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演变的5个阶段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ppt6 苏教版

+8
+17
原子结构 示意图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1~18号元素最多有三个电子层,分别用 符号K、L、M表示。 2、K层最多可排2个电子,L层最多可排8 个电子,M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8个电子。 3、电子先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 M层 4、K层能量最低,M层能量最高
钠离子的形成
钠原子 钠离子
失一个电子Βιβλιοθήκη +11+11
+
Na — e-
Na+
氯离子的形成
氯原子 氯离子
-
得一个电子
Cl+ e -
Cl-
—
+
Na Na+
e
Cl Cl-
原子结构简图
+11 ② ⑧ ① 电子转移
⑦⑧② +17
不稳定
+11 ② ⑧
⑧ ⑧② +17
⑧ ⑧② +17 +11 ② ⑧
问题解决: Na、Mg、Al 等活泼金属单质与F2、 O2、Cl2等活泼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生 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 的数目存在一定的关系。请与同学共同 探讨下列问题 :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思考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中受到哪些启迪?
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 1904 1911 1913 1803
道尔顿原子模型
(实心球)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 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 心球体。
原子核内结构发展历程

原子核内结构发展历程一、引言原子核作为原子的核心部分,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对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宇宙的演化过程。
本文将对原子核内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二、发现质子和中子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Rutherford提出了原子核模型,认为原子核是由正电荷集中在其中的一个小球体构成的。
1919年,Rutherford在实验室中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
通过分析散射角度,他得出了原子核内存在一个极其小而带正电的区域,即质子。
这一发现为我们认识原子核内结构奠定了基础。
随后,物理学家Chadwick于1932年发现了中子。
他通过利用α粒子轰击质子,观察到了高能中子的产生,从而确认了中子的存在。
中子是质子的负电荷中性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
质子和中子共同组成了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质子和中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具有电荷、质量和颜色等属性。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强相互作用完成。
四、核子和次核子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家们通过研究高能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
这些粒子在原子核内部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核子。
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以及其他更重的粒子,如超子和重子。
在核子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又发现了一些次核子,即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粒子。
次核子是核子的相对稳定态,可以在实验室中被探测到。
通过研究次核子的性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原子核内部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五、强相互作用和胶子核子内部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强相互作用完成的。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能够将夸克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
强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胶子,胶子是一种没有质量的粒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
六、量子色动力学20世纪7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Gross、Wilczek和Politzer提出了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解释了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PPT6 苏教版

•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8
+17
原子结构 示意图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1~18号元素最多有三个电子层,分别用 符号K、L、M表示。
2、K层最多可排2个电子,L层最多可排8 个电子,M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8个电子。
3、电子先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 M层
4、K层能量最低,M层能量最高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Cl:+18 2 8 8
+16 2 7 7 S:
+14 2 9 3 Si:
氢气球里面装的是氢气吗?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核 电 荷 数
2 10 18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K 2 2 2 8 8 8 L M N O P
最外层电子 数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论思想起源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 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 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原子是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ClK+
Mn+ Mm-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2、质量
构成原子 的粒子 质量/kg 电子 9.109〓10-31 质子 中子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1/1836(电子与 ① 质子质量之比)
2 8 8
氦 氖 氩
He Ne Ar
36
54 86
氪
氙 氡
Kr
Xe Rn
2
2 2
8
8 8
18
18 18
8
18 32 8 18 8
8
8 8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结构决定性质)
化学课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优秀ppt5 苏教版

116.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凯·里昂] 117.所有的财富都是建立在健康之上。浪费金钱是愚蠢的事,浪费健康则是二级的谋杀罪。――[B·C·福比斯] 118.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干劲可能会加速走向油尽灯枯的境地,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固然是令人激奋的经验,但适度的休息绝不可少,否则迟早会崩溃。――[迈可·汉默] 119.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120.无论那个时代,能量之所以能够带来奇迹,主要源于一股活力,而活力的核心元素乃是意志。无论何处,活力皆是所谓“人格力量”的原动力,也是让一切伟大行动得以持续的力量。――[史迈尔斯] 121.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C·H·K·寇蒂斯] 122.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而言,机会就像波浪般奔向茫茫的大海,或是成为不会孵化的蛋。――[乔治桑] 123.未来不是固定在那里等你趋近的,而是要靠你创造。未来的路不会静待被发现,而是需要开拓,开路的过程,便同时改变了你和未来。――[约翰·夏尔] 124.一个人的年纪就像他的鞋子的大小那样不重要。如果他对生活的兴趣不受到伤害,如果他很慈悲,如果时间使他成熟而没有了偏见。――[道格拉斯·米尔多] 125.大凡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所以要养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来观看事物的态度――。[老子]
小结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 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
模型
主要 内容
原子结构演变过程

