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

合集下载

张阳高中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张阳高中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精品word 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张阳高中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 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与应用(36分)(一)语言文字应用(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偌.大/诺.言 嗜.好/谥号 掎.角之势/人才济济..B .酗.酒/抚恤. 饯.别/栈.道 步履蹒跚./潸.然泪下 C .塑.料/追溯. 对峙./秩.序 恪.尽职守/溘.然长逝 D .琵.琶/毗.连, 辍.学/啜.泣 峥.嵘岁月/字斟.句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蛰居 缅怀 谐奏曲 绿草如茵B .急躁 安祥 核辐射 恻隐之心C .陷阱 顷泻 挡箭牌 轻歌慢舞D .慰藉 光碟 练习簿 平心而论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是(3分) ,A .江苏劳特斯集团总裁徐勤虎,一直在捉摸怎么将中国的.,“五行’’之理融人到企业的管理中,进一步建成一种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

B .综艺节目的人文化走向必须确立“观众本位”的传播观,即在节目中以人为本,尊重观众,为观众传递文化知识,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需求。

C .全国数十家网上书城发展炙手可热,据估计,201 2年中国大陆图书零售市场将有50-%的市场份额被网络书店分食。

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业余精神是一种与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的东西。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现代文阅读原文普利兹克奖是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2012年出现了第一位中国建筑家的名字:王澍。

王澍的母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们吃惊了:就是那个目空一切的狂妄小子吗?这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了。

他们还记得王澍骄傲地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狂妄是要付代价的,1988年研究生毕业却没有拿到硕士学位。

王澍选择了杭州,与妻子陆文宇在西湖边过半隐居的生活。

王澍祖籍山西,在乌鲁木齐出生长大,高高大大,是一条北方汉子,而陆文宇是娇小玲珑的南方人。

偏偏妻子强大的精神定力,驯服了王澍身上的蛮性与骚动,让他变得宁静下来。

1997年,夫妻俩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

业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状态。

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本质上就是一种业余精神,不为稻粱谋,只是满足自己的内在精神需求。

业余是游戏、是娱乐、是休闲、是闲暇,是与一切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的东西。

从容不迫,自然而为。

在闭关的12年里,王澍每天都在学习古典文化。

青年时期的王澍,只手推倒了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现代建筑大厦,但不知新路究竟在何方。

此刻的他,渐渐探索的是一个基于江南文化传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古典营造法。

他反复揣摩古代文人的风景山水画,无数次地徜徉在苏州的留园、沧浪亭、狮子林,聆听风声雨声落叶声,在安宁的时空里捕捉古典精神的幽幽之魂。

江南的园林,蕴藏着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灵魂。

王澍着迷于园林,园林之于他,是迷思之地。

在隐居的12年间,他不仅读书、观赏、修行,而且经常下乡,挽起袖子与工匠们一起干活。

每天与工匠们早上八点上班,干到晚上十二点再一起回家。

他要弄明白每一块瓦是怎么做出来的,每一根钉子是怎么钉进去的,因此在工艺上也非常自信:到今天为止我做任何东西底气十足,是因为最低的那个底牌我都已经摸过了。

高考语文 智慧阅读第二辑 让自己沉10年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智慧阅读第二辑 让自己沉10年作文素材

让自己沉10年•2012年2月,美国洛杉矶传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消息: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从未摘取过,王澍的得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在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等熠熠闪光的建筑大师姓名之后,将镌刻上一位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

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澍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誉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澍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

如今,王澍在国际舞台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10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生时代的王澍,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

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

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

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呀。

”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

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澍,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

齐教授认为,王澍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

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

王澍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

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澍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

【优质】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优质】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阅读答案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到十岁的那段岁月里,他是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古书。

王澍的建筑师生涯,始于东南大学。

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

大三时,他把《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

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

”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王澍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死屋手记”,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影射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学界的种种弊端。

在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依然坚持故我,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十八万字,一气呵成,全然没有论文那种循规蹈矩。

毕业后,大学同窗都各奔前程,唯有王澍跑到杭州,当了十年的“泥瓦匠”。

1990年,浙江海宁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独立完成这个作品后,便“淡出江湖”,“隐居”杭州,他太喜欢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城市了,常在西湖岸畔流连,或作画,或沉思。

为稻粱谋,王澍偶尔也会给别人搞装修,调沙泥、垒砖墙,工地上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每当提及这段经历,王澍都感慨万千,他说在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主要靠妻子的工资养活,外人对此很不理解。

