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兼导学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课题消息二则(第1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1/ 9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学: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摧枯拉朽.区域.督.战歼.灭溃.退锐不可当.泄.气要塞.荻.港2.知识链接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 消息二则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毛泽东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溃.退(kuì)荻.港(dí)泄.气(xiè)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dù(渡)江铜línɡ(陵)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2)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4)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已经。
3.选词填空。
溃退溃败(1)他们一齐向南(溃退),人民解放军立即实行宽正面的追击。
在这过程中,南京在四月二十三日被占领。
(2)当撤退转变为(溃败)时,意大利在那个沙漠中的基地接连失守。
【解析】“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形容军队被击败后,凌乱不堪的样子。
前者侧重于败的过程,后者侧重于败的结果。
4.下列对两则消息标题和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经过四个要素。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及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主要事件。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5.新闻文体常识填空。
(1)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2)一篇完整的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公开课

答案答案:书写略。
2.(2)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3)已经。
4.(1)毛泽东,(2)MM,:真实、及时、准确简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________ 【初步感知文本】1答案: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IOOO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探究重点难点】1.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1日;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人物:我三十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经过:渡江作战;结果:胜利南渡长江。
(2)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一一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一一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一一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2.答案:消息的标题,与一般文章的标题不同,一般文章的标题,以词语为主,消息的标题大多为不加标点的语句,而且包含较多的消息要素和主要内容或主要新闻事实。
其作用为高度概括新闻事实,为读者传递最重要或最主要的信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个标题,均从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四个方面揭示新闻核心内容。
3.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4.答案:(1)准确。
1 消息二则 部编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消息二则课题消息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溃退、泄气、督战、摧枯拉朽”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横渡长江,一夜之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从此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两篇新闻便是在4月22日夜撰写。
课 前预习文体新闻 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知识 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在写法上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背景或结语。
读准字音 芜湖(w ú) 溃退(ku ì) 歼灭(ji ān ) 泄气(xi è) 督战(d ū) 要塞(sài )业已(y ǐ) 摧枯拉朽(xi ǔ) 锐不可当(d ān ɡ)辨清字形 挡(d ǎn ɡ)阻挡 溃(ku ì)溃烂档(dàn ɡ)档次 馈(kuì)馈赠聩(ku ì)振聋发聩理解词语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第一课 消息二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新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以此导人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题目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背景资料简介(课件投放)可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的内容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课题消息二则(第2课时)时间:教学目标:复备栏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2.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3. 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梳理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二、学:自主学习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1/ 7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 7(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八年级消息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要素。
2、学习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消息的六要素。
(2)学会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难点(1)能够根据给定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撰写规范的消息。
(2)培养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
三、知识链接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
(2)时效性:消息要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的事件和情况,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3)准确性:消息的语言表达要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要确切无误。
(4)简明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快,能够用最简练的文字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3、消息的结构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经过、结果、相关人物的言行等。
(4)背景: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情况,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5)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补充,有时也可以省略。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阅读课本中的两则消息,思考以下问题:(1)这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2)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3)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2、收集近期的一则新闻消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引起学生对新闻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2.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3.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一、阅读单元提示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
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
【板书:活动探究】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
我们再齐读一下。
【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
【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
】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二、背景介绍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2.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三、“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1.读“电头”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电头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2.概括新闻事实①研读标题和导语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交代了时间。
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精炼概括。
这则消息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
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结语一句话流露出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气势磅礴。
消息也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
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胜券在握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作者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情况时,和报道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2.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
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素材积累: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
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
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
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
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
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
这出由毛泽东唱的“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方法指导:
给新闻添加标题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注意寻找并提取关键词,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
第二步:规范表达。
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时间、地点等要素如无必要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
概括要点或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
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也一定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