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摘要:王澍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建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为了找寻王澍建筑作品中那些打动人们的缘由,特以他的建筑作品为基础来分类研究他的建筑思想。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论证王澍是一个专注于建筑营造和建筑更深层次意义表达的建筑师。
关键词:王澍;营造;中国园林Abstract:Wang Shu,who is currently the only on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er in China,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find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works of those who moved people's reasons,so exploring 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works .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discussing Wang Shu is a architect who concentrates on the architecture to construct and the construction deeper meaning expression .Key words:Wang Shu;constructio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引言王澍在他所著的《造房子》自序中写道:“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诗意的建造——王澍及其建筑创作观念研究

诗意 的建造
— — 王澍 及其 建筑创 作观念研究
◇代 锋
摘 要 :王 澍 在 建 筑 上 标 榜 “业 余 ”. 以一 种 “业余 ” 的 态度 去应 对城 市 建 筑 的 盲 目与 快 速 扩 张 。 王 澍 的 建 筑创 作 植 根 于 中 国本 土 文 化 ,尊 重 自然 ,结 合 传 统 的 手 工 技 艺 ,试 图 营造 中 国传 统 文人 心 中的 “山 水 画 卷 ”, 以解 决 中 国在 快速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出现 的 诸 多 问题 。
一 王澍 其人及 其不经 意的批判 、
王澍 自诩 为文人建筑师 ,在建筑 上标榜 “业余 ”。王澍 的标 榜 ,本 身就抛 出 了一个 问题 :如果 王澍 对 自己所做 之 事称之 为 “业余 ”,那 么那些所谓 “正规 ” “专业 ”的建筑 师所 做之事 又可称 为什么 呢?何 为业余 ?这是个 问题 ,也 值得 人去反 思 。王 澍所谈 的 “业余 ”是相对 于 “正规 ”建 筑 师 所 从 事 的 建 筑 活 动 而 言 的 ,王 澍 也 给 出 正 面 的 回 应 。 “我 觉得所谓 主流社会 所做的建筑 和城 市研 究 ,整个大 的方 向是 有 疑 问 的 。过 去 二 十 年 里 ,首 先 是 整 个 城 市 结 构 全 面 崩 溃 。 那 么 在 这 样 一 个 状 态 之 下 ,你 必 须 要 一 个 不 一 样 的 立场 。当我说 ‘业余 建筑 ’的时候 ,实 际上 是在讨 论专 业 建筑 师该有 的对社会 的伦 理 、良心 和责任 ,同 时你 要 意识 到你 手上掌握 的专业 的设计 权利 的严肃性 ,你要对 这种 主 流的 专业 制度 保持独立 性 。” 王澍 曾在 读书期 间就对 中国 的现代 建筑进 行 了批 判 : “中 国没有 一个现 代建筑 ,也 没 有 一 个 现 代 建 筑 师 。”目王 澍 也 因此 没 有 拿 到 硕 士 学 位 ,他 的反叛 ,也一时被 传为佳话 。王澍 ,1963年 出生于乌鲁 木 齐市 ,先后就读 于东南大学 、同济 大学 ,从本科读 到博士 。 从王澍 的学 习经历 上看 ,其 有着相 对辉煌并 令人羡 慕 的简 历 ,本科 、硕 士毕业 于东南 大学 ,博 士毕 业 于同济 大 学 。 这 在 国内都被 称为名牌 大学 ,在建筑 学这个 专业上 又是 排 名前几 位 的高 校 。可 王澍本人 却对哲 学 、中国书法 、中国 古代 山水 画及 其理论 情有独钟 。王澍 现任 中国美术 学院建 筑学 院院长 、博士生 导师 ,他 喜欢乐 器萧管 ,擅长 山水 画 和书 法 。他是 中 国本土 建筑 师走 向国际视 野 的代表 人物 ,
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结”

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结”邢至怡【摘要】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其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分析其作品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建筑作品;王澍;后现代主义;瓦片情结【作者】邢至怡【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引言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他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奖项于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被认为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王澍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其代表作品有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瓦园”、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宁波美术馆、宁波历史博物馆、2010年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等。
在中国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深入分析和理解王澍的建筑作品,对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和理解王澍的作品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进行,本文试图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对王澍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进行分析,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1 为什么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发起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Pritzke)在宣布王澍获奖消息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 刘东洋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05-1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思想性 王澍 文学批评理论 博士论文 结构语言学 建筑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摘要: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阿尔多·罗西[AldoRossi]《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中看到了一种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要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以复制 。独立的人格 、独立 的思想理念、独特的研 究方 法 或 许 是 让 其 取 得 今 天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留 意 王 澍 的 个 人 经 历 及 其 思想 理 念 , 可 以发 现 和 梳 理 出几 点其 所 见长 的研 究方 法 :
重实验实践结合 ,积极地研究探 索新材料、新工艺 。 王澍 的多项作 品中让人最感兴趣 的部分,是他
对 古 旧建 筑 材 料 的 循环 利 用 。 他 开 创 性 地 将 传 统 手
设计意 向类 比得 出设计方案不 同, “ 业余建筑师 ” 王澍花 了更 多精 力去研 究和解读意 向背后的力量或 说是类 比的机制 。文人的审美和世 界观早 已渗入历
史 上 的 士 大 夫 阶 层 , 而 王 澍 则 通 过 自己 的 分 析 去 解 读 这 种 思 维 背 后 的 力 量 。而 这 一 方 面 成 为 王 澍 自 己 坚 持 去 亲 身 体 验 文 人 文 化 的 原 因 ; 另 一 方 面 也 成 为 他 设 计 的 源 泉和 灵 感 。
少植物和动物 的人不会伤害别人 ,而 这些正是王澍 对 《 容膝斋 图》等古文献研究后所想 所得在其规划
