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胶体.

合集下载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

• b蒙脱石类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 来石、和皂石等 • 特点:1.晶层是有二片硅氧片间夹一 片铝氧片组合而成,为2:1矿物 Sio2/R2o3 其分子比率为4。 • 2.吸湿能力强 • 3.晶层内普遍存在大量的同晶代替 • 4.蒙脱石类矿物颗粒层界面不规则的 絮状薄片,而且特别细微。
• c 水云母类 包括水白云母、水黑云母、 伊利石 • 特点:1.其晶层构造同蒙脱石类,亦 为2:1性矿物。 • 2.具有键联的效果 • 3.晶层内普遍存在同晶代替代现象 • 4.颗粒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居中 • d 蛭石
• •
a高岭石类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珍珠陶 土、迪岩石及埃落石等 特点:1.晶层是由一片硅片,一片铝片重叠 组成的。 2.当晶层重叠时,水分子和氧分离子很难进 入晶层之间。 3.晶层内的硅氧片和铝氧片中没有或极少同 晶代替,故吸附氧离子的能力远不如蒙脱 石类矿物。 4.外形大多为明显的六角形薄片,比面小, 仅5-20㎡/g,而且只有外表面,粘结性 粘 着性 可塑性均很弱。
(1)黏土矿物晶面上-OH的解离 层状硅酸盐晶层上的-OH基可以解 离出H+,带负电。
结 -OH 结 + +3H 晶 -OH 晶 -O 体 体 -O -OH 如高岭石的pH0为5。
-O-
1:1型粘粒矿物带电的主要原因。
• (2)含水氧化铁、氧化铝的解离 • 如三水铝石的pH0值为4.8。 • 当土壤pH低于pH0值时: • Al2O3.3H2O 2Al(OH)2++2OH• 当土壤pH高于pH0值时: • Al2O3.3H2O 2Al(OH)2O+2OH-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 (1)概念 • 带电胶粒分散在电解质溶液中时,由 于静电引力,在胶体周围形成一反号 电荷的离子层,胶粒表面的电荷与周 围的离子层,就构成了交替的双电层。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

胶体类型:
土壤无机胶体(次生粘土矿物)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含水氧化物类胶体
含水氧化硅:带负电,普遍分布于各类土壤中 含水氧化铝、氧化铁:两性胶体,含量因土壤而异
土壤有机胶体:主要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农业土壤中胶体存在的主
要形式
(一)土壤无机胶体
无机胶体存在土壤粘粒之中,包括: 层状(铝)硅酸盐矿物:是无机胶体的主要部
(三)化学吸收作用 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 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这种吸收是化学反应为基础的,也称为 化学固定。 如过磷酸钙施入北方石灰性土壤中形成 磷酸钙沉淀。 化学吸收作用易造成养分的无效化,在 农业生产上应避免这种固定作用的发生
(四)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五、土壤的吸收的性能
1、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土壤吸收性能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土壤 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 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一)机械吸收作用 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固体 物质的机械阻留作用。机械吸收作用对养 分的保存只能起部分极其有限的作用。
(二)物理吸收作用 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 保持作用。 土壤物理吸收性能是由表面能所引起的,任 何物体都有减少其表面能以求稳定的趋势。 正吸附:可以使土壤中的许多养分,避免随 着土壤溶液而流失,或成气体而挥发。起到 保肥作用。 负吸附:使土壤中的许多养分,离开土粒, 随着土壤溶液而流失。(CL- 、NO3- 、NO2- )
同晶替代/同晶替代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 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 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替代和被替代的离子大小要相近,只有 这样才能保证替代后的晶形不发生改变。

