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介绍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
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
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
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
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
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
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
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
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组图/请耐心看完)【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王澍 衰变的穹顶

王澍衰变的穹顶倪康明王澍说:“作品搭建方式吸取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形式特点则采用西方穹顶结构。
从选材上,这又是一种生态建造,是用边角小料搭构的,每个材料都很细,很小,很便宜,很普通,也很智慧。
这个建筑还运用了杠杆体系和力学原理,是…失去重心的建筑。
‟”失去重心这一点,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它意味着建筑随时可能坍塌。
王澍解释道:“作品最重要的是思考的质量。
这种实验性的做法,表面看有很理性的结构,实际上在寻求一种突破,因为建筑的底部不足以支撑上面的力量,所以框架采用变形处理。
没有垮,却似乎寓意着传统文化的崩溃。
这既是对失去秩序的探讨,也是对作品英文名中Decay(衰变)蕴含的历史意义的思索。
”“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的另一个要素Dome(穹顶),由许多微小木条搭建而成,“穹楼”状的空间正暗示着一种相聚的可能,“虽然形式借用了西方,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这是王澍对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成功尝试。
王澍认为,挽救传统要靠动手。
“我前十年一直在不断地实验,使用回收材料,比如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对旧砖瓦的大量使用,考虑的已不仅仅是要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更是在进行一种混合建筑技术的实验和探讨。
传统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传统更需要用手去实践,去尝试。
传统是在手上保存下来的,目前很多传统工艺都掌握在一些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工匠手中,如果再无人动手做,这些工艺就会消失。
我正尝试将这些工艺与现代的施工体系相结合。
当然,如果只是对传统进行简单的复制和保持,传统仍然会死掉。
传统是思考的对象,需要原创性的作为,才能恢复其生命力。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建筑中的“少”与“多”之

建筑中的“少”与“多”之浅析摘要:通过对密斯和王澍作品的解读,理解密斯建筑中“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与王澍作品中“多”运用的传统元素和传统空间,从而分析这些作品中存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最后探讨建筑设计中的中庸之道。
关键词:少就是多;传统元素与传统空间; 垂直院落; 中庸之道; 中图分类号: 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密斯建筑作品分析“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由世界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图提出,并始终坚持着,他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
图1.密斯“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
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西格拉姆大楼图2.西格拉姆大楼图3.茶色玻璃图4.玻璃幕墙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图2).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图3)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密斯擅用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几乎在其绝大部分作品中,二者都是最显眼的.在玻璃幕墙演变和运用的几十年间,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一些问题,随着能源全球化的趋势,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图4)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建筑的保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技术有了双层的玻璃幕墙,有效的解决了保温的问题,但是双层玻璃幕墙的价格远远大于单层玻璃幕墙的价格,建筑的成本也增加了许多。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时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王澍建筑作品分析比较

