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合集下载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语林考古
从 说文解字 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王 甜
126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承载着汉文化信息和语义密
码 从而为其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依据 我国古代
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 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 更是文化
世界的展示 本文以 说文解字 女部汉字为例 进一步解
考 实际上是以 广韵 的反切上 下字为研究对象 用反
切系联法探讨 广韵 声类与韵类系统的 切韵考 卷一
序录中的 条例 部分为他这部书定了许多条例 其中关于
反切系联法的共有五条 后代学者多将其归纳为三项条例即 基本条例 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其 基本条例中的互用条例
所谓互用条例是指 在两个切语中 凡是互相用作对方 反切上字的两个字必属于同一声类 例如
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娶 在古代写作 取
取 字在甲骨文中形近用手取耳朵 古代战争中用割取敌
人的耳朵来计数报功 所以 取 字的本义为 获取
说文
娶 取妇也 王力先生认为 取娶本同一
词 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 所以 娶 本义为夺取妇
女为妻 由此可以看出 女子择偶不能自主 其主动权完全
掌握在对方手里 在婚姻中处于被占有和被奴役的地位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 而这种文化思维方式和
文化心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汉语的结构特征 深
刻理解民族语言在纷繁外表之下的文化规定性
王 甜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127
万方数据
2006.06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王甜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_说文解字_女_部字文化蕴含

_说文解字_女_部字文化蕴含

《说文解字》“女”部字文化蕴含白利利(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 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释字义的同时,也传播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本文就试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析,透视出女部字蕴含的姓氏、婚俗、妇女地位、价值取向等诸多文化信息。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字;文化蕴含语言是人类物质、精神活动的结果。

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千百年来保留了象形表义的基本特征,必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由于东汉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运用了形、音、义统一的科学原则,就使得他对字的本义的解释基本客观可信。

虽然文字之形与语言之词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但是因为《说文解字》的“字义说解不是‘由字而生事’、‘泥字以造物’”。

[1]因此,《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仍然能反映它的客观意义,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文化方面的内容。

本文就试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析,透视出女部字蕴含的姓氏、婚俗、妇女地位、价值取向等诸多文化信息。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女部共收258个字,其中重文13,新附字7,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部类。

我们无法对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的女部字一一进行考证,只选取了部分字,并将其分为四类:一、表示姓氏意义的;二、表示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三、表示女子容貌德行的;四、表示恶习的。

一、姓氏《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

”甲骨文的“姓”写作“”,“生”字象草的茎叶分歧、蓬勃生长之形,象征生育繁衍,“女”则表示人生之所由,意思是“姓”标明人由谁所生,即是一种血统的标记。

在古人的观念里,孩子的血统似乎仅仅只维系在母亲身上,而“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嬴,少昊氏之姓”、“妘 ,祝融之后姓”、“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说文》)以及姞、妫、姺、姚、、、等大量以女旁为部首的不同姓的出现,则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人群逐渐认识到近亲婚配对后世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实行群婚制。

浅谈《说文解字》女字部姓氏文化的内涵

浅谈《说文解字》女字部姓氏文化的内涵

浅谈《说文解字》女字部姓氏文化的内涵作者:苗素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2期摘要: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不仅是文字符号的集成,更是文化世界的展示。

本文以《说文解字》女部汉字为例,进一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女性文化。

关键词:女部;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87-01中国文字自夏代的陶文,至今日通用的楷书,字形、字义、字音都有很多的变化。

再从数量上说,商代的甲骨文约四千余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收字49030个。

《说文解字》,它的特色是以形表文。

但必须是本形表本义。

中国文字蕴义丰富,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假借义等。

本义是造字时的原始义,所以与字相合,引申义、假借义都是文字变义,与字形不能相合。

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字学就先要掌握本义。

许慎《说文解字》说解了9353字的本义和形构,是今日所见中国最早的字书,许慎《说文》的“就形以说音义”,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形见义,一是以声求义。

对汉字的研究,自应采取与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不同的方法。

张世禄在《研究中国文字的方法》一文里提出;研究象形文字的程序是:形——义(音),研究拼音文字程序是:形——音(义),而对汉字的研究就要采取这个程序:形——音——义。

这样《说文》“就形以说音义”的奥妙,就昭然若揭:许慎一方面从形体上窥探个字的本义,一方面又从形体上考明各字的声音,从声音上推出各字意义的由来,他的《说文》一书开辟了从汉字特性研究汉字字义的航道,使后边的研究得以畅通无阻。

《说文解字》女部字共 238个,重文13个,新附字7个,共计258个。

关于女子“名字”,18字,占总数7.5%。

鉴于本文的针对性,在此仅仅涉及关于姓氏的女部字。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姓的含义最初与女性生子相关,姓是区别出身的,而出身是女性决定的,也就是所谓“因生以为姓”(《说文》段注),“天子因生以赐姓。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一、玉字阐释《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也。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凡属玉之属皆从玉。

