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原子结构
大学无机化学原子结构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本章总目标: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π∆•∆≥)。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3Hund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第五节: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
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大学无机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能级等。
2.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原子轨道的形状、能量和空间分布。
4. 熟悉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5.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
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 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2. 电子能级: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3. 原子轨道:s、p、d、f轨道二、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和关系1.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级,取正整数值。
2. 角量子数(l):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取0到n-1的整数值。
3. 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取-l到l的整数值。
4. 自旋量子数(s):决定电子的自旋方向,取-1/2或1/2的值。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则1.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2. 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3. 洪特规则:在等价轨道上,电子尽量保持自旋平行。
四、元素性质和周期性1.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2. 元素周期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原子?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2. 引入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能级等。
2. 讲解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讲解原子轨道的形状、能量和空间分布。
4. 讲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三、实例分析1. 以氢原子为例,讲解电子能级和原子轨道的分布。
2. 以C、K、Cr、Cu四个元素为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性质。
四、课堂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1)电子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2)s轨道的磁量子数m只能取0。
(3)洪特规则适用于所有原子轨道。
(完整版)大学化学原子结构习题及答案.doc

1. 评 述 下 列 叙 述 是 否 正 确, 如 有 错 误, 试 予 以 改 正。
(1) 主 量 子 数 n = 3 时, 有 3 s 、 3p 、3d 三 个 原 子 轨道; (2)四 个 量 子 数 n 、 l、 、m s 都 是 用 来 描 述 原 子 轨 道 的。
m 1. 解:(1) 错 误。
应 有 3 s 、3 3 三 个 亚 层 和 3 ,3 p x ,3p ,3 p z ,3 d 2 2 ,3 d xy , 3 d xz , 3 d yz 和 3 d 2 ,p 、 dsyyx z共 九 个 轨 道。
(2)错 误。
量 子 数 n 、l 、m 是 用 来 描 述 原 子 轨 道 的,而 m s只 描 述 电 子 自 旋 方 向。
、 2.下 列 关 于 原 子 轨 道 的 叙 述 是 否 正 确? 如 不 正 确 试 予 以 改 正:(1)主 量 子 数 n = 1 时, 有 自 旋 相 反 的 两 个 原 子 轨 道; (2)主 量 子 数 n = 4 时, 有 4s ,4 ,4 ,4 四 个 原 子pdf轨 道; (3) 磁 量 子 数 = 0 , 对 应 的 都 是s 原 子 轨 道。
m2. 解:(1)不 正 确。
n = 1 时, 只 有 1 s 亚 层, 也 只 有 一个 1 s 原 子 轨 道, 其 中 最 多 可 容 纳 自 旋 方 式 相 反 的 两电 子。
(2)不 正 确。
n = 4 时 可 能 有 4s 、4 、4 、4亚 层, 原 子 轨 道 数 目 分 别 为 1 、3、5、7, 所 以 可 以 有 16p d f个原 子 轨 道。
(3) 不 正 确。
原 子 轨 道 空 间 图 象 取 决 于 角 量 子 数 l ,只 有 l = 0 , = 0 时 为 s 原 子 轨 道, 而ml ≠ 0 , = 0 时 都 不 是 s 原 子 轨 道。
m3. 对 某 一 多 电 子 原 子 来 说 ,(1)下 列 原 子 轨 道 3s、3 、3 、3 p z 、3 、3 d xz 、3 、3 d z 2、3d x 2y 2中, 哪 些 是 等p x p y d xy d yz价(简 并) 轨 道? (2) 具 有 下 列 量 子 数 的 电 子, 按 其 能 量 由 低 到 高 排 序, 如 能 量 相 同 则 排 在 一 起( 可 用“ <”、“ =” 符 号 表 示):(A) 3 、 2、 1、 + 21; (B) 4 、 3、 2、 - 21;(C) 2 、 0、 0、 + 21;(D) 3 、 2、 0、 + 21;(E) 1 、 0、 0、 -21;(F) 3 、 1、 1、 +21。
大一上学期基础化学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基础化学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大学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大一上学期,学生们将接触到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方程式等方面,介绍大一上学期基础化学的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无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电子质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同时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周期表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原子序数、原子符号和原子量等信息。
大一上学期,我们需要熟悉常见元素的位置和一些主要信息。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能够将原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键是轨道中电子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原子间电子云的共享。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需用适当的下标和上标来表示元素和化学式中的原子数目关系。
