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分解
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环境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一、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是指在河道、湖泊等水体岸边采用植物、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和生态功能的护岸结构。
生态护岸技术既能保护岸线不受侵蚀,又能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常用的生态护岸技术包括植物护岸、土木工程材料护岸、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护岸等。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处理设备,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微生物、底泥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复杂生态系统,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景观水体净化等领域。
三、生态浮床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是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和转化作用,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低、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尤其采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如水稻等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
四、生态固坡技术生态固坡技术是指在河道、湖泊等水体岸边采用植物、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岸坡结构。
生态固坡技术既能保护岸线不受侵蚀,又能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常用的生态固坡技术包括植物固坡、土木工程材料固坡、植物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固坡等。
五、生态拦截技术生态拦截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土木工程材料等手段,构建具有一定拦截能力的生态系统,对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等进行拦截和去除。
生态拦截技术具有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雨水径流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等领域。
湖治理工程方案

湖治理工程方案一、湖泊水质改善首先,湖泊治理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水质。
根据湖泊水质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淤除污:对湖泊淤泥进行彻底清除,清洁湖底,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2.生物调理: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循环。
3.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成立专业监测团队,定期监测湖泊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4.净化设备:安装湖泊净化设备,如水生植物过滤系统、人工湿地等,对湖泊的水质进行处理和净化。
二、湖泊生态建设其次,湖泊治理工程还需进行生态建设,重塑湖泊的生态环境,提高湖泊的自然生态效益。
具体措施如下:1.湿地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湖泊的自然保护力。
2.植被绿化:通过植被绿化,改善湖岸生态环境,促进景观提升和氧气的释放。
3.人工鱼礁:在湖泊中适当布置人工鱼礁,促进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加鱼类资源。
4.防护工程:加强湖泊周边的护岸工程,防止水域湿地的侵蚀。
三、湖泊污染治理另外,湖泊治理工程还需要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护湖泊的水质。
具体措施如下:1.排放治理:建立湖泊沿岸生产企业和居民的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治理,减少排放量。
2.污水处理:对湖泊沿岸的污水进行处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减少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湖泊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对湖泊的污染。
四、湖泊生态保护与管理最后,湖泊治理工程需要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确保湖泊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具体措施如下:1.设立管理机构:成立湖泊管理机构,负责对湖泊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和维护,并建立湖泊管理制度。
2.宣传教育: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环境执法: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科研支持: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科研支持,推动湖泊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复制湿地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综合利用的水处理设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描述。
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
1.设计目标:(1)水质净化: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降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
(2)生态保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3)景观效果:打造美观、宜人的湿地景观,增加人们的参观、休闲和娱乐功能。
2.选址:选址应考虑到河道水质、水流情况以及周边环境。
选择距离污染源较远、水流较缓的区域,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同时应确保周边环境的适宜性,如附近无高压电线、噪音及异味污染等。
3.湿地类型选择:根据河道的水质特点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
如表层流湿地、人工河流湿地、沉水植物湿地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湿地类型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系统。
4.设计布置:根据选址和湿地类型,合理布置湿地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通常,湿地系统可分为进水区、过渡区和出水区。
进水区用于引入污水,过渡区用于过渡水质,出水区用于出水。
可根据河道水质和流量情况,设计合适的水流路径和湿地布置。
5.建设技术:建设湿地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加固排水系统、植物选育和种植等工程。
土地平整可以使湿地形成平缓的环境,有利于水流自然流动。
排水系统的加固可以保证湿地内外的水质稳定。