”大致意思是说,玉是美丽的石头,有五种美德,玉字形体象三块玉组成,中间的一竖将其连贯起来。

但是许慎对玉的解释着重它的“五德说”,而没有从字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许慎是东汉人,因其见的文献材料有限,所以《说文解字》的分析难免有所疏漏。

时代的局限与阶级局限也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也是为当时的王政服务的,而许慎对玉“五德”的高度赞扬很有可能是推崇儒家思想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玉的字源上来追溯玉字的本义。

玉字的甲骨文写作“”,象用绳子串连的三块玉片,并且两头露着绳子,金文写作“”,两头已经不把绳子露出。

小篆沿用了金文的写法,但是三横是要求等均分布的,与“王”字不同。

到了楷书阶段,人们为了与王字区分开,将其加一点写作“玉”,但是当它作为字的偏旁部首时一般还是写作“王”,只是最后一笔写为提。

专家根据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史前人类最初只是把玉从石头中挑选出来,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光泽而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品,很可能还夹杂着贝壳串连起来。

所以许慎强调玉字“五德说”的解释是他个人加上去的,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二、玉部字的分类《说文解字·玉部》里收录的126 个字,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其中,有的划到普通玉石这一类,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性质,仅仅是一块美玉。

有的字是描述玉不同的颜色,如“瑕”,释为玉石上的小赤色。

“璊”,释为玉的赤色,像这些形容玉色的词也可以归为一类。

还有的是一种容器,像“瓘”指酒尊,“瓃”特指天子们的酒尊,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生活用具。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个别的字比较独立,很难与别的字归为一类,我们称它们为杂类。

从玉的特殊用途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玉。

(一)装饰品这类字是从审美角度而言,作为装饰品,当然是找些外观漂亮的东西来佩戴和摆设。

浅谈汉字中的女性文化

浅谈汉字中的女性文化

浅析汉字中的女性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发展和弘扬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女性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衍生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凸显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女性低位也越来越高,使得女性和与女性有关的一切成为敏感的话题、研究的焦点。

下面,就以具体的汉字为例,浅析汉字背后的女性文化。

汉字“女”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女,妇人也,象形。

”在甲骨文里,女字形像交手于胸前而端坐的人形,这正是温柔贤惠的女子形象。

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其生活空间主要是家中室内,而交手端坐是其室内的惯常姿态,故以此姿态之人形表示女子。

“女”作为独体象形字与单音节词,有女子、女儿、雌性的、幼小、柔弱、星名、以女嫁人、出仕等意义。

汉语中以“女”为部首字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如下,以“女”部汉字为例,浅析特定历史下的女性文化。

我国最早根据字形说解字意的文献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据先辈研究,该书中“女”部字共238个,是最大的部首之一。

其中涉及褒贬评价的有105字,褒义字35个,贬义字47个,中性字20个。

一、“女”部褒义字分析“女”部褒义字多为形声字。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主要是形容女子身材姿容较好的,如“娑”“婧”等;“娑”,《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舞也。

从女沙聲。

《诗》曰:“市也媻娑。

”《汉语字典》中释义为“形声。

从女,沙声。

本义是起舞的样子。

”而“婧”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竦立也。

从女青声。

一曰有才也。

读若韭菁。

”《汉语字典》中释义为“纤弱苗条的样子及女子有才品。

”因而,它们都是褒扬女性的字。

对女性身材、姿容的褒奖与赞扬。

论《说文解字》女部字及其文化内涵

论《说文解字》女部字及其文化内涵

文丨艺I杂I谈丨■。

夂学輔论《说文解字》女部字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典藏,它不仅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同时也记录了我国生动的历 史文化,是中国文字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

本文从《说文解字》中的女部字入手,分析其分类依据及其深厚的 文化内涵,探讨历史发展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字父权制女性地位东汉经学家许慎编纂的《说 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 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作 为一部保存完好的古汉字记载文 献,其对很多汉字的解释和阐述 在现在看来依然是完备的。

《说文 解字》不仅是一部内容详实的工 具书,更能向今天的研究者们展 示传统文化。

《说文解字》中,女部 字是其中最大的部类之一,收录 字238个,重文13个。

通过研究这 女部字的字 分类,T助我们古汉字的度分析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社会观。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类《说文解字》中的字 丨形系 类 的部 ,部形者的字在 上也 。

部首的字 在一起,查找更 ',们对 部 字的解与认识,也集中地反映了 部 的文化 部内的字 类 的,部 的字 的,部内字的类也自然地 分 来 类 ,女部字分类(一 字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按照 母系 来区分 ,的含 义最初是由女性出身来决定的,所以“姓”以及一些表示姓氏的字是女的。

