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中国宋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题材画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全卷长5.28米,高0.24米,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欣赏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绘画艺术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画面精细入微,绘画技法独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场景,使观者恍若置身于北宋时期的都市之中。

其次,作品采用了透视法,画面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

再者,画中所描绘的各个细节都十分生动,可以看到人物的衣饰、交通工具、建筑物等丰富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美景图,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了当时汴京城繁忙的市井景象。

可以看到市井里有商人、贩夫走卒、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

画中的建筑物也包括了宫殿、楼台、府邸等,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画面中的桥梁、江河以及运输工具也表现出了汴京城繁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3.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清明上河图》成功地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在一起。

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盛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城市文化。

既有观赏艺术作品的享受,又能获得对历史的了解,从而丰富了观者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作为一幅长卷画,观者可以逐幅欣赏,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体验和趣味。

4. 影响与传承《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史料,也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艺术家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和借鉴,创作出了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

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摘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从问世,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和鉴赏从没有中断过,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

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字: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引言:《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正文: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作者:杜来源:《佛山陶瓷》2014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潮州、广州、佛山和哈尔滨等市各类陶瓷版的《清明上河图》均载入世界纪录之最。

本文重点讲述了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对于我国陶瓷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潮州;《清明上河图》;陶瓷装饰;艺术特色;文化意义1 前言《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宝贵的一级国宝画作,也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绢本长卷的风俗画代表作。

画卷以长528cm、宽24.8cm的全景式构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复杂的人物、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多变的画面中,细致而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鼎盛时期汴梁京城汴河两岸城乡、街市、水道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风物场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其丰富的思想内蕴、独特的审美取向、高超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2 《清明上河图》陶瓷装饰艺术的辉煌史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民族母体中迅速发展。

目前,《清明上河图》已成为陶瓷业备受青睐的艺术范本。

特别是现代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陶瓷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潮州市是我国古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以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近年已进入到辉煌的发展时期。

2004年4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瓷都”的荣誉称号。

截止目前为止,笔者所看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陶瓷作品有6项进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与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广东独占5项,其中,4项都是由潮州陶瓷公司制作的。

由此可见,潮州的陶瓷业已享誉中外,名闻遐迩。

如:步入潮州中国瓷都陶瓷陈列馆一楼大厅,迎面而来的即是那幅大型浮雕陶瓷壁画《清明上河图》。

该壁画将原作的长宽高各扩大10倍,总面积扩大100倍。

主图长52.87m、高2.48m,加上周围的配套花边、序和跋等图案与文字,全长共62m、高2.9m,由1352块浮雕瓷塑砖拼砌而成,壁面气势磅礴,景物万千,云蒸霞蔚,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传统艺术史上一幅重要的画作,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巨星”。

作为一幅风景画,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内的一幅繁华景象,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分别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一、社会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纸本设色画,长24.8厘米,宽 528.7厘米。

画面中描绘了汴京城内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

它所体现的生活史实和文化元素,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城市风貌、社会生活、物产、交通、建筑、服饰、住宅、习俗等多方面的历史材料。

首先,清明上河图刻画出了北宋汴京城的壮阔景象。

画中汴京城的街道和城门,以及旁边的小河泾渭分明,各种建筑、园林、道路和桥梁在画面中栩栩如生。

观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北宋时期的城市已经相当繁荣、发展,并有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这一画面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城市面貌,为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增添了生机和情趣。

其次,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画中具体反映了当时士人、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劳动者、军队、教士等各个社会群体的特点和生活情况。

街头巷尾的市民们期盼的是热气腾腾的早点,农民和渔民带着鲜美的农产品和鱼类售卖,街头艺人和戏班子为游人奏乐唱歌,探头而出的时政读书人在谈论时局,街巷中的商贾则忙着贸易买卖……这一幅画像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居民的日常采购与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交和文化生态。