同时,方程式中还需要平衡化学方程式,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和电荷数目相等。
5. 摩尔计算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用来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基本单位个数。
摩尔的数量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表示,约等于6.02×10^23。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利用摩尔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例如计算反应物消耗量、生成物产生量和反应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
6.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配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一门学科。
配合物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的配体组成,通过配位键连接在一起。
在配位化学中,需要了解配体的种类、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配位键的形成方式等知识。
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

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并了解与化学相关的一些应用知识。
以下是大学普通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
1. 原子与分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绕着核运动。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1.3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并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2.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2.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转化为产物,满足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3 反应速率和平衡: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反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3. 化学计量和化学量3.1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
3.2 摩尔计算:通过摩尔质量可以进行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和产物的计量分析。
3.3 溶液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来表示。
4. 酸碱和盐4.1 酸和碱的性质:酸呈酸性、能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碱呈碱性,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4.2 pH和pOH:pH和pOH是指溶液中氢离子和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4.3 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酸碱滴定是利用滴定计来测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5. 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2 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用来描述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亲和力。
5.3 电解和电池:电解是利用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的过程,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6. 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石油等自然物质中。
大学无机化学经典课件:原子结构

L
M
N
O
P…
35
2. 角量子数(l): 确定电子运动空间
形状的量子数 l 的取值 :0,1 ,2,3,…,n-1
n
l
1
2
3
4
…
n
0,
0, 1,
0, 1,
0
电子亚 层符号
0, 1
1, 2
2, 3
2,…,n-1
s
s, p
s, p,d
s, p,d, f
36
l =0, s 亚层, 球形
l =1, p 亚层, 亚铃型
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并预言了高速运动的电子的
物质波的波长
= h / P = h / mv
1927年,Davissson和Germer应用Ni晶体进行电子衍 射实验,证实电子具有波动性。
二、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
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 :
测不准原理说明了微观粒子运动有其特殊的
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处理微观粒子的运动,而 这种特殊的规律是由微粒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
率成正比
11
E = h
式中 E 为光子的能量, 为光子的频率,h 为 Planck
常数,其值为 6.62610-34 Js。物质以光的形式吸收或放
出的能量只能是光量子能量的整数倍。 电量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电子的电量。 电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化是微观领域的重要特征,后面我
我们将以上的说法概括为一句话,在微观领域中能量、
为自然数,且 n – 1 l
由解得的 R ( r )、 ( ) 和 ( ) 即可求得波函数
( r,, ) = R ( r ) ( ) ( )
34
大学入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入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每个元素由一种原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对各种元素进行了总结和分类的产物。
元素周期表依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元素,能够清晰地展现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根据共用电子数的不同,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6. 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7. 酸碱盐酸是指具有酸性的物质,碱是指具有碱性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而成的产物。
8.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物质的物质关系等。
9.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指用原子符号表示化合物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一种记号方式,而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