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 ( 2 )实验 研 究 法—— 扎 根 传 统 ,勇 于 创 新 ,注
在他 的生活中,他不知不觉地 浸染 了浓厚 的传统 文 人 的气 息。赖 德霖在一篇论文 中将王澍归类为 “ 文
王 树 是 一 位 真 正 的学 者 , 这 种 文 人 情 怀 也 影 响 着 他 的气 质 和 处 事 方 式 。在 他 的 一 生 中 ,书 法 、 绘 画 、 园林 游 , 是 茶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正 是 这 些 习 惯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 “建筑是有生命的, 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 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 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 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 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 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这 叫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 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
第七章赏析篇之二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王澍生平简介?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第七章
赏析篇之二
———— 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生平简介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 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 中国公民。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1、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 主题的案例馆。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 村为切入点。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 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
发表时间:2019-07-19T10:43:31.24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2月下作者:相平
[导读] 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山东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
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
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
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
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
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
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
每一建筑都展示了对于人们会如何使用建筑的深刻理解,对于材料的细致而精心的使用以及为了服务更大社区而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努力。
(二)创作思想的分析对比
一位来自由中国,一位来自于智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却因为都曾获得普利兹克奖而闻名于世,也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两位建筑师的研究热情。
两位建筑师有众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却又蕴含着共性。
笔者希望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的对比,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设计含义,从而引导今后的建筑创作。
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会从两位建筑师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对建造过程的处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王澍从小成长在文化气息浓重的家庭环境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深的认知和造诣。
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在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的营造,往往是文人和匠人配合的结晶,文人负责整体的把关和控制,而匠人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将文人的构想化为现实。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以院落为核心,形成了南北东西不同的建筑风格流派,建筑文化可谓异彩纷呈。
然其中最经典的一支,当属中国的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多由文人墨客根据地形,结合个人的志趣追求,精心设计营造而成。
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追求,是对“意境”的营造。
所谓“意境”,则需分成“意”和“境”来分别论述。
“意”是指园林主人的胸中之意,指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想要表达的志趣或对于某种事物的看法和追求。
而“境”则是指外界的事物和眼前的景色,指现实中的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二者结合,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托物言志”。
以外化的景色来表达内化的个人志趣追求。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内心精神的外化体现。
举例来说,拙政园的园主王献臣在园中种植大量的荷花,正是为了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表达个人高洁的为官之道。
园林中的每一个建筑单体以及每一处空间组织,都可以构成一个具有表达意义的“景语”。
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文化财富。
而王澍正是试图将这种在中国渐渐式弱的传统文化思考,重新带到公众的视野中,让建筑师,让使用者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空间形式,重新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比王澍,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则更多的关注建筑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怎样使用现有的条件,来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怎样为他们解决建筑问题,提高生活品质。
如果说王澍是“文人建筑师”,那么阿拉维纳可以说是“平民建筑师”。
以他的作品“智利伊基克市政府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和建造经费的不足,阿拉维纳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将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建设一半,另外一半在后期由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自己完成。
只是建筑师为居民搭建了建筑的完整框架,留下的那一半未完成的建筑,可以在居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建设完成。
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
能够在市区较好的地块获得属于自己的房产,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这种喜悦,是参与建造过程所带来的。
王澍的追求,正是人与建筑的互动和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