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制之二十四司
唐代官制

古代文化一、宰相名称的演变:二、唐代中央官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尚书省:“隋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尚书,是为八座。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之《官制上》,《新编》p527上左7)都省是唐代尚书省的总官署,又称都司、都台、都堂(都司是相对于二十四司而言,都堂是指都省厅堂,可以借指尚书省)。
唐代尚书省在都省办公的官员有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此外的品官还有都事、主事。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1唐初,太宗未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3高宗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西台”,门下省为“东台”。
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是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尚书省六部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为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佐尚书令。
(从北齐开始,以左为贵。
)左右仆射在龙朔、咸亨时曾称为左右匡政,光宅、神龙间曾改称文昌左右相,中台左右相,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又改称左右丞相,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复为左右仆射。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统吏、户、礼三部。
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丞于龙朔、咸亨间改称左右肃机。
《丛书集成新编》第11册p551程大昌《考古编》卷八“子司”有对六部二十四司的的考辨。
天官: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吏部司有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分工是:郎中一人掌文官班秩品名、散阶叙迁、禄赐告身及节假等事;另一位郎中掌流外官的选任,流外官是职事官九品以外的职官。
两位员外郎,一位掌选院,即检勘选人文书,因其地在选曹之南,又称判南曹。
另一位员外郎处理本司日常公务,叫做判曹务。
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黜、调动等地官: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中国历代官职词典

一画[一]一字王仅用一字作为封号之王。
辽仅封于王子,如赵王、梁王等,地位高于柳城郡王、混同郡王等二字郡王。
金、元仅封于亲王。
[乛]乙榜科举制度中取中举人的别称,亦称一榜。
榜即考试后揭晓名次的公告。
乙与甲对立而言,中进士则称*甲榜或*两榜。
乙字库明官库名。
属兵部。
掌储存胖袄、战鞋、军士裘帽,为内库之一。
二画[一]二大北魏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
北齐同。
二公明、清承前代制度,各县置县丞,别称二公。
与主簿辅佐知县,分掌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
二府(1)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司徒)、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司空)为二府,也用以指二者之官署。
宋偱唐末五代制度,以中书省主政务,称东府,枢密院掌军政,称西府,合称二府(2)明、清为同知的别称,以同知为知府的佐贰得名。
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郡守官秩正为二千石,故用为代称。
二千石以上有*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以下比二千石等。
又梁武帝曾定第四、第五品秩为二千石。
二百石汉官秩,大比三百石之下。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百石者(月各)三十斛。
”县丞、尉的最低级(最高者可得四百石)、边地鄣、塞尉等也属此级。
参见“万石”。
二十四长《史记·匈奴列传》谓匈奴“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史记·匈奴传》同。
两书所列封号,至大当户仅十长,连骨都侯亦仅十二人。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下,多出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将渐将王六人,亦不足二十四长之数。
《晋书·四夷列传》所举单于亲子弟封王者有十六等,即左右贤王、左右奕蠡王(当即谷蠡王)、左右於陆王、左右渐尚王、左右朔方王、左右独鹿王、左右显禄王、左右安乐王。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
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
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
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
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
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
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
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唐代职官体系

唐代职官体系唐朝时期的官制整体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框架,这种制度虽然在隋朝时期已经出现,但却是在唐朝时期得以完善的。
唐朝的整体官制大致可被称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对唐朝官制进行分类,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五监和地方官制四部分,分别来介绍一下。
唐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经相当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简单介绍一下吧。
唐朝不设丞相,因而三省长官均可被称为宰相,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
三省六部1、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部门。
其中中书省主要负责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审核复奏;尚书省则负责颁发执行。
如果中书省的诏敕有不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
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左右仆射(因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故不再有人担任)各一人,从二品。
其属官通常有:左丞一人(总领吏部、户部、礼部),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总领兵部、刑部、工部),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左、右司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
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
诸司主事,从九品上。
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房玄龄曾担任尚书左仆射门下省:最高长官为侍中,共两人,正三品,另有门下侍郎二人为副长官,正四品上。
中书省的属官通常有左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五品上,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
此外,还有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录事四人,从七品上;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辖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门仆八百人);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辖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二人,主符四人,主节四人)。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不知道哪位大神整理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之前一直对小说中看见的“左仆射、右仆射”这个职位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名字比较特别,看了这个表以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个官职还挺大。
我觉得这个表对写小说的最有用了,有了它,再也不用挠头想官职了,对于谁能管得住谁也一清二楚。
由上到下分别是:清代、明代、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元丰后)、宋代(元丰前)、唐代、隋代、北周、北魏、北齐、两晋、三国。
我也得赶紧收藏起来,等以后写小说的时候也能用得着。
清代官制简表
明代官制简表
元代官制简表
金代官制简表
辽代官制简表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
唐代官制简表
隋代官制简表
北周官制简表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简表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明史职官志三(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原文及翻译