10.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的状态。
11. 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指在溶液中,酸碱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12. 锂电池原理锂电池是一种利用锂金属或锂化合物作为正极材料的电池,它主要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组成部分。
1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量。
14. 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是指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具有的电化学活性的性质。
15.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指过渡金属化合物中,配位子和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结合作用。
16.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科学。
17. 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热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热效应和热平衡的科学。
大学化学 -原子结构知识点整理

大学化学 | 原子结构知识点整理●1.化学史●2.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的描述及薛定谔方程●1.薛定谔方程的解——波函数●直角坐标的x,y,z三个变量转换为极坐标r,θ,φ三个变量●2.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意义●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决定电子层序●取值●n=1,2,3,…正整数●光谱学符号●K,L,M,N,O,P,Q表示电子层●能量●单电子原子体系●只由n决定●多电子原子体系●由n和l共同决定●(2) 角量子数l●意义●决定电子空间运动的角动量、原子轨道or电子云的形状●取值●对于一定的n值●l=0,1,2,…,(n-1)(共n个值)●光谱学符号●s,p,d,f,g……●能量●多电子原子体系●由n和l共同决定●(3) 磁量子数m_l或m●意义●原子轨道or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取值●对于给定的l●m_l=0,±1,±2,…,±l●(共2l+1个值)●在此亚层共有2l+1个取向●表示●每一个取向相当于一个原子轨道●能量●对于同n同l●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4) 自旋量子数m_s●意义●表示电子自旋方向有两种●取值●+\frac{1}{2}或-\frac{1}{2}●表示●↑和↓表示两个相反方向自旋的电子●总结● n、l、m三个量子数确定一个原子轨道,可标记为Ψ_n,_l,_m●n、l、m 和m_s 四个量子数决定电子运动状态●在单电子原子体系中,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量●在多电子原子体系中,n和l共同决定电子能量●根据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则,每一电子层中有最多可容纳电子总数:第n层为2n^2●3.波函数及相关图形●波函数(原子轨道)● R_n ,_l(r)括号里面是自变量●波函数的径向部分●表示波函数随电子到核的距离r发生的变化● Y_l,_m(\theta,\varphi)●波函数的角度部分●表示波函数随\theta和\varphi发生的变化●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Y_l ,_m(θ, φ)-(θ, φ)图●判断原子轨道对称性是否匹配、可否形成共价键●电子云角度分布图●|Y_l,_m|^2(θ, φ)-(θ, φ)图●电子云径向分布图●D(r)=4πr^2R^2_n,_l(r)●D(r)对r作图:表示半径为r的球面上电子出现的概率随r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1
1 2p
+1, 0, -1
3
4
0 3s
0
1
3 1 3p
+1, 0, -1
3
9
2 3d
+2, +1, 0, -1, -2
5
0 4s
0
1
4 1 4p
+1, 0, -1
3
2 4d
+2, +1, 0, -1, -2
7
16
3 4f +3, +2, +1, 0, -1, -2, -3 9
4、自旋量子数(ms) 电子在作自旋运动时,有两个相反的方向,用自旋量子数 ms表示,它只有两个值+1/2和-1/2,通常用箭头表示。,。
一、氢原子光谱
1、形成:将低压H2置于放电管中,在其两端通以高压电流,使 H2 H 原子(基态) H 原子(激发态), 然后
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光谱。
2、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2)各条谱线的λ、υ是不均匀的,但存在一定的规律。
二、玻尔理论(1922)
(一)普朗克的量子化理论(1918) 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当时被誉为
2
2x
2
2 y
2
2z
8 2m
h2
(
E
V
)
0
这便是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式,式中:E是体系的总能量;V是 体系的势能;m为微粒的质量。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波函数:解薛定谔方程所得出的ψ是一系列的函数 表达式而不是一个个数值,称ψ为波函数,它并没有实际 的物理意义。
ψ是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是空 间坐标(X,Y,Z)的函数。
2、熟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3、重点掌握周期系内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 征,并结合原子参数,熟悉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光以能量或波长顺序排列得到的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光谱;分子光谱是带光谱;由炽热的物质所 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光或辐射的能性质和原子、电子等微粒的性质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
n 决定原子轨道的大小和主要决定电子的能量;
l 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同时也影响电子的能量; m 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s 决定电子的自旋。
四、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图
式中:
(r,,) = R(r) •Y(,)
Y(,) 只 与 两 个 角 度 有 关 , 所 以 称 Y(,) 为 角度分布函数;
Y2py
y
x
Ypy
+
z x
Y2px z
z +
x -
Y2pz z
x
x
Ypx
Ypz
d轨道:
-+ +-
-+ +-
-+ +-
Ydxy y
Ydyz z
Ydxz z
Yd z2 z
x
y
x
x
Y2dxy
Y2dyz
Y2dxz
Y2dz2
++
Ydx2-y 2
y
x
Y2dx2-y 2
五、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1、几率: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区域内出现的机会 多少称为几率。