王澍身上的文人情结根深蒂固,如此心地单纯之人,注定不合时宜。

板凳坐得十年冷,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建筑风格,“我在追求一种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养成了独特的处世之道——“愿意做慢的事情”。

他酷爱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很早便意识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这对他影响很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次大规模建筑设计的大胆创新与实践。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_高考作文素材_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_高考作文素材_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王勇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不只是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无惧干扰作文人物

无惧干扰作文人物

无惧干扰作文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而评价其平庸与否的标准,便在于他的潜力是否得以发掘。

正如将米酿成酒,人也是这样,潜力的形成,是从他隔绝外界干扰开始的。

隔绝外界的喧器与繁华,才能更好地潜心学术、汲取知识。

著名建筑师王澍在从大学毕业后并未立刻找一份工作,也没有接手任何一项工程,而是闭门在家苦修十年,以期学术精进。

在十年中,他阅览了无数建筑书籍,亲自拜访建的界名匠,深入古巷探查建筑结构,将自己与外界而绝开,不理会昔日的同学又接手了几个大项目,得到了多少钱财和荣誉。

十年的闭关结束,王澍与他的作品《瓦园》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一举惊艳了整个建筑界。

不仅作品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王澍的工作室也开始顺利运作,所有的订单都能够高质量完成。

王澍在建筑学的潜力,是在闭关十年的修行中形成的。

他隔绝了外界的喧器与繁华,才得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才得以使他完成从一缸米到一缸酒的蜕变。

隔绝外界的喧器与繁华,才能更好地向着目标坚定前进。

居里夫妇在进行提炼镭的实验时,无名无势,天的日常就是在狭窄简陋的实验室内不停工作,与外界充斥着诸多茶会、宴请的生活完全隔绝。

也正是因为不用费力费神地周旋于社交礼仪、人际交往,他们才能一心一意地进行实验,将全身心都投入于实验,才能在即使多次失败后最终成功提取出镭元素,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而我们常闻自闭症患者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大概也是如此。

他们与外界的喧器浮华完全隔绝开,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才能发现旁人看不见的景致,听见旁人无心留意的声音。

他们不在意虚名,耐得住寂寞,所以才能将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掘出来。

另一方面,所谓隔绝外界,绝不是用闭关锁国式的盲目自满与愚昧的自欺给自己打造一副枷锁。

我们需要隔绝的,是对自身修行无益的追名逐利,倘若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物极必反,同样会一事无成。

对于外界他人的优良品质,则是要接纳并向其学习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定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若我们能于尘世中寻见自己的一方桃花源,将自己与外界的喧嚣繁华隔开,终有一日也能形成自己的潜力。

阅读王澍_周亮

阅读王澍_周亮

①王澍.造园记.建筑师,1999(2):79.②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5.摘要: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王澍;造园;小品;传统Abstract:Bydecipheringtactic,couldconcludeWangShu'sdesigntheoryandmethodinthreemainpoints.①GardenMaking,aCrossprogram-mingdesignmethod.②Essayisticdesigncon-cept.③Useingtraditionalelementasapoetryrepresentation.Keywords:WangShu;gardenmaking;sketch;tradition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3-0074-03阅读王澍的过程是痛苦的。

他的文章充斥着罗兰・巴尔特式的风格,屡屡让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不知所措。

他的建筑作品如迷园一般,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迷失方位。

他布置迷局,但从不解释,把创造的快乐留给自己,把未知与联想留给读者。

阅读王澍的过程是快乐的。

在他近乎“零度”的文字陈述中;在他安静朴实的建成作品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一些感觉,一些记忆,一些印象。

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经验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一个开放性作品所能带给读者多义性阅读的快感吧。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

在他身上所蕴含的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人特质远远超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匠人。

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

按王澍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人”。

人物传记(王澍)

人物传记(王澍)

