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重庆九校联考)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

C.强化了统治秩序D.冲击了封建统治

解析:选C从商代到西周臣民的变化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强化,故选C项;秦以前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题干中“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并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B项;“冲击了封建统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解析:选D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是武庚叛乱,被平定后,成王分封微子,由四则材料综合判断可推断出周王朝分封制相当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四则材料,只有《荀子·儒效》能说明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其他材料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论述的是武王和周公辅政时期的事情,但并不能说明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属于历史结论,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

3.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田氏代齐”可知,田氏之所以能够“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专擅国政”,其二,“周安王册命”,据此可知如此“册命”破坏了西周始创的宗法分封制度原则,故选B项;周安王之所以册命齐侯主要是因为其在齐国“长期专擅国政”,这不能凸显周安王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五霸的出现,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项。

4.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

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选D据材料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在墓葬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且材料也未体现分封制巩固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

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

由此可见,秦朝()

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呈现出地缘性特征,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设立的郡县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

6.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

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其实质是政治上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标志,故C项正确,B项排除。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D项。

7.(2019·“江南十校”联考)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

8.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

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书省的变化,与加强尚书省的执行权无关,排除D项。

9.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C.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D.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宋代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朝廷重视科举选官和文官治国,故选B项;科举

制的不断完善是材料的现象,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被统治者推崇,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初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化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项。

10.(2019·上饶六校联考)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

这一做法()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解析:选C由材料“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表明行省长官不能单独决策,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故选C项;材料中“行省重大事务”是地方而非朝政,排除A项;“避免了”与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不符,排除B项;“官员同堂议论”也会出现争议甚至扯皮,不一定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D项。

11.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解析:选A明朝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

12.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A项;“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

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由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各种社会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由材料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基层社会与政府缺少联系通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秩序、基层社会与政府的交流等角度进行概括。第(3)问,据材料三“地方政府……开始精简机构”“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等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精简机构、扩大地方自主权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基层社会和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意义:弥补了

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3)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扩大地方自主权等。

14.(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2分)

解析:认识:结合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表现唐宋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理由: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唐宋时期体现社会变革的史实中找出理由,如政治方面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贵族政治逐渐消失,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经济方面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被打破,坊市制发展为街市制,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文化方面,儒家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理学的形成,词曲与话本等市民文学兴起等。

答案:认识:唐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

理由:在唐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政治: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经济:打破唐坊市制度、纸币的出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佛、道、儒思想融合,理学产生,宋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