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的发展 授课教案设计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三、教学难点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讲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促使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幼儿期的人对感官刺激敏感,需要通过游戏和体验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学龄期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青少年期的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4.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2.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哪些特点和需求?3.你认为教育在你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调查并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3.写一篇文章,谈谈教育在你的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教研室: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王华授课时间:第五周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讲稿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教研室: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王华授课时间:第五周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讲稿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但是教育的主导并不是万能的。
3、教育万能论:观点:认为教育可以无视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错误:脱离开遗传与环境谈教育,它不可能实现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更不是万能的,不会去超越一定社会的制约去培养人。
“教师取消”、“学校取消”。
霍德里奇:“任何先进的多功能及其在社会学习的人面前,充其量是一台玩具而已。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特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内在的潜力和动力,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产生:客观环境提出客观要求引起人们的需求(要),构成发展的内因或动力,从而产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表现: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分为:社会因素的是环境和教育,属于个人因素的是遗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遗传基础上,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参加下,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经历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连续不断的矛盾变化过程。
第二节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教育运用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知识自学。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教育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的、心理的各指标“学不躐等”、“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认知、情感、社会、职业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发展1.1 教育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教育拓展认知边界教育开拓了个体的认知领域,让其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1.3 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通过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个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二、情感发展2.1 教育塑造情感态度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2.2 教育促进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情感交流和情感智慧的发展。
2.3 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情感发展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发展3.1 教育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3.2 教育促进社会互助教育倡导团队合作和社会互助的理念,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3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四、职业发展4.1 教育引导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4.2 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3 教育促进职业成长教育不断激发个体的职业潜力,促进职业成长和事业成功,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全面发展5.1 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提升教育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5.2 教育引导全面发展观念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观念,引导个体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助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唯物主义教案:生命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主义教育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方法。
它认为生命是有机的,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有机结构,从而构成了生态系统。
唯物主义教育认为,人应该以自然为师,探究自然的规律,从而取得科学和文化的知识。
在生命教育中,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并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只会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实现。
唯物主义教育强调,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思想、情感、道德和体力等各个方面。
在生命教育中,人类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种机会平等的教育,人们应该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人类的成长。
唯物主义教育认为,在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强调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而应该把握经验和实践,从而促进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
在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命教育中,人类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行动。
唯物主义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人的思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思想和表现不应该被主观情感影响,而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和客观的。
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命教育中,人应该关注环保。
唯物主义教育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生命的来源和支持,如果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平衡将被破坏,从而造成人类的灾难。
唯物主义教育应该引导人们了解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的必要性。
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命教育中,人类应该关注健康。
唯物主义教育认为,人的身体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唯物主义教育应该引导人们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人们拥有高质量和长寿的生命。
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命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它强调人类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行动,培养人的思想、关注环保、关注健康,从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唯物主义教育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实现人类幸福和繁荣的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人际交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发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人际交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发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一、引言特殊教育学校一直致力于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身潜能,并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人际交往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本文旨在分享一个优秀的教案范本,重点关注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设定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合作、分享和倾听的技能。
2. 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包括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3. 帮助学生解决合作中的冲突和困难,培养他们寻找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分歧的能力。
4. 鼓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主动参与,并展示积极的沟通态度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三、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1. 学生自我认知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活动,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验,鼓励他们分享所遇到的困难和成功,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合作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是破冰游戏、角色扮演或小组辩论等。
3. 沟通技巧训练教师提供一系列沟通技巧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练习这些技巧。
例如,学生可以扮演两个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一个角色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个角色倾听并提出反馈。
4. 冲突解决训练教师设计情境并模拟冲突场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策略来处理冲突。
通过实际体验和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冲突。
5. 真实应用与实践教师设计与社区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或参观,并鼓励他们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些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应用于真实情境中,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
四、评估方法评估旨在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人际交往的学习目标,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解决冲突的方式等。
幼儿园身心发展:关注儿童全面成长的教育教案

标题:关注儿童全面成长的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儿童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层面对幼儿园身心发展进行评估和探讨,探寻如何更好地关注儿童的全面成长。
一、认知发展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在认知发展方面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他们需要适合其芳龄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教案来引导他们的认知发展。
针对儿童在逻辑思维、语言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教案应该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教育教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需要获得相应的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育教案需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尊重他人的情感。
三、社交能力发展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开始接触社交生活,社交能力发展成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教育教案需要包括各种社交情境的模拟和引导,培养儿童的礼仪、合作精神、共享意识等社交能力。
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技巧,提高他们在团体中的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身体发展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还需要考虑儿童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素质训练是教育教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运动、健康饮食、个人卫生等内容需要被纳入教学计划中。
通过有益的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强健的体魄。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应该全面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针对不同方面的发展需要,教案设计需要科学合理,注重实效性。
在实施教育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案例实践,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教案的有效执行。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身心发展教育教案的设计和执行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般认为,导致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其父亲的短视和贪婪,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有十二三岁了。我让他作诗,他作的诗已不符合以前的传闻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这件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得与普通人一样了。” 一位姓王的先生说:方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会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伤仲永》这个经典故事1.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3.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个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教育学基础授课教案设计
授课教案设计(四)
课程名称
教育学基础
计划学时
3 学时
教学单元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章节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如何根据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也称二因素复合决定论、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但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一)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烁论的典型代表。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3.建立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重点难点
1.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备 注
案例一:《伤仲永》
金溪县有个人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是耕田的农民。仲永生下不到五岁,没见过文具,有一天突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很惊异,就从邻居那儿借来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还自己替诗取了个题目。那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被全乡的秀才传观欣赏。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做诗,他立即可以写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县里的人认为这事很奇特,渐渐地就把他和父亲当作客人邀请,有的还用银钱求讨他的诗。父亲认为这件事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县城里有名望的人,不再让他学习。
4.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一年龄阶段有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快,而另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慢,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2)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不具备任何知识,就像一块白板,“没有特性也没有理念”,人的“理性和认识”来自后天的经验,认为人的只是由经验得来的。环境决定论由于过分强调外部行为及其强化和反馈,忽视内部的心理过程,已与遗传决定论一样渐渐为新的理论所批判和代替。
案例二:《孟母三迁》
孟子的祖辈以农耕为主,家境非常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庄的边缘,附近是一片坟地。孟子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嚎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戏。孟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子住到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搬家了。
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比如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心理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三)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由于内发论和外铄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内发论和外铄论的混合体——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对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1.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某一种因素决定的。常见的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其创始人是高尔顿,他调查了977个名人和977个普通人的亲属的成才状况后声称:“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2.多因素论: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以及在此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二) 内发论与外铄论
1.内发论
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主要观点:人的身心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
教学内容
备 注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