《说文解字》记载 ’的来为 也。

古之,天 ,故称天子。

女,生亦声。

”™系氏族社会期女 中心地位的,从中体现 的来。

《说文解字》女部字 记载 的字 本字共有11个,分别是“姜、姬、姑、赢、姚、妫、坛、铣、燃、敢、蜞”。

其中有根据居住地得到的姓氏,例如“姜”。

《说文解字》i农居姜水,为从女羊 %2&有根据历史人物的后代得来的 ,例如“姑”。

《说文解字》:“黃帝之后鰍百姓,后稷妃家也。

队女吉声。

”H此姓为黄帝的后代百鰍的姓。

还有一些普通人的姓.并未多加解释。

例如“撚”,《说文解字》:“人姓也。

《说文解字》女部字谈女性文化

《说文解字》女部字谈女性文化

《说文解字》女部字谈女性文化引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字典。

它不仅创立了按部首排列汉字的字典编纂法,而且书中首次阐释了“六书”内容,并用“六书”理论分析所收汉字的造字结构,奠定了传统汉字学的理论体系。

《说文解字》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女”部字245个,这些“女”部字,无论是从字形还是字义等方面,都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的女性文化。

从这些“女”部字所反映的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婚恋观以及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变化。

一、“女”字的字形演变[1]“女,妇人也。

象形,王育说”,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并没有对“女”字留下详细的记载,只是提到了王育说,是一个象形字,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2]时也提到,“不得其居六书何等,而惟王育说是象形也”。

由此看来,对于“女”字人们并没有精确的解释,字源的探究,也只是推测而已。

同其他汉字一样,“女”字经历了长期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中的“女”字“”,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的形象,即两腿屈膝,上身直立,上部两臂交叉下垂,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跪着的女性形象,采用跪姿来创造“女”字字形,反映了女性在古时的卑贱地位。

但是又有人提出,“女”字其实并非跪像而是坐像,古时候没有椅凳,人们只能“席地而坐”,“女”字正是女性席地而坐的象形。

关于古人的坐法,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有较全面而且精当的解释:“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乘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3]此……”,这也就是说古代无论男女,在会见客人或其他重要场合都会双腿屈膝上身直立而坐,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无论哪种解释,都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人1们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认识。

早期金文中的“女”字“”,继承了甲骨文的字形,基本无太大差别。

而到了晚期金文中,“女”字“”则在头部位置加上了一横以表示女子的发簪,女子戴发簪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它既是女性头饰的一种,也是女性身份的象征。

女部字所反映古代文化

女部字所反映古代文化

浅谈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摘要:汉字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相影响。

汉字一方面受到汉文化的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对汉文化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汉字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制约,这种制约就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

本文通过对“女”字意象的分析,揭示了“女”字以及从“女”字的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人文文化景观。

探究了从“女”的形体、字义所反映的古代文化观念,以此来反映古代的女性观,进而揭示汉字与文化的联系的内在规律性。

关键词:汉字女性文化一、“女”字及其相关字的构形分析汉字的研究更多情况下是被学术界定格在功能方面,而对“女”部字的构形分析则可以探索其结构类型在蕴涵历史文化信息方面的特点。

古汉字的形体最初大都是来自客观事物的图象,其中最多的又是具有很强表意功能的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图象。

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物”是指人民所观察到的客观外物,“身”便是指人类自身。

在甲骨文中,字形结构直接由人体图形或包含有人体图形来表意的字,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汉字构形所反映的这一主要取向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人本位”意识。

姜亮夫先生认为:“从汉字的内容来看,我认为基本精神至少有三点:一是人本主义的。

二是反映社会存在的。

三是唯物而非唯心的。

而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正如《说文》人字条所言:“天地之性最高贵者也”,也即是说,“字是人造的,当然以人为主,不会以物为主。

”因此我们可以在汉字的形体中看出人的思维及其体现的文化。

汉字的整体建构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亦包蕴在“人”字形体本身的创造之中。

古文字中表现“人”的文字,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①正视面的人形,如大,是指人张开双臂。

②侧视面的人形,如人、氏等。

③着重刻画头部、手足的人形:如页、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摘要:文字是文明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录存。

文化内涵在汉字中的保存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对于汉字文化内涵的认知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历来专家学者们对于女部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没有对女部字所反映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传达出的关于女性的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作深入的探究。

本文以女部字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注重客观文本资料,从中探求字义,查考文化渊源,认为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特殊的女性文化,并从女性社会规范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女性社会社会规范文化内涵认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沿用至今的文字系统,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是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简化而逐渐演变形成的。

因此,它保留了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承载着许多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气息。

