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1.1) 课程讲义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教学目标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
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引言:本文将为政治学概论课程设计一个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1.1.1 介绍政治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2 解释政治学概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1.2 课程目标1.2.1 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有系统的了解1.2.2 培养学生对政治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1.2.3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二、课程内容2.1 政治学的定义与发展2.1.1 政治学的概念与范畴2.1.2 政治学的历史与主要发展阶段2.1.3 不同观点对政治学的定义与解读2.2 政治学的基本理论2.2.1 重要的传统学派及其主要观点2.2.2 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与新兴学派2.2.3 政治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案例分析2.3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3.1 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与比较2.3.2 政治学的调查与实验研究方法2.3.3 政治学的文献研究与相关数据库的使用2.4 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2.4.1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2.4.2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机制与问题2.4.3 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案例分析2.5 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2.5.1 政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2.5.2 政党与选举制度的研究与比较2.5.3 公民参与与政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3.1 教学方法3.1.1 授课与讲解3.1.2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3.1.3 学生报告与小组项目3.2 评估方式3.2.1 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3.2.2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撰写3.2.3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与小组项目评估四、参考教材与资源4.1 参考教材4.1.1 代表性政治学教材14.1.2 代表性政治学教材24.1.3 其他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4.2 学术资源4.2.1 政治学学术期刊及数据库4.2.2 政治学研究机构与学术会议4.2.3 其他在线学习资源与课外拓展阅读推荐结语:本教学大纲旨在全面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政治学有系统的了解和思考。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导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权力、公民参与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学的基础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读政治现象,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
一、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1. 政治学的定义- 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 不同学者对政治学的定义和解释2. 政治学的范畴- 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二、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传统政治理论- 古希腊政治思想- 君主制和共和制度思想2. 现代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西斯主义- 社会主义三、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1. 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 - 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2. 政治行为- 选举和政治参与-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四、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1. 政治参与- 投票和选举- 社会运动和示威抗议2. 公民权利和人权- 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 - 社会正义和平等权利五、全球政治和国际关系1. 全球政治- 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 -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2.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冲突和合作六、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 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和建模结语:政治学概论是政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深入研究政治学奠定基础。
政治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塑造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先秦“政”和“治”是分开的;
中国语境 近代受日本影响合并使用。例如
孙中山解释是管理众人之事便是 政治。
1.1.2 政治内涵的演变
1 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 2 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政治观 3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4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 5 契约政治观 6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举例补充说明
1、代表作:柏拉图《理想 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和《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的结构
静态研 究与动 态研究
宏观研 究与微 观研究
1.2.5 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是政治规范理论的组成 社会主义 部分
2.政治学与哲学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理念的基础和 前提
3.政治学与法学
政治学和法学就必然存在许多相互渗透和交叉之处, 如宪法、组织法、行政法与政治学研究的关系向社会领域拓展
5.政治学与历史学
政治学所研究的古今一切政治现象,都是历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
6.政治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可以为政治学所借鉴
1.3 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1.3.1 西方政治学研究发展历史
1.古希腊与古罗马 时期:古典政治学 及其转型时期
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 治权术理论”(政治高于道德, 手段服从目的)
2、代表作:西塞罗《论共和 国》、《论法律》、《论义
务》
3、代表作:奥古斯汀《上帝 之城》和托马斯.阿奎那《神
学大全》
5、代表作:霍布斯《利维 坦》、洛克《政府论》和 卢梭《社会契约论》
6、代表作: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国家与革命》;5个命题:政治是一种 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是阶级间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是 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管理国家的,有 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思考题四
如何评估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01
《政治学导论》(杨光 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2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 方法》(张小劲、景跃 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3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著,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04
《全球化与政治发展》 (俞可平著,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THANK YOU
国家机构设置
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等,各机构间存
在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职权划分
不同国家机构具有不同的职权范围, 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确 保权力不被滥用。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在职权上既有 分工,也有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统 一和稳定。
立法机关组成与运作规则
立法机关组成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或侵 犯公民权利。
司法机关审判制度及程序
司法机关组成
01
包括法院、检察院等,负责审判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
审判制度
02
实行独立审判、公开审判、合议制等原则,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和权威性。
审判程序
03
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和合法权益。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角色
国际组织类型
包括全球性国际组织和 区域性国际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职能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 发挥着协调者、监督者 和推动者等多重角色。
国际组织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 规则、推动国际合作、 监督国际行为等方式, 促进全球治理的有效实 施。
当前全球性挑战及应对策略
1政治学概论第一讲政治的概念913.