4.第1章第4节土壤胶体

4.第1章第4节土壤胶体

氧化物粘粒矿物,既可带正电荷,也可带负电荷,所 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于溶液的pH值。
R-OH2+
+H+ -H+
R-OH
-H+ +H+
R-O-
氧化物粘粒矿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① 带负电荷少,保肥能力差; ② 胶结能力强,稳定土壤结构起重要作用;
③ 对磷酸根离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降低磷的有效性.
四、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其晶层间距变化在0.96~ 1.45nm之间.
(3)电荷数量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4)胶体特性突出 ,较细(有效直径0.01~ 1μm), 总表面积为600~ 800×103m2kg-1,且80%是内表面 蛭石一般为400×103m2kg-1。 蒙蛭组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土壤中分布较广
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矿物)
(二)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
四个类组:
高岭组
蒙蛭组
水化云母组 绿泥石组矿物
高岭组(1:1型矿物)
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迪恺石及埃洛石等
高岭石的矿物结构
高岭组粘土矿物的特点:
(1)1:1型的晶层结构,高岭石为代表
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为Ai4Si4O10(OH)8 (2)无膨胀性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较强的氢键,
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1)硅氧四面体
(2)铝氧八面体(或简称八面体)
2、单位晶层 1:1型单位晶层:
1:1型单位晶层:
1) 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2)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 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3)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 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 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

蒙脱石矿物结构示意图
2:1型
(1)无机胶体

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1∶1型的高岭石类;2∶1型的蒙脱石 类及水化云母类。


1∶1型的高岭石类: 二层型(1: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之间由氢键连接, 作用力很强,间隙小,水分子或其他离子很难进入层间。

单位晶胞小,形成的颗粒较大, 其胶体的分散度低, 胀缩 性、黏性和吸收容量小,电荷数量也少。
《土壤肥料学》
Soil and Fertilzers
第二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1
第四节 土壤胶体
soil colloids
2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1、概念: 胶体:颗粒直径 1-100nm 的分散质分散到分 散剂中,构成的多相系统,称为胶体。
在一般情况下,是把土壤固相颗粒作为分散质,而把土壤溶液和土壤 空气看做分散剂。 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细小、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胶体是土壤肥力性状赖以表现的物质基础中最精华的部分 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 缓冲性以及土壤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土壤矿物组成不同,比表面积也不同。一般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2:1型粘粒矿物多,则比表面积较大,如黑土。 •反之,如果有机质含量低,1:1型粘粒矿物较多,则其表面积就较小, 如红壤、砖红壤。
表面能:由于表面分子的四周不都是相同的分子,受到
的力不均衡,使表面分子对外表现有剩余能量,这种能 量是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所以叫做表面能。
23
土壤胶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积呈正相关
土壤中常见粘土矿物的比表面积(m2/g)
胶体成分 蒙脱石 蛭石 水云母 高岭石 埃洛石 水化埃洛石 水铝英石 腐殖质 内表面 700~750 400~750 0~5 0 0 400 130~140 外表面 15~150 1~5 90~150 4~40 10~45 25~30 130~140 总表面 700~850 400~800 90~150 5~40 10~45 430 260~800 800~900

6第六讲 土壤胶体

6第六讲  土壤胶体

B 蒙脱组:蒙脱石、蛭石等,2:1型,膨胀 性大,电荷多,胶体突出;
是由基性火成岩在微碱性环境下风化而 成的。 广泛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高原、西北东南 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东北平原的土壤 中。
蒙脱石
是由基性火成岩在微碱性环境下风化而成的。
• Montmorillonite group
clays)
Properties of kaolinite group
高岭组的特性
1:1 layer ( 1:1型), formula: Al4Si4O10(OH)8 Non-swell-shrink potential (非胀缩性) 四面体片与八面体片通过共用氧原子结合 成一个晶片,晶片间以较强的氢键相连,水化 时基本不膨胀。
Al-O (gibbsite) sheet
Mg-O (brucite) sheet
片状 黑云母 biotite
• Framework silicates 网状硅酸盐矿物
Framework silicates consist of a threedimensional lattice of Si-O tetrahedra linked through their corners.
n (Al4O12)12-
铝氧片
# unite layer 单位晶层
硅片和铝片以不同方式在C轴上堆叠,形成层状 硅酸盐的单位晶层。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而 构成1:1型、2:1型和2:1:1型晶层。 1:1 layer structure 2:1 layer structure
1:1型单位晶层 2:1型单位晶层 2:1 :1型单位晶层
The permanent charge is more.电荷数量大