3.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 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 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6分)
答案一:等他们赚到钱或评上职称,他们已经 无法走上中国传统的建筑学道路,已经无形中 遵循了传统,是无法再去创新,有自己对建筑 的全新见解的。 对文本理解错误
答案二:为赚钱评职称而搞建筑就带上了功利 性,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只是想纯粹的搞建筑 的道路上,也就不会有刻苦、克制、坚持的工 作状态。
没有抓住关键词,理解浅显
3.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 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 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6分)
①理句在想子追理的求。解表名句面利子义的的,道含体路义味上,其一必深个须刻人联的会系内越具涵来体。越语远境离,他透的过 1、弄清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还原语境)
题思想。 ④托尔斯泰始终不忘与人民的联系(答到三点
即可)
②2在、理圈想出的句道子路中上的必关须键要词有,坚联定系的上信下念文,,永理不解妥句 协子;的表面含义
3、结合全文对的重人要物形句象子与的事理迹解,理解句子的深
层含义(表达出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 煮了”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 §2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 “我们的根在哪里?”
• 1 、①有段时间曾经怀疑最初的认识,现在终于 明白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
• ②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 谁服务。
2.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否定海 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理由。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信息筛选不准,概括偏差,要点遗漏
【 旧题回顾】 15.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邹承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
王勇
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
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
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
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
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仅仅任性的推托,未曾想
父母真找到了个能够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
不但仅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
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
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
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
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
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
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
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
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虽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

“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

”基于这种想法,过去八年,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以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他都在“另类坚持”,“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他叫王澍,今年49岁,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20年5月25日下午,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澍登上领奖台。

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的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在了中国人手中。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

”谈起成功的秘诀,王澍说,幼年时因为孤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及对建筑的一种懵懂概念;毕业后因为孤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那个时期。

即使张楚在歌中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一句话:“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理解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


王澍是孤独的,但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形成应该感谢这份独守;张海迪是孤独的,这位轮椅上的作家以惊人的专注和坚守,完成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著作;阿甘和许三多是孤独的,却凭借特有的真诚和韧劲惊艳了世人。

最艰难时候靠她的工资在养我
朱麓冰
当钢筋混凝土打造的高楼大厦在每一座城市拔地而起时,有这样
一位具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一起,用回
收型材料和旧砖弃瓦打造出一批素朴深沉的作品,并所以获得中外评
委的青睐,获得了2020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

他就是中国美术
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

作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昨天下午,刚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
王教授在美院象山校区出席了媒体见面会,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崇尚自
然的建筑理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坚守。

本来挺宽敞的会议室
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俄罗斯新闻社和日本
《朝日新闻》的记者也远道而来,一睹这位建筑大师的风采。

拿奖的原因在于超越了文化的冲突
无论是充满水墨意韵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古朴典雅的南宋御街,还是唤醒一整座城市记忆的宁波博物馆,都是古典和现代、艺术与自
然的完美结合,散发着温婉优雅的东方气质。

与始终追随国际潮流的建筑师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我对城里所有高大威武的地标性建筑都很
反感,我的很多创作理念都是从农村学来的。

”他提倡向乡村学习,
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他也坚守传统,由他设计的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很
多老人摸着墙壁说,这个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家。


拿下普利兹克奖的原因,王澍归结为一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文
化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强势与弱势的
冲突……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化解。

”作为王澍规模的群体作品,如诗如画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他对建筑模式的一次深入探索。

为充分挖掘建筑材料的可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教授从各地的拆房现
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屋顶和墙面上重
现新生。

“我要打造的,是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校园,不是千篇
一律的大学城。

”王澍说。

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王澍获奖时,因为人在美国,他的太太,同在美院教书的陆文宇
就成为了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

昨天是三八妇女节,在谈到这位成功
人士背后的女人时,王澍开心地笑了:“获奖时我就在想,这份荣誉
是共同属于我和她两个人的。

我的太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和我
同甘共苦十余年,拿下这个奖,她功不可没。


1997年,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创办工作室的这段时间也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妻子的支
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理解妻子后,抹平了大半。

”202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也许没有我,
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有。

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
现实。


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个行。

”在一篇名为《素朴为家》的文章里,王澍这么写道。

你也许很
难想象,这位现在蜚声国际的建筑师,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
电视,他的兴趣就是写写文章,练练书法,喝喝茶。

不上网怎么知晓
时事和了解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保持内心的平静是最重要的,
无论世界是否刮风下雨。


王澍热爱书法,喜欢临摹字帖,他说自己现在的建筑风格跟十几
年来修习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时期,午夜宿舍里其他同学
都睡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写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

“现
在的中国,还能跟传统文化保持密切关系的学者,大多已经去世或者
到了将死的岁数。

”这位热爱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建筑师想做的,是
留住文化。

“如果不做建筑师,我应该会选择做一个文人吧。

”王澍
这样说道。

【王澍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