工程施工 与传统建造工艺很感兴趣。虽是文人, 但独具匠心。注重建筑的实践。
5.哲学的思考
有的建筑师做建筑,就是做一个建筑, 而有的建筑师,做建筑,是建造一个 世界。
• 基地宽20m,长 53m • 用地面积: 1 020m2 • 建筑面积: 约 1 200m2
南宋御街
总结
王澍建筑
细部设计
王澍的瓦
“瓦在我眼中并不仅仅是种建筑材料, 它代表了一种境界,也代表了我的建 筑观,我认为我从来不是在设计一个 房子,而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王澍
六。认同
• 用旧瓦做建筑,开始不为人接受,后来却 成为王澍的典型符号,被政府接纳,被其 他商家效仿——在象山校园旁的一个小茶 室外墙面也像模像样地堆砌着旧砖瓦,那 是茶室员工所做的模仿。
对瓦片的了解
多样的瓦片
• 收集到的旧瓦片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和细节, 比如有的上面有拉毛——这是19世纪末的 上海工匠发明的一种新型瓦片,在普通的 水泥砂浆上用一块布拉出毛来,这样的瓦 片覆盖屋顶后,特别适合植物的攀爬,能 够营造出藤蔓葳蕤rui的感觉。
环保的设计理念
瓷屋
项目概况
• 位于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 基地为总长 2 200m、平均宽度约 80m 的 带状条形地块。 • 该公园是由金东新区政府实施的义乌江北 岸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之一。 • 公园内建设 16 座小型公建,由 10 位来自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外国建筑师 以及 6 位中国建筑师与艺术家完成方案设 计。
介绍
• 是一座100m2的小房子、用作咖啡馆,王 澍决定把它做成一件器物,如他喜欢的宋 抄手砚一般。房子取抄手砚器型,单层, 砚首在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宁波滕 头案例馆,也是本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 会中唯一的乡村案例馆。 其中宁波奉化县滕头村,是中国著名乡村, 其特别以生态建设著名,曾获得“联合国 全球生态五百佳乡村”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