第一章第三节土壤性质(2)土壤胶体

第一章第三节土壤性质(2)土壤胶体

土壤矿物质胶体: 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 有机胶体: 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结合
二、土壤胶体类型及构造
晶形胶粒
胶体内部组成的分子或离子组合有严格规律, 以无机胶体为主
非晶质胶粒
胶体内部离子或分子组合无严格规律,以有机 胶体为主
胶 体 微 粒 的 扩 散 双 电 层 构 造 图 式
• 电动电位:非活性补偿离子层与溶液介 质间的电位差,ζ。 • 扩散层厚度越大,电动电位势越强;扩 散层厚度越小,电动电位势越低。
(三)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1.土壤胶体溶液(溶胶) 胶体微粒均匀分散在土壤溶液中成为 胶体溶液状态,称为溶胶。 2.土壤中无定形的凝胶体(凝胶)
微粒彼此相互联结凝聚在一起,呈无 定型絮状凝胶体,称凝胶。
永久电荷:在岩石化学风化过程中,因 粘土矿物晶格内发生同晶臵换而产生的 电荷。
由于同晶臵换发生在晶格内部,其臵换 电荷的数量决定于晶格中同晶臵换的多 少,称永久电荷或恒电荷。
(2)晶格破碎边缘带电 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 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 使晶体边缘带电。
(3)晶格表面分子的解离
所以叫做表面能。
(二)带电性
土壤胶体微粒都带有一定的电荷,
在多数情况下带负电荷,但也有带正电荷 的,还有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带不同电荷的 两性胶体。土壤胶体微粒带电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微粒表面分子本身的解离所致。
1. 含水二氧化硅(H2SiO3)
H2SiO3 -COOH ◎
-OH
SiO32-+2H+ -COO +H ◎
1.微粒核(胶核)
微粒核是土壤胶体微粒的核心部分, 它是由组成胶体微粒的基本物质的分子 群所组成。胶核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

(二)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土壤胶体带电性是其主要的特性。 土壤胶体的电荷:永久电荷和可 土壤胶体的电荷 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永久电荷和 1.永久电荷:不受土壤溶液pH值变化而影响的电 永久电荷:不受土壤溶液 值变化而影响的电 永久电荷 荷类型称为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荷类型称为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2.可变电荷: 随着土壤溶液 变化而变化的电 可变电荷: 可变电荷 随着土壤溶液pH变化而变化的电 荷叫可变电荷。 荷叫可变电荷。
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具有丰富的表面积和巨大的表面能。 • 1.比表面 比表面 • 是一个比值,即每一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 表面积(单位质量比表面积叫质量比表面,cm2/g, 单位容积比表面叫做容积比表面,cm2/m3)。 • 2:1型黏土矿物,腐殖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 比表面能(吸附能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物体内部分子处在周围分子之间,在 各个方向上受到吸引力相等而相互抵消, 表面分子则不同,由于它们与外界的液 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因而在内、外方 面受到的是不同分子的吸引力,不能相 互抵消,所以具有多余的表面能,这种 能量产生于物体表面,故称为表面能。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 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 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
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肥、中耕、浇水、 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肥、中耕、浇水、 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 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从而 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改变, 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改变,尤 其是施用钙质肥料, 其是施用钙质肥料,有促进土壤形成不可逆凝 聚的显著作用。 聚的显著作用。
3.土壤总电荷 土壤总电荷等于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的总和。 一般土壤的pH在5~9之间,大部分土壤胶体都 带负电荷。只有两性胶体和少量的同晶替代可 能产生一定量正电荷。但是,整体上来看,土 壤胶体以带负电荷为主。当pH<5时则可能带较 多正电荷。 土壤中80%以上的土壤电荷集中于粘粒上 土壤中 以上的土壤电荷集中于粘粒上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课件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课件
第8页,共56页。
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微粒核droplet core、决定电位离子层electric potential ion layer和补偿离子层compensation ion layer三部分组成。
第9页,共56页。
• (1)微粒核droplet core : 主要由腐殖质、无定形的
第21页,共56页。
• b 、可变电荷variable charge: 胶核表面分子或 原子团的解离所产生的电荷,没有永久性质,它的 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所以称为可变 电荷。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
第22页,共56页。
• c 、土壤的pH0值是表征其可变电荷特点的 一个重要指标,它被定义为土壤的可变正、 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pH值,或称为可变电 荷零点、等电点pH ( isoelectric pH ]。
第37页,共56页。
1.4 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 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有能力。各种阳 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第38页,共56页。
• 1.5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 a. 电荷的数量 charge number b. 离子半径ionic radius和离子水化半径ion
adsorption后者称为负吸附negative adsorption。 负吸附:是指土粒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浓度低于整体溶液
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第28页,共56页。
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是由于固体颗粒界面上的表面自由 能的作用。
气态物质(水气、CO2、NH3等)和细菌的吸附也是物 理吸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陆地表层—位置;疏松—物理状态;能够产生植物收获—土壤的本质。