E1S < E2S < E3S < E4S 当 n 相同,l 不同时,其能量关系为:
E4S < E4P < E4d < E4f 由不同的n和 l 组成各分层其能量必然不同, 从能量的角度上看,这些亚层称为能级。
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m)确定原子轨道在空间伸展的方向。m的数值受l 值 的限制,m=0,±1, ±2,….. ±l,所以当l 确定后,m可有 2l+1个值。
a). 由于Y1(整个区域的总和),因此Y2一定小于Y,故电子 云的角度分布图要比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瘦”些;
b).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有正有负,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都 是正值,这是因为Y2总是正值。
S轨道:
(2)电子云的径向分布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可用径向密度函数R2(r)表示,以R2(r)对r
作图,表示任何方向上, R2(r)随r变化情况。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曲线只有正值。 不同类型的电子云径向分布图的形状和高峰的数目不相同。
R(r)只与电子离核半径(核距离)有关,称 R(r)为 径向分布函数。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将角度波函数Y的绝对值的平方│Y│2作图,就是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图,它与角度波函数图形状相似但瘦些,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没有正负 号。
波函数的角度分Y布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Y2
P轨道: y
+ x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能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 余能量并回到基态。
因为电子的能量与辐射能的频率成正比, 即: E = h 所以: E2 - E1= E = h
= (E2 - E1) / h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E的单位为J。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光谱的规律和特征; 2.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2)原子轨道:在量子力学中,把原子体系中的每一个 这种波函数叫原子轨道,代表微粒的一种运动状态,是一 种概率的量度。
波函数ψ和原子轨道是同义词,用ψ(X,Y,Z)表示。具体 应用时,应注以量子数下标。
Ψn,l,m(X,Y,Z)合理地描述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它是薛定谔方程的特定解。
三、四个量子数
n 123456
光谱符号
KLMNOP
(3)n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对于单电子原子(或离子)来说:n 值越大,
电子的能量越高。
z2
En = -2.18×10-18
n2
2、角量子数(l) 对于给定的n 值,l 只能取小于n 的整数。
l = 0,1,2,3,4,……(n - 1)
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和主量子数 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
§1.1 概述
§1.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4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5 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周期律 §1.6 主要的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基本要求:
1、从氢原子光谱了解能级的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 动的近代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l 值 磁量子数 m 值 00 1 -1, 0, +1 2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当l = 0 , m = 0,这说明S电子层中只有一个轨道;
当 l=1 , m= +1 , 0 , -1,p 轨道有三种取向,原子 轨道沿着直角坐标的x, y, z 三个轴的方向伸展,分别称为 px ;
E = n hυ
(二 ) 玻尔理论(三个假设)
1、定态轨道的假设:原子中的每个电子,都是围绕原子核在一 个固定的、有一定能量和有特定半径的定态圆形轨道上运动的。 每个轨道表达(描述)了原子中电子的一种固定的运动状态。
2、轨道能量的假设:轨道能量符合量子化特点。轨道所具有的 能量随轨道离核距离不同而不同。离核越远的轨道能量越高。
它们电子云的取向不同,但它们的能量却是相同的, 这样的轨道称为等价轨道或简并轨道。
主量子数n ————电子层; 角量子数l ————电子亚层; 磁量子数m ————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不同量子数与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量子数与原子轨道的关系如下:
n l 轨道
m
分轨道数 总轨道数
1 0 1s
0
1
1
2 0 2s
0 -0.872 -1.36 -2.42
-5.45
-21.79
氢原子轨道能级示意图
7 6
红
5
外 光
4
区
谱 线
3
2
紫 外 光 区 谱 线
1
三、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
1、光子的二象性:20世纪初人们根据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
应等大量实验认识到光既有波动的性质,又有微粒子的性质,即 光的波粒二象性。
py ;pz 。
当l = 2, m = +2, +1, 0, -1, -2, 说明对应的d原子轨 道有五种取向,即dxy, dxz, dyz, dx2-y2 和dz2。
同理:当l = 3, 则m=+3, +2, +1, 0, -1, -2, -3,说明 f 原子轨道有七种取向。
等价轨道和简并轨道 在相同的亚层( l 值相同)中的不同轨道,虽然
物理学上一次革命性的量子化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物质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即:
E = hυ
式中: E:光子的能量; υ:光的频率; h: 普朗克常数 (h = 6.6262×10-34 J .S)
物质的能量就是以这样一个能量单位一份一份地(或按照这 个能量单位的整数倍n)辐射或吸收,因而是不连续的。即上式 也可写成
1、主量子数(n)
物理意义:决定核外电子的能量和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 (1)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一层即第一电子层,用n = 1 表示,余此类推,可见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
电子层:在一个原子内,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电子,近乎在 同样的空间范围运动,这一范围称电子层。
(2) 主量子数也可用光谱符号K, L, M, N…表示。
ms = ±1/2
1921年,斯脱恩(Otto Stern)和日勒契(Walter Gerlach)将原子束(H原子或碱金属原子)通 过一个不均匀磁场,原子束一分为二,偏向 两边,证实了原子中未成对电子固有磁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