原子结构演变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原子结构演变过程,那可真是相当神奇有趣啊!你想啊,原子就像一个小小的宇宙,里面有着各种各样奇妙的玩意儿。
最开始呢,人们对原子的认识那叫一个模糊,就好像在大雾里摸索。
那时候啊,大家就觉得原子是个不能再分的小不点儿。
可后来呢,嘿,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原子里面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呢!这就好比原本以为是个简单的小盒子,打开一看,哇,里面还有好多层呢!原子核就像是原子这个小宇宙的核心,带着正电,而电子呢,就围着原子核转呀转,就跟小卫星似的。
这多有意思呀!随着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对原子结构的了解那是越来越深入。
他们就像探险家一样,一点点地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咱再想想,这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不就跟咱成长一样嘛!一开始啥都不懂,慢慢经历一些事儿,就越来越明白事理了。
原子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简单认知,到后来逐渐清晰的结构,不也是一种成长嘛!而且啊,这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可不能小瞧。
它关乎着好多好多的事情呢!比如说物质的性质,为啥这个东西是这样的,那个东西是那样的,很大程度上都跟原子结构有关系。
你说要是没有科学家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探索,咱能知道原子里面这么多门道吗?肯定不能呀!所以说呀,这科学研究可真是太重要啦!现在,我们对原子结构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这可不是终点哦!就像爬山,我们已经爬到了一定高度,但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我们去攀登呢!未来,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让我们对原子结构有更全新的认识。
那时候,可能我们现在觉得很了不起的知识,又会变成小儿科啦!总之呢,原子结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充满惊喜和奇妙的旅程,让我们一起期待科学家们在这个领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吧!这原子的世界啊,真的是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苏教版)优秀课件

A.Ne B.Mg C.S D.C
2、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字母填空: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 (2)属于非金属原子的是--B----; (3)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C---;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C----。
能超过2个
上述规律K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了形象、简单的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
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第3层 第2层
原子核
第1层
+18
+18 2 8 8
Ar
原子核带正电
K层
核电荷数
L层 M层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试一试
写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Li C S Cl
2、Be N Al K
8
分析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其性质有什么联系?
氧化镁的形成
活泼
2个电子
稳定
Mg2+ O 2-
教材P30
1.金属单质Na、Mg能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Cl2发 生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氯化物,请写a 、Mg、O、Cl原子在反应过程中失去或者得到
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 数目(失为正,得为负)
总结: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 →玻尔→量子力学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 图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般规律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练习
电子的数目和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推断其氧化物和
高中化学备课参考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发现绝大多数 a 粒子穿过金箔不改变行进方向,只有极少数的 a 粒子产生偏转,其中个别的 甚至反方向折回.大量实验发现绝大部分a粒子穿过金箔时不改变行进方向、第8000~10000 个 a 粒子中才有一个大角度散射或反方向折回.根据 a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含核原子 结构模型.他的主要观点是:
①在原子中,电了不能沿着任意轨道绕核旋转,而只能沿着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旋转.电子 在轨道上运动时,不吸收或放出能量,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②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轨道运动时可具有不同的能量,电子运动时所处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数值(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只有
3. 通常把最外层 8 个电子(只有 K 层时为 2 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如稀有气体 的原子就是上述结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8(K 层小于 2)时,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稳定结构的原子,总是“想方设法”通 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结构趋向于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相对 稳定结构,表现出金属性;而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一般多于 4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电子而达到 8 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所以非金属元素表现出非金属性.
4. 当元素原子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①每一个原子都有一个体积极小、极密实的核; ②原子核占有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
③原子核被一个体积很大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包围着; ④原子核外的空间里极稀疏地散布着电子,其总电荷数恰好与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相等 (3)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发现核外电子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演变的5个阶段
原子结构是材料科学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
从19世纪末到20世
纪初,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的结构。
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验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演变历程。
本文将介绍原子结
构演变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罗瑟福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英国科学家罗瑟福通过研究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得出了
原子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负电子组成,而电
子分布在原子核之外。
这个模型为后来的原子核模型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提出了一个新的
原子模型,被称为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电
质子和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的。
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每条轨道对
应不同的能量水平。
第三阶段:量子力学的发展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原子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量子力学认为
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不是连续分布的。
通过研究原子的波函数
和能量状态,科学家们得出了原子的电子云结构,即一个原子中电子
分布的概率密度分布。
这为化学分子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原子核模型的发展
在量子力学理论基础上,原子核模型得到发展,并确定了元素周
期表。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质子数量不同的
原子称为不同的元素。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同位素。
第五阶段:超越原子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原子以外的更小、更基本的
粒子。
通过加速器、探测器等尖端设备,科学家们研究了粒子物理学、核能等领域,揭示了一些重大问题,如弱相互作用、暗物质、暗能量等,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契机。
总之,原子结构演变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
阶段都有其重要性,并且为后来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
把握历史机遇,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为未来的人类文明
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