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整个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满足和协调植物对水分,空气,养料和热量等要求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有效肥力在生产中反应出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还没有在生产中反映出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联系与区别: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基础,内因)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外因)所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可能相差很大。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液体气相——土壤气体第二章矿物质风化作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如高岭石,蒙脱石、氧化铝等。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类型和特性:1、长石类矿物:正长石,又称钾长石,是土壤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

2、云母类:白云母,又称钾云母,是土壤中钾元素的来源之一。

黑云母也是钾元素的来源,更易分解,风化。

3、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含盐基丰富,化学稳定性低,容易被彻底分解。

4、石英矿物:不易风化,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5、氧化铁类矿物:赤铁矿(Fe2O3),常使土壤染成红色;磁铁矿(Fe3O4),具磁性。

黄铁矿(FeS2),分解后形成硫酸盐。

6、磷酸盐类矿物:磷灰石是制造磷肥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磷元素的主要来源。

7、方解石(CaCO3):方解石是土壤中碳酸钙的主要来源。

8、褐铁矿(Fe2O3·3H2O):由赤铁矿水化形成的一种含水氧化铁,是土壤黄色和棕色染色剂。

母质1、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2、土壤母质与岩石和土壤相比,有很大区别。

母质有别于岩石,其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增大,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母质所具有的这些肥力因素还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3、母质类型岩石矿物风化形成的母质,有的就地堆积,但大多数是在重力、水流、风力、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有的甚至经过多次搬运沉积。

按风化物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将成土母质分为以下8种类型:残积物粒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粒级(粒组):根据土粒大小和性质,将其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或粒组。

我国常用的土粒分级标准有国际制和卡庆斯基制,都把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粉砂),粘粒四级。

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各粒级的百分含量,或称砂粘程度,机械组成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卡钦斯基分类制中直径<0.01mm的土壤颗粒。

物理性砂粒:卡钦斯基分类制中直径>0.01mm的土壤颗粒。

土壤质地名称卡制分类依据土壤质地名称:根据其颗粒组成把土壤分成若干类别,称质地类别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准,粉粒、砂粒含量做帽子:粘粒:15%以下为砂土、壤土类;15%—25%为粘壤土类;25%以上为粘土类。

卡制分类依据:依据物理性粘粒(<0.01mm)和物理性砂粒(1-0.01mm)的相对含量来划分,共9种质地,同时照顾了土壤类型的差别。

不同质地土壤与肥力的关系壤土:砂、粘粒配比恰当;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性和供水供肥性强,耕性较好;理想土壤。

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

硅酸盐:最重要的造岩矿物,自然界中,占已知矿物种类的1/3,占岩石圈量的80-90%,绝大多数都以硅酸盐为主要矿物成分,由岩石风化成为土壤,土壤亦含大量硅酸盐—土壤的骨骼。

在硅酸盐中,其结构可以看成是氧离子组成骨架,阳离子填充于氧离子空隙中,阳离子的大小很重要.岛状环状链状层状架状主要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前者是晶型矿物,后者有晶型的,也有非晶型的。

硅氧片,铝氧片硅氧片:四个氧离子和一个硅离子组成硅氧四面体。

许多硅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间有空的六角形,称为硅氧四面体片,简称硅片。

硅氧四面体片底层有六角形网眼要记住!网眼半径1.32埃。

铝氧片:一个铝离子和六个氧离子构成铝氧八面体。

许多个铝八面体相互连接成片称为铝氧八面体片,简称铝片。

同晶置换在矿物形成时,晶格中的某离子被别的大小相近,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而其晶格外型不变的现象。

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粘土矿物一般以负电荷为主。

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同晶替代现象在2:1型和2:1:1型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没有或极少。

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的结构与性质高岭石:由一个四面体片与一个八面体片重复堆叠而成。

晶层结构为1:1型,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较强的氢键,膨胀性小,0.72nm。

只有外表面,无内表面。

电荷数量少。

外形是片状,粒径在0.2-2um,较粗。

黏着力,可塑性弱,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由两个四面体晶片中间夹一个八面体晶片堆叠而成。