因为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从未中断过,所以就保留了所承载文化的完整
性、一致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汉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正如李大遂先生在他的《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的:“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

”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和男尊女
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然而,历来人们对女部汉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

很少有人把古老的文字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女性文化的丰富内涵。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论是“贵”也好,“贱”也好,“尊”也好,“卑”也好,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研究女部字,应该注重挖掘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我们称它为女性文化。

而正是这些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女性文化。

在今天推崇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女性文化发展的探索也日益加深。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拟从古老的文字学角度以“女性社会规范”为例来探究女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贞洁
在上古,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贞洁观在当时是很淡薄的。

女子可以随便与任何一个男子偶居,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男女之间的恋爱是很自由的,甚至是公开化的。

《诗经》记载了许多自由恋爱的故事,如《氓》就是一个很好的
佐证。

《说文女部》:“?蓿?xian),有守也。

”即为有守节之志,记载了关于贞洁观的文化信息。

这说明关于妇女贞操的贞洁观在汉代已经形成。

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贞洁要求,目的是让夫妇的关系能够天长地久,与肉体的贞洁毫无关系。

我们从汉代妇女的服饰和社会活动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还是比较开放的,社会伦理对女性的禁锢还没有最终形成。

另外,在《说文》中还有“?А保ā端滴? 女部》:“壹也。

从女?B?。

一曰??А!保?,即专一,也记载了关于贞洁观的相关的信息。

专一就是一女不事二夫,只有不事二夫才能守节,如果没有专一也就无所谓守节的问题了。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要求,但总的来说,在女性的人生当中,“守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二、体态容貌
在那些形容女子美貌的女部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说文》对于女性美的细节收录很详细。

女性美的标准也就浮出了水面。

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官的要求、体态的规范、肤色的喜好当然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在《说文?女部》中有详细的收录。

而在这些女部字中,许慎对女性美解释得最多的是“好也”。

“好美也。

从女子”(《说文?女部》)只用一个“美”字涵盖了历史的沉淀与社会的要求。

可见,女性“好”的观念深入人心。

那么,女性的生存
之道固然要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寻求适合的生存环境,满足男性的社会要求。

在古代社会,人们以自身,尤其是女子作为审美对象,把女子姣好的容貌、柔美的体态作为美的标准,进而反映到了造字当中,如“?Z(色好也)、好(美也)、娇(好也)、姝(好也)、婉(顺也)”等,都是女子身体不同部位或某一方面的漂亮、好看,有脸色好、眉目好、身材好、健康丰满等等。

所以,有众多汉字用“女”作表义符号来描写女性美貌。

这些形容女子美貌的女部字,反映的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审美规范。

这虽然是社会对女性的一种肯定与赞美,但这些涉及女性美好的字却是父权思想对女性居高临下的
统治和禁锢在审美意识上的反映。

这是男性要求的美,是社会对女性人生的变相的价值规范。

女性就是在这样的规范中履行女性所谓的义务――不管是美还是丑都要把自己装成
如花似玉、美貌动人。

在男权的社会当中,语言中的这些词,反映了男人对女性的要求。

“女为悦己者容”,表明女性处于为男性而装扮的从属地位。

寄身于男性的女性为了符合标准不能不把自己“摧残”了以便取悦男性,投其所好。

三、品行规范
女性的言行举止――谨小慎微、顺从闲雅。

在为人女的时候,女性已被极力训练顺服之道,并以极端柔顺为生活标准。

在封建家长心目中,服从于男性(父亲和丈夫),是他
们对女性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贤妻良母”也就随之在男性期待的目光中产生了。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身份只是在家庭中充当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所以,对妻职与母职的要求与规范在女性的品德行为规范中得到了彻底的表现,也成为其主要内容。

“贤妻”与“良母”是社会与家庭对女性的最高要求。

做一个贤妻与良母成为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她们会因此受到男性的称颂。

那么所谓的贤妻,首先就是要温柔驯服,自觉为丈夫奉贤一切。

当然,还要克己事夫,恪守三从四德。

所谓良母毋庸置疑就是要像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苏母教子成人”的经典故事中的主人公岳母、孟母、苏母一样,因为她们就是良母的典型。

刘向在《列女传》中说道:“行为仪表,言责中仪,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其德,致期功业。

”这虽主要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但仍然折射出了社会要求女性为人母时担当为子女的处世楷模,承担养育子女的重担。

“良母”都是社会对女性行为的严格要求。

“贤妻”要求的是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良母要求女性成为子女处世的楷模。

这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如《说文?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委,委随也,从女从禾;婉,顺也,从女,宛声。

”这些字都是用来形容女性品德行为的。

参考文献:
[1]于夯译注.诗经.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下册.岳麓书社,1997.
[3]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
[5]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3.
[6]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编张翼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