最后,清明上河图中也呈现了人们的衣着、家居、工具、运输工具和艺术收藏等物质文化方面的特点。

如画中所见的轿子、船只、马车、建筑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的交通、建筑和技艺水准,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画作,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画作不仅体现了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艺术性所具有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于北宋时期(1085年)绘制而成。

这幅卷轴式的画作,被广大艺术爱好者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清明上河图以它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人物描绘和繁忙的场景而闻名,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画面描述清明上河图整幅画共长5.28米,分为十二个场景,从画面左侧一直延伸至右侧。

画面中描绘了市井繁忙的繁荣景象,共有自然景观、人物活动、建筑物等多个元素构成。

首先是画面的自然景观,画作以河为主背景,巧妙地展示了城市的繁忙和水乡的宜居之美。

河面上停靠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船只,有载人的船只,也有载货物的船只。

岸边绿树成荫,花草盛开,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其次是画面中的人物活动,人物是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贵族到平民,从官员到商人等,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的人在载歌载舞,有的人在乘船,有的人在担任差事等,生动地表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后是建筑物,画作中的建筑多种多样,代表着当时城市的风貌。

画面中的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店铺、民居等,个个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二、艺术特点1. 逼真写实: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确的描绘技巧和生动的色彩运用,展现了宋代城市繁荣的真实场景。

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根据身份、服饰和动作刻画得十分细腻。

周围的建筑物和自然景观也具备着真实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场景之中。

2. 细节丰富:清明上河图在细节刻画上下足了功夫,画作中的每个人物、建筑和船只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

观赏者可以在画面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画面中展示了各种行业的工作细节,如裁缝、鞋匠、面点师等。

3. 构图独特:清明上河图巧妙地运用了卷轴形式,通过不同的场景串联在一起,使整幅画显得连贯而且层次分明。

在画面中,前景、中景和后景的划分清晰,给人以立体感。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著名的卷轴画之一,创作于北宋时期。

它以生动的绘画和精细的细节描绘了当时汴京(今天的开封市)繁华热闹的场景,展现了城市生活、民俗风情以及社会层次等方面。

该画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1. 社会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此时期,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繁忙的商业贸易活动、繁花似锦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复杂多样的社会结构。

2. 描述与分析清明上河图全长5.28米,由十三个局部组成。

每个局部都描绘了不同场景下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景。

其中包括市集、农村、官府、寺庙、船舶等多个社会层面。

它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繁华程度。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商业繁荣的场景,有繁忙的集市,人头涌动,商贩穿梭其中,展现出当时汴京作为经济中心的繁荣景象。

同时也描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业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还出现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族群之间的互动。

有士兵巡逻、官员施政、医生诊治病人、学者进修以及寺庙里僧侣诵经等情景。

这些画面展示了北宋社会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活动。

3. 文化意义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首先,它成为了后世对宋代城市形态和社会风貌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画中表现出来的街道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等,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城市的真实情况。

其次,作品中展现出的商业繁荣和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它不仅是城市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交流互动、文化交融的象征。

最后,清明上河图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它不仅在构图与色彩运用方面具有特点,还展示了北宋时期绘画家对人物形象、建筑和自然环境等细节描绘技巧的掌握。

对于研究中国画史以及艺术史有着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一幅卷轴式画作,该画作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河北平原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艺术价值的象征。

首先,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绘画技艺上。

《清明上河图》通过精细入微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成功地刻画出了宋代都市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场景,为后世的绘画家提供了无限的启示和参考。

其绘画技巧的高超,不仅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所传达出的生动感和鲜活感,更让人对宋代绘画的发展和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该作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

《清明上河图》将宋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幅画作不仅是宋代城市风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该作品对于当代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和注重生活场景的表现手法,对于当代中国画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此外,该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成为世界艺术的珍品和中国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精湛绘画技艺和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利用绘画艺术的手法,刻画了宋朝京师东京汴京的城市风貌、民俗风情、宫廷生活、河湖景色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性。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刻画了北宋首都东京汴京在清明节期间的繁荣景象,这幅画作成为研究宋代东京城市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对宋朝城市文化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清明上河图刻画了宋朝城市中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