晶层结构为2:1型,晶层之间为分子引力,胀缩性大。

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即有外表面,又有丰富的内表面。

外形是片状,颗粒较小,厚度在0.01-1um,胶体特性突出。

黏着力,可塑性强。

水化云母:由两个四面体晶片中间夹一个八面体晶片堆叠而成,四面体片之间六角形网格眼中央有一个钾离子。

2:1型晶层结构,伊利石是其主要代表。

无膨胀性。

在伊利石晶层之间吸附有钾离子,对相邻晶层产生了很强的键联效果,使晶层不易膨胀,伊利石晶层的间距为1.0nm。

电荷数量较大,但部分电荷被K+离子。

颗粒大小,其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糖类化合物木质素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纤维素半纤维素氨基酸)灰分物质:Ca、Mg、K、Na、Si、P、S、Fe、Al、Mn土壤有机质元素组成以C、H、O、N为主,含有灰分元素。

C、H、O、N占90%以上,多种灰分元素共占8%,Ca, Mg, K Na, Si, P, S等,以Ca, K, Si含量最丰富,还含Fe, Zn, Cu, B, Mo, Mn等微量元素。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质化、腐殖质化系数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来表示,一般在0.2-0.5范围内,例如稻田紫云英每亩施500公斤(干物),可使腐殖质增加100-250公斤。

影响有机残体分解和转化的因素环境因素:(1)水分与通气适当:分解快、分解完全、释放养料多,无毒害,利于植物生长;但不利累积;过湿、不通气:分解慢,产生毒害物质;利于积累。

水田矿化率不比旱地低;微生物处在一种特异的生态环境中(2)温度:适宜25~35°C(3)质地:越粘重越难分解;质地→通气、持水→分解转化;粘粒吸附酶及胶结有机物质使其难分解(4)pH值:细菌适宜pH 6.5~7.5;放线菌稍偏碱;真菌pH 3~6(5)含盐量:盐多(>0.2%)时→微生物活动减弱→分解慢(6)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毒害微生物;可消除污染,但有一定限度植物残体的特性(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紧实程度鲜嫩多汁—干枯;粉碎后—整株。

(2)有机残体的组成有机化合物组成不同,分解速度不同。

分解从易到难的顺序为:葡萄糖----淀粉-----半纤维素,果胶-----纤维素-----脂肪,蜡质,树脂,木质素,单宁。

(3)有机残体的C/N比有机物质中碳素总量和N素总量的比值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

以25或30:1较为合适。

碳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又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材料,N是构成微生物细胞中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如果土壤OM中C、N丰富,则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

细菌本身的C/N比为4~5:1,即为了组成自身的细胞,需要5份C和1份N,同时,每吸收一份C,还要消耗4份C获得能量,因此,细菌在其生命活动中,总共要求C/N比等于20-25:1。

真菌本身C/N比高,要求的C/N比要高一些,一般微生物要求25-30:1。

若加入的有机质残体的C/N比过大,如禾本科秸秆类的C/N比高达80-90,则能源充足,N素缺乏,微生物活动繁殖受限制,有机质分解慢;还会造成C—CO2损失和与“与植物争N”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施用少量速效N肥,可以大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如制造堆肥时,适当浇些人粪尿,稻草还田,还应配合施用化学N肥。

如果有机残体的C/N较小,如豆科植物(20:1-30:1)则对微生物活动显著有利,有机残体分解快。

对作物供N。

其它养分缺乏也影响有机残体的分解,如P,K很重要,微生物原生质灰分中含高达25%的P和10%的K。

不论施入土壤的有机质的C/N比如何,最终得到的土壤有机质的C/N比相对稳定,平均为10-12:1,这个比值相当稳定。

矿化和腐化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腐殖质分组土壤腐殖质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含N的、具有芳香核复杂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

(1)按颜色分:黄色腐殖质、棕色腐殖质和黑色腐殖质三大类型,颜色越深,品质越好。

(2)按溶解性差异分:胡敏酸(Humic acid):溶于碱但不溶于酸的那部分腐殖质;富里酸(Fulvic acid):既溶于碱也溶于酸的那部分腐殖质;胡敏素(Humin):是与矿物质紧密结合的腐殖质。

任何一种土壤中,即有胡敏酸,也有富里酸,所以土壤腐殖质实质上是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混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