Βιβλιοθήκη 孔子论‚政‛《礼记· 哀公问》载:‚公曰:‘敢问何谓为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 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 何从?’‛
《论语· 颜渊》(第十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 《说文解字》和《释名》均采用了这个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要点: 政治的至上性 政治的公共性:公私之辨、政治与共同体 政治与理性言说:说服与暴力 米诺格:‚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 臵?‛
二、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一词的希腊起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 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 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 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 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 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
古汉语中,‚政‛与今日‚政治‛意相关的用法主要有以 下几种:(1)表政治、政事意。《书· 洪範》:‚八政: 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六曰司寇,七曰宾, 八曰师。‛孔颖达疏:‚曰八政者,人主施教于民有八事 也。‛《汉书· 食货志上》:‚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 用,政之本务。‛(2)政权;权柄。《论语· 季氏》: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3)政令,政策。《逸 周书· 命训》:‚震之以政,动之以事。‛宋苏轼《论时 令状》:‚今日之政,小用则小敗,大用则大敗。‛(4) 主持政事。《管子· 小匡》:‚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政—治‛在古代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
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学问的角度来理解,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
我讲这个话以后你们就会知道,等到你们到后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
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下面,我今天讲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政”和“治”这个词,“政-治”这个词的意涵。
我今天一个是讲中国,一个是讲西方。
我采取什么讲法?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们讲,我自己受的学术训练的背景是受很强的分析哲学的影响。
因此,我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对这个概念的缘起,进行一种考释、考察。
今天这个方法,大家如果以后念历史学、念观念史、念哲学、念社会学、念观念史的时候,国外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受德国一个叫Kosseleck的影响,最后在英国有一个叫“剑桥学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研究。
好比说,人们说我喜欢自由,我喜欢民主,我喜欢平等,我喜欢公正,它要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分析,你要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分析出来以后你再决定要不要。
最后很多人做了观念的分析之后,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
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
如果你以为上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知道,“自由好民主好,人家有我也要,你不给我就闹”,这个不是一种政治学培养出来的。
你应该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想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有一个非常扎实认真的学术方法,当
我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追根溯源,看看究竟这个是什么东西。
当你说我喜欢政治、我不喜欢政治的时候,你首先要弄清楚政治是什么;当你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是个坏东西之前,你首先要考察清楚民主是什么。
而要考察清楚的第一步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考察,这个怎么来的。
下面我就先做一番中国的观念史的考察,“政治”这个词,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些考辨。
大家可以看“政”这个词,我们中国是有这个词,《说文》里面“政”从“攴”从“正”,咱把这个字啊,就“正”上面的一横表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下面的“止”是脚趾的象形,上下合在一起为“正”字,表示行走的方向正确,正对着预期的目标而没有偏差,这个“正”就是没有那个反文那边。
加上这个“正”字旁边那个反文旁,在远古的文字中画作手持某种器具的形状,文学家认为,文字学家(认为)这一图形表示有人手持某种器具,或敲击、或牵引,来以使行动的对象得到行为人预期的效果。
就这个“政”这个字,我们说,在我们古代的文字使用里边,“政”这个字,有很多的用法,与我们今天“政治”相关的用法,大概有好比说:第一,表达的是政治、政事。
好比说《洪范》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所以孔颖达《尚书》这个注疏的时候就讲,“曰八政者,人主施教于民有八事也。
”八政,就八个,这个“政”是指政事。
然后第二,“政”也可以表达,这第一个是事务,第二个是政权政柄。
好比说《论语》,这个“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然后,表达政令政策,好比说“震之以政,动之以事。
”这个最后,(指)主持政事。
但是,中国古代很少把这个“政”和“治”连在一起。
有“治”,“治”这个字,咱不是讲这个《说文》,是一个水的名字,“治”本为一个水的名字,最后衍生为治水、治理、整治。
中国古代汉语有的时候,把“政治”两个连在一起,但和今天的含义是不一样,它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政事得以治理。
我讲这个“政治”两个词连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政事得以治理,好比说,这里边有《书》和汉的贾谊里面的,“道洽政治”,“政治”就是“政得以治”,不是今天的“政治”,贾谊有“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这个是“政”得以"治"。
(第二是指)政事的治理。
好比“至荆州,政治如在下口”这个。
然后,治理国家所实行的一切措施。
我想,最核心的一个“政治”在中国古代汉语里面的含意,就是“政事得以治理”。
所以,我们中国人传统对政治的理解,在今天来根深蒂固,对今天有很大的影响。
好比说孔子论政这个,这里面讲,《礼记·哀公问》载:“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这个非常重要。
大家要记住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刚才举的说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把政治有某种伦理(的理解),“政”的目的是追求一个“正”,正当正义,我们中国的今天这个“政”受这个影响很大。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这是孔子。
然后《论语》里边,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对中国古代一个“政治”、“政”和“治”、“政治”两个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