植物选育和种植则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需要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并按照设计布置进行种植,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河道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主要涉及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美观的景观效果和适宜的休闲空间。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规范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规范一、工程背景生态护岸工程是为了保护河岸、湖岸和海岸,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一种工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域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大量的生态环境因此而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及防止水利灾害,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设计原则1.生态恢复原则:尽量保留、恢复原有湿地和水生植被,创造有利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
2.防护原则:在保证生态恢复的前提下,兼顾护岸功能。
护岸要具有一定的阻隔和抵御水流和波浪侵蚀的能力。
3.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考虑工程的成本和维护周期,尽量采用易于保养、低成本的设计方案。
4.工程技术原则:采用符合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三、工程设计步骤1.调查研究: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质、生物资源等基本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确定工程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工程的护岸功能要求、生态恢复目标和可持续性要求。
3.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地理环境和工程要求,设计生态护岸工程方案,包括方案选址、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方案、工程维护方案等。
4.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性评价等。
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施工图设计:根据通过评估的设计方案,绘制生态护岸工程的施工图纸。
包括详细的工程结构和尺寸,材料要求,施工工艺等。
6.工程预算: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材料要求,编制生态护岸工程的预算清单,估算工程的造价。
7.编制规范: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要求,编制工程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四、工程设计要求1.选址要求:生态护岸工程的选址应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位置,避免对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干扰。
同时要充分考虑水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水质环境。
2.工程材料要求:生态护岸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工程材料标准和环保要求。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摘要:河道护岸是人类解决河流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手段,属于人造工程的范畴,但由于设计理念、工程材料、结构构造的不同导致工程效果迥异。
目前常见的护岸分为工程型护岸、景观型护岸和生态型护岸。
1 生态护岸防护原理在水势平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或整体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
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植物的根、茎或者枝干捆扎为整体种植[2]、扦插或者掩埋在河坡上,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增加入渗量、减少护岸表面径流,减轻雨水对河坡冲刷,避免面蚀和沟蚀,植物根系可以增强护岸土壤的凝聚力,提高岸体的抗剪强度,加固和稳定边坡。
对水流流速快、水位变幅大、岸坡坡度较陡河段,堤岸边坡土壤的抗冲抵抗力远远小于冲刷力,易发生边坡失稳,甚至引发大体积的崩坍,单纯采用植物防护抗冲能力不足,需结合生态材料进行河岸防护。
生态材料具有抗冲能力强、整体性好,耐腐蚀耐老化,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等优点。
植物措施与生态材料措施相结合,发挥生态材料的抗冲作用和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在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同时,改善河岸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3]。
2 生态护岸设计原则生态护岸设计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要求,并兼顾河道功能形态、生态景观、工程占地和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
河道不同河段护岸应结合具体需求,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形式护岸交替布置,在弯道水流顶冲部位,应采用抗冲性较强的生态材料型护岸,而对于水势平缓河段,尽量采用生态型较好的自然性护岸。
护岸的结构、选型和材料繁多,包括自然草木类、土工合成材料类、生态混凝土类、植生挡土墙类。
其各自的水力特性和适用条件亦不相同。
河道生态护岸形式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安全性:护岸结构起到防洪和保证边坡稳定的作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护岸结构设计最关键原则。
在设计工况下,护岸必须满足水流的抗沖要求,保证边坡的稳定,保护提防的安全和河势稳定。
生态性:生态护岸需要建立具备生物生存环境且开放的护岸生态系统,并保证该系统能够自我运行和自我修复,实现一种水体与岸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状态,为动植物、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河岸带生态环境。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生态护岸工程是指为了保护河岸、湖岸等水域边坡而进行的一种工程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针对具体的水域环境特点和护岸工程的需求,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
通过对水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护岸工程的具体位置、长度和高度。