画面中出现了市井小贩、牛车商贩、渔船夜钓者、北门晏香阁之游围观者等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城市中商业活动的繁荣和生产生活的场景。

其次,清明上河图刻画了皇帝的猎游和宫廷的娱乐活动。

如画面中的平原君的狩猎、德顺宫的宴会场景,反映了宋朝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以及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

再次,清明上河图刻画了宋朝城市的市容建筑和庶民民居。

如:大街、小街的市井店铺、客栈、巷道,庶民自建的房舍、临街屋、砖瓦院等民居。

通过这些城市场景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城市的规模和形式,更深入地了解宋朝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绘画技巧和手法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典范之一。

首先,它运用了包括视角、透视、空间和整体构图、分景描绘等多项艺术手法,如:视角的高低变化、透视的远近感、空间的层次感等,将宋朝城市中不同的民俗、建筑、环境、人物等多种元素灵活地运用,并巧妙地统一在画面之中,呈现出富有生气和浓郁的动感和节奏感。

其次,清明上河图的物象描绘非常精细和逼真。

画中的建筑、人物、动物、树木等,都具有明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观赏体验。

最后,清明上河图的色彩运用精妙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1 前言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宝贵的一级国宝画作,也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绢本长卷的风俗画代表作。

画卷以长528cm、宽24.8cm的全景式构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复杂的人物、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多变的画面中,细致而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鼎盛时期汴梁京城汴河两岸城乡、街市、水道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风物场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其丰富的思想内蕴、独特的审美取向、高超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2 《清明上河图》陶瓷装饰艺术的辉煌史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民族母体中迅速发展。

目前,《清明上河图》已成为陶瓷业备受青睐的艺术范本。

特别是现代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陶瓷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潮州市是我国古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以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近年已进入到辉煌的发展时期。

2004年4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瓷都的荣誉称号。

截止目前为止,笔者所看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陶瓷作品有6项进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与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广东独占5项,其中,4项都是由潮州陶瓷公司制作的。

由此可见,潮州的陶瓷业已享誉中外,名闻遐迩。

如:步入潮州中国瓷都陶瓷陈列馆一楼大厅,迎面而来的即是那幅大型浮雕陶瓷壁画《清明上河图》。

该壁画将原作的长宽高各扩大10倍,总面积扩大100倍。

主图长52.87m、高2.48m,加上周围的配套花边、序和跋等图案与文字,全长共62m、高2.9m,由1352块浮雕瓷塑砖拼砌而成,壁面气势磅礴,景物万千,云蒸霞蔚,栩栩如生。

站立在壁画前,瓷都流光溢彩的艺术视觉盛宴撼人心魄,仿佛跨越时空,领你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宋代汴京。

壁画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令受众陶醉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流连忘返。

此画于1998年8月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次年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丰厚献礼。

1999年,继《清明上河图》大型浮雕瓷壁画之后,邱树江最小的微雕瓷画《清明上河图》再次夺魁登入基尼斯殿堂。

该瓷画按照与原作1:1的比例,由三块微型浮雕瓷板烧制而成,总长547cm、宽30cm,主图长528cm、宽24.8cm。

壁画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工艺细腻、人物神情毫纤毕现。

2004年6月,邱树江通过潮州市人民政府,将此微雕捐赠给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彰显潮州大师工艺水平的精湛和千年古城艺术精髓的,还有出自潮州陶瓷艺术大师林礼腾之手的大瓷盘。

该瓷盘直径达 2.15m,浓缩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精华景点,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渲染。

尤其突出虹桥周围的旖旎风光。

作品的骨法用笔细腻娴熟,人物活灵活现,反映了作者精妙绝伦的绘画功力。

该瓷盘采用独特的配方,特制的模具,精细的做工,经1300℃高温烧制而成。

2004年12月以其精美独特的工艺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012年6月10日现身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因其精美别致引来无数欣赏者惊叹不已。