《明史职官志三(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原文及翻译原文:宦官。
十二监。
(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此洪武旧制也。
后渐更革,详见各条下。
)翻译:宦官。
十二监(每监各设太监一名,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名,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名,正五品;典簿一名,正六品;长随、奉御没有定员,从六品。
这是洪武年间的制度,后来逐渐有些变化,详见下文。
)原文:1.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掌司各掌所司。
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翻译:司礼监(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管束长随、当差、听事差役,负责关防门禁、督促禄供应等事务。
掌印太监主管内外章奏及御前验对符契。
秉笔、随堂太监掌管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红。
掌司负责管理所辖各司事务。
典簿负责典记奏章以及各出纳号簿。
)原文:2.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翻译: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名,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
国家营造宫室、陵墓,从铜锡妆奁、器用到冰窖等事都由内官监负责。
)原文:3.御用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
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皆造办之。
隋朝官制制度介绍隋朝官员等级划分AD581

隋朝官制制度介绍隋朝官员等级划分AD581隋朝(公元581—618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其官制却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集汉魏以来官制变革之大成,使之规范整齐,为以后唐宋官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中央官隋朝中央机构主要由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五监组成。
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既无职事又无僚属,只用以表示对大臣的尊崇。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虽可参议国政,但其位常缺。
五省,隋文帝时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隋炀帝时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另设殿内省,仍为五省。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名义上的长官是尚书令,但不轻授,实际上由左、右仆射分职治事。
下设吏部,主管文官的选用和考课;礼部,主管学校和礼乐;兵部,主管军籍和马政;都官部(后改刑部),主管司法刑政;度支部(后改民部),主管国家财税;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六部之长称尚书。
每部又有四司,凡二十四司。
隋初司官有侍郎、员外郎。
炀帝时候,以侍郎为六部尚书的副职,各司设郎、承务郎。
内史省是中枢制令机构,前身是中书省,隋朝因讳改称。
长官是内史令,其属有侍郎、舍人、通事舍人(炀帝省)、起居舍人(炀帝增)、主书录事。
隋初门下省是侍奉谏议机构。
长官是纳言,副职是给事黄门侍郎,炀帝时候去掉“给事”二字,另加置给事郎,属官有录事、通事令史。
又有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均为谏官。
炀帝不喜人谏,省革。
隋初,门下省还统有殿内等局,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
炀帝时另设殿内省,长官是监、少监,于是侍奉皇帝日常生活的职能从门下省分出。
此后,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审复内史省诏令。
秘书省是管理经籍的机构,设监、少监,属官有丞、郎、校书郎、正字、录事等。
下领著作曹、太史曹。
著作曹负责修撰国史,太史曹负责天文历法。
以上五省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
三省长官同秉大政,都是宰相。
至此,中央核心机构完成了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过渡。
特别是尚书省下六部二十四司的行政格局,更为唐以后各代相沿不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十四司:唐宋时期,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 品),副长官为侍郎(从二品),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其下 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副长官仍称侍郎(从三品),以下分司 (曹),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五品、从六品(即当今司局级)。六部下 面有分设二十四司,处理相应的各项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单位。 • 唐宋两朝,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 • 六部下面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二十四司的具体设置经常会有微调, 唐初的设置为: • 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 •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 礼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 • 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 •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 • 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