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植被分布、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情况,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根据勘测评估结果,制定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到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采用生态护岸材料和植被种植等手段,实现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设计方案还应考虑到工程的可持续性,选择耐久、环保的材料,确保护岸工程的长期稳定性。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避免因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护岸工程的施工过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完成护岸工程的施工后,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使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水域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可持续性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良好效果,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

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1. 引言人工湖是人工修建的具有水体功能的湖泊,除了具备抗洪排涝、供水供应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其中,湖岸景观是人工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
2. 设计原则湖岸景观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保护,保持湖岸生物多样性。
•美观实用原则: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使人们在湖岸边可以愉悦地休闲和活动。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保护,实现湖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施工步骤湖岸景观的施工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清理湖岸区域,清除杂草和垃圾。
•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湖岸的形状和尺寸。
3.2 围堰施工•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围堰施工,用以确保湖岸形状的稳定。
•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围堰施工,如混凝土、石材等。
3.3 植被配置•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适当配置植物,如草坪、花坛等。
•选择适应湖岸生态环境的植物,并进行合理布局。
3.4 路径铺装•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当的步行道或人行桥,方便人们观赏湖景和进行休闲活动。
•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砖石、木板等。
3.5 建造景观设施•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建造景观设施,如凉亭、休闲椅、游艇码头等。
•设计师可根据景观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意设计。
3.6 灯光照明•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宜的照明设施,提供夜间观赏和安全需求。
•灯光的布置应考虑节能环保和景观效果。
3.7 检查和完善•完工后,对湖岸景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
4. 施工材料及技术要求•材料选择:在湖岸景观施工中,应选择抗腐蚀、耐磨、耐候性好的材料,如混凝土、石材、木材等。
•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确保施工过程稳定、安全、美观。
5. 环保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环保措施: - 合理使用水源,避免浪费。
- 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垃圾清理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白云湖建成后,需要向滘心涌、环滘涌、海口涌、石井河四条河涌合计补水18.3m3/s,按每日补水时间8小时计,人工湖调蓄水量为52.7万m3,需调蓄水深为0.5m。
人工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西湖连接处为此章节需要设计的湿地修复区。
其中东湖向滘心涌和海口涌分别补水1.65 m3/s和2.50 m3/s;西湖向石井河和环滘涌分别补水12.75m3/s和1.40m3/s。
当西湖对环滘涌和石井河补水时,水体必将由东湖流经湿地进入西湖区,如此大流量的水体在流经湿地时,相应地对湿地的过水能力必将提出很高的要求;且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面积仅22000m2,对52.7万m3水量而言湿地面积太小,且水力停留时间很短,难以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
故在对两湖间的湿地区进行布设时主要考虑其补水和景观功能,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生态修复作用。
因此,在本方案中将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设计成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湿地床上铺设碎石、砾石,并种植具有高效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加强对水体的净化处理。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平面设计表面流湿地一般长宽比应小于10:1,根据人工湖两铁路间的地形情况将人工湿地分成两块并联使用,其中湿地1面积As1=16514m2,湿地2面积As2=6355m2,湿地区总面积A= As1+ As2=22869 m2。
湿地平面布置如图1-3所示。
图1-3 湿地区平面布置图其中湿地1为梯形结构,上底、下底、高分别为56m、104m和206m;湿地2为近似矩形结构,长、宽分别为93m和68m。
考虑地形和维护等因素,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可分别将湿地1和湿地2分成两个或以上并行处理单元,以便间歇运行和维护。
1.2.2 湿地进出水设计考虑到处理系统的水量很大,在湿地周边开挖集水沟,水体经收集后进入湿地系统。
进水装置是向人工湿地中输送污水,布水时应尽量均匀,进水方式采取多点布水形式。
在湿地维护或闲置期,进水可关闭。
1.2.3 填料的使用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水深0.3-0.5m,本方案取0.4m;湿地区设计常水位为0.8m,故湿地床基质层厚度为0.4m。
表面流湿地床由两层组成,表层土层厚0.2m,砾石层铺设厚度0.2m。
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见图1-4。
图1-4 表面流人工湿地填料组成1.2.4 湿地中植物配置植物是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组分,是人工湿地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种植何种湿地植物也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对植物有以下要求:①有发达的根系;②有较大的生物量或茎叶密度;③有较大的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④有较强的输送氧的能力。
一般宜选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的本土植物。
种植方式视湿地和植物实际情况采用穴植、沟植、面植等方法,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10株。
(1)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这类植物包括睡莲、马蹄莲、慈姑、荸荠、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