目前,广东陶瓷作品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还有广州番禺宝墨园内的大型彩绘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大型彩绘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是由潮州枫溪江南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

该彩绘壁画保留了《清明上河图》原画的写真与风情。

长52.85m、高2.48m。

另加序和跋及饰边,全长62.8m、高7.3m。

因其是彩绘壁画,画面显得喜庆热闹,图纹精细,色泽亮丽,与园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作为镇园之宝当之无愧。

每天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无不深深感受到中华古老陶瓷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不
朽的艺术价值。

上述这些大小、长圆、形态各异的《清明上河图》陶瓷作品,共同见证了潮州陶瓷技术的非凡工艺。

无数陶艺工作者凭借他们神奇天工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件件感动着世界的艺术杰作,使古老的陶瓷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上述这些大小、长圆、形态各异的《清明上河图》陶瓷作品,共同见证了潮州陶瓷技术的非凡工艺。

无数陶艺工作者凭借他们神奇天工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件件感动着世界的艺术杰作,使古老的陶瓷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 《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中的艺术特色
3.1展示极限
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心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破旧立新,展示自我极限,追求之最已蔚然成风。

潮州的巨幅瓷塑《清明上河图》壁画,首次将张择端的绢本传世名画放大100倍,它不仅仅是材质上的变化,更是陶瓷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堪称当时世界瓷塑壁画之最。

该壁画不只是面积最大,其工艺程序之多,技术要求之高,烧制难度之大,在中国陶瓷壁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现代浮雕的基础上辅助以传统的彩画手法进行润饰,技术含量达到了历史的超越。

人物之传神、景物之逼真、造型之生动直逼原作。

在制瓷技术和雕塑艺术上均取得重大突破,作品的问世震动了整个中国陶瓷界,海内外各界人士好评如潮。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燕公度先生为作品题词:江南陶瓷《清明上河图》中国瑰宝。

该作品至今已成为中国瓷都潮州陶瓷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在当今知识经济科技先行的时代,任何一种世界之最的诞生都将接受时空的挑战。

或者换句话说,任何极限都带有时空的相对性。

进入世界之最的,没有永恒的最大、最高、最好,只有以新代旧的更大、更高和更好。

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世界之最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用新的之最取代着已有的世界之最。

由此可见,无论是上海的大世界基尼斯,还是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展示的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极限。

但这种极限与时俱进,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使人类走向更高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2忠于原作
绢本《清明上河图》是历史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浓缩着一个民族文明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

尽管陶瓷版的《清明上河图》让世人瞩目的新产品源源不断,但是,无论什么形状、什么色彩的陶瓷装饰《清明上河图》,都基本上保留了古绢本原作《清明上河图》恢宏的立意, 精巧的选材, 细致的刻画, 生动的描写和诗意的情趣等艺术特色。

陶瓷版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忠于原作,而且还忠于历史的传承。

例如,宝墨园《清明上河图》中有匹只见马臀不见马头的残马,这也是为忠实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现状而有意为之。

据该壁画的制作总监邱树江先生介绍,无头马的后面还藏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革命军分别有两股势力进入故宫,双方都想把《清明上河图》据为己有,各执一半互不相让,拉扯之中竟把绝世珍品《清明上河图》撕为两半。

孙中山先生知道后,耐心说服双方,将《清明上河图》上缴国家收藏。

但拼接后发现,画面上一匹马的头颈失落。

于是,现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图》便留下了马失前身的遗憾。

在制作该浮雕壁画时,制作方曾计划按原画风格将马匹修复完整,而宝墨园的总设计师梁伟苏先生则认为还是忠实于现存的《清明上河图》原状为好。

于是,宝墨园内的浮雕壁画便出现了一只见尾不见首的马匹。

如今园内还有块解开策马入砖缝之谜的牌子,足见制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令观赏者浮想联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