时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王澍建筑作品分析比较
刘灵芝;孙梦洁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学风的回溯,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现代中式建筑日益成为建筑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贝聿铭、吴良镛、张永和等新老建筑家们推动着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得主王澍从乡土地域出发,努力将传统建筑文化转换成当代的建筑语言,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法相结合,营造中国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建筑.文章通过研究王澍的全部建筑作品,分类整理其建筑作品中传统建筑材料的当代地域性表达,探讨其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材料进行处理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意境,试图找到材料与建筑、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为探索中国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以及建筑回归本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刘灵芝;孙梦洁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城市改造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以王澍建筑作品为例 [J], 周慧
2.论现代建筑的传统文化的延续——王澍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分析 [J], 齐鹏
3.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 [J], 周术;郝曙光;温亚斌
4.江南地域视角下的建筑语境塑造
——以王澍的设计作品为例 [J], 徐璨
5.论地域性在景观建筑中的隐喻性表达——以王澍作品为例 [J], 王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筑客——王澍
12组
徐靖 周玉琪 张艳蓉
从经历看王澍
•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 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 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 位; •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硕士学位; •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 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 •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 普 里兹克建筑学奖 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 里兹克建筑学奖 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王 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王 澍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一期校园图书馆入口小广场
王 澍
一期教学楼内院
木窗细部
王 澍
二期实验中心大楼
实验中心大楼内部
窗子不仅仅是窗子, 窗子不仅仅是窗子,更是一种装饰
王 澍
山房局部
二期山房内观
宁波博物馆
《纽约时报》在报道王澍获奖的新闻中,配发的图片就是宁波博物馆 “建筑是有生命 年以后, 的,10年以后, 年以后 瓦爿墙上青苔满 布,屋顶的植物 郁郁葱葱, 郁郁葱葱,那时 的建筑才真正融 入了自然, 入了自然,美轮 美奂。 美奂。”王澍远 远望着宁波博物 馆,说着建筑的 生命力。 生命力。这是一 篇杂志上关于王 澍的专访时所采 写的一段话。 写的一段话。
王澍在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 时说: 瓦爿墙’ 时说:“使用 ‘瓦爿墙’, 大量使用回收材料, 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 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 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 体系,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 体系, 融入自然外, 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 对时间的保存, 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 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 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 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 条模板混凝土’ 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 新创造, 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 特色的植物, 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 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 澍
王澍之建筑观
王 澍
•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 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 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 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 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 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 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 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 。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 意义的。”
王 澍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设计特点
如何让人生活在处 于“山”和“水” 之间的建筑中, 之间的建筑中,以 苏州园林的造园 及苏州园林的造园 思想是作者设计这 座图书馆的沉思背 景。基地北面靠山 ,山上全部是竹林 南面临水, ,南面临水,将主 体建筑安置在靠近 山水的地方, 山水的地方,能够 保证图书馆安静环 境的条件。 境的条件。
王 澍
其他作品
王 澍
积木楼
自宅室内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拆筑间
他的作品“拆筑间”是把这次国家馆的大门入口和走廊进行 改造,将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门改造成了精巧而优美的中国“ 园林”风格特点的门,又利用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 钢模和灰砖砌成了“墙与漏墙”,使走廊空间变成中国式的 “院子”。色调沈稳而优雅,走廊顶部装置的镜子强化了如 梦的诗意空间,既传统而有现代感,集中突出了中国建筑空 间文化的智能和神韵。 灰黑的砖石的静止稳固,使记忆感伤和时间随意穿过 、走动起来。中国语境中的园林、廊、砖这些文化意义书写 的空间元素,是某种文人世界的记忆符号。王澍在很多场合 谈到这件作品时,他认为:“中国古代园林对于文人来说, 是他生活的整个构成,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里边了,生息和沉 思,生活的平静性和缓慢感是这种生活的基调。我就是想在 今天的热闹环境中展示这种空间的沉静”。“拆”、“筑” 、“间”,这样的词语提示出我们曾经的和未来的梦想空间 意义,更主要的是,作品流露出对逝去的生活风格以及回到 一种诗意缓慢生活速度的怀念和梦想。王 澍 Nhomakorabea 顶层画廊
王 澍
顶层画廊是一個親手擺弄才會明白的東西,是那種去尋找一種親身經 歷、一個過程、一次行動、一場自我實踐的東西。 頂層畫廊基本上就控制在兩個詞內︰進與出、開與閉、正與反、黑與白 、明與暗、靜與動、粗與細、等等,它們有時甚至就是一個詞,一個比一個 更純粹一點。不是從外部強加進來,第一次在現場擊中我的那些東西︰混凝 土、玻璃、金屬,完工後更明顯,一樣不多、一樣不少。這里甚至連觀念也 沒有,只有對我們一向知道並因此而不太注意的東西︰門、窗、牆、頂、地 、椅子、桌子本身的好奇,以及如何使用它們的琢磨。
参考文献
王 澍
■ 《三联生活周刊》总364期 (2005-12-12出版); ■ 《时代建筑》2005年第4期; ■ 王澍的博客: ■ ■ ■
代表作品
•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 澍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 外观古色古香,门、 外观古色古香, 墙体、 窗、墙体、屋顶等运 用体现了江南民居特 用体现了江南民居特 的建筑元素, 色的建筑元素,以空 园林和生态化的 间、园林和生态化的 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表现了城 市与乡村的互动,凸 市与乡村的互动, 显了宁波“ 显了宁波“江南水乡 时尚水都” 、时尚水都”的地域 文化, 文化, • 展示了生态环境、现 展示了生态环境、 代农业技术成就以及 宁波滕头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生活。 谐相处的生活。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 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 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 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 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 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 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 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 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 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 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 们的华夏建筑。
王 澍
王 澍
2009年3月,宁 年 月 波博物馆开馆。 波博物馆开馆。 远看是砖头做成 的一座房子, 的一座房子,很 平凡, 平凡,没有什么 了不起。 了不起。但近看 你会发现它有微 型的山川地理, 型的山川地理, 很锐利, 很锐利,像是宁 波的四明山, 波的四明山,山 水依然是主角, 水依然是主角, 人只占了很小的 一部分。 一部分。再看下 你会发现, 去。你会发现, 平凡是一种智慧, 平凡是一种智慧, 好像自然中的山 水一样。 水一样。
宁波滕头案例馆 的上层空间, 的上层空间,是 农民生态种植实 验室区, 验室区,游客甚 至可以在此试种 水稻。 水稻。 馆的外墙则进行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 整个墙面都是植 被,对墙体温度 进行调节, 进行调节,既达 到了节能的 效果, 效果,又节省了 土地, 土地,
王 澍
节能
——节材
宁波滕头案例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三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 面外墙是用 50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 瓦爿” 作“瓦爿”墙。它们是建筑单位的员工历经 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 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 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 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 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 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 超过百年。 超过百年。 这种“瓦爿” 这种“瓦爿”墙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 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 ,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 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墙, 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墙,由此形成了 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 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由于瓦爿中间的 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 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所以这一 瓦爿样式的传统建筑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 热效果。 热效果。
王 澍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王 澍
这座图书馆将 近一半的体积 处理成半地下 ,从北面看, 三层的建筑只 有二层。矩形 主体建筑既是 飘在水上的, 也是沿南北方 向穿越的,这 个方向是炎热 夏季的主导风 向。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主入口选择 在所临的干 道上, 道上,通过 一条坡道将 校园入口与 图书馆的入 口紧密联系 起来, 起来,很有 引导性。入 引导性。 口体块与主 体建筑错开 一定角度, 一定角度, 丰富了立面 的视觉效果
王 澍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王 澍
图书馆最主要的部 分是阅览区, 分是阅览区,将阅 览区置于建筑的南 面,既保证了采光 而且南面临水, ,而且南面临水, 创造了较安静的环 境。
局部写照
王 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新的象山校区位于转 塘镇, 塘镇,周围是青山绿 水。校区总体规划十 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 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 境保护, 境保护,力求创造一 个功能分区合理, 个功能分区合理,融 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园林绿 化、自然环境于一体 的校园总体布局。 的校园总体布局。 建筑总体布置从地势 和环境特点出发, 和环境特点出发,遵 循简洁、 循简洁、高效的原则 分区明确, ,分区明确,充分考 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 整体性。 、整体性。
王 澍
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