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为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强,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0.4-1.0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属于种子果实类植物类型,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元素。
(2)挺水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白、香蒲、旱草竹、皇竹草、水葱、水莎草、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
这类植物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对N和P的吸收量都很大。
其中①皇竹草、芦竹、旱伞竹、薏米、纸莎草等属于深根丛生型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
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较深,根系接触面广,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能显示出更好的处理效果;②香蒲、菖蒲、水葱、水莎草等,属于深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
这类植物的根系较深,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③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等属于浅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分布一般在5-20cm之间。
由于这些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面流式人工湿地中;④灯心草、野芋等属于浅根丛生型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一般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本方案中湿地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因此宜选择后两种植物类型,浅根散生型植物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和浅根丛生型植物灯心草、野芋等都为本方案中的适宜挺水植物品种。
湿地区水生植物配置为美人蕉20%、芦苇20%、千屈菜20%、再力花20%、野芋10%、灯心草10%。
在具体布设中综合考虑水质净化作用和景观作用双重功能,合理配置栽种上述根茎植物和挺水植物,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
2 生态护岸传统的河道、湖泊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的强调河道、湖泊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护岸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使河道、湖泊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方案所采用的生态护岸有别于现行的生态护岸,本方案的生态护岸除有常规生态护岸的功能,还同时具有恢复河岸带植被及原有自然洪泛平原和湿地景观,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的缓冲带功能、修复近岸水质的功能。
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有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
常规护岸工程技术主要考虑河道行洪速度、河道冲刷、岸坡稳定等,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主要有抛石、浆砌或干砌石块,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以及土工模袋等型式。
这些型式的护岸工程造价都相对较高,且不能满足生态和景观要求。
生态护岸的特点:(1)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以再生多种生物为目的的生态护岸技术从整个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结构入手,充分应用生态方案学的基本原理,力求修复受到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护岸的坡面大都种植护岸植物,经过精心挑选的植物既能直接从水中吸收污染物质,其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也是水生动物、鸟类、昆虫等觅食、繁衍、嬉戏的场所。
(2)增加湖泊景观效果。
与城市文化背景融为一体的坡岸景观设计,可以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白云湖成为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图1-5 生态护岸效果图2.1 引水渠生态护岸根据《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引水干渠工程设计报告》,引水渠道长4.7km,引水渠生态护岸的设计以“亲水”和“生态”为原则,结合水流特点,将引水渠横断面设计为复式断面,设置两级或多级平台;在解决渠道防渗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型缓坡护岸,坡度节奏变化,护岸采用土石等天然材料或生态型材料,并与植物护坡相结合,为水生小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
在水陆交接处保留或营造岸边浅水湿地,其间种植芦苇、菖蒲等高等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较为发达的树种等植物,在堤岸底部适当种植沉水植物,以净化水质和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的作用,并在沿岸营造生态防护绿带。
引水干渠水际植物选择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
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很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
随着水际植物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效果将更为显著。
引水干渠水生植物选择菖蒲、野芋、千屈菜、风车草、芦苇、美人蕉、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既有较强的耐污能力,能够吸收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质和N、P等营养元素,又有一定的景观绿化作用。
2.2 人工湖生态护岸人工湖生态护岸设计原则:(1)采取自然形态的水岸处理,除了人群集中的地方,尽量避免硬质材料结构砌筑的护岸,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设计;(2)护岸的设计充分考虑污染物拦截功能,减少入湖的面源污染;(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化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栖息场所;(5)尽量采用自然环保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6)护岸设计兼顾防洪、生态以及景观三重功能。
在进行城市湖泊岸堤的生态恢复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
对于兼具水利补水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白云湖,应采取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首先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生态材料护坡,然后在岸边种植耐涝耐污且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植物。
白云湖岸线由环湖岸线和岛屿岸线组成,其中环湖岸线总长8668m,岛屿岸线总长6220m。
白云湖设计水位为0.80m,设计高水位1.0m,设计低水位-0.20m,湖岸堤顶高程2.50m,设